问题

解放战争时期被编入解放军的国军大概有多少?

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国军)被改编、收编并最终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的规模是一个相当庞大且复杂的数字。准确统计的确切人数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

不同时期的收编情况不同: 战争进程中,解放军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以不同方式收编了大量国军部队。
统计口径的差异: 战俘、起义部队、和平解放的部队、投诚部队等,其统计口径可能有所不同。
史料的完备性: 某些时期的收编记录可能不够完整或存在模糊之处。
改编后的兵员流动: 被收编的部队在解放军内部也存在人员的增减和调动。

尽管如此,根据目前公开的学术研究和历史资料,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解放战争时期被编入解放军的国军规模及其特点。

大致的规模估算:

普遍认为,在解放战争的各个阶段,被解放军改编、收编和利用的国民党军队官兵总数可能在数百万级别,其中许多人最终成为了解放军的一部分。一些估算认为,在解放战争结束时,解放军总兵力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来源于原国军部队。

有学者根据不同的史料和统计方法,给出了不同但都指向庞大数量的数字。例如,有些研究指出,仅仅在战争后期(19471949年),被解放军俘虏、改编或收编的国军官兵就超过了100万。如果将早期收编和地方部队的收编也计算在内,总数会更加惊人。

详细讲述其过程和特点:

解放军收编国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俘虏改编(战俘): 这是最主要的收编形式。在战场上,解放军通过作战俘虏了大量的国军士兵和部分军官。对于这些战俘,解放军通常会进行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一部分愿意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就被改编到解放军的序列中,成为解放军的兵员。很多时候,这些战俘会被编入新成立的部队,或者补充到现有部队的建制中。
特点: 这种方式的兵员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初期可能存在思想抵触,但经过教育和在共同战斗中,许多人最终被转化。

2. 起义部队: 这是解放军力量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战争中,许多国民党将领和部队,出于对国民党腐败统治的不满、对共产党政策的认同,或者出于民族大义的考量,选择起义。起义部队通常会保持其原有的番号和建制,但会在政治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接受解放军的整编。
著名例子: 傅作义的北平起义,和平解放了北平,其部队被改编;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阀部队(如新六军、新一军等部分部队)在特定条件下起义或投诚。
特点: 起义部队往往有自己的指挥体系和战斗经验,并且通常有较强的战斗力。他们为解放军的兵力增长和作战能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和平解放的部队: 在某些地区,解放军通过政治争取和军事压力,促使国民党军队和平投诚或改编。这通常发生在解放军的军事优势已经非常明显,或者国民党统治在当地已经摇摇欲坠的时候。
特点: 这种方式避免了流血冲突,有利于迅速扩大解放区的控制范围,并能保留一部分有战斗力的部队。

4. 投诚部队: 有些国军部队在特定情况下选择投诚,而不是正式起义。这可能与起义的政治影响和公开性有所不同。
特点: 同样是对解放军的归顺,后续也可能被改编和使用。

5. 补充和改组: 被改编的国军官兵并不总是成建制地被保留。很多时候,他们会被分散到解放军的各个部队中,作为兵员补充,填补战斗减员。一些部队番号会被撤销,人员被重新分配和整编。

收编的国军部队的构成和去向:

被改编的国军官兵,其成分非常广泛:

士兵: 大部分是被俘虏的普通士兵,他们本身对政治的理解不深,更多的是被动卷入战争。他们是解放军兵源的重要补充。
基层军官: 排长、连长等低级军官也包含在内,他们中的许多人接受了解放军的政治教育后,继续在解放军中担任职务。
中高级军官: 一部分军官,特别是那些有实权、有影响力的将领,在起义或和平解放后,会被保留一定的职务,或者安排在新的岗位上,但其权力受到限制,并接受政治审查和改造。例如,傅作义在北平起义后,被安排为水利部部长。一些起义的师长、军长也可能被安排为副师长、副军长或其他技术性职务。
杂牌部队: 国军内部包含大量的“杂牌”部队,如滇军、桂军、西北军等。这些部队在抗战胜利后,其地位和待遇不如中央军,因此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更容易被改编或起义。

被改编国军官兵在解放军中的作用和影响:

增强兵力: 这是最直接的作用,极大地增加了解放军的部队数量和兵员素质。
提升技术和专业能力: 一些国军部队拥有技术兵种(如炮兵、工兵、通信兵等)的专业人才和装备,他们的加入提升了解放军的技术和专业作战能力。
政治影响: 大规模的国军改编和起义,对国民党政府造成了沉重的政治打击,也起到了瓦解国民党军队、争取民心的作用。
挑战与融合: 当然,收编国军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思想改造、军纪整顿、与解放军原有部队的融合等。解放军在收编过程中,非常重视政治思想工作,通过“思想解放”、“劳动改造”等方式,力图将这些原国军官兵转化为忠诚的解放战士。

总结:

虽然没有一个精确到个位数的统计数字能够涵盖所有被改编入解放军的国军官兵,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数百万的庞大群体。他们在解放战争的胜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加入不仅增强了解放军的实力,也体现了共产党在战争后期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吸引力。理解这一历史过程,对于认识解放战争的复杂性及其最终结局具有重要的意义。解放军的成功,既是依靠自身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也离不开对原国民党军队的有效改造和吸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49年,“以军队的成分说,解放战士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 (《周恩来传(1898-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84页。)

西北野战军“现有九万五千人……俘虏兵约占全军百分之八十,连队比例更大,班长绝大多数是俘虏兵,排长副排长亦近半数,连长指导员各军中均有个别” (《彭德怀关于西北敌军动态及野战军部署致毛泽东电》(1949年2月8日)

“淮海战役开始,华野为三十六万九千人,战役过程中伤亡十万五千人,战役结束时达到五十五万一千人,这中间除整补了几个地方团外,补进的主要是解放战士。” (《粟裕文选 》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37页。)

“部队在去年淮海战役后,本来俘虏成分就普遍达百分之六十左右。现在则普遍的已达百分之八十左右。” (《二野前委关于部队情况向中央军委的综合报告》(1949年7月)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总共补充了17万新兵,其中解放战士11万人,翻身农民6万人。( 参见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系编印《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四),1975年内部版,第446页。)

1948年3月,华北军区成立补训兵团,训练翻身农民和解放战士。到1949年7月,共训练翻身农民8.36万名,解放战士6.19万名。( 参见《华北军区关于补训团情况向军委总政治部、华北局的报告》(1949年11月)


要把一名解放战士真正转变为人民军队的一员,诉苦教育是核心环节,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为谁扛枪,为谁打仗这一关键问题。

1,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11旅33团1连解放战士马林山,补入连队还不到两个月,就在一次战斗中一马当先,独自一人冲人国民党军的炮兵阵地,俘敌数十人,缴获1门山炮,被纵队评为战斗英雄。在纵队庆功会上有人问他“你哪来的这股勇气?"他说:“经过诉苦,我看清了蒋军是穷人的敌人。过去在蒋军中是为仇人卖命,听到枪响就胆颤心惊;现在是为穷苦人打仗,枪一响就满肚子怒火,想一口吃掉敌人。”

2,我(华东野战军1纵司令员叶飞)曾问过一个战斗英雄,在国民党军队当兵时怕死,如今为什么打仗那么勇敢?他说过去是被迫当兵,不愿为他们卖命;现在我是人民战士,是为了整个被压迫阶级的解放,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而当兵打仗,就是死了也感到光荣,是值得的。这在我的记忆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3,中野4纵11旅31团把攻占李围子战斗中的俘虏立即补人连队。一个名叫张荣新的解放战士补人5连后,当日即在老战士的引导下,哭诉了1942年他全家在“水、旱、蝗、汤(指汤恩伯)"天灾人祸的逼迫下,离乡乞讨,卖儿卖女,自己被抓壮丁的悲惨境遇。他撕下蒋军的帽徽,踩在脚下,立誓要报仇雪恨,为被压迫人民的解放而战斗。不久在攻打杨文学村时,5连进攻中被敌碉堡火力所阻。张荣新所在的班伤亡很多,班长负伤,副班长阵亡张荣新主动指挥本班坚持战斗。他带领两名战十,用手榴弹炸毁敌堡,扫清了障碍,使本连完成了进攻任务。战斗结束后,他被评为战斗英雄,并当了副班长。

4, 大批功臣、模范、英雄当中,有不少是从国民党军队中解放过来的,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我部(华东野战军4纵)先后补人部队的解放战士达5万余人。翻身入党的黄有根,牺牲后被追认为英雄的叶炳荣,战斗英雄施刚魁等,都是解放成分。许多解放战士不仅成为部队的骨干,杰出人物,有的甚至后来成长为军、师领导干部。在他们发展的道路上,诉苦教育和立功运动起了极为显著的作用,有些事迹感人肺腑。如被誉为神枪手的肖炳连,从小给地主当雇工,刚成人又被国民党军抓壮丁受尽苦难。被我们解放过来后,经过诉苦教育,很快成为一个有高度政治觉悟,智勇双全,屡立战功的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战斗英雄,在豫东战役中荣立特等功。后来在淮海战役中身负重伤,临牺牲前还忍着剧痛,一字一句地嘱咐班里的战友说:“实现“……战前……决心……为人民……立功”。肖炳连牺牲后,团政治处副主任彭启和宣传干事王化用5斗粮食找老百姓换了一口棺材将他掩埋,使解放战士深受教育。

5,路新理是蟠龙战斗解放人伍的,他成天低头不语,谁找他谈话,他老是一句话:“吃谁的粮,就给谁干呗!”榆林战斗,他畏缩不前,朝天放枪.是4连出了名的后进战士。在公祭大会上,他控诉地主残酷逼死母亲的经过,话还没说完,战士们就喊起口号来:打倒蒋介石,为路新理的母亲报仇!路新理又哭着检讨了自己的错误,然后举起枪说:“现在我明白了,我扛着这杆枪是打谁的。” 在宜川—瓦子街战役中,路新理冲锋在前,杀敌十余人后牺牲,被追记特等功。

6,有个榆林三岔湾的解放兵,在元大滩打马鸿速时,故意说重机枪的拉火条发生放障。别人不懂技术,对他没有办法。这次诉苦中他坦白了自己的错误,说:“诉苦擦亮了眼睛,泪水洗净了机枪,我现在才知道手中的枪是干什么的。”1团8连有个解放兵,本来姓王,小时卖给姓冯的地主,改名叫“冯来生”。在西华池战斗中(1947年3月),他在胡宗南48旅当机枪兵.看到在拉锯战中的我军一些人员牺牲在阵地上。诉苦当中,他回想自己的穷苦身世和经历,思想受到极大震动,夜里梦见战场上的情形而被惊醒,最后终于诉了自己的苦,在讲到“阵地上倒下那么多阶级兄弟”时,放声大哭。诉苦后他改姓王,起名“王忠勇”,意思是要忠诚地为人民服务,勇敢作战。全连开会庆贺他改姓名。他说:“过去在那边(指国民党军)是为地主老财卖命,现在是为自己,为穷人,牺牲也是光荣的。”他还说:“这次诉苦真是一把开心的钥匙,我现在是真正解决了。”

“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评西北人民解放军最近一次大捷称:这次胜利改变了西北的形势,并将影响中原的形势。这次胜利,证明人民解放军用诉苦和三查方法进行了新式整军运动,将使自己无敌于天下。”——《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毛泽东(一九四八年三月七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注中越战争史,兼习解放军其他历史时期战史。

欢迎关注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