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TG抗日战争时期很穷,解放战争时期武器装备有很大的提升?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关键时期和关键因素。简单来说,TG(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装备相对落后,但通过艰苦奋斗、缴获敌人、学习苏联经验、以及后期国际援助等多种方式,在解放战争时期实现了武器装备的巨大提升。下面我将详细讲述:

一、 抗日战争时期TG为何“穷”?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主要指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装备上与国民党军队以及日伪军相比,存在显著的差距。TG“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起家底子薄,基础差:

土地革命战争的消耗: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共经历了残酷的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在长期的游击战、反“围剿”作战中,TG的军队虽然战斗力不断提高,但消耗巨大,自身生产和后勤能力非常有限。
物资损耗: 长征更是极大地消耗了部队的物资和人员,虽然是伟大的战略转移,但也带来了物资上的巨大损失。
工业基础的匮乏: 当时中共控制的地区(如陕北苏区)大多是农业和贫困地区,缺乏工业基础,没有能力大规模生产现代化的武器装备。

2. 主要装备来源的限制:

缴获是主要来源,但数量有限且不稳定: TG的武器装备主要依靠战场缴获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虽然缴获了一部分,但其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部队的作战需求。而且,缴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苏联援助有限且侧重于国民党: 虽然苏联在抗战初期向中国提供了一些援助,但大部分援助是提供给国民党政府的。苏联对中共的援助相对有限,且更多是政治和道义上的支持,直接的军事装备援助非常有限。
自身生产能力极其有限: TG在延安等根据地曾建立了一些小型兵工厂,主要生产弹药、手榴弹、迫击炮弹、地雷以及修理枪械等。但这些兵工厂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不高,产量也难以满足大规模作战的需求。例如,当时的步枪制造能力非常薄弱,大部分依靠缴获的日式、德式、美式等步枪以及少量国民党提供的中正式步枪。

3. 作战环境的严酷:

敌后游击战的特点: TG的主要作战区域是日伪统治下的敌后,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困难。游击战需要轻便灵活的武器,但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更多地依靠勇气和战术。
后勤补给的困难: 在敌后根据地,后勤补给线长而危险,物资运输极其困难。士兵们常常面临“小米加步枪”的困境。
战略上的限制: 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在国民党军队,TG军队更多承担的是敌后牵制、破袭和游击作战的任务。虽然对消耗日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与日军正面大型会战方面,TG的装备和兵力都处于劣势。

总结抗日战争时期的穷: 是指TG军队在整体装备水平、生产能力、后勤保障以及经济实力上,与国民党军队以及日伪军存在显著差距。虽然有缴获和少量自产,但远远无法满足大规模作战的需求,士兵们普遍装备简陋,以步枪、手榴弹、大刀为主,重武器极为稀少。

二、 解放战争时期TG武器装备为何有很大的提升?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TG军队的装备水平得到了空前提升,甚至在一些方面能够与国民党军队抗衡,最终取得胜利。这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

1. 接收和缴获国民党军队的大量装备:

日本投降后的装备接收: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时期TG军队的称谓)在东北等地接收了日本侵略者留下的军火、军用物资和工厂。这批物资包括大量的步枪、机枪、火炮、弹药、装甲车辆、飞机等等,为解放军的装备提升奠定了基础。
战场缴获成为主要来源: 在解放战争期间,TG军队通过一系列大型战役(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大规模地消灭和收编了国民党军队。据统计,这三次大战役共缴获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数量惊人,包括大量的轻重武器、火炮、坦克、飞机、汽车等。可以说,解放军的许多精良装备都是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的。
国民党军的瓦解和士气低落: 许多国民党士兵在战场上不愿作战,甚至主动投降,将装备拱手相让。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TG军队的装备换代。

2. 学习和掌握苏联的军事技术和装备:

东北的苏联援助: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苏联军队驻扎在中国东北。虽然苏联名义上是向中国政府(国民党政府)移交日伪军的装备,但在实际操作中,相当一部分先进的武器装备通过各种渠道落入了中共手中,尤其是在东北地区。
学习和仿制能力提升: 随着接收到的苏联装备和技术增多,解放军也开始学习如何使用和维护这些装备。在一些方面,他们还开始尝试仿制,虽然规模有限,但为日后自主化生产积累了经验。

3. 发展和壮大自身兵工厂和工业基础:

建立和扩大兵工厂: 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在解放区,特别是东北地区,集中力量建立和扩建了一批兵工厂。这些兵工厂开始能够生产比抗战时期更先进、更复杂的武器装备,如各种口径的炮弹、迫击炮、机枪、步枪,甚至坦克和汽车。
“化工厂为兵工厂”的战略: 解放军积极接收和改造原有的日伪工厂,将民用工厂转化为生产军用物资的工厂,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
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通过培训和吸引,解放军也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能够操作和维护更复杂的装备,并进行武器的改进和生产。

4. 战术和战略的革新:

从游击战到运动战、阵地战的转变: 随着装备的提升,解放军的作战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游击战,而是能够运用运动战、运动歼灭战、乃至有组织的阵地战。
重武器的有效运用: 解放军开始能够集中使用炮兵、坦克等重武器,在关键战役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现了对国民党军队的“以劣胜优”。例如,在辽沈战役中,解放军就集中了大量的炮兵力量,对锦州等城市进行了强大的火力压制。

5. 国际政治形势的微妙影响:

冷战格局的初步显现: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苏冷战格局逐渐形成。苏联虽然公开表示支持国民党政府,但在东北地区对中共的态度也保持了一定的暧昧和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共获取装备提供了一些便利。

总结解放战争时期装备提升的原因: 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战略性的接收和缴获(尤其是来自国民党军队)、苏联的间接或直接援助、自身工业生产能力的飞跃性发展以及战术和战略的适应性改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小米加步枪”升级为拥有坦克、大炮、飞机等现代化武器的强大军队。

因此,抗日战争时期TG的“穷”是相对而言的,是其发展初期受制于历史条件、经济基础和外部环境的客观体现。而解放战争时期的装备提升,则是TG在战争中通过积极的战略部署、灵活的战术运用以及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逐步积累和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抗战的时候跟KMT是统一民族战线,有些武器装备人家不拨给你,你也不好直接抢……

到了解放战争,那还客气啥?

就像《亮剑》里丁大团长说的:“我看上的就是我的”。

user avatar

上党战役。刘伯承的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基干团千把人,半数团有迫击炮2到4门,重机枪3到4挺,新参军战士子弹数发。太行,太岳,冀南军分区把军分区县大队,独立团营组建成基干团,分别用5到9个基干团组建3个野战纵队,由陈锡联,陈赓,陈再道率领围攻上党史泽波,彭毓斌带着2万多人救被歼灭。此战歼灭俘虏阎锡山3.5万人,缴获山炮24门(彭毓斌的两个炮团),轻重机枪2000余挺,步枪1万6000余支。太行,太岳,冀南军区加上解放俘虏战士扩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1.2.3.4纵队,每个纵队3个旅,每个旅3个团,2.3.4纵组建炮兵部队。


秀水河子战斗歼国民党军第89师1500人,其中毙伤500 人,俘副团长以下900 余人,缴获炮38门,机枪100 余挺,步枪800 余支,汽车32辆及弹药、电台等。东北民主联军伤亡771 人。

朱瑞带着延安炮校1000多人到东北捡洋落,直至1946年5 月,共搜集到各种火炮700 余门,炮弹50多万发,坦克12辆,汽车23辆,以及大批火炮零配件和其他器材。以此为基础组建了6 个乙种团(各两个营)、4 个丙种团(各3 至4 个连)、6 个营(各2 至3 个连)、20个连的炮兵部队,约合80个炮兵连。另1 个战车大队,1 个高射炮大队。

剿匪:北满军区共消灭、击溃顽匪4 万余人,伤匪4 万人,缴获各种炮约200 门,机枪500余挺,步枪2 万余支。东满,毙。伤、俘匪近万人,投降3000余人,缴获步枪5811支,轻重机枪269 挺,炮28门。

华东野战军特纵是鲁南战役被歼灭的整26师和第1快速纵队,坦克24辆,火炮200余门,汽车470余辆。

西北野战军解决补给是打下了蟠龙,歼灭了整1师167旅,缴获了大批服装,粮食和弹药。

user avatar

TG装备全面好转是在辽沈战役后

辽沈战役后,TG全面接管东北,日本曾经将东北视为本土一样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日本投降后,大量装备被苏联人运走,但是依然有相当数量的武器及生产设备被留了下来,据说也有少量由苏军移交的设备。

从此以后,大规模的火力准备成为了TG的标准流程,全卡车的运输部队也开始出现了,中高级的指挥官也从骑马变成了做车

user avatar

武器装备提升来源三个途径:



一、1946 年 6 月停战前的苏援状况


李运昌部接到命令后,迅即分三路向热河、东北等地开进。东路曾克林部于 8 月 30日与苏军会合后,联手攻占山海关,缴获长短枪 3000 多支,掷弹筒、迫击炮 50 多门,轻重机枪 70 多挺,各种子弹 10 万发,以及大批军用物资。9月 4 日到达锦州。曾克林令十八团留驻锦州,率余部继续前进。留在锦州的王珩、周家美等人迅即成立卫戍司令部。在苏军的默许下,他们先是收缴了伪满一个旅的装备,获得步兵炮 8 门,迫击炮 20 门,重机枪 36 挺,轻机枪 180 挺,掷弹筒 180 个,步枪 3200余支,手枪 150 支,炮弹 100 余箱,各种子弹 500 多万发,汽车 20 辆。后又歼灭国民党地下军和土匪 4000 余人,缴获各种枪 3000 余支,各种弹药 5 万余发。此外,苏军还转交一批库存的日军武器装备,共计山炮 20 门,八二迫击炮 30 门,重机枪 80 挺,轻机枪 400 多挺,步枪 1 万支,手枪 200 余支,各种子弹 500 多万发。

紧接着,曾克林、唐凯等人在沈阳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沈阳卫戍司令部,收缴沈阳宪兵、伪军以及国民党地下军的武装。此外,曾克林还分兵五路,奔赴辽宁各地接管城市,收缴敌伪武装,接收军火库等。而苏军也一度将苏家屯军火库交予曾部看守。他们趁机拉出步枪 2 万支,轻重机关枪 1000 挺,各种口径的迫击炮、野炮和山炮150门


彭真、陈云等人于 9 月 18 日到达沈阳后,发现被服给养虽可解决,但难以取得大批武器装备。不过,彭真于 9 月 19 日、20 日与苏方作非正式接触后,情况又稍有变化。他一改前日看法,认为已获武器数目虽小,但尚有可能取得大批武器。次日,彭真审时度势后,又致电中共中央,称:曾克林在延安的报告不确。现在我看守下的军械库只有七五山炮 11 门,迫击炮 70 门及六五子弹 500 万发。将来能否取得大批武器还是个谜。


皇苏方于 10 月初邀彭真作正式接洽,彭应邀于10 月 3 日、4 日和苏方会谈。10 月 3 日,苏方便已答应先给中共 3 万支步枪,1000 挺机枪,15 门大炮(后来这批武器如数交付)。次日,苏方更慷慨,表示将此间家务全部交给中共,并允诺为其保存一月。11 月 5 日、6 日,彭真发给毛泽东的电报中,还说:此前已得步枪十一二万,机枪约 4000 支以及各种口径的火炮。此外,沿海前线还有部分武器,通讯器材能取得一大批,小型运输机有 6 架,火车有 2 列,弹药颇多,日军秘密仓库尚未交付。 11 月 7 日,身处哈尔滨的陈云给林、彭的电报也说:得到 2.4 万支步枪,数百机枪及部分炮。


另外,随苏军而入的抗联也在长春获得大量武器。到 10 月 15 日止,便已得步枪 6万支,轻机枪 2000 挺,重机枪 800 挺,掷弹筒 500 多个,迫击炮 20 多门,山野炮 20多门以及各种弹药 1200 万发以上。


中共所获武器亦甚可观。不过受武器遗失、部队扩招等影响,确有部分后至东北的老部队未及时补给装备,以致有“新兵新枪,老兵老枪”的抱怨。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共未获大量武器。1945 年 12 月,中共便将东北部队扩大到 278693 人,共装备步马枪 120802 支,轻机枪 2365 挺,重机枪 488 挺,掷弹筒 429 具,各种炮 283 门。1946 年 1 月整编,中共东北部队又发展到 319573 人,共装备各种长短枪 134861 支,轻机枪 3314 挺,重机枪 697 挺,小炮 1135 门,其它火炮 303 门。到 2 月份还进一步扩大到 340l02 人,所配武器自是更多。可即便扩兵迅猛,却还有武器弹药存于仓库。



那么 1946 年 2 月到 5 月这一时期,苏联一共给了中共多少武器呢?



二、再获大批武器援助


1947 年夏,中共在苏联的帮助下又开始获得大批武器装备。经四保临江和三下江南作战,中共东北部队发展到 46.28 万余人,共装备长短枪 23.79 万余支,轻机枪 7768挺,重机枪 1195 挺,冲锋枪 2325 支,高射机枪 16 挺,掷弹筒 3033 具,六〇炮 301 门,迫击炮 419 门,火箭炮 35 门,机关炮 55 门,步兵炮 57 门,平射炮 54 门,战防炮 43门,速射炮 27 门,高射炮 6 门,山炮 132 门,野炮 77 门,榴弹炮 13 门,坦克 25 辆,军马 30864 匹。此时,中共东北部队的武器更为精良,可弹药尤其是炮弹短缺。而夏季攻势展开在即,急需炮弹。为迅速补充武器弹药,中共积极与苏交涉。



1947 年 6 月四平攻坚战前,高请苏方将其将所存弹药,特别是日式 75 毫米、41毫米、38 毫米和 91 毫米炮弹交给中共部队使用。至于结果,迄今难晓。后来,中共军队攻打四平时,存在炮弹接济不上的情况。但这不足以说明苏方回绝了高。


此时,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朱瑞、中共东北局驻北朝代表朱理治等人也积极联系驻朝苏军,争取武器弹药及战略物资。据穆兆源回忆,朱瑞曾两次与驻朝苏军交涉。1946 年底,朱瑞赴朝,运回了一部分器材弹药和部队急需的冬装布匹、皮料与医药。次年,六七月间他又与苏军达成口头协议:苏方利用夜幕掩护,向中共发运日军武器、器材和弹药,而中共则在图门江接收。如此近两月,苏军共运送数十列车的弹药、器材和各种日式旧武器,使炮兵的后勤物资条件大为改善。

此外,何长工于 1947 年 10 月担任东北军区军工部长后,也与苏方达成用废钢换取满洲里所存武器的协议。据他回忆,这批武器数量不小,有各种枪炮,还有坦克,用几列火车拉了几天才拉完。同年 12 月 28 日林给斯大林的信似也印证了此事。他在信中说:“我们用你们给我们的那批武器装备了 30 个步兵团、2 个山炮营。”林所说的“那批武器装备”,有可能便是何长工从满洲里弄到的那一批。按照当时的编制估算,那批武器大约有长枪 35510 支,短枪 7170 支,冲锋枪 120 支,轻机枪 2760 挺,重机 540 挺,掷筒 900 具,迫炮 120 门,步兵炮 90 门,山炮 9 门。使用火车,大概可在几天内运完。不过,这 30 个步兵团是否严格按编制装备,这批武器是否包含下半年从朝鲜运回的,则难以断言。


另外,1947 年 4 月到 11 月间,中共东北部队武器装备的量变情况,也反映了下半年获取武器援助一事。


由表一可知,1947 年 4 月到 11 月,中共东北部队增加了长短枪约 86000 余支,冲锋枪约 4500 余支,机枪约 5800 余挺,枪榴筒和掷弹筒约 1000 余具,轻火炮 1100 余门,重炮 180 门。而夏季和秋季攻势共缴获长短枪约 56000 余支,冲锋枪 4100 余支,机枪4600 余挺,掷弹筒 400 余具,轻火炮约 1200 余门,重炮约 100 余门。当时中共东北兵工厂基本只能生产弹药,枪和重炮的制造均无起色。故将此间增量减去夏秋两大攻势作战的缴获便是苏援的概数。由此来看,中共从苏联手里大约获取了长短枪 30000 余支,机枪 1200 余挺,枪榴筒、掷弹筒 600 余具,重炮 80 余门。但装备 30 个步兵团基本没有问题,恰好印证了林的说法。




那么这批武器主要是从满洲里运来的,还是朝呢?笔者倾向于满洲里。因为中共下半年从朝运回的 600 到 800 个车皮似乎绝大部分是战略物资而非武器。否则,林也无需在 12 月 28 日给斯大林的信中继续向其请求“20 万支步枪、1.5 万挺轻机枪、7000挺重机枪、700 门团营迫击炮、1000 门连迫击炮、100 门高射炮、200 门山野炮以及较多数量的弹药和 20 个师用的通信器材(主要是无线电和电话)。”但斯大林是否答应,则不得而知。而此后一月,林也未向M汇报武器获取情况,以致M来电询问:去年从苏方获得多少武器,今年是否尚有希望。故笔者几可断言,斯大林未同意林的此番请求。否则,林定然早向毛汇报新到手的大批武器,无需毛电询。



1948 年中共是否还从苏方获得了武器呢?目前所能见到的相关资料均来自国民党方面。但这些文件是否真实,是否得以贯彻,仍难断言。不过,从 1947 年 11 月到 1948 年 8 月,中共东北军队士兵数量和武器拥有量均大幅增加确是事实。而武器增量中的一部分似乎是来自苏方。

由表二可知,1947 年 11 月到 1948 年 8 月间中共东北部队增加了长短枪 11.09 万支,冲锋枪 6103 支,机枪 4456 挺,枪榴筒 1464 具,掷弹筒 316 具,轻火炮 2510 门,重炮210 门。同期,他们大约缴获长短枪 5.98 万余支,冲锋枪 4828 支,机枪 4398 挺,枪榴筒 138 具,掷弹筒 250 具,轻火炮 1166 门,重炮 59 门。此时,中共东北兵工厂还不能造步枪,只制造了六〇炮 1123 门,八一、八二迫击炮 48 门,九二步兵炮 4 门。用此间增加的武器减去同期缴获和军工生产的武器,我们可知中共东北部队竟凭空增加了长短枪 5 万余支,冲锋枪 1275 挺,机枪 58 挺,枪榴筒 1326 具,掷弹筒 66 具,轻火炮 169门,重炮 151 门。这批凭空增加的武器似乎只可能是由苏联援助的。而这也恰好印证了国民党所获机密文件。



至此,我们可知 1945 年 9 月到 1948 年 8 月这三年间,苏方帮助中共东北部队大约获得了长短枪 23 万支,冲锋枪 1300 挺,机枪 5300 挺,枪榴筒和掷弹筒 2000 具,轻、重火炮 1000 多门,飞机近百架。(此数字大部分由前文所论证的苏援武器数目叠加而来,个别数字因前文统计资料亦未明确,故为概数。其中火炮一项因轻火炮损耗必多,故此处所取数字大于叠加数。而飞机一项,早期便烧毁飞机数十架,到 1947 年 12 月,中共的航空学校仍有飞机 30 余架,故总数当近百。 )



第二 军工生产




上文对 1946 年 7 月到 1947 年 9 月间,中共东北各处重要兵工基地进行了介绍。现在,我们不妨对它们的总体生产情况作一番考察。据载,在此期间,东北各地兵工厂为中共部队生产了子弹 3346012 发(全系复装),手榴弹 2003723 枚,掷弹筒弹 20120 发,八一、八二迫击炮弹 45855 发,六八炮弹 15460 发,掷火瓶 4176 个,各种山野炮弹 7256发以及六八迫击炮 642 门,81、82 迫击炮 43 门。此外,还修理短枪 972 支,冲锋枪 8013支,轻重机枪 1516 挺,掷弹筒 190 具,各种火炮 477 门,并造土坦克 18 辆等等。这样一个产量算多吗?离开参照物,来谈多少的问题,只会是众说纷纭。而同期中共东北军队缴获的武器弹药量,则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


据统计,从1946年12月到1947年7月,中共东北军队缴获的各种子弹多达17856687发,各种炮弹 295509 发,手榴弹 24073 枚。由此可知,当时军工生产的弹药除了手榴弹一项高于作战缴获外,其余则差得很远。至于枪炮的差距,更不必多说了。如此来看,军工产量并不算多。但我们还是要认识到军工生产的重要作用。它们毕竟及时为中共军队补充了相当数量的弹药,修理了一批枪炮,增加了与敌作战的资本,有力地支援了作战。



而 1947 年 10 月召集的军工会议,恰是想要设法满足中共部队日益扩大的军火需求。后来,军工部门也确实不负众望,为部队供应了大量了武器弹药。据统计,1947 年 10月到 1948 年 9 月间,中共东北各兵工厂共生产子弹 8240783 发,手榴弹 1635039 枚,掷弹筒弹 20120 发,六〇迫击炮弹 412976 发,八一、八二迫击炮弹 505838 发,爆破筒炮弹铜壳 28464 件,雷管 656833 个,六〇迫击炮 1123 门,八一、八二迫击炮 48 门,九二步兵炮 4 门以及修理短枪 946 支,步马冲锋枪 18899 支,轻重机枪 1659 挺,掷弹筒 267 具,各种火炮 609 门等等。


不过,那时武器弹药质量还不如人意。1948 年 5 月的炮弹会议便围绕提高炮弹质量而开。江择(三点水)民在该会议上说:“就在最近也继续发现了我们的产品在制造上、装备上、防潮上、包装上都有一些缺点,特别是包装与防潮上缺点更较严重。炮弹生锈,手榴弹盖打不开,子弹、宣传弹打不响的情形都有,根据军械部的统计材料,最近期中八一、八二弹因包装的木箱不干使弹体生锈被退回的就有几万发,因防潮不好而不爆炸的手榴弹有两万个,宣传弹因装药不良不炸被退回的有九十余发,子弹数十万发也被退回,这是如何严重的问题呀!如此继续下去,做的再多,等于浪费,不如不做。”但是会后,炮弹的质量也并未迅速提高。1948年6到9月间从前线仍退回八一、八二迫击炮弹176372发,六〇弹 40000 发以及手榴弹 500000 枚。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军工厂供应的大量武器弹药还是大大增强了中共东北部队火力。


江择民,四川江津人,生于 1903 年 11 月,卒于 1988+1年 2 月,曾任大连建新公司(东北军区军工部第 9 办事处)副总经理。




第三 作战缴获



一、1946 年 6 月停战前的作战缴获


(一)与国民党军队作战的缴获



从 1945 年 9 月到 1946 年 6 月,中共东北军队与国民党军队的作战,除了在秀水河子、拉法、新站和鞍山、海城等地取得过一些小的胜利,缴获了约 3000 支各种枪,数十门各种炮外,确实乏善可陈。


与国民党军队作战缴获的武器之所以少,自然是因为中共东北军队败多胜少,具体来说则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军队战力较弱。中共东北军队在短短数月内,便由出关时的十万余人扩充到三十万众,又从苏军手中接收了大批日式武器,表面上看似乎很强大,实则难以应敌。当时中共在东北收编的旧武装,“一到与敌接近时即叛变投敌”。新编的部队则纪律很差,未及整训,缺乏战力。锦州一战,李运昌部便“溃散很多,被敌俘去及自动缴枪者为数亦大”。至于中共老部队,长途远涉,还没来得及休整。有的甚至连枪弹、衣帽鞋袜等都没有装备,致使士气低落,怨气沸腾。再则,中共老部队来东北前想的是进大城市,装备新武器,缺乏打仗的精神准备。另外,中共东北部队在战斗中火力不强无法压制敌方;地图不全,常走弯路;电台不灵,难以及时调动;没有电话机,不能迅速动作;侦查不良,了解敌情迟缓而不正确;指挥机构不健全,阴差阳错的事情特别多。诸如此类的情形都是中共东北部队那时的真实写照。反观当时进占东北的国民党军则以新一军、新六军为主力,装备了大量自动武器,火力较强,机械化运输,运动灵便,通讯健全,指挥畅通,又历经抗战考验,作战顽强。两相比较,谁强谁弱,一目了然。后来,中共整编新老部队,调剂武器,可来不及充分训练,却因政治考量在四平大打,苦撑一月,终究败退。


第二,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后勤供应困难。中共进入东北初期忙于进占城市,接受武器资财,扩充部队,对和战的判断犹豫不定,忽略了根据地建设。



第三,打政治仗致使战术被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又有别于政治,自有其法则。集中优势兵力于运动中歼灭敌人是中共军队胜利的一贯法则。但那时中共东北军队却并未贯彻胜利法则,深受国内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守了守不住的城,打了打不赢的仗。在苏联暗中支持下,中共还一度企图拒敌于山海关外,争取控制全东北。然而实力不济,中共军队先后失守山海关、锦州。11 月下旬,苏联又因外交考量强令中共退出沈阳、长春等大城市,准备将其交给国民党。东北形势突变,中共一时不敢大战,以免背负兴战之罪



那么中共东北军队损耗武器的情形又是怎样呢?在那段时期,中共东北军队损耗武器的情况主要分为两种:叛逃士兵带走的武器和作战消耗的武器。



我们不妨先探究一下叛逃士兵带走武器的情况。当时部队叛变之风甚是严重。如“李运昌(部)号称四万人,在锦州撤退后大部叛变,到达热河省(的)不过五千人。”45年 12 月 4 日,林向中央军委转发的杨国夫电报也提到:“战士带枪逃跑者甚多(仅昨夜连跑二十八人带枪九支)”。…………中要求其“对不稳之部队应迅速作适当处置,应切实保证已有武器能完全掌握”后,中共则开始合编新老部队,以加强对新部队的控制,提升部队总体战斗力。中共采取的这些措施,也确实取得了很大成效。尽管 1945 年 12 月到 1946 年 1 月间各地叛变数目高达四五万人,可其所拥有的武器却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此点从中共部队武器拥有量即可知。1945 年 12 月,中共东北部队有 278693 人,装备步马枪 120802 支,轻机枪 2365 挺,重机枪 488 挺,掷弹筒 429 具,各种炮 283 门。到 1946 年 1 月整编完成后,则有 319573 人,装备各种长短枪 134861 支,轻机枪 3314 挺,重机枪 697 挺,小炮 1135 门,其它火炮 303 门。由此来看,叛逃士兵并未带走多少武器。试想在苏联停止援助,剿匪又尚未大规模展开的情况下,如果叛逃士兵真带走一大批武器,那么武器是绝无可能大量增加的。而此后因部队整编完毕,叛逃数目有所减少,更无丧失大批武器的可能。


那么中共东北军队在作战中损耗的武器是否有很多呢?迄今,笔者并未见到相关统计。


(二)与土匪作战


特别是在苏方暂停武器援助,部分军队尚未补充装备,收编部队又有叛变的情况下,剿匪以获取武器装备更显重要。


1945 年 11 月 25 日到 30 日,吴克华、曾克林部便奉命剿灭盘踞辽阳、鞍山、本溪之匪,缴获机关炮 3 门,重机枪 9 挺,轻机枪 16 挺,步枪 1000 余支,掷弹筒 3 个,手枪 50 支,汽车 20 辆,军马 50 匹,电台 1 架,子弹 3 万发。1946 年 1 月 13 日,黄克诚部攻下土匪占的通辽,又缴获轻重机枪 14 挺,长短枪 1270 支,马 438 匹。改善了部队的装备。后来,黄克诚还忆及当年补充不到装备的情况下,通过不断缴获土匪、伪军等反动武装的武器和物资,使部队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


到 1946 年 2 月中旬,剿匪战果便大有改观。中共仅在北满一地便消灭和击溃土匪 3万余人,缴获步枪 8000 余支,轻机枪 150 挺,重机枪 30 挺,各种炮 10 余门。5 月中旬时,中共在北满所消灭、击溃的顽匪已达 4 万余人,缴获各种炮约 200 门,机枪 500 余挺,步枪 2 万余支。另外,吉辽军区在 1945 年 11 月到 1946 年 3 月间也歼灭土匪约万余,共缴获步马枪 5811 支,轻重机枪 269 挺,炮 28 门。 此外,中共军队于 4 月 20 日攻下伪铁石部队、先遣军等各路土匪抢占的长春时,击溃或消灭近 2 万人,亦缴获步枪 7000 余支,轻重机枪 40 余挺,各种炮 20 门,子弹 100 余万发。


仅据上述数次较大的剿匪战果,我们可以确知中共东北军队在此期间通过剿匪便获得了长短枪约 35000 余支,轻重机枪约 830 余挺,各种炮约 250 余门。这无疑是 1946年 1 到 6 月间中共东北部队武器装备增量产生的重要因素。此点往往为以前的研究所忽略


此外,1946 年 6 月停战后,中共东北军队还继续通过剿匪获得了一些武器弹药。仅辽东军区发表的战报便称:六至十月间缴获步枪 6937 支,轻机枪 56 挺,重机枪 5 挺,冲锋枪 2 支,卡宾枪 2 支,短枪 41 支,战防枪 1 支,六〇炮 5 门,掷弹筒 11 个,子弹 100843发,手榴弹 842 枚,炮弹 85。而当时中共北满军队剿匪最多,所获武器自当更多。等到1947 年 4 月间土匪基本剿灭时,中共东北军队一共缴获步马枪 51385 支,轻机枪 1129挺,重机枪 301 挺,短枪 2807 支,掷弹筒 414 个,迫击炮 261 门,山炮 32,野炮 15门,平射炮 34 门,小炮 18 门,马 6009 匹,汽车 134 辆。由此可见,剿匪确为中共东北军队获取武器弹药的又一重要来源。



二、战略防御期与国民党军队作战的缴获


1946 年 6 月停战前,中共东北军队与国民党军队较量时,并未占到任何便宜。不过1946 年 10 月到次年 4 月间,中共东北军队却能逐次击破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攻势,缴获了不少的武器弹药,逆转东北战局被动态势。那么他们究竟缴获了多少武器弹药,具体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稍后,国民党驰援德惠之军借中共部队撤围德惠北返之际,向中共北满根据地展开攻势。中共北满部队则于 3 月 8 日又一次越过松花江,展开反击,后于靠山屯和郭家屯等地区歼灭国民党军队七、八千人,再次迫使国民党从热河、南满等地调兵北援。当中共北满部队北返后,国民党于 3 月 26 日再次调集大军进攻临江地区。而中共南满部队则在红石粒子地区集中主力,于 4 月 3 日将国民党军八十九师及五十四师一六二团全部歼灭。值得一提的是,红石粒子一战,中共部队仅耗费 10 小时便歼敌 8000 余人,缴获各种炮 96 门,火箭筒 33 具轻重机枪 262 挺,各种枪 3020 支,各种炮弹近 9 万发以及各种子弹 9.8 万余发等物资。如此胜利,前所未有。至此,中共部队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企图。在四保临江的过程中,他们共缴获各种炮790 余门、各种枪 4 万余支、子弹 649 万余发。


到 1947 年 4 月,中共东北部队发展到 46.28 万余人,装备各种长短枪 23.79 万余支,轻机枪 7768 挺,重机枪 1195 挺,冲锋枪 2325 支,高射机枪 16 挺,掷弹筒 3033具,六〇炮 301 门,迫击炮 419 门,火箭炮 35 门,机关炮 55 门,步兵炮 57 门,平射炮 54 门,战防炮 43 门,速射炮 27 门,高射炮 6 门,山炮 132 门,野炮 77 门,榴弹炮13 门,坦克 25 辆。 若无国民党军队的“助力”,他们岂能发展如此迅速?赵家骧的说法也恰恰映证了此点。据郭汝瑰回忆,1947 年 3 月 30 日东北保安司令部参谋长赵家骧来南京时说“东北作战,政府军实际损失三十二个营,所得东北民主联军的武器,不足补偿损失的二十分之一”



三、1947 年三大攻势作战的缴获


1947 年 4 月初,国民党军队对临江发动的第四次攻势被击破后,难以在短期内展开战略攻势,而中共军队稍经整训便趁机在东北接连发起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取得巨大战果。那么中共军队在这三大攻势中究竟缴获了多少武器弹药?




由表五可知,中共东北军队在三大攻势作战中缴获的各种长短枪高达 11.5 万余支,冲锋枪至少有 6000 多支,轻重机枪近 9000 挺,掷弹筒有近 500 具,各种火炮 2560 多门,而各种弹药的数量也相当可观,远超过其军工生产能力。如此大批量的武器弹药,特别是重炮和炮弹使中共东北军队的火力大为增强,攻坚作战的能力大为提高。


不过以往较少为人所提及的是,中共东北军队当时所缴获的武器弹药通常并未如数上交后方,由总部统一分配,而是自行留用,致使缴获少的部队则装备较差,有的部队甚至连枪都没有。在 1948 年 3 月间的后勤会议上,李富春便说:1947 年缴获子弹 2200多万发,“可是一粒也没有交给后方” ,缴获步枪 12 万支,“也不见交到后方来,以致一百二十个补充团就没有枪背”。黄克诚也说:“打了胜仗缴了枪不见枪下来,‘只见出捷报,不见东西来’,缴的枪不往后交,新兵补充了又要向后面要,就是有缴上来的一部也是烂了的坏了的”。


但不管怎样,缴获的大量武器弹药确使中共东北主力部队的武器装备更为优良。那么中共东北军队为什么能够缴获这么多呢?笼统地说,自然是因为中共东北军队胜多败少


第一,军队实力日增。中共东北军队在三大攻势作战期间的实力较此前更为强大。据统计,在夏季攻势前中共东北军队发展到 46.28 万余人,装备长短枪 23.79 万余支,轻机枪 7768 挺,重机枪 1195 挺,冲锋枪 2325 支,高射机枪 16 挺,掷弹筒 3033 具,六零炮 301 门,迫击炮 419 门,火箭炮 35 门,机关炮 55 门,步兵炮 57 门,平射炮 54门,战防炮 43 门,速射炮 27 门,高射炮 6 门,山炮 132 门,野炮 77 门,榴弹炮 13 门,坦克 25 辆。到冬季攻势前,中共东北军队更是发展到 73.54 万余人,装备长短枪 324580余支,轻机枪 12207 挺,重机枪 2115 挺,冲锋枪 6857 支,高射机枪 67 挺,枪榴筒 419具,掷弹筒 3643 具,六〇炮 l069 门,迫击炮 605 门,火箭炮 162 门,机关炮 58 门,步兵炮 73 门,平射炮 41 门,战防炮 61 门,速射炮 26 门,高射炮 37 门,山炮 248 门,野炮 104 门,榴弹炮 51 门,十加炮 5 门。如果光凭这一堆数字还难以让人认识到实力的增长对战斗缴获的作用,那么我们不妨以此间两次四平战役为例作一番说明。

为简明起见,我们只比较兵力与重炮两项。1947 年 6 月,中共东北军队集中了 7个师的兵力,调集 96 门榴弹炮、山炮和野炮,负责攻取四平。此时四平国民党守军有3.5 万余人,配有 12 门榴弹炮、7 门山炮。可中共东北军队经 15 天激战却未能全歼四平守军,拿下四平,反而损伤较重。但到 1948 年 3 月间中共东北军队集中了 10 个师的兵力,调集 163 门山、野、榴炮门负责攻城。而四平守军只有 1.9 万余人,配有山、野、榴炮 16 门。结果,不过 23 个小时,中共军队便攻下四平,缴获各种炮 197 门,轻重机枪 461 挺,步枪 8935 支。



第二,战术灵活,运用巧妙。中共东北军队在此期间的作战既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围点打援,又强调机动灵活,能打时就打,情况不对头不好打时,一下子就转几百里把运动战打得出神入化。在具体战斗中又重视一点两面战术和步炮协同,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全歼国民党军队。因战斗时间较短,又是歼灭战,故国民党军队所用武器弹药损耗较少,而中共东北军队缴获的自然也就多。1948 年 3 月间的四平战役便是典型之一。


第三,后勤供给较为充足。当时的战争规模较大,空间较集中,时间又连续,机动性也非常大,消耗也相当大。如果没有强大的后勤供给能力,是无法满足战争需求的,是无法打胜仗,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的。47年6 月的四平战役就是一个例子。当时,中共军队虽曾用火车、汽车、马车将大批弹药、器材、炸药运往前线,但因交通困难,战斗时间延长,在战斗中弹药特别是炮弹接济不上,未能对敌形成火力压制,及时打掉敌人重点防御设施,以至于未能在援敌到达前攻下四平。后来随着中共在东北控制区域的扩大和稳固,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当时,中共在东北有了工业,可以将原料制出成品,有火车汽车,又可以将成品迅速运到前方去,故大体能满足作战需要。黄克诚便颇为欣慰地说:“我们想打哪一点就打哪一点。这与我们后勤的关系很大”


此外,因中共东北方面武器弹药较为充足,还多次往华北、华东运送武器弹药,为其他部队改善装备,壮大军力,取得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6 年 6 月 13 日,东北局计划“拨给山东 15000 支步枪,150 挺机枪”7月9日,山东收到东北运来的 2000 支步枪后,便决定抽步枪一千支、子弹五万发由渤海转延安。7 月 30 日,M还电令肖华将其所存“弹药及机步枪尽可能多运至胶东,然后再运太行鲁南各地”,并要“把此当成一件大事来办”。8 月 2 日,肖华复电表示“争取送子弹二千万发,炮弹五万发,步枪二万支”到山东。而M获悉后,又令山东部队与刘邓部队“对半分配”,并要求于“物品达到太行后分送一部给贺李及陕甘宁”。到 8 月 10 日,胶东共收到东北运来的“步枪八六一〇支,弹药一九〇万发,四一炮弹二〇〇〇,信管一万三千余,九二炮弹一千及其他工具、物资”。张云逸和黎玉等人便于 19 日致电中共中央:“现先拨步枪三千支,每支附子弹百发,四一炮弹千发,信管五千个,九二式炮弹五百发给刘邓、延安等地”,“其余物资继续分配”。


8 月 20 日,再电肖华:“望乘烟威未失之时,迅速用全力运送子弹二千万发(七九及六五各半)各种炮弹数万发;机枪数千挺,步枪数万支”,“愈快愈多愈好”。同日,还致电张云逸、黎玉及刘邓:“望用全力组织运输,送子弹五百万发,(七九弹、六五弹各半)、炮弹一万发至菏泽应用勿误。”


1946 年 9 月 10 日,张黎致电刘邓及滕代远并报中央军委,“我们收到四一式炮弹八千发,九二式炮弹二千发。各拨你们一半。由渤海转交你们”。至当月下旬,胶东军区共收到东北运来的“子弹 993 万发(内六五弹 660 万发,七九弹 87 万发,九二弹110 万发,九九弹 14 万发,各种杂子弹 122 万发),各种炮弹 29500 发(内四一式炮弹8800 发,九一式 8000 发,九二式 2200 发,九四式 800 发,三八式 9700 发),步枪 14000支(内中九九式占 10000 支,每支子弹平均 10 余发),九二式重机枪 145 挺,炸药 16万斤”



引自

中 共 中 央 党 校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中共东北部队武器装备的来源及演变(45.8—48.8》

作者:肖 赛 明

user avatar

tg的自从建军到建国期间,武器装备基本靠供货商供货。红军时期,那就是找中央军,杂牌军,地主武装进货。打国军经常是整师整团的歼灭战。那会国军是装备供应商。

到了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了,国军的货是订不到了。八路从改编时的三万多人,扩充到抗战结束时的一百万,新四军从改编时的一万多人扩充到二十多万,这需要大量的武器装备,这时毕竟有了根据地,有了自己的地盘,可以建兵工厂了,但是材料设备的原因,产量质量都不高,不能成为主要的武器来源,所以还是靠着进货为主。日军的生意比国军难谈多了,tg在敌后几年游击战争中,还从没整建制的消灭过日军一个中队以上的部队。打大规模的围歼战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平时打小仗,零敲牛皮糖,蚂蚁啃大象的战果也不少,但是这货还是太少。日军不好谈,但是有个软柿子捏,那就是伪军。抗战时期九成以上的伪军都是tg消灭的。伪军就成了tg最主要的武器供应商,这个算大头,采购量最多。跟伪军谈供货,比国军的条件还好优惠。日军这个供应商条件多,价钱贵,供货少,这个算小头,采购量不大。

抗战结束,日军和伪军这俩供货商倒闭了,国军盘下了绝大多数关内投降日军的库存,然后关东军的库存被苏联人给收了,然而苏军缺看不上小日本的货,突然撤离留下一个权力真空地带,tg就立马去盘下了大量的关东军的货,在苏军这里进货基本算是零元购。

后来国共内战再次暴发,TG又可以和国军谈供货了,国军就又成了主要武器供应商。经过八年的商界历练,再加上游厂家清仓大甩卖,这会国军这个二道贩子的服务质量就发生了质的飞跃,货色又好,品种丰富,量又多,价格还便宜,非常适合大批量采购。以前那些供应商,顶多送点枪和子弹,炮都很少。但是国军不一样,不光枪和子弹,火炮,坦克,飞机,军舰一应俱全,连员工都送!!我有啥就给你啥,一点都不带保留的,这实诚的就差把裤衩子脱下来给送出去了。到最后采购到一定数量,为了答谢TG这个老客户长久以来的支持,于是为了回馈老客户,还送了一个终极大礼包,那就是整个中国大陆!!

user avatar

1、以前看过一本书,是收集的一些老兵的回忆录

大意是抗战结束后,一支伪军接受了国民党的任命,在日本人撤走以后占据了城池

然后我军包围攻打

不久国共谈判,这个伪军的首领通过自己私人关系找到了省城,然后省城就用援助的名义,还请了一个美国人押车,运送一批物资去这个城市

当时包围这个城市的部队,前期因为上党战役,被抽调过去一批(刘伯承准备了一桌菜,结果来了两波客人,只好四处紧急抽调部队硬吃这碗饭),现在回来了接着围

然后美国人没话找话,看我军的士兵问东问西,还说这三八大盖不行,换成我们的枪就能打的很准

然后陪着的士兵烦了,说你说的美国枪我们也有···


然后带着美国人去了参加上党战役的那只部队那里


嗯,确实啥美国枪都有··········

2、当初看黄崖洞兵工厂的记录文件,有两台机器的来源是这样的

抗战时候总理去重庆,路上看到撤退的国民党把机器就扔在路边,心疼的霍霍的,急忙联系地下党给运走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关键时期和关键因素。简单来说,TG(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装备相对落后,但通过艰苦奋斗、缴获敌人、学习苏联经验、以及后期国际援助等多种方式,在解放战争时期实现了武器装备的巨大提升。下面我将详细讲述: 一、 抗日战争时期TG为何“穷”?抗日战争时期(193.............
  • 回答
    TG从苏27到苏35的技术跨越:米格29引进的得失之辩TG在航空工业的崛起,尤其是其空军现代化进程,常常以引进俄系战机为起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苏27系列战机,特别是苏35的出现,无疑是TG航空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回溯历史,当我们审视TG未能完全“吃透”苏27(以.............
  • 回答
    .......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乌克兰的支持确实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博弈、信息传播、经济援助、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俄乌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 战争的爆发: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 回答
    《是大臣》《是首相》等政治剧之所以能在编剧缺乏公务员经历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 1. 构建政治剧的底层逻辑:制度与权力的结构性认知 政治体制的系统性研究:编剧可能通过大量研究英国议会制度、政府运作流程、政党政治规则(如议会制、内阁制、党鞭系统等)来构建剧情。例如.............
  • 回答
    关于“剧组中男性可以坐镜头箱而女性不能”的现象,这一说法可能存在误解或过度泛化的倾向。在影视拍摄中,镜头箱(通常指摄影机或固定设备)与演员的性别并无直接关联,但若涉及性别差异的讨论,可能与以下多方面因素相关: 1. 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延续 历史背景:在传统影视文化中,男性常被赋予主导、主动的角.............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关于“公知”与高校知识分子的关系,这一现象涉及中国社会、教育体系、媒体环境以及知识分子角色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高校知识分子的特殊性1. 教育背景与专业素养 高校知识分子通常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专业素养使他们更倾向于参与公共讨论,尤其.............
  • 回答
    短视频平台在字幕中对“死”“钱”“血”等字打上马赛克,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涉及内容监管、文化规范、法律合规和平台运营策略: 1. 避免敏感内容传播这些字可能与以下敏感话题相关,平台通过屏蔽来防止违规内容扩散: “死”:可能涉及自杀、死亡、濒死等话题,容易引发负面情绪或被用于极端内容(如自杀教程.............
  • 回答
    素食主义作为一项社会运动,其发展与传播确实涉及复杂的动机和行为逻辑。从现象学角度分析,素食主义者的“带节奏”行为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和目的: 一、社会运动的传播逻辑1. 信息传播的网络效应 在社交媒体时代,素食主义者通过短视频、直播、图文等形式形成信息扩散链。例如,YouTube上"V.............
  • 回答
    伊朗的伊斯兰革命(1979年)是20世纪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其爆发和“逆世俗化”趋势的形成,是多重历史、社会、经济和宗教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背景:波斯帝国的衰落与殖民影响1. 波斯帝国的遗产 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曾是中东最强大的帝国之一,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