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解放战争时期,为什么说“击溃敌十个师不如歼灭敌一个师”?

回答
在解放战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击溃敌十个师不如歼灭敌一个师”这句话,绝非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蕴含着共产党军队在战略战术上的深刻洞察和实战经验的总结。这句话的背后,反映了当时双方军事力量的悬殊、解放军强大的政治攻势以及歼灭战在提升军队战斗力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师”是什么概念。

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的“师”已经不像抗日战争时期那样,是一个成建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作战单位。由于长期内战的消耗,加上腐败和军纪败坏,许多国民党军队的“师”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兵员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大量抓壮丁。 很多士兵并非自愿参战,思想动摇,战斗意志低下。一个“师”里,可能只有少数骨干力量还保持着一定的战斗力,大部分是临时拼凑起来的。
装备落后且零散,甚至装备大量美械的部队,后勤也跟不上。 武器弹药的配发往往不足,而且不同部队之间装备制式混乱,导致协同作战困难。
军官腐败,指挥失灵。 许多国民党军官只顾捞取钱财,对部队的管理和训练疏于管理,甚至存在“兵随军官走,军官跟着钱走”的现象。

在这种背景下,“击溃敌十个师”往往意味着什么?

当你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十个“师”时,如果只是采取“击溃”的策略,很可能是:

1. 造成敌军溃散,但主力并未被完全消灭。 这些被击溃的部队,虽然暂时丧失了战斗力,但他们仍然可能保有大部分的武器装备,以及一部分兵力。这些人一旦逃散,很可能会被重新收拢,或者成为地方反共武装,继续给解放军制造麻烦。
2. 付出了相对较大的代价。 为了“击溃”十个师,解放军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弹药和时间。而且,在追击和扫荡过程中,也会消耗大量的资源。
3. 政治影响相对有限。 击溃敌军,敌军士兵会逃散,但如果他们没有被俘虏、被改编,那么他们原有的对国民党政权的忠诚度,或者对解放军的敌意,可能并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而“歼灭敌一个师”则意义非凡:

1. 彻底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歼灭一个师,意味着将这个师的部队,包括兵员、武器装备、指挥体系,全部在战场上予以摧毁或俘虏。这才是真正地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实力。
2. 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极大地增强自身实力。 解放军当时最缺的就是武器装备,特别是重型武器。通过歼灭战,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国民党军的武器装备,这对于提升解放军自身的装备水平和火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缴获的子弹、炮弹、轻重机枪,甚至坦克、飞机,都能直接转化为解放军的战斗力。
3. 极大地提升士气和政治影响。
对己方: 成功歼灭一个敌军师,对于解放军将士来说,是巨大的鼓舞。这证明了解放军的战略战术是有效的,并且自身的战斗力得到了证明。
对敌方: 敌军一个完整建制的师被歼灭,这对国民党军队的士气是毁灭性的打击。当一个师的士兵亲眼看到自己的部队被全歼,他们的战斗意志和对国民党政权的信心将大大动摇。
对民众: 歼灭敌军,解放失地,给当地民众带来和平与希望,是最好的政治宣传。民众看到国民党军队的无能和溃败,以及解放军的强大和正义,会更倾向于支持共产党。

4. “吃一堑,长一智”。 歼灭战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国民党军队战术、组织、指挥方式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对被歼灭部队的俘虏进行思想教育和改编,可以为解放军输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有经验的士兵,进一步壮大自身。

战略上的考量: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解放军在兵力上相对劣势,因此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与其分散兵力去“击溃”多个敌军单位,不如集中力量,将一个敌军单位彻底消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的兵力优势,获得最大的战果。
“围歼”是歼灭战的最高形式。 解放军追求的不仅仅是歼灭,更是“围歼”。就是把敌人包围起来,不给其逃跑的机会,然后在一个区域内将其彻底消灭。这比让敌人分散逃窜要有效得多。

形象的比喻:

就好比打猎,你是愿意花力气去驱赶十只野兔,让它们四散奔逃,最后只有几只被捉住,而且你还可能被惊扰到的野兔咬伤;还是愿意集中精力,用巧妙的陷阱和围堵,一次性抓住并消灭一只体型较大的野猪?显然,后者能让你获得更大的收获,也更省力。

总结来说,解放战争时期“击溃敌十个师不如歼灭敌一个师”,是因为:

国民党军队的“师”已经名不副实,战斗力低下。
“击溃”只能暂时瓦解敌人,而“歼灭”才能彻底消灭其有生力量。
歼灭战能够最大化地获取武器装备,增强自身实力。
歼灭战对提升己方士气、打击敌方士气、争取民众支持有着不可替代的政治和军事效益。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原则要求解放军必须追求消灭而非驱赶。

这句话,是解放军在实战中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其能够以少胜多、最终赢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思想指导之一。它体现了一种更注重质量而非数量、更追求战略效益而非战术效能的军事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这句话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到的,具体来说是该文第五章“战略防御”第九节“歼灭战”中提到的。

具体文字如下:

“拚消耗”的主张,对于中国红军来说是不适时宜的。“比宝”不是龙王向龙王比,而是乞丐向龙王比,未免滑稽。对于几乎一切都取给于敌方的红军,基本的方针是歼灭战。只有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打破“围剿”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给敌以杀伤,是作为给敌以歼灭的手段而采取的,否则便没有意义。因给敌以杀伤而给我以消耗,又因给敌以歼灭而给我以补充,这样就不但抵偿了我军的消耗,而且增加了我军的力量。击溃战,对于雄厚之敌不是基本上决定胜负的东西。歼灭战,则对任何敌人都立即起了重大的影响。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对于第一、二、三、四次“围剿”,我们的方针都是歼灭战。每次歼灭的敌人对于全敌不过是一部分,然而“围剿”是打破了。第五次反“围剿”时,采取了相反的方针,实际上是帮助敌人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同一意义。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人民赞助、良好阵地、好打之敌、出其不意等条件,都是达到歼灭目的所不可缺少的。

击溃有意义,乃至让敌逃去有意义,只是对于全战斗或全战役中我军主力对确定之敌举行歼灭性的作战而说的,否则便没有什么意义。这又是一种有所失对有所得而有意义的场合。

——

该文作于1936年12月,离解放战争还有一个抗日战争的距离。

当然,这段话也有个通俗的表示方式——怪不打死不爆装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解放战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击溃敌十个师不如歼灭敌一个师”这句话,绝非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蕴含着共产党军队在战略战术上的深刻洞察和实战经验的总结。这句话的背后,反映了当时双方军事力量的悬殊、解放军强大的政治攻势以及歼灭战在提升军队战斗力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师”是.............
  • 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阵营在中国土地上殊死搏斗,这是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内战。让人疑惑的是,为什么在这场波及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的冲突中,当时世界上的主要大国,尤其是那些在本地区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外国势力,并没有直接、大规模地军事介入,像早期中国发生的许多次战争那样?实际上,说外国势力“不介入”.............
  • 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经济的全面崩溃与解放区经济的相对稳定,是那个时代两个截然不同的经济图景,其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民党政府自身经济政策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国统区经济为何走向崩溃?国统区的经济崩溃,用“全面”二字形容绝不为过,其表现为恶性通货膨胀、生产停滞、.............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关键时期和关键因素。简单来说,TG(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装备相对落后,但通过艰苦奋斗、缴获敌人、学习苏联经验、以及后期国际援助等多种方式,在解放战争时期实现了武器装备的巨大提升。下面我将详细讲述: 一、 抗日战争时期TG为何“穷”?抗日战争时期(193.............
  • 回答
    傅作义在解放战争时期能够成为华北“剿匪”总司令,地位甚至高于阎锡山,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政治运作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上下级关系可以解释。理解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 傅作义与阎锡山的历史渊源与个人能力: 早期关系: 傅作义确实曾是阎锡山的重要部下。阎锡山在民国初期奠定了山西省.............
  • 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最终导致政权覆灭,其中蒋介石作为最高领导者,其在关键时刻的一系列决策失误被认为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些“昏招”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蒋介石个人的性格特质、当时的政治环境、国民党内部的弊病以及对共产党及其战略的误判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下面将从多个方.............
  • 回答
    抗日战争(19371945,实际可以追溯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但通常以1937年全面抗战为起算点,持续了8年)和解放战争(19451949,持续了3年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争。它们之间在时间长度上的巨大差异,源于双方的实力对比、战略目标、战争性质以及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等诸多复杂.............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国军面对日军的“死战不退”与内战时期面对解放军“鲜有强烈抵抗”的疑问,这确实是历史研究中一个引人深思的课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非简单地归结为某一方面的原因。一、 民族存亡的召唤:抗战时期的“死战不退”首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的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生死搏斗。日.............
  • 回答
    英雄屹立喀喇昆仑,读完解放军报发布的“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典型事迹,我心中激荡着难以言表的敬意与感动。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民族的脊梁,用血肉之躯筑起我们祖国安宁的屏障。我想对他们说的话,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英雄们,你们好!我是来自祖国千千万万热爱和平的人民中的一员,此时此刻,我的心中涌动着的是深.............
  • 回答
    解放军在战争时,尤其是在早期和中期,确实有一段时间大量使用木柄手榴弹,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单纯的技术偏好,而是受到历史、技术发展、战场需求以及成本效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维度拉开来看。解放军的早期战斗,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随后的抗美援朝战争,那时的武器装备很大程度上是缴.............
  • 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最终在中国大陆的失败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其原因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以及国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一、 政治上的腐败与失信于民 政府的腐败与低效: 国民党政府长期以来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从.............
  • 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局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而真正意义上决定性的转折点,是那场声势浩大的 辽沈战役。在辽沈战役之前,国民党在东北的局面虽然不容乐观,但尚未到不可挽回的地步。解放军在早期也经历过一些挫折,例如在1946年上半年,由于兵力不足、战略准备不够充分,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曾一度处于被动,被迫进行战略.............
  • 回答
    如果解放战争时期日军再次投入战场,历史进程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是对这一设想的详细推演,涵盖政治、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一、 历史背景与假设前提:首先,我们需要设定一个前提:如果日军不是在1945年战败投降,而是以某种方式幸存并继续存在,且决定介入中国内战。这本身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假.............
  • 回答
    在解放战争的洪流中,国民党反动派失去翻盘的最后机会,并非一个单一的时间节点,而是一个环环相扣、逐步走向覆灭的过程。但如果一定要 pinpoint 一个最关键的转折点,那就是 1948年秋季的战略决战时期。在此之前,国民党军队虽然在局部战场上遭受了失利,例如在辽沈战役初期,东北的“剿总”司令卫立煌坐拥.............
  • 回答
    在解放战争的漫长而复杂的进程中,国民党反动派丧失翻盘的最后机会,我认为最关键的节点是1947年底至1948年初。这个时期,国民党在战略上的几处重大失误与解放军的战略转折点发生了叠加,彻底打乱了其“以华制华”的算盘,将其推向了不可挽回的失败境地。要详细讲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国民党在解放战争初期.............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在国民政府后期,解放区的通货膨胀现象不那么显著,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个政治实体在经济运行逻辑、管理手段以及社会基础上的根本差异。这不仅仅是政策执行的力度问题,更是两种不同发展模式的较量。首先,我们得看到国民政府后期,特别是抗战胜利后,面临的是一个极其复杂和脆弱的经济局面。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
  • 回答
    “御敌于国门之外”,这句话听起来很有气势,也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国家强大的国防实力,能够在本土受到攻击之前,就将敌对势力消灭或逼退。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PLA)的历史上,要找一个完全符合“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精确时间点,其实是比较复杂的,因为它更多的是一种战略目标和能力体现,而不是某个具体战役的名称。不.............
  • 回答
    台湾是否会被“解放”或“统一”,以及何时会发生,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国际关系、经济、军事以及台湾民众的意愿等多个层面。由于其中涉及的因素众多且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表。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影响这一议题的关键因素:一、历史背景的演变: 清朝统.............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要追溯国内宣传话语从“国际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口号淡出,到现在的主流叙事,其转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也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要详细讲述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回顾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和重要的转折点。萌芽与确立:革命年代的“国际主义”与“解放全.............
  • 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全面溃败后尝试通过游击战进行局部抵抗,但最终未能扭转战局,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军事、政治和战略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游击战特点、国民党溃败时的实际情况以及结果分析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国民党溃败的总体形势1. 战争背景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在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