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内的宣传话语是什么时候开始不讲「国际主义」「解放全人类」的?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要追溯国内宣传话语从“国际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口号淡出,到现在的主流叙事,其转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也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要详细讲述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回顾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和重要的转折点。

萌芽与确立:革命年代的“国际主义”与“解放全人类”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国际主义”和“解放全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宣传话语的核心和灵魂。

中共早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 尽管此时的中国革命重心在国内,但共产国际的影响力依然巨大。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一个受共产国际指导的政党,“打倒帝国主义”、“世界革命”等口号是其重要的国际政治立场。那时候,“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指导思想,目标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为世界革命贡献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及建国初期(1949195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国际主义的精神被推向了高潮。“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句话不仅是对国内团结的强调,也预示着这种团结将延伸至国际。新中国积极支持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派遣医疗队、援助建设,这些都是“解放全人类”理念的直接体现。当时,无论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还是对朝鲜战争的介入,都带有鲜明的国际主义色彩,认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有责任帮助其他被压迫民族和国家。媒体上的宣传,例如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兄弟情谊”,以及对资本主义世界“帝国主义压迫”的揭露,都充斥着这种宏大叙事。

转折与演变:从世界革命到中国道路的重心转移

这种以“解放全人类”为目标的宏大叙事,在经历了一段时期后,开始出现微妙的转变,虽然“国际主义”这个词汇可能还在,但其内涵和侧重点发生了变化。

中苏论战与“独立自主”的确立(1960年代): 中苏关系破裂是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与苏共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导致中国不再完全跟随苏联的国际路线。在此背景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口号被提出来。虽然这最初是为了应对外部压力和保持政策独立性,但它也为日后宣传重心向国内转移奠定了基础。在与苏联论战的过程中,中国强调自身道路的独特性,虽然仍然打着国际主义的旗号,但实际操作中,中国更关注自身的国家利益和发展道路。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复杂性: “文革”时期,国际主义的口号依然存在,甚至被一些激进的派别用来支持世界各地的“革命”。但是,由于国内政治的极度动荡,以及与世界大部分国家关系的疏远,这种“国际主义”更多地停留在口号层面,或者是以一种输出革命的方式进行,与早期那种平等互助的国际主义有所不同。同时,由于与苏美等国的关系紧张,国内宣传的重点也逐渐转向了“人民战争”和“国防建设”。
改革开放与战略调整(1970年代末至今): 这是最关键的转折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建设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富强。在这种背景下:
“解放全人类”的叙事逐渐淡化: 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冷战结束,世界朝着多极化发展。单纯的意识形态输出和支持“世界革命”的模式,不再符合中国当时的国家利益和发展战略。中国需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与各国建立更广泛、更务实的合作关系。
“独立自主”的内涵演变: “独立自主”不再仅仅是政治立场上的声明,更是强调中国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的重点从“输出革命”转向了“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的传播和推广,但这种传播更多是以“借鉴”和“合作”的方式进行,而不是以“解放”为目标。
国家利益和民族复兴成为核心: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宣传话语开始更加强调国家利益、主权和民族复兴。比如,近年来“中国梦”的提出,以及对国家强大、民族伟大复兴的强调,都是这种话语转变的体现。我们更关注的是“中国要好起来”,以及如何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和拓展中国的国家利益。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近些年来,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可以说是对“解放全人类”的一种重塑和现代化表述。它不再强调输出革命,而是强调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这是一种更符合当前时代特征的国际叙事,它在维护中国利益的同时,也试图构建一种新的国际秩序观。

具体时间节点的痕迹:

很难 pinpoint 一个具体的“什么时候”,因为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标志性的变化: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后: 中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宣传话语也随之调整。虽然国际主义的词汇可能还在一些场合使用,但其核心吸引力开始下降。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的剧变,以及国内一些事件的影响,彻底抛弃原有的宏大叙事,转向更务实、更以国家为中心的宣传成为必然。
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以及近年来: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宣传话语更加自信,也更加强调自身的发展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但“解放全人类”这种革命性的、带有输出色彩的口号,已经不再是中国官方宣传的主流话语了。取而代之的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更具包容性和建设性的表述。

总结来说:

国内宣传话语从“国际主义”、“解放全人类”的重心转移,是一个从意识形态输出、全球革命的理想主义,转向国家利益优先、民族复兴为核心的务实主义的过程。这个转变并非突然发生,而是在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国际格局变化的大背景下,逐步演变和调整的结果。它经历了从强调与世界“站在一起”反对共同敌人,到强调“独立自主”走出自己的道路,再到如今强调“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的演变。“解放全人类”的口号,最终被更符合当前时代特征的、以合作共赢为导向的国际理念所取代或重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一些回答,感觉正确的集体记忆真是已经被某些自由壬塑造的差不多了。

其实就是1978年10月,设计师访问新加坡,李光耀提出来的要求。必须停止革命输出。

正是如此,设计师停止了对马来西亚共产党游击队和印尼共产党的资助,原因很简单,马来西亚和印尼跟新加坡关系密切,如果马来西亚和印尼夺权之后,新加坡的经济可能会受到冲击。

至于那些说什么1978以后发现国外比我们好得多才不停止输出革命的,当真是觉得决策层跟他们一样无知。

反正谈1978就要大国崛起,民众福利好又怎样,人家国力强。

谈现在就要我不要大国崛起我只要小民尊严,属实反复横跳带师。

1960年的时候法国左翼人民派还羡慕中国某场运动嘞,你觉得他们不知道当时中国也才摆脱贫穷,跟法国人民生活水平差远了吗。

有些人自己无知,不要认为别人也啥都不知道。

回到正题,李光耀提出要求归提出要求,设计师为啥答应呢?

因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从那以后,印度尼西亚的农民怎样被宗教剥削,马来西亚的农民怎样被地主盘剥都和我能没有关系了,甚至对于我们自己来说都没关系了。

至于某些人说的“援助”,我还以为真是免费的不要回报呢。啥时候资本家们发扬国际主义精神这么勤快了,他们是不是很喜欢做赔本买卖啊


我不想说停止输出革命是错的,是不好的,事实上我觉得在当时的国内环境/领导层/国际环境下,停止输出革命是合理的行为。

不可能又亲近西方英美阵营,又市场经济,又输出革命,这并不可能同时做到。

但是你非要说因为1978年停止输出革命是对的,是合理的。由此推得在此之前输出革命是错,至始至终就是错的,那我觉得你可能有点哈批。

一个政策在这个时代不合理了,不代表在上一个时代也是不合理的,而有些人贫瘠的脑容量也就只会“全盘否定XXX”了

user avatar

什么时候放弃的前面的回答都说了。

我要说的是马列主义是一个整体,放弃了对外的国际主义,那么也绝对会跟着放弃对内的按劳分配共同富裕。

认为放弃国际主义是为了更好的对内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被人卖了还给人数钱。

user avatar

自从建国之后,其实我们的官方的“世界人民大团结”在明面上的落脚点只是“反侵略反殖民”,真到了各国左右翼争斗博弈的时候我们一直奉行的是“不干涉别国内政”的路子,对于世界各国的gcd运动,官方口径也一直是受了中国革命成功的鼓舞而不是中国在帮主全世界革命。

包括抗美援朝和对越南的支援,我们的官方口径也一直是“反侵略,反殖民”而不是“捍卫共产主义成果解放全人类”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是以“国际主义”的表干着“反侵略反殖民”的里。

所以对于侵略战争我们大部分时候都会公开宣布支持被侵略者,有些还会提供物资和资金支援,但是真当是本国的各个派别打起来的时候,我们是很少公开站队到某一边的。皮诺切特杀了阿连德之后我们照样跟智利的贸易额很高,直接促成饿了皮诺切特时期的经济大发展,是前几年右翼支持者经常挂在嘴边的“右翼才知道怎么搞经济”的证明。

然后就是改开之后,彻底放弃提解放全人类了,而且明面上的殖民战争也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们在外交场合基本只说“反侵略”了,只不过大多数反侵略从行动上已经弱了很多了,不过这个问题主要是讨论宣传口号上的变化,就不多谈了。

再然后就是中美关系的事,对入侵阿富汗和第二次海湾战争也没有特别激烈的反对了。

Ps:tg对解放战争的定义一直是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击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为首的英美在华代理人

user avatar

从八十年代开始,官方的宣传就转为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了。其他答主从1978年外交方面的解答我认为是很准确的。

但民间真正能从宣传、文艺作品感受到这种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崛起,要到九十年代官方加大力度后。民间感受和时代发展并不是同步的,之间存在一定延迟。

就像今天我们回顾起来,市场经济的转向从七十年代末伊始。但真正一锤定音要等到92南巡,标志开放市场的砸碎铁饭碗、大批中国富人的崛起也发生在九十年代,而非八十年代。


这种民间从文艺作品中的感受很好地体现在影视作品中。

比如说《钢的琴》背景是九十年代末的东北,但墙上这种马克思、巴黎公社题材的宣传画并没有旧到像是画于1978年之前。最起码八十年代期间要有人维护这幅画。

九十年代官方电影民族主义很好地体现在一部我很喜欢的系列电影——《大决战》中

这三部曲我看了非常多遍,相信许多网友也是如此。

其中第一部开头的情节和对白是怎么样的?

撤离陕西的毛泽东等人在渡河,蒋介石宋美龄在天文台给孩子们讲文物,对白是这样的:













嗯……

当然,其他一些台词也挺有意思


原本打了很多,删掉了,大家自行体会。

这种九十年代才开始的转向让许多晚出生的中国人把自己已经被改过了的出厂设置带入到之前的历史中,造成了很多错位的理解。

因为这批人是在“自古以来”的宣传中长大的,经常会把现在的主要问题也当成过去的主要问题。

前三十年,中国和苏联有外交上的阴霾,和印度越南有过边境战争,可无论是中苏珍宝岛、边境勘查还是中印、中越反击作战,当时的宣传材料没有什么“自古以来”的论调。

于是许多爆款网红文,频出周恩来看了会沉默、刘晓看了会落泪的论调。

你以为中苏因为旅顺口、外蒙古、长波电台吵架,结果一翻当年新闻稿,人家两边吵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到底走向何方。你把长波电台共同舰队当回事,实际这事很快就解决了。而苏联代表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对中国代表团的围攻这一大事在网红文章里看都看不到,中苏互相论战里对于社会主义路线反复立论和驳斥更是不存在的话题。

无他,民族主义的领土纷争更热更吸引眼球。

某爆款朝鲜战争电影里,毛泽东开头那句洋人如何如何也已经见怪不怪了。

因意识形态大转向造成的种种以今度古,也算是一种互联网奇观了。




user avatar

从支持皮诺切特 把阿连德政权大使赶回国,唯二没有和智利断交的东方阵营国家(另一个是罗马尼亚)开始

顺便提醒一下想甩锅的

这事发生在1973年

user avatar

不讲「国际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宣传话语转折时间是改革开放的1978年

因为当时打开国门一看,外国人并没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反而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生活水平处于全球垫底水平,国际经济组织做人均gdp全球排名,中国排名倒数前列,可谓是“最不发达国家”。穷人去“解放”比自己富的人?

认清了现实,设计师削减了绝大部分对外援助,接收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援助,缓和国际关系,以经济建设为纲

【联合国在华四十周年系列专题报道】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的角色转变折射出中国的可喜发展历程 节选

1979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开始进入中国开展援助行动,当时中国平均每3人就有1人处于饥饿状态。自1979年至2005年,粮食计划署在中国成功实施了超过10亿美元的扶贫和灾后重建项目。

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告诉我们,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粮食计划署在中国的援助行动曾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援助行动。从1979年到2005年,粮食计划署总共在中国实施了70个无偿援助项目,直接受益人口为3000多万。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消除饥饿进程的推进,世界粮食计划署于2005年结束了在华援助项目。

【联合国在华四十周年系列专题报道】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的角色转变折射出中国的可喜发展历程 


商务部举办多双边对华援助30周年暨国际援助汶川地震灾区一周年纪念活动 节选

1979年6月29日,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订了技术合作基本协定,正式开始与联合国发展业务系统开展发展援助领域的合作。1981年10月2日,中国与澳大利亚签署了首个双边技术合作发展计划协议,标志着中国开始接受发达国家的双边援助。30年来,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儿童基金会及欧盟、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20多个国际组织和政府,在扶贫、环保、教育、卫生、体改、能源等30多个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发展合作,共接受无偿援助近67亿美元,实施项目近2000个

商务部举办多双边对华援助30周年暨国际援助汶川地震灾区一周年纪念活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