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韩国政府宣布「暂停与新冠共存模式」,反映了哪些问题?如何评价这一段时期其国内的疫情形势?

回答
韩国政府宣布“暂停与新冠共存模式”这一举措,背后反映了该国在应对新冠疫情过程中遇到的多重挑战,以及对其当前疫情形势的审慎评估。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韩国政府宣布“暂停与新冠共存模式”反映了哪些问题?

“暂停与新冠共存模式”(이하 "단계적 일상회복", 通常被翻译为“与新冠共存”或“分阶段恢复日常生活”)的宣布,并非意味着韩国完全放弃了应对疫情的努力,而是对既有策略进行了调整。这种调整和暂停,主要反映了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1. 高企的感染率和医疗系统压力:
Omicron变异株的传播力: 韩国在推广“与新冠共存”模式后,迅速经历了Omicron变异株的爆发性增长。Omicron的极高传染性,即使是在接种了疫苗的民众中,也未能有效阻挡其大规模传播。
重症病例和死亡人数的上升: 尽管早期疫苗接种率较高,但随着感染基数的扩大,重症病例和死亡人数也随之上升,尤其是在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群体中。
医疗系统承载能力濒临极限: 即使韩国的医疗资源相对充足,但短时间内的大量重症患者涌入,依然给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ICU)、医护人员、药物和设备带来了巨大压力。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医疗资源挤兑的情况。
疫情预测与现实的差距: 政府在制定“与新冠共存”策略时,可能对Omicron变异株的传播速度和对医疗系统的冲击力存在低估,导致原有的应对预案不足以应对实际情况。

2. 疫苗接种效果的局限性:
疫苗对Omicron的突破性感染: 虽然韩国的疫苗接种率很高(尤其是初级接种),但Omicron变异株的出现,使得疫苗在预防感染和轻症方面效果有所减弱,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s)大量出现。
老年人群体的高风险: 即使接种了疫苗,部分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仍然面临较高的重症和死亡风险,这使得放宽限制的决策变得更加谨慎。
加强针接种的紧迫性: 为了应对变异株,加强针(booster shots)的接种变得尤为重要,但加强针的推广速度和接种意愿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3. 社会与经济的权衡困境:
“与新冠共存”的初衷: “与新冠共存”模式的提出,是为了在控制疫情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冲击,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持续的限制措施对经济的影响: 然而,高企的感染率和医疗压力,迫使政府不得不再次加强或延长部分限制措施(如宵禁、集会人数限制),这与“与新冠共存”模式的初衷产生了矛盾,并且再次对餐饮、旅游、文化娱乐等行业造成打击。
民众的疲劳感和政策的信任危机: 面对反复的疫情和政策调整,民众可能出现“疫情疲劳”(pandemic fatigue),对政府的防疫政策产生质疑和不信任感。不断变化的限制措施也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4. 对新变异株的潜在担忧:
对未来变异株的准备不足: “与新冠共存”模式的推进,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对当前病毒毒株(如Delta和早期Omicron)的认知。但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是一个已知且持续的风险,政府需要为可能出现更具传染性、免疫逃逸能力更强或致病性更高的变异株做好准备。
需要时间进行调整和评估: 暂停该模式,也为政府争取了更多时间来评估当前疫苗的有效性、研发新的治疗方法、优化医疗资源分配以及收集更多关于变异株的数据,从而制定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长期应对策略。

二、 如何评价韩国国内的疫情形势?

在韩国宣布“暂停与新冠共存模式”的这段时期(通常指Omicron变异株大规模流行期间),其国内疫情形势可以评价为:

1. 严峻且充满挑战:
感染基数庞大: 每天的新增确诊病例数屡创新高,一度达到数十万例,这表明病毒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几乎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重症率和死亡率的波动: 尽管相对早期,但随着感染人数激增,重症监护病房(ICU)的使用率大幅上升,死亡人数也呈现增长趋势。这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虽然未达到全面崩溃的程度,但已非常接近极限。
医疗资源分配的压力: 政府不得不重新调整对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方式,如居家治疗(home treatment)的比例增加,同时需要确保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 高疫苗接种率的“防护墙”效应部分显现,但未能完全阻挡:
降低了重症率和死亡率的比例: 与未接种疫苗人群相比,已接种疫苗者(尤其是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针的)感染后发展为重症和死亡的比例显著降低。这是韩国能够相对“扛住”高感染率的重要原因。
突破性感染普遍存在: 然而,Omicron的强传播性和免疫逃逸能力,使得大量已接种疫苗的人群也感染了病毒,虽然多数为轻症,但这依然构成了社会运行的风险。

3. 社会经济运行受到较大影响:
限制措施的反复与调整: 为了应对飙升的感染人数,政府不得不收紧或延长原有的防疫措施,例如对私人聚会人数的限制、营业时间的延长限制等。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传播速度,但也让经济复苏的进程受到阻碍,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也承受着压力。
供应链和劳动力的影响: 员工因感染或隔离缺勤,也对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转造成了影响。

4. 政府应对策略的调整与博弈:
从“共存”到“审慎应对”的转向: 暂停“与新冠共存模式”表明,政府认识到在当时条件下,过快或过度的“正常化”策略是不现实的,需要采取更加谨慎和灵活的应对措施。
重点转移: 应对策略可能从追求“清零”或“低感染”转向了“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保护脆弱群体”以及“维持医疗系统运转”等更现实的目标。

总结来说, 韩国政府宣布暂停“与新冠共存模式”是基于对Omicron变异株高传染性及其对医疗系统和公众健康造成压力的严峻评估。这段时期其国内的疫情形势可以概括为“高感染、高压力、但疫苗接种率的保护作用显现”。这一举措反映了在应对突发、快速变化的疫情时,即使是经济发达、医疗先进的国家,也可能面临策略调整的困境,需要在公众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同时也预示着,在新冠病毒持续变异的背景下,各国都需要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长期应对的战略韧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在韩国开始搞“与新冠共存”的时候俺就说过。

我国采取的动态清零,比“与新冠共存”模式更有助于餐饮行业恢复发展。

因为“与新冠共存”模式,相当于把疫情发展(也就是餐饮企业营业状况)交给病毒来决定,政府和餐饮行业老板都完全无法控制。

餐饮企业多囤货多招人,疫情加重限制营业这些投入全白瞎。少囤货少招人疫情没来生意好了供货跟不上伤了口碑。

最早采取开放政策的新加坡和英国就被疫情刷了个痛快。前者最大的网红美食街直接关门了,后者很多餐馆挺过了疫情却在开放后关门大吉。

韩国也再次走上了这条看上去省事,实际上成本更高的路。

user avatar

我曾经写过一篇回答,里边说了,我们应该给予韩国这次共存以祝福。毕竟,如果他们要是能够以人命为代价为世界共存开发一些新的经验的话,我觉得应该说他们伟大。

zhihu.com/answer/219445

但谁要是让中国学韩国我就要骂娘了。

确实,各国现在防疫方面各种拖后腿,想完全消灭新冠基本不可能了。但共存共存,应该是新冠和人类谁也奈何不了谁才谈共存吧。现在什么情况?

病毒对人类单方猎杀。

人类除了被动隔离,戴口罩,做好隔离还有其他办法克制新冠吗?

全世界现在喊着要与新冠共存的国家哪个不是控制不住躺平了放弃了。

韩国这次共存也一样。

他们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压住新冠死亡率了吗?没有。

有任何建树对于压低新冠传染力了吗?也没有。

光拿人的生命和健康去硬抗。怎么可能有好的结果。

即便没有奥密克戎,韩国也扛不住。奥密克戎的出现其实给了他们一个遮羞布。

我记得网上各处都有高喊让国家跟着一起躺平接受与新冠共存的。

不是傻就是坏。

从英国到美国到印度到现在的韩国。

还要多少教训才能够。这个时候假公知们怎么不喊睁眼看世界了?

还是那句话,现在想彻底消灭新冠基本不可能。但要与新冠共存必须拿出实打实的办法来。

要么降低新冠感染率,要么压低新冠死亡率。

还要吸取教训做好新冠不断变异的准备。

什么都不做,光喊与新冠共存。直接开骂,不客气。

user avatar

这一轮“与病毒共存”,虽然没有把韩国百姓对感染和死亡的承受能力提升到阿富汗人的水平,但肯定是有提升的。相比于这一轮“与病毒共存”之前,能够淡然接受亲友或者自己死亡、残疾的韩国百姓的比例,显然更高了。

多试几轮,慢慢来,会提升到阿富汗人的水平的。只要百姓不惧死亡,不惧反复感染,人人能够淡然接受命运,到那时候,就能放心地“与病毒共存”了。

user avatar

“与新冠病毒共存论”这个观点最初是美国专家提出来的——大意是新冠病毒无法彻底消灭,人类要学会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

这个观点进口到中国后,先是被一票公知推动,然后某些有舆论影响力的网红专家也跟进,掀起一股“中国也该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风潮。

1 赶尽杀绝,彻底清零

众所周知,我国对新冠病毒的防疫政策与国外有本质区别,国外因为无法清零新冠患者,所以先是搞出“群体免疫理论”,然后再搞出“与新冠病毒共存理论”。

在中国这没有这么多花花肠子,我们对新冠病毒从头到尾就是一个策略——赶尽杀绝,彻底清零。

我坚决反对“与新冠病毒共存理论”,坚决支持对新冠病毒赶尽杀绝,彻底清零的基本策略。

为什么?

因为“与新冠病毒共存理论”在目前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伪科学!

所谓的“与新冠病毒共存理论”就是希望通过接种疫苗形成免疫屏障,从而将新冠肺炎的感染率降低到一个较低的水平。

提出这个理论的人认为在大规模接种疫苗的情况下,新冠肺炎发病率与死亡率可以降低到流感水平。既然人类可以与流感病毒长期共存,为什么不可以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毕竟,采用对新冠病毒赶尽杀绝、彻底清零的策略付出的经济代价过于昂贵。

但是上述“美好”的设想却被现实残酷的数据击得粉碎!

我们以目前疫苗接种率最高的英美以色列为例。

以色列疫苗接种率最高,达到90%,在8-9月疫情高峰期时候,新冠患者确诊数据却一下子飚到每日5000—6000人。对于一个只有900万人口的小国而言,每天大几千的新增患者确实是一个很高的数据——想象一下,人口差不多的武汉如果每天新增5000—6000是个概念?

英国疫苗接种率超过70%,目前每日新增新冠患者5万左右,一个6000万人口的国家,大致相当于我们一个中型省份,每日几万的新增新冠患者,确实很恐怖;

美国疫苗接种率大致是60%,目前每日新增新冠患者十来万,高峰值超过20万,美国不过3.3亿人口,这个数据让美国部分地区医疗系统已经接近崩溃。

事实证明,新冠病毒与感冒病毒完全没有可比性。感冒病毒能与人类长期共存,因为感冒病毒传染性不高、病毒变异能力差、而且死亡率极低,最为关键的是,感冒病毒人类已经有各种特效药进行治疗。

而新冠病毒传染性、致死率、变异能力都远远超过感冒病毒,而且,人类至今没有找到可以克制新冠病毒的特效药。

新冠病毒的防疫策略,是对一个国家组织能力与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防疫一旦失败,会让成千上万人失去生命,会导致整个社会出现巨大的震荡,付出惨重的经济代价。

防疫不是普通的经济改革,能允许不停的试错,因为试错的代价过于昂贵。

我甚至认为,西方媒体鼓吹的“与新冠病毒共存论”搞不好是专为中国设置的一个险恶的陷阱。

(来源:观察者网)

现在西方媒体也加入鼓吹让中国实施“与新冠病毒共存策略”的大合唱,其居心是十分险恶的。中国是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优等生,为了保护我们的防疫成果,采取严格清零的防疫措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西方媒体偏偏认为,如果中国坚持清零策略,未来会被国际社会孤立。

这种对中国防疫策略威胁恫吓的声音带着不可告人的险恶用心。

为什么?

现在我们来推演一下,假如中国也实施“与新冠病毒共存策略”会出现什么情况。

2 把命运握在自己手中

一旦中国要实施“与新冠病毒共存策略”,那就要放松对疫情的管控,打开国门,实现与全球各国的正常交流。

然后我们将迎来德尔塔变异病毒的强烈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即使我们疫苗接种率达到70%以上,我们新增新冠患者也有可能达到英美以色列水平。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我们的医疗体系能否承受这样的冲击?

去年武汉高峰时期每日新增患者大概就是3000人左右,然后医疗系统就被击穿崩溃,最后还是全国支援武汉,才算是稳定了武汉的疫情。

德尔塔变异病毒传染性是去年新冠病毒的9倍,即使接种疫苗也可能会感染,中国一旦放弃对病毒赶尽杀绝、彻底清零的策略,中国就有可能出现无数个武汉2.0版的严重疫情,届时恐慌将扩散到全国,后果不堪设想。

好吧,我们假设中国实施“与新冠病毒共存策略”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能将发病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然后就万事大吉吗?

不!还有更可怕的后果!

当下西方国家无法清零病毒是因为它们组织能力、动员能力以及执行能力都达不到中国政府的水平,但是一旦中国接受“与新冠病毒共存策略”导致我们也无法清零病毒的时候——万一西方国家突然具备对病毒的清零能力怎么办?

这个前景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为啥在未来某个时候西方国家可能就会具备对病毒的清零效果?

原因很简单,靠新药研发实现突破!

(来源:环球网)

8月10日,据外媒报道以色列医疗团队研发的抗新冠肺炎新药EXO—CD24二期临床实验取得积极效果,超过90%的重症患者在5天内治愈出院。

在新药研发方面,西方国家相对中国是具有较大的领先优势的。所以,一旦西方国家率先研发出可以治愈新冠肺炎的新药,西方国家就能具备对病毒的清零能力!

届时,如果中国希望获得这款新药搞不好就要面对西方国家的要挟——逼迫中国必须在主权利益上作出重大让步,一旦中国拒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会以中国新冠病毒没有清零的理由,彻底孤立中国!

按:自疫苗面世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大量囤积疫苗,其中,仅有3.3 亿人口的美国购买的最多,多达26亿支。疫苗不是茅台酒——囤积越久越值钱,相反疫苗是有保质期的,过了保质期就一钱不值。
那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啥要花费重金也要囤积远超过自身需求的疫苗?
阿根廷算是美国在美洲的小兄弟,但是阿根廷向辉瑞公司提出购买疫苗时,辉瑞公司却提出让阿方“完全不可接受的条件”(阿根廷卫生部长原话)。
这个不可接受的条件包括,辉瑞公司要求阿根廷单独制定一项法律,给辉瑞公司提供完全的豁免权(包括不能按时提供疫苗的免责、对疫苗效用与负作用免责等等)。
这还没完,辉瑞公司还要求阿根廷拿出主权资产作为购买疫苗的担保!
辉瑞提出的主权资产包括阿根廷联邦银行储备金、使馆建筑、军事基地作为担保,以涵盖未来因“不太可能的不利影响”而产生的法律案件的费用。
我们用脚指头想一想,辉瑞公司作为一个医药公司为啥会对阿根廷主权资产感兴趣?提出这个条件背后是谁不是昭然若揭吗?

在疫苗问题上,美国对于美洲的小兄弟阿根廷都要趁火打劫,未来一旦让西方国家掌握抗击新冠病毒的新药,而中国又迫切需要它时,西方国家绝对会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

所以,在制定应对新冠疫情的策略的时候,一定坚持赶尽杀绝,彻底清零的策略,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具备这个策略的执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绝不给西方国家任何趁火打劫的机会!

本次新冠疫情可能延续几年的时间,对于未来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手里掌握的筹码越多,就能更为从容应对美国的挑战。

这里是@花猫哥哥,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相关阅读(点击下方标题可直接阅读):

原创 | 围绕立陶宛的大国博弈

user avatar

一,疫情数据

自从“共存”,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都接近指数增长。

而韩国的防疫资源并不是非常丰富,10万人有10.6个ICU,全国大概5000多个ICU。

但11月中旬,厚生福祉省的高级官员与首尔以及附近的仁川和京畿道(包括大首尔)的医院院长举行了紧急电话会议,因为床位迅速被填满。[1]


二、只要有大量人群感染,突变毒株就会层出不穷,防疫形势就无法稳定

德国分子生物学家Kai Kupferschmidt认为:

1.Omicron具有免疫突破能力,可以感染Delta的康复者,它的传播速度大概是Delta的两倍多一点(初步预估,未能排除超级传播事件的影响)。

2.新冠从确诊到死亡需要两周时间,不能对Omicron死亡率过早下结论。

3.西方国家由于进入社区传播后无法清零,封边境只有短期效果。封闭边境只能为疫情防控赢得一点时间。

4.只有存在类似于今天的大规模传播,新毒株出现就是无穷无尽的,限制新突变毒株的唯一办法是压低传播人数

5.以后对抗新冠的过程类似流感,每个流行季节都要预测将来可能流行哪种毒株,并做出相应的准备。

参考

  1. ^ http://www.koreaherald.com/view.php?ud=20211116000803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