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并不是首创“与病毒共存”模式的国家,欧洲各国和新加坡早就开展了有严格规范的“与病毒共存”。
与印度和美国毛子这样完全依赖“疫苗接种”的国家不同,欧洲新加坡韩国这些“与病毒共存”的国家在疫情加重后会收紧防疫要求,对餐饮娱乐等行业的经营有更严格的规定。而事实证明,这是最差的一种方案。不但远不如中国的动态清零,甚至还不如印度美国的“打了疫苗就躺平”。
以英国和新加坡为例,很多餐饮娱乐企业用最低成本运营熬过了疫情封闭,却熬不过“与病毒共存”的波浪式折腾——
下一阶段有从1-4重复一遍。这样2轮下来,很多店主自然撑不下去了。
韩国如果不改变政策,也只能走上这条路,进而对韩国经济造成更大影响。
至于“”韩国接下来怎么做才能控制疫情?”,韩国和世界多数国家一样,其社会本身并不具备控制疫情的能力,还是学习美国多打疫苗,然后硬挺比较现实。
我在之前类比这次新冠和1918大流感的时候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也就是忽略了千万级别的艾滋病感染者…
这些人脆弱的免疫系统可以培养出高几个数量级的各种突变,鬼知道他们最后能变成什么样子
再变异几轮,他们就头不铁了。
清零不绝对等于绝对不清零。
新冠原始病毒,想用一波死人抗过去是可能的。
但是这是RNA病毒,你能抗过这波,变异了还有下一波。
靠死人抗过去,得死很多轮。
靠疫苗,疫苗研发上市没有病毒变异快。
我们刚打完第三针,免疫逃逸的新病毒变种就来了。
大基数传播,变异出魔王是必然的。
事实证明,尽管清零政策影响经济,但是这个影响的代价是最低的。
躺平和控制策略,都比清零代价大得多。
不看死人。只看经济,躺平策略和控制策略也应对不了频繁的变种。
只有清零能不变应万变。
以色列和日本封国,是个信号。
他们有点明白了。
下一个西方主要国家,能够学中国的清零策略(它们用战争状态能做到,舍不舍得代价而已。)成功了。
清零就能成为主流策略。这样疫情才有希望结束。
只要世界几个主要大国都清零。
不让落后国家人员入境,全球经济就恢复了。
看韩国近两年来的疫情变化,没有任何幸灾乐祸的念头,只感觉挺可惜的。
2020年2~3月的那波疫情,靠着当时来看超大规模的核酸检测和精准的流调手段迅速平息住,即便不停工不停学,到了4~5月份也压到了每天几例到十几例,基本完成控制。
这段期间其他方面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全民都有戴口罩的防护意识,在医疗机构无法及时收治病例时,也能迅速构建“韩式方舱医院”这种医疗生活中心来进行暂时隔离。
但是后来又由于对海外航班的来者不拒,以及对驻韩美军的缺乏约束,从当年7月开始,确诊病例的巨幅增长又卷土重来。之后一直到现在的一年半时间里,韩国的疫情变化曲线最终趋于跟着美国一起摇摆。
可能这就是没有完整工业体系、没有完整主权的国家的悲哀吧。
防控措施需要根据病毒传播动力学特性变化而调整。
然而,现在还是Omicron流行的早期,暂时很难拿到韩国本地疫情的最新数据。
虽然丹麦的防疫不怎么样,但信息是相当公开透明的[1],可以作为重要参照。
我在这个页面找到了最近20天的变异毒株测试数据,并做了翻译:
即使略过14日的数据,从11月27日到12月13日,仅仅17天时间,Omicron在丹麦的占比就从0.08%增长到21.26%。
从病例数量来看,11月27日到12月11日,14天时间Omicron病例数量翻了300倍,每天增长51.2%。
资料来源:
防疫三要素: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