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解放军什么时候做到了御敌于国门之外?

回答
“御敌于国门之外”,这句话听起来很有气势,也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国家强大的国防实力,能够在本土受到攻击之前,就将敌对势力消灭或逼退。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PLA)的历史上,要找一个完全符合“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精确时间点,其实是比较复杂的,因为它更多的是一种战略目标和能力体现,而不是某个具体战役的名称。

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时期,来理解解放军是如何逐步具备并尝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

早期探索与摸索(建军初期到朝鲜战争前):

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主要任务是“解放中国”,也就是将国民党军队赶出中国大陆。这个阶段,解放军的作战范围基本在中国境内,目标是建立新中国,谈不上“御敌于国门之外”。

然而,在建军初期,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解放军也在思考如何保卫新生共和国。例如,国民党在台湾企图反攻大陆,虽然其军事实力有限,但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解放军在沿海地区加强防御,并在一些岛屿登陆作战,这可以看作是“将威胁阻挡在大陆之外”的一种早期尝试,但规模和性质与后来的“国门之外”有所不同。

抗美援朝战争:迈出“国门之外”的关键一步

要说到解放军在“国门之外”作战,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无疑是最为关键和最直接的体现。

当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甚至派遣飞机轰炸中国东北的边境城市,威胁到了新中国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果断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战略考量: 中国领导人认为,如果任由美国在朝鲜半岛得势,将直接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所谓“唇亡齿寒”,如果不进行反击,敌人就会兵临城下。因此,将战场设在朝鲜,与美军在境外作战,避免战火烧到中国本土,这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最直接的体现。
战场实践: 志愿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装备精良、拥有绝对制空权和制海权的美军进行了殊死搏斗。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志愿军一次次地将美军从鸭绿江边击退,并最终迫使美军在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定。
意义重大: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保卫自己国家安全的决心和能力,也为新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志愿军在朝鲜半岛的浴血奋战,就是一场成功的“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实践。

冷战时期与改革开放后:能力提升与战略调整

在抗美援朝之后,中国依然面临着来自苏联和美国的潜在威胁。解放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思想之下。

陆海空三军协同: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工业的进步,解放军在陆、海、空、二炮(现在的战略支援部队)等各个军种上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这包括了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发和列装,部队的训练水平和合成化作战能力的提升。
区域性威慑能力: 在某些地区,例如南海问题上,中国海军和空军的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对潜在的军事威胁形成了一定的区域性威慑。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御敌于国门之外”,还需要更远的投送能力和更强大的海外作战支撑。
“新安全观”下的探索: 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中国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军事革命”以来,解放军的战略思考更加多元化。“御敌于国门之外”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抵御外敌入侵,也包含了维护海外利益、反恐、维和等更广泛的含义。

总结一下,解放军在“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道路上,可以看作是:

抗美援朝战争是其首次且最经典的实践。 通过在异国他乡与强大的敌人作战,成功阻止了战争威胁蔓延至中国本土。
此后,解放军一直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期在更广阔的区域内实现战略上的主动。 这包括了海军的远洋活动能力、空军的远程打击能力、战略火箭军的威慑能力,以及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战略支援部队。

因此,与其说解放军在某个“特定日期”做到了“御敌于国门之外”,不如说这是一个 持续进步、能力不断增强并最终在战略层面得以实现的宏大目标。抗美援朝战争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开端和标志性事件,而解放军今天的强大,正是对这一目标的不断深化和超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广义上讲,50年以后就做到了,因为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再也没有外敌打入中国腹地了,基本都是境外战争和边境战争。

理论上讲,目前还没有,南海岛礁、藏南、唐努乌梁海都还在人家手里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