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我说他买菜的经历——
送菜进小区,没有打包,每个人每种菜都要称重,又只有一个秤,大家被封了五天,想买的菜都很多。聚在一起排队4小时才买上菜。
结论就是上海对这种规模的疫情其实并没有任何准备,预演也没有。
除了舆论监控能力以外,远远逊于扬州、西安。
而现在病毒已经感染五千多人,每天社会面检测出的病例有100+,是当初扬州、西安的十倍打底,因此即使做的和扬州、西安一样好,也会比扬州、西安多封1~2周。
最乐观的情况下,结束时间会在五月初。
经过这一波,就突出了广州“隔离驿站”的好处了,全国各地都应该学习广州,防患于未然。
我发现了一个大秘密。
第一,在知乎和微博上的那些长篇大论攻击我国政府过度防疫骑虎难下的人,那些挖苦讽刺动态清零是一刀切的人,那些动辄几百字上千字宣扬和新冠共存大势所趋的人,以及那些到处和人争论奥密克戎死亡率低于感冒不足为奇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香蕉人,都是出过国留过学甚至本人至今还在海外的。
第二,这些人在去年前年基本没发声,都是今年二月底三月初集体批量出现的,共同特点是全部使用三无小号,或者多年来都在发反动言论的公知号。
第三,这些人大部分都对俄乌形势也很关注,且都对二毛子颇有好感百般袒护,却恨不得大毛子赶紧去死。
这一整天下来,跟我对板的新冠共存派成员基本全部符合上述情况,尤其是出过国这一条,我就没看见一个国内的人会要求此时此刻立刻马上放开政策和病毒共存。
和你们交手,我真是荣幸之至,我真的很好奇,老美为了请你们来我们这边捣乱,是花了多少钱啊!
上海疫情并不严重,因为截止3月25日15点,全国除港澳台外,高风险地区共56个,其中上海0个。中风险地区共624个,其中上海18个。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障碍,傲慢才是。这次疫情是一面镜子,原来的优等生慢慢的已经掉下来了,是该重新学习,重新努力了!
不信谣,不传谣,好吧,8点确实没封。街道也确实没封,只是要求我们足不出户。在目前陆续抓到躲着逃避核酸检测的人员的情况下,领导们到底是哪来的信心觉得所有居民都会严格的自查自纠,并且自觉的上报把自己送去隔离的。总觉得发展趋势是越来越魔幻了。
今天上班,一开班,5个人小区被封了出不来,上到一半,又有6个人被紧急召回。一句话保生产,请问怎么保?就这样今天不知道明天多少人能上班,上班了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干到下班?被紧急召回的如果里面有确诊怎么办?现在眼见着无症状越来越多了,也意味着风险越来越大。新闻发布会仍然是一片祥和,评论区有人提到深圳,我们看看对比吧。
网格化管理下的鬼才操作,双职工家庭的请问怎么办?谁上班,谁在家?
23日新闻发布会开完了,继续精准防控,疫情结束看来是要等到夏天了,昨天新增4+977
中央巡视组下来了,接下来就看决策了。
3月21日,新增31例,无症状865例,不知道啥时候迎来拐点。新闻发布会张文宏就出来了一次,老张还是那么实诚,直接说后面的形势会更严峻。现在估计在一线忙的都没空去搞这些了。上海好多个地区都陆续建方仓了。我们明明开局挺好的,哎。现在没得选了,大家都安分点,别乱跑,配合政府一起把疫情打下去。等疫情过去了,再回头看看谁在瞎搞吧
什么时候可以结束——目前看来,就是坚持到这波自然过去了,真正意义的解封也要在那之后了。
上海推行网格化管理,一个一个区,一个一个街道进行全员检测,这个想法其实挺好的,问题在于第一波检测,并没有做到全员,漏了好多人,又没有进行小区封闭,人员还在流动。
然后由于各区各街道分开检测,你这周检测没有中招的,放开了。然后过了几天小区里开了个中招的,你小区沦陷了。
而且所谓的网格化,其实只是检测网格化,整个上海跨区上班的没停,地铁没停,所以意味着传播也停不了。
现在开始收紧了,48小时检测2次核酸,检测期间小区封闭,并且进行登记,号称做到不漏掉1个,实际看吧,但是仍然有些大厂会开出通行证,小区48小时封闭期间持通行证可以出小区去上班。跨区流动还是没有被禁掉。
到目前为止,上海整个的方向很明确,保生产,保GDP,精准防控。但是想法是好的,实际是看到疫情扩散越来越厉害,范围和人数一直在上升,只希望疫情早点能过去吧
一周以前我认为3月底可以社会面控制住新增,现在我认为非常悲观。
其他地方碰上这么大的疫情,如深圳、吉林,直接静态管理,咬牙憋上一两个星期,把所有病例筛出来也就挺过去了。
上海立了个flag叫科学精准防控,最小化影响。我觉得这个目标是好的,但是对奥密克戎的传播力显然是应对不及。
但是现在逐渐打成了添油战术,从精准风控一些小区单元,到大片大片的整街道封控查核酸。从2+12,到连续封门2天2天2天。从尽量保证单位上班不受影响,到缺勤的人越来越多,到需要提供近期核酸检测结果才能上班,问题是核酸检测结果出的周期也越来越长了,普通打工人想满足上班的条件越来越苛刻。
这样导致一部分单位已经实质上长期居家办公了,另一部分企业不满员上班。整个社会运转大受影响,又没有完全静态管理、切断流动和传播。
筛查后确保安全的群体,和迟迟没能进入筛查风控的群体不断交流,封控乱象丛生,这样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添油战术通常是最差的战术,长痛不如短痛,这样下去损失比一波流要大得多。
我现在的心理预期是4月中旬社会面清零。希望不要再推迟了。
网格化 ×
网格化 ×
网格化 ×
格式化 √
你看这一天一天的通报,换汤不换药啊。奥密克戎到了上海有症状吗?他没那个能力知道吗?
有人说上海有好转,出现了解封,那你只是暂时没有轮到网格化封闭而已。
3月23号晚上我正在公司上班,因为互联网公司全员远程办公,整层楼只有我一个人,而我也是刚刚才好不容易拿到检测报告,按照规定可以到办公室上班。
晚上10点多家里突然接到通知,0点开始整个社区所有小区都封闭查核酸。立刻狂奔回家,一路畅通跑到100多的时速。
这可是整个社区啊,不是小区,上海市内一个社区几十万上百万人都有可能。两三天以前刚查完一轮核酸,这回网格化又扩大了。
大网格再继续扩大一下——不管那应该叫什么,总之离果断手段又近了一步。这中间肯定会带来更多不便,但我觉得四月份清零成功的可能性又大了一些。
以上是3.24的回答。进入4月发现自己天真了。
四大家族内心OS:
抗日是不可能抗日的,那么难打,而且拼死拼活打赢了我也没什么好处。大环境如此,只好嘴上说说抗日这样子。
能拖就拖,能退就退,各地援助物资最好烂掉扔掉,这样才能和美丽国深入合作,天价军购改善四大家族生活水平。
壮丁能拉就拉,老实听话的能关就关,折腾到民怨沸腾,我们两手一摊,都怪抗日政策。
等到迫不得已只能接受共荣了,我们就是真理,还要嘲讽那些抗日牺牲的傻子,不懂科学不识时务。
……
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我劝你们,先把防疫的这个理念先搞懂。
你只封一个奶茶店 一个门牌号,叫精准防控。
把乡港人放进来。你倒告诉我,怎么解释呢?
人家乡港也有理由说的,
我带的是什么人,我带的都是爹。不准封城,750万人还要天天要吃新鲜猪肉。
你上海人和他们一样伐?
上海防控现在什么水平?
就这么几个人,
你居委会协管员什么的都在当防疫人员。
防不了!没这个能力知道吗?
再下去(的话)要停学,
停学完再停工,再停交通,
接下来没东西停了。
(女声)另一方面来说,上海是从疫情中恢复最早的城市。
哦呦,谢天谢地了呵~
先表态:希望这次疫情能尽快结束,早日恢复正常秩序。毕竟要生产要经济还要防控很不容易。
再说个人看法:本次疫情防控工作并没有新闻媒体鼓吹的那么好,初步估计要过四月中旬才能有结论,三月份就别想了。
1.小区要求全员核酸检测,但是总有些漏网之鱼未做核酸。可能捅一下鼻孔/喉咙等于爆他菊花。按照楼栋号或者室号测一个勾一个是有多难。
2.每组10人混检,如果管子是弱阳性,10个人要单独检测一次,再分别居家隔离。后续统一集中做核酸也不让你去。已经在家等待6天,未等到第二次单独核酸检测。
3.蔬菜水果涨价明显,很多商家大发疫情财。可以理解疫情期间外地供应上海有问题,但是这部分商家无人监管。
4.疫情初期健康云崩溃,检测结果一直未上传。问志愿者相关情况,志愿者反馈没给你打电话就是没问题。一开始以为不上传检测结果是怕你拿着阴性证明到处乱窜。应该是工作量太大来不及。
5.核酸检测设立了绿色通道,绿色通道的人比非绿色通道的人还多。志愿者和物业不管,无法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没办法管,管了还要吵架,不如不管。
6.志愿者和大白累的跟狗一样。实在理解不了每天一次核酸检测,已经连续检测6天。
7.所有线上软件抢菜抢不到,连续4天凌晨定闹钟起床买菜,只抢到一盒7个鸡蛋。简直哭死。
8.政府说有菜篮子工程,街道说免费提供物资,在哪里?还是物业经理牛逼,从外面协调卖菜的商贩到小区门口,每家每户限数量限种类限金额,要不是这种操作,家里连菜都吃不上,只剩下康师傅老坛酸菜的调味包。
9.未划区统计前,小区有确诊病例,连续关注**发布,未看到自己小区名字。
10.疫情初期,市场监管部门和街道要求所有沿街商铺从业人员三天内完成核酸检测,但是未说明去哪里检测。大部分医院停诊的情况下,自己想办法。只提要求不出方案。
11.今天3月16日有意思了,小区8号楼有确诊病例,结果街道和防控人员沟通不到位,把18号楼封了。8号楼居民还跑到18号楼下去看热闹。直接原地裂开。
12.朋友发消息说他们街道已经有志愿者感染了,这种工作强度,志愿者感染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13.本轮疫情防控工作有些街道存在很多漏洞和问题。管中窥豹,疫情就像是一滩潮水,等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个别街道这次连底裤都没穿。
最早今年10月
最晚明年4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