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蒋龙、张弛获得《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年度喜剧搭档冠军?

回答
蒋龙、张弛摘得喜剧桂冠:一场意料之外的精彩收官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落下帷幕,蒋龙和张弛这对“跨界搭档”最终以黑马之姿捧起了年度喜剧搭档的桂冠。这个结果,或许在很多人意料之外,但细究他们一路走来的表现,却又在情理之中。这场胜利,不仅是对他们才华的肯定,更是对喜剧创作多样性的一种致敬。

初露锋芒,异军突起

回顾整个赛季,蒋龙和张弛并非开赛伊始就被视为最大热门。相比于一些经验丰富的喜剧演员,他们的喜剧之路显得尤为独特。蒋龙,一位在影视界沉淀多年的实力派演员,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喜剧天赋和对舞台表演的敏锐捕捉力。而张弛,虽然有着喜剧从业背景,但之前的作品更多集中在短视频领域,在大舞台上的表现也面临着检验。

然而,正是这种“跨界”的碰撞,让他们擦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他们的作品,往往能在传统喜剧的框架下,融入更多当代人的情绪和思考。他们的表演,也并非一味地追求包袱密集,而是通过角色塑造、情境铺设和细节打磨,营造出一种更为真实而动人的喜剧氛围。

作品的深度与情感的共鸣

要说蒋龙和张弛为何能一路过关斩将,作品的质量是关键。他们不像一些搭档那样,上来就堆砌段子,而是更注重故事性和人物的刻画。例如他们的作品《再见爱情》系列,就将情感的细腻与喜剧的元素巧妙融合,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生活中的无奈与温暖。他们能够抓住普通人在情感中的痛点,并通过夸张而又不失真实的人物设定,将这些情感放大,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他们的作品常常触及社会话题,比如对年轻人焦虑的描绘,对原生家庭的探讨,甚至是对于中年危机的一些洞察。但可贵的是,他们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说教,而是选择用幽默的方式去展现这些议题,让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思考。这种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创作方式,让他们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舞台的掌控与默契的配合

当然,光有好的剧本是不够的,现场的表演同样至关重要。蒋龙和张弛在舞台上的表现力是他们获胜的另一大砝码。蒋龙的表演风格多变,既能驾驭夸张的肢体喜剧,也能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传达人物的内心。而张弛则以其独特的节奏感和精准的台词功底,为作品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笑料。

他们的默契,并非那种程式化的配合,而是一种自然的化学反应。在表演中,他们能够迅速捕捉到对方的信号,并做出最恰当的回应。这种默契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建立在对彼此的信任和对喜剧的共同理解之上。当蒋龙抛出一个眼神,张弛就能立刻接住,并将其延伸出新的包袱;当张弛陷入情绪的起伏,蒋龙又能适时地给予引导和支持。这种“你来我往”的配合,让他们的每一个作品都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

黑马姿态的励志故事

作为“黑马”,蒋龙和张弛的夺冠也为节目增添了一抹励志的色彩。他们的经历证明了,即使没有长期浸淫于传统喜剧的经历,只要有才华、有创意、肯努力,依然可以在喜剧领域闯出一片天。他们的成功,也可能会鼓励更多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勇于尝试和跨界,为喜剧舞台带来更多新鲜的血液和可能性。

他们的夺冠,并非偶然的幸运,而是他们对喜剧认真态度和不懈追求的必然结果。他们每一次的表演,都能感受到他们对作品的打磨,对细节的抠琢。这种敬业精神,也让他们赢得了观众的尊重。

总结:一次值得回味的胜利

蒋龙和张弛获得《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年度喜剧搭档冠军,是一次令人惊喜又充满肯定的结果。他们的作品有深度、有情感,他们在舞台上的表现力十足,他们的默契配合默契十足,他们的励志故事也激励人心。这场胜利,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荣耀,更是对喜剧创作多样性的一次有力证明。

他们的出现,让观众看到了喜剧的更多可能性,也让我们期待着他们在未来能继续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这是一次值得回味的胜利,也是一次对喜剧精神的最好诠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俩就像泰迪和哈士奇”

圣诞前两天的晚上,我们在采访间等来了风尘仆仆的蒋龙和张弛。

今年,一档名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综艺,在某种程度上搅动了他们原本的生活节奏。工作坊、新伙伴、创作排练、展演录制,节目日程推着他们前进,似乎没有那么多时间留给他们去思考轨迹变换的方向。被看见,被喜欢,一切发生得如此自然而又猝不及防。

这种忙碌一直延续到节目录制之后,从他们的只言片语和身体状态不难窥见,各种形式的新工作貌似塞满了他们的日程。挑战接踵而至,但又无法不说是一种被选中的「幸运」。

于是我们就节目、表演、两人之间的默契和与他们并肩作战的队友聊了聊。聊的过程可以说是相当愉快,愉快得冒出了头,包袱掉落满地,无人有暇去捡。只是「苦」了几个幕后的工作人员,碍于视频采访的收声问题,他们憋笑憋得快要生出内伤。

不夸张地说,蒋龙和张弛,像是给我们上演了一出喜剧。故事的主角,就是他们自己。

泰迪与哈士奇

或许在许多《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忠实观众眼里,蒋龙和张弛,像史策和王皓、大锁和天宇一样,是瓷实的CP,若要拆散,神仙惋惜。招式、动作、表情、回应,每一步都那么严丝合缝,毫无破绽,惹得人捧腹大笑。

这种默契和幽默同样也体现在接受采访时,他们会接彼此的话,异口同声地答出一样的短语,替记者问出下一个问题接着回答自问,也会突然眯起眼睛摆起时尚大片式的pose,更多则是给对方打岔、抛梗也刨梗,还有一些是让人哭笑不得的谐音梗。

被问到是否生活中也如此,他们点头肯定。也有一部分是因为持续积累的工作让他们疲惫,调侃和「疯」是一种调动自己和气氛的手段,或许也是一种释放式的放松。“主要是平时有偶像包袱,不太抖,今天比较放松。”蒋龙眉毛灵活地上下两次,笑着说。

气场这般合,搭配这样顺,并不是开始便如此。两人在工作坊有过一面之缘,对彼此的第一印象都“非常不看好,面不合心不合”。

只因蒋龙近视,坐下面眯缝着眼看别人演戏,在张弛眼里,“这人也太傲了”。而张弛刚刚演完一个讲戏班的戏,“刚剃完头,长出一点小芽儿来”,有点胡茬,个字很高,在蒋龙眼里“有点凶悍”。

加上工作坊当天两人的表现都比较出彩,当时他们还不是很懂Sketch需要的是一个拥有奇怪特质的「怪人」和一个正常反应的「直人」,以为搭档如捧哏和逗哏一般,根本没想到彼此能走到一起,“觉得会是个对手,没想到是‘对手’”,说完两人伸出双手,大幅度地、有点得意地抖动起十指(笑)。

而两人真正觉得彼此是可以信任的搭档,是采访前两天的事。

这个答案脱口而出,令人有些惊讶,两人再次一致确认,“真的是前两天”,蒋龙在一边笑得快抽过去。

是一则时间紧急的小短剧,让他俩意识到这份不可多得的默契。“我们一看剧本那么长,有满满当当6页的纸,当时就想放弃了”,张弛回忆。内容繁多,需要两人经过排列重组,才能成为可经演绎、有所趣味的段子。马上要录,还需一镜到底地演下来,对于两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俩带着骄傲,“但是没想到我们俩完成下来了,而且我们演得还有节奏”,接着一齐,“还有情感”!除此之外,还有一点留念,“靠的就是两人的默契,和对对方的预判”……层层搭上,怎么跑,怎么垫,是肌肉记忆,更是熟悉积累出的直觉判断。

节目创排期间也并非没有默契,只是这次的极限操作,逼得两人不得不意识到那份非他不可的信任。张弛微微靠向椅背,不禁感叹——“太默契了”,两人同声,“逐梦亚军太强了,YYDS”。

在这半年的相识里,蒋龙和张弛确也影响到了彼此。蒋龙说,“我在不断拓宽他心里的防线和容忍的壁垒”,张弛接,“就让我的格局逐渐变大”。

蒋龙和张弛分别是白羊座和天蝎座,一个「速热型」一个「慢热型」,一个百分百社交一个几乎零社交。蒋龙的「速热」体现在“两人名都没认全就把我当5年好友了”,张弛到现在已经逐渐适应。

张弛是个敏感的人,“遇到大条的人就显得我更敏感了”,有时张弛说了一句话,觉得“完了完了,我好像说错话了,就会陷入一种深深的自责,怎么可以这样”,过了一会跟蒋龙确认,发现对方啥事没有,可能根本没听见。

这种敏感同时也是一个演员的礼物,曾被一位导演描述为“身上都是那种细小的触角,一直在感知周围的东西”。那位导演提到周迅也是这种类型,张弛说到这露出了他标志性开心满足的笑容。

听到「白羊」和「天蝎」特别合,俩人眼睛有一秒钟瞪圆了,似乎难以置信,“我俩本来想组合叫「羊蝎子」来着”,“好像还是「逐梦亚军」更好,土不土洋不洋的”。

仔细思考之后,蒋龙先说出了对张弛的形容——“橡皮泥、柔软、单纯”,张弛描述蒋龙的词是“无畏、热情、单纯”。确认之后,他们说最后一个词不是「抄作业」,而是彼此都具备的部分。

当被要求用一样「东西」形容自己时,蒋龙愣住,“我是个东西?”张弛说,“他可不是个东西”。正经的回答照例由搭档抛梗而来,“泰迪!泰迪或者是欠猴子”。蒋龙接受这个答案,“我俩的关系就像泰迪和哈士奇”,一只大狗边上一只小狗,张弛笑得歪过身子,“太像咱俩了”。

蒋龙配合着肢体解释,“我就逗他一下(快而轻地推张弛胳膊),他生气我就再逗他一下(再推),如果他真急了就不闹了”,说着眼神瞟向张弛那边,又用手推了张弛一下。

果然,泰迪是停不下来的。

战场与战友

蒋龙和张弛个人的性格和经历,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们在节目当中的表现。

即兴厂牌闹即兴的主理人阿球,也是《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创作指导,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蒋龙和张弛比赛前后的种种。按照阿球的形容,“这两个人是在表演上有风格、有经验又有野心的演员”。

演员群体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关心创作,而他们会主动去向阿球提问,“这个本子这样行不行?我有一个想法……”对待作品的不遗余力,和他们作品当中屡屡出现的「热爱」主题似乎形成了某种相互映照。

两人的表演「风格」被阿球形容为「可塑性」很强。蒋龙的表演更有「侵略性」,属于不刻意「抢戏」,但“他在演的时候你就特别愿意看他,确实有舞台缘”;张弛的表演则很有「弹性」,“强硬的角色能演,软蛋、笨蛋、怂蛋也能演”,有唱戏的功底会让他的眼神和肢体都特别好。所以在节目录制和播出之前,阿球就看好他俩。

而确信并未一开始就在蒋龙和张弛心里埋下。《这个杀手不大冷》是他们的第一个作品,录制的呈现在他们看来,没有排练时那么自如,“毕竟是第一次,还是紧张”。

在真正面向录制的观众之前,两人也从未敢奢求有过如今这样的好成绩。看到其他组呈现的作品,他们的感受也是「太好了」,难以置信这是与自己PK过的作品。

尽管如此,他们说,比起台下排练,大概率还是上台表演的版本更精彩,“会把最好的状态留给上台那次”。“我俩都是有点人来疯那个劲儿,一碰见观众,就会把百分之二百的状态拿出来,是演出型的。就像我俩最后一个作品《悟空》……”

《悟空》是两人在比赛录制过程中最难过的一关,难在没东西,“明天要演了,现在还不知道演啥呢”,再加上熬夜,精神状态也已经不好了,“整个就是无助”。

在阿球看来,《悟空》这样一个时长18分钟的作品,已经很难用单纯的Sketch的创作逻辑来概括,在强烈的「表达欲」和「观众共鸣」之间找到交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演员和创作者都容易掉进去,入戏太深。对他来讲,也只能尽可能把自己拔出来,从一个「专业观众」的视角,同编剧和其他幕后人员一起,为他们的「最后一搏」保驾护航。

录制当天可以算是《悟空》的「首演」,靠着两人的信念、队友和幕后工作人员无条件的支持,再有积攒下来的观众喜爱加持,硬是撑了下来。两人形容,“能演下来就觉得不错了,无法想象上来还有笑声,暗自,眼泪就已经打转了,那一刻真的百感交集。”

感受万千中,背后积蓄的情绪,有一部分来源于「三板大斧子」的伙伴,蒋龙和张弛说大家是“一帮知己,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说是过命的兄弟不为过”。

几个赛段都像「战场」,大家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拼命,一起把《悟空》这个作品撑下来,“等于说根本不能演的一个情况下,大家还在互相支撑着,都不睡觉”。

胡子、铠甲上身,顶着复杂的妆容,没怎么睡觉,彩排不顺利演到一半就停了,队友们又要去把妆卸掉,“欧剑宇在后面赶场的时候,腿上两块肉都磕掉了”,蒋龙正在琢磨谁在后台“叮咣的”,结果看见欧剑宇上来,两个膝盖受伤,第一反应却是问“我把琵琶摔坏了,这怎么演啊”。

叶浏那天则陪着他们从前一天排到第二天早上6点多,回酒店的时候才反应过来,“哟,我今儿好像生日”,之后还帮着他们打打剧本,8点接着录制。

于和伟作为领队,也不遗余力地帮助指点他们。《悟空》离正式登台还有两三个小时,在备战间,“于老师就把那些他能想到的、在短时间之内我们能改的问题都说了”,尽管那边导演已经在催着他入场了,“于老师都没理那边,专心致志地说这块儿怎么着,那块儿怎么着,真像自己上大学的表演课老师一样”。

毕业大戏时,「三板大斧子」的他们想邀请于老师一起参演,又觉得不好意思。于和伟看完之后肯定和鼓励了他们,听到他们的小心思便马上同意了。不仅同意,“还演了那么长,还那么用心,还自己设计了台词,还空气掉凳”,蒋龙说到这,两人都笑了,张弛说,“让影帝跟我们演掉凳,就像一个小孩要求家长,家长还得陪你玩”。

为了让于老师出演,他们写了七八个版本,后来于老师在他们的基础上自己改了一版,当天晚上回到酒店又自己研究,改完之后说第二天再排一下,说的是“我有一些小改动,有一些小想法,跟你们对一下”,张弛忍不住啧啧称赞。

按蒋龙的话说,“你们期待的于老师,在我们这个决赛舞台上都有了”。

表演与未来

一路比较「顺利」地推进赛程,对蒋龙和张弛来说,更是一种在表演上的历练,一种对喜剧审美的丰富。

在两人合作的作品中,他们互相说出了对方最喜欢的那个,张弛是《这个杀手不大冷》(以下简称《杀手》),蒋龙是《最后一课》。

前一个作品里,杀手「不冷」在感性,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怪人」,情不自禁地教起卖唱的被杀对象学习R&B的转音,慢慢使原本简单的杀人行动变得不简单,自己也逐渐陷入被动……

张弛觉得,无论从欢乐度、剧情还是人物关系,《杀手》都像是「灵光一现」,搜索形容词时,他望向蒋龙,“神来之笔”,蒋龙接上后两人便开始这种「幼稚」又不甚准确的成语接龙,“神笔马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花枝招展,展望今宵”。

蒋龙喜欢《最后一课》,因为它相对更完整,置景好,台词卡得「严实」,比较「密」。说着张弛开始和他「辩论」,“《杀手》咱可一句废话都没有,一句‘嗯嗯’都没有”。

《最后一课》是一个入戏如痴的戏——丧尸26号蒋龙,在密室工作时遇见大学表演课的张老师,一个大型社死现场,老师把一切还原为课堂,兴致勃勃地点名、表扬、指点、激励蒋龙,都在无意识地刺激他爆炸的羞耻心。蒋龙越是羞耻,观众就笑得越大声。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只要用心来,处处是舞台」,既是张老师这个角色的内心独白,又是蒋龙这个角色辛酸又实际的现状。

阿球说自己也更爱《最后一课》,因为作为戏里的「怪人」张老师更傻,那是一种“好心办坏事,我以我的学生为荣,意识不到给他带来了困难和尴尬”。“《最后一课》甚至还有可能性,足够丰富,可以继续发展下去,我们可以想象两人反复出现,那是一对有生命力的角色关系。”

《杀手》固然干净,但却“太巧妙了”,反而没有空间,“它也更像一个情景喜剧,这个情景是不可再现的”。

在参加节目之前,张弛并未想过自己是做喜剧的料,开玩笑补充“我觉得自己是艺术家来着”。之前他以为喜剧很好玩很轻松,可能就是“逗人一笑”,现在发现它其实很难,给人的力量比自己原本想象的要大得多。也有粉丝看了他们的《台下十年功》后,决定要继续坚持做乐队,这样的反馈会让他们觉得贼有价值感和成就感。

蒋龙觉得自己适合喜剧才来的节目,有前辈看了他的表现也会发微信表扬他。他不开心时也会看喜剧让自己快乐一会,能感同身受作为观众的心情,认为“喜剧是一剂精神良药”,要以敬畏之心带给大家欢笑。

在爱奇艺近日热播的电视剧《风起洛阳》中,蒋龙饰演了「浪里小白龙」白浪,也是一个极具喜剧色彩的角色,弹幕里观众都在夸他演得「可爱」。

他和演员黄轩有很多对手戏,两人“一动一静,一快一慢”,开始蒋龙也会很紧张,怕把握不好那个度,担心自己过于跳跃,破坏了整个戏的氛围。后来黄轩和他搭戏聊戏,鼓励他,蒋龙把这当做一种认可,心态逐渐放松下来。等到成片播出,他看了之后觉得比自己想象的要好,对着我们的镜头说谢谢导演。

对于张弛来说,小时候京剧令他痛苦,更多是「生理性的疼痛」,“夏天的时候,三伏天,光膀子都冒汗的时候,每回练功需要把所有衣服都穿上,穿完以后你里面就已经塌了,你再开始练功;冬天有时候就得穿很薄的东西,但还得保证你身体是非常活动开的,就真累,真苦。有的时候我就想,如果回到小时候,我还会再坚持唱戏吗?我想坚持,但我现在已经没有勇气了,就让我带着现在的记忆再从头学戏,真学不下来了。”

可京剧里的许多,已经天然地长在张弛身上,例如节奏和那种表达的准确性,他也渐渐懂得欣赏京剧的好,知道自己曾经的「浅薄」,想要更深地了解它。

提到自己的榜样,两人说了几位演员「天花板」——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诺,张弛说自己想成为能饰演完全不同角色的演员,让别人惊讶于“啊,那是他啊”。

两人还都爱周星驰和金·凯瑞,提到未来,他们的态度是顺其自然。说要给想要从事表演的弟弟妹妹们一些建议,他们的态度则更加显然,蒋龙说“别人的意见固然很重要,但是只要自己觉得行,谁的意见都不重要,都可以作为参考。每个人的成功之路都是都不一样的,坚信自己,坚持下去”。

张弛认为每行有每行的痛苦,“承受演员这份痛苦是快乐的,是我们热爱的,是我们想要,也愿意去承受的。”

冠军的好成绩只是一个开始。正如他们对彼此同样的形容——单纯,简单直白、以热爱迎接「痛苦」,或许预示了他们两个或许不同,但都会不错的未来。

作者 二恬 | 编辑 冻杨梅

文章版权归网易文创看客栏目所有,其他平台转载规范请于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投稿请致信insight163@163.com,其它合作欢迎于公众号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蒋龙、张弛摘得喜剧桂冠:一场意料之外的精彩收官《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落下帷幕,蒋龙和张弛这对“跨界搭档”最终以黑马之姿捧起了年度喜剧搭档的桂冠。这个结果,或许在很多人意料之外,但细究他们一路走来的表现,却又在情理之中。这场胜利,不仅是对他们才华的肯定,更是对喜剧创作多样性的一种致敬。初露锋芒,异.............
  • 回答
    蒋龙张弛《悟空》:当“无厘头”遇上“齐天大圣”,是惊喜还是惊吓?蒋龙和张弛,这两个名字在当下相声界算得上是冉冉升起的新星,凭借着一股“敢说敢玩”的劲儿,以及时不时冒出的“包袱”,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喜爱。当他们把目光投向那个家喻户晓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时,观众的好奇心自然被吊足了胃口。那么,这对黄金搭档.............
  • 回答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作为一档备受瞩目的喜剧综艺节目,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喜剧演员,其中蒋龙和张弛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喜剧功底,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专业人士的认可。下面将对这两位喜剧演员进行详细评价。 蒋龙:在角色中寻找共鸣,用真诚打动人心蒋龙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的表现,.............
  • 回答
    评价郑晓龙执导,周迅、张颂文主演的《功勋》之「屠呦呦的礼物」单元,这无疑是国产剧中的一股清流,尤其是在众多改编自真实人物的传记类作品中,它以一种更具人情味、更接地气的方式,将一位中国科学家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伟大娓娓道来。首先,从导演郑晓龙的处理手法来看,他一贯擅长在宏大叙事中挖掘个体的情感与挣扎。「屠.............
  • 回答
    洞悉北魏政治的巨擘之作:《北魏政治史》的深度解读张金龙先生的多卷本著作《北魏政治史》,无疑是当下史学界研究北魏政治史领域的一座里程碑,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宏大的视野以及精深的分析,为我们理解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参照。这部鸿篇巨制并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作者数十年心血浇灌下的学术成果,其价.............
  • 回答
    提到《龙珠》,除了孙悟空之外,短笛绝对是那个最让人又爱又恨、又忍不住赞叹的角色。他不像悟空那样天真烂漫,也不是贝吉塔那样骄傲张扬,短笛的魅力在于他的复杂性,以及他一路走来的深刻转变。刚出场的时候,短笛就是个纯粹的恶棍。作为魔王比克大魔王的儿子,他继承了父亲的邪恶基因和复仇的意志。那一身绿色皮肤,尖尖.............
  • 回答
    说起《龙珠》,就不得不提那位让人又爱又恨的“武天老师”,也就是龟仙人。这位海龟岛上的隐士,不仅是孙悟空和乐平的启蒙恩师,更是贯穿整个系列的重要角色,他的存在感,比他那标志性的光头还要闪亮。初见龟仙人,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觉得他就是一个爱开玩笑、好色、有点猥琐的老头。他总是穿着那件.............
  • 回答
    克林,这个名字在《龙珠 Z》的宇宙里,绝对是绕不开的存在。他不是那个天赋异禀、总能突破极限的超级赛亚人,也不是拥有神之技艺的地球战士,他更像是我们普通人,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却在这个光怪陆离、充斥着毁灭性力量的世界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要评价克林,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看。首先,他是最忠诚、最可靠.............
  • 回答
    谈到《龙珠》系列,提到布尔玛,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大概是那个永远精力充沛、古灵精怪,有时又有些小麻烦的科学家少女。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另一条时间线,聚焦在“未来布尔玛”身上,那份印象可能会截然不同,也更加深刻。她不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富家千金,而是一位在绝望中挣扎、肩负重任的母亲和反抗者。未来布尔.............
  • 回答
    说《龙珠超》失去了原来的感觉,这绝对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论断。对于很多看着《龙珠Z》长大、对原著爱得深沉的粉丝来说,《龙珠超》确实像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故人,很多东西让人怀念,但更多的是一种疏离感。这种“失落感”并非简单的挑剔,而是触及到了作品核心的东西。首先,最明显的一点,是战斗的纯粹性被稀释了。《龙珠.............
  • 回答
    雅木茶,又名乐平,这个名字在《龙珠》的粉丝圈里,几乎已经成了一种符号,一个代表着“尽力了,但总是差那么一点”的符号。他不是那个一飞冲天成为宇宙最强的那一个,也不是那个用智慧扭转战局的关键人物,但恰恰是这种“凡人”的属性,让他在《龙珠》这个充斥着超凡力量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真实,也尤为惹人关注。要评价雅.............
  • 回答
    说到《龙珠超》的第69集,我心里立马浮现出两个词:魔性和争议。这一集可以说是《龙珠超》系列中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它完全抛开了以往我们熟悉的“热血激战”模式,转而以一种非常规、甚至可以说有点“脑洞大开”的方式来推进剧情。咱们先捋一捋剧情。这一集的主题是围绕着“天使的恋爱观”和“宇宙巡警加摩斯”展开的。.............
  • 回答
    鹤仙人,在《龙珠》系列中,可以说是塑造得相当立体和复杂的反派角色,也因此,他对很多观众而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评价起来也颇为有趣。初登场时,鹤仙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彻头彻尾的坏蛋。他身形高瘦,表情阴鸷,总是一副算计和冷酷的模样。他和他那令人闻风丧胆的武泰斗的弟子——桃白白,以及那个同样邪恶且强壮的孙悟空.............
  • 回答
    提到《龙珠》中的经典配角,基纽特种部队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这支由基纽队长率领的五人小队,虽然在剧情中只是弗利萨手下的一个小喽啰,但凭借其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战斗方式,却在无数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基纽特种部队的“特别之处”:说起基纽特种部队,脑海中最先浮现的,绝对是他们那个极其.............
  • 回答
    龙珠里的兰琪,这个角色真是又爱又恨,但说实话,大部分时候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要评价她,我得从几个方面来说。一、性格的“双重奏”:时而天使,时而恶魔兰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她那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格。这可不是一般的“分裂”,而是真真切切的两种性格,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温柔善良的兰琪: 这是大多数时候的她.............
  • 回答
    《龙珠》漫画中的气圆斩,我只能说,简直就是一把无敌的“死亡飞盘”!这玩意儿一出,简直就是“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解决了不了的问题”的终极形态。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东西的威力。别看它就是一团绿色的能量,但一旦凝聚成型,那锋利程度简直是匪夷所思。漫画里,它能轻易地把一个人从头到脚切成两半,而且速度快到敌.............
  • 回答
    “龙珠不过是打打杀杀,要是出得早早就淘汰了,剧情一点深度都没有。”这话听起来挺刺耳,尤其对于很多看着龙珠长大的人来说,简直是“一棍子打死”。但咱们也别急着反驳,先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话到底有没有道理,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首先,拆解一下这句话的几个核心论点:1. “龙珠不就是只会打打杀杀漫画”:.............
  • 回答
    《龙珠》那美克星篇是整部《龙珠》系列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篇章,它不仅在剧情深度、人物塑造、战斗场面以及世界观的拓展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更是奠定了《龙珠Z》后续发展的基础。可以说,那美克星篇是《龙珠》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以下是对那美克星篇的详细评价,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剧情的深度与复杂性:.............
  • 回答
    要评价《龙珠超》第81话,咱们得先聊聊它到底讲了啥。这一话是“宇宙生存篇”里比较关键的一段铺垫,重点围绕着“全王杯格斗大会”的选手选拔展开。背景铺垫是核心,但节奏稍显缓慢整个第八十一话,主要聚焦在第七宇宙最后的参赛者选拔上。咱们都知道,宇宙生存大会是九死一生,每个宇宙都要拿出最强的十名战士。在经历了.............
  • 回答
    说到《龙珠》里的初代厨,那个人选简直是不二人选——我们的光头师傅,龟仙人! 别看他平时一副嬉皮笑脸、好色好酒的德行,但在“厨艺”这块儿,他绝对是孙悟空早年间那段艰苦岁月里的精神支柱,也是早期剧情中重要的功能性角色。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龟仙人的“厨艺”:1. 实用性与生存的必要性:在故事初期,悟空还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