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真实的啊,以屠作出的贡献受国际承认之广,她哪怕稍微不符合剧中表现出的偏执,也不至于到最后没拿到院士。
才看了一集,可以说对科研工作者刻板印象的集大成者了。
科研工作者≠神经病,谢谢。
特立独行≠走道撞了领导一句对不起都不说;
专业过硬≠领导发言直接打断还嘲讽对方;
专注工作≠走路吃饭都要捧着本书;
看样子导演接下来重点还要放在屠呦呦是如何在嗡嗡嗡期间与“搞破坏的造反派”斗争的,这就更加80年代样板戏了。
你要说黄晓明单元神经病在把科研剧拍成了言情剧,周迅单元就是拍成了特供剧——屠呦呦的组员可是个个都在呢,可我就是要生造出“军代表派的特务”——你这说是髮国导演拍的《兵临城下》我都信。
为啥导演组那么用力呢?看看屠老团队出成绩的年代——69~78年,要是不和嗡嗡嗡斗上一斗,我国文艺工作者那是要浑身不舒服的。
不过你既然要与嗡嗡嗡斗争,好歹也合理化一点吧?屠老真要是剧里这个神经病情商,不要说放在嗡嗡嗡,就是放在今天也是分分钟卷铺盖滚人的节奏。再对比一下第一个单元好不容易破除政工刻板印象的李延年,可以说:都回来了,都回来了……
我认为周迅这个表演,完全可以去演《三体》里的叶文洁,而不是演屠呦呦。
我完全没有黑周公子的意思,我是她的粉丝……你看那眼神、表情、气质,感觉下一秒就能喊出:“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
很多文艺工作者、导演啊、编剧啊、作家啊,总觉得自己比屠呦呦还懂屠呦呦,比科学家还懂科学家,比那个年代的政工人员还懂政工人员……
屠呦呦年轻的时候,是下图这个样子,不是“叶文洁”。
科学家专注、严谨、理性、有傲骨、敢于批评领导,这都没问题,但科学家不是网络杠精,不是知乎当今的阴阳师,更不是脱离社会的边缘人……特别是523项目中的屠呦呦!523项目不是个简单的科研项目,而是保密级别很高的军工项目,而且是动员了全国军民力量的大项目,屠呦呦作为团队的领导者。你觉得她会是《美丽心灵》中纳什那个形象吗?会是丢三落四、精神恍惚、冷漠、傲慢、走路撞人、到处拿本书翻着、一天24小时面瘫脸、随时开嘲讽的那么一个书呆子形象吗?这是美国电影中常见的nerd!
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和信仰、组织、政治、意识形态分不开,不要想着强行把科研和政治对立起来!屠呦呦亲口说过,523项目本来就是个政治项目!
1972年3月,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屠呦呦以“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抗疟中草药工作”为题报告了研究成果。随后,为尽快付诸临床验证,屠呦呦与科研组两位同事主动以身试服,结果表明青蒿素对人体无毒无害。全国多家科研机构也相继积极投入到青蒿抗疟的有关研究。1973年,青蒿结晶物的抗疟功效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523项目”办公室正式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几年后,屠呦呦团队与上海科研机构合作确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1984年,青蒿素首次实现人工合成。一种极为有效的抗疟新药由此诞生。
其实无论是科学家、政治家还是军人,他们生活中都是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诉求和行为模式,他们中间有特立独行的天才、另类,但没有杠精、阴阳师、神经病。
有人说啊,屠呦呦本人都认可周迅的表演,对不起,我没有看到确切的出处,所有类似的报道都是娱乐八卦媒体断章取义转述的营销炒作文案。
你看看这都些什么玩意儿?这些娱乐八卦营销号收钱就发的通稿,也能作为证据?
屠呦呦的访谈网上能够找到,她的演讲也能找到,你们可以去看一看,老奶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个什么样的语言风格,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诺奖颁奖典礼上,她放出来的PPT有这么一页,明明白白写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毛泽东”。
当今的文艺工作者们养尊处优高高在上,对那个困难年代的斗争、建设、科研一无所知,既不去了解大背景,也不去了解正常人的情感,凭着西方文艺学的一些“造诣”,几十年耳濡目染信手拈来的一些“思想钢印”,随手就捏出他们想象中的几个泥人,说这就是那群人,这就是那个年代。
他们既不懂屠呦呦,也不懂新中国。
这个单元充分表现文艺工作者对科研人员的刻板印象,也表现他们对屠呦呦的误解。如果说李延年单元获得巨大成功在于剧组采访了李延年本人,那么屠呦呦单元我怀疑剧组是否有接触过屠呦呦本人。
众所周知,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但是当年热度被压制,尤其是对她的诺奖演讲,为什么?因为在15年,正是公知在微博只手遮天的时候。而屠呦呦在诺贝尔的演讲让他们恼羞成怒,屠呦呦在获奖的时候多次强调了国家领导单位合作集体贡献,同时对国家的信任表示感谢,事实上,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屠呦呦在诺奖演讲还引用毛泽东的话——“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甚至连毛主席写的字条都放到PPT上,这一点让公知极度不满。
但「屠呦呦的礼物」单元,我看了几集,一言难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