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失去对罗马城的控制,是否影响了拜占庭的罗马性?

回答


失去对罗马城的控制是否影响了拜占庭帝国的“罗马性”,这一问题涉及历史、政治与文化认同的复杂交织。需要从多个维度分析:地理控制的实际意义、拜占庭对自身正统性的构建方式、罗马性(Romanitas)的本质特征以及历史背景的变化。以下将详细展开:



一、历史背景:西罗马灭亡后的权力转移
1. 西罗马的终结与东罗马的延续
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的法统。尽管政治中心迁至君士坦丁堡,但拜占庭皇帝始终宣称自己是“罗马人的皇帝”(Basileus ton Rōmainon),并以延续罗马传统为己任。

2. 罗马城的失去与西欧的分裂
5世纪中后期,东罗马短暂收复意大利部分地区(如查士丁尼时期的哥特战争),但此后逐渐失去对南意大利和北非的实际控制。至7世纪阿拉伯扩张后,拜占庭在地中海西部几乎完全退出竞争,罗马城长期处于伦巴第人、教皇国等势力的控制下。



二、“罗马性”的本质:超越地理的政治文化认同
1. 罗马性的核心要素
法律与制度:《民法大全》(Justinian Code)是拜占庭对“罗马法”的继承,成为欧洲中世纪法律体系的基石。
宗教权威:东正教与帝国权力紧密结合,皇帝被视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奥古斯都”称号源自罗马传统)。
文化延续:希腊语虽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语言,但拜占庭仍保留罗马建筑、公共浴场、竞技场等城市规划模式。

2. 地理控制与象征意义的分离
拜占庭对“罗马性”的认同更多依赖于政治合法性而非地理位置。即使失去罗马城,只要君士坦丁堡仍是帝国中心,其正统性便无需依赖西罗马旧都。



三、失去罗马城的实际影响
1. 象征意义的削弱
罗马作为“永恒之城”在西方基督教世界具有强烈宗教象征。拜占庭失去对它的控制后,西欧逐渐形成独立于东正教的天主教权威(如教皇国),加剧了东西教会的分裂。
在中世纪,“罗马人”的称呼可能被西欧赋予新含义(如“拉丁人”或“法兰克人”),而拜占庭则以“希腊人”自居,导致对“罗马性”的理解分歧。

2. 政治现实的挑战
丢失意大利半岛削弱了拜占庭在地中海的战略地位。10世纪后,诺曼人、威尼斯等势力取代东罗马成为西地中海主导力量,进一步边缘化其影响力。
罗马城所在的拉文纳、那不勒斯等地的失守,使拜占庭失去对意大利文化中心的直接影响。

3. 文化认同的调整
拜占庭逐渐将“罗马性”与希腊文化结合,形成独特的“罗马希腊”身份。例如,皇帝自称为“Romaioi”(拉丁语“Romans”的希腊变体),但这一概念在西欧已不再等同于“罗马人”。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时,东正教徒将拜占庭视为“最后的罗马”,而西欧则认为自己才是“真罗马”(如神圣罗马帝国)。



四、对比:罗马性与地理控制的关系
1. 中世纪的“双重罗马”
拜占庭和西欧各自宣称继承罗马传统,形成“双头政治”的文化格局。即使失去罗马城,拜占庭仍通过《民法大全》和东正教维持其合法性。
例如,查理曼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800年),试图以西欧为中心重建“罗马帝国”,但这一尝试反而强化了拜占庭对自身正统性的坚持。

2. “罗马性”的流动性
罗马性并非固定于某地,而是通过制度、语言和文化传递。即使没有控制罗马城,拜占庭仍能以君士坦丁堡为“新罗马”(Nova Roma)自居,并在东欧地区传播其影响力。



五、结论:影响有限但存在复杂性
1. 失去罗马城的象征意义
虽然拜占庭失去了西罗马旧都,但这并未根本动摇其对罗马性的认同。相反,这一“失落”可能强化了其作为“最后罗马”的悲情叙事(如尼基弗鲁斯·福卡斯在10世纪试图夺回意大利时的宣传)。

2. 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路径
如果从“实际控制”的角度,失去罗马城确实削弱了拜占庭在西地中海的影响力;
但从“文化认同”角度,拜占庭通过法律、宗教和语言等手段持续传承罗马性,使其超越地理边界。

3. 历史评价的多元视角
拜占庭学者可能强调其对罗马传统的坚守(如《民法大全》),而西方史学家则可能批评其“希腊化”导致与西欧的分裂。因此,“影响”的程度取决于评判标准:若以地理控制为唯一指标,影响显著;但若从文化正统性出发,则相对有限。



附注:关键历史节点
476年:西罗马灭亡,东罗马成为“罗马唯一合法继承者”。
533–554年:查士丁尼收复北非与意大利,但未能长期维持。
7世纪阿拉伯扩张:拜占庭失去北非、叙利亚等核心地区,西欧独立发展。
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进一步割裂“罗马性”的统一叙事。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灭亡,但其遗产通过东正教和学术传统延续。



总结:失去对罗马城的控制并未根本动摇拜占庭的罗马性,因为其“罗马性”更多依赖于制度、法律与文化认同。然而,这一丧失确实削弱了帝国在西方基督教世界的象征地位,并加剧了东西方分裂的趋势。这种影响是深远但非决定性的——拜占庭在政治上可能失去部分影响力,但在文化传承上依然保持了对“罗马”的延续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内网上对于“后罗马时代的罗马”的讨论老是绕不开一堆奇奇怪怪的东西,例如什么血统什么法统。有些人知道看专家的研究但是却读出各种与原意相反的结论。这篇回答单纯稍微对各种误解做出点澄清:

  1. 罗马人从来都不等于基督徒。六世纪之后的罗马人的确基本都是基督徒,但是有无数其他基督徒并不是罗马人。
  2. 罗马人不等于拉丁人。
  3. 罗马人的边界观念是很重的,请见academia.edu/resource/w. 如果怀疑这种边界观念仅限于东部,在Romania一词也经常在晚期古典西欧的文献中出现,例如Orosius,Gildas等等,其含义就是“罗马人所领之土”,这不是个什么“普世”的概念。
  4. 无论是ethnicity还是nation的构建,本质上都是不需要实实在在的“血缘”来构建的,仅仅需要想象中的血缘就行了。在历史角度讨论“拉丁人血缘”和“希腊人血缘”的不同从来都是无稽的:他们本身也是通过叙事建构起来的ethnicities. 不存在什么亘古不变的拉丁人与希腊人血缘,更不用提拉丁人和希腊人本身也吸纳了巨量其他曾经属于其他族群的人口。
  5. 而东罗马人在自己构建自己族群血缘的时候有没有把古代的拉丁罗马人包括进去呢?显然是有的。把东罗马人说成“首先君士坦丁的后代”基本上就意味着忽略其文学作品中把东罗马人自己称为Ausones, Aineiadai等词的铁证。就算是许多人认作分水岭的1204年之后也有东罗马作者继续把自己的群体叫做Ausones,例如Germanos II这位亲历了拉丁人侵略的君堡牧首。有的人引用Kaldellis的Hellenism in Byzantium一书来证明东罗马人的罗马认知在1204之后有所减弱,而这一点恰恰不是Kaldellis自己想说的:东罗马知识分子中只有极少数极少数完全抛弃了自己作为Ethnic Romans的叙事,多数知识分子只是在罗马人叙事中加入了一条新的关于希腊的线而已。东罗马人对于拉丁罗马叙事的减弱完全是因为其被西欧人侵略的应激反应,而并非自然发展的结果。就在第四次十字军之前的科穆宁朝都有Zonaras这种痴迷于罗共历史的人。
  6. 五世纪六世纪的罗马东部并不存在一个拥有重大政治影响力的关于“希腊血缘”的叙事,而五六世纪君士坦丁堡的上流社会反而不是个那么独尊希腊的圈子:由于法律教育的要求,五世纪六世纪的君堡政府中充斥着双语使用者。“西部沦陷论”的始作俑者Marcellinus Comes便在查朝的宫中任职;Jordanes在查朝政府中任职;Ioannes Lydos在查朝的君堡担任拉丁语教授,同时其也是一系列关于查朝社会方方面面的希腊语史料的作者;查士丁尼的枪手Tribonianus同样也是一个母语为希腊语的拉丁语使用者;查士丁二世的宫中也有来自北非的诗人Corippus。另外我们知道查朝宫中的拉丁语、希腊语作者们也都是会互相读对方作品的,而他们全部都是坚定的罗马人;希腊语的罗马族群叙事也是在这个双语的环境下完全定型的,并且是对已有拉丁传统不经重新解释的直接翻译。“五世纪六世纪东西文化分裂不可弥合”此类观点在事实上站不住脚。推荐阅读Marion Kruse的Politics of Roman Memory.
  7. 我们现存关于东哥特意大利的同时代文献中有极其亲东哥特的(Ennodius和Cassiodorus)以及对东哥特人统治十分憎恶的(Anonymus Valesianus等)。如果只读前者的史料,自然会得出“意大利省区人觉得东哥特的统治完全罗马”的结论。而现在支持“东哥特完全罗马”说的学者,例如Jonathan Arnold,也倾向于使用亲哥特的文本而忽略后面的那些。现实是学界公认我们没法证明查士丁尼再征服前夕,绝大部分甚至多数意大利人亲东哥特。我们能说的只有在东哥特统治下,有一些意大利罗马人贵族接受了东哥特统治、认为其为罗马后继并且与其宫廷建立起了紧密的利益联系,但是同样也有一些意大利罗马人贵族并不买哥特人的账。
  8. 在法兰克与西哥特人统治的地区,西部旧罗马人的身份认同感消失的相当快,这一点看Erica Buchberger的Shifting Ethnic Identities in Spain and Gaul.
  9. Nikephoros II不是什么亚美尼亚人,就是单纯的罗马人,就算其有亚美尼亚人背景,进入东罗马主流社会内的亚美尼亚人两代左右就已经完全变成罗马人了。Ethnic assimilation是个人类社会中很常见的过程,而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族群跟生理上的血缘没有必然的关系。
  10. 八世纪九世纪教宗跟东罗马撕破脸的时候,整个意大利旧东罗马城市的上层贵族全部都是东部外派的官僚与本地旧贵族通婚的后代。要论血缘这些人往上追一代基本都有东部人,但是他们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要与东罗马彻底撕破脸(例如Pope Zacharias与Anastasius Bibliothecarius,两人都会流利的希腊语)。相关阅读请见T. S. Brown的Gentlemen and Officers. 再次重申一遍,生物血缘与政治上的族群一点关系都没有。
  11. 除此之外意大利省区反对君士坦丁堡的情绪很大一部分就是被流散到此处的东罗马圣像敬礼派的僧人给带动起来的,因此很难说教宗与东罗马的决裂是由什么希腊拉丁文化所造成的,反倒是与东罗马的决裂加快了中世纪拉丁文化与东部的分野。
  12. 东罗马人也没有“垄断”过对于罗马人的定义,东罗马人很清楚不是所有罗马人都在自己统治之下。九世纪十世纪时的东罗马人同样也没有主动否认过意大利半岛上有罗马人的存在。从现有文献上来讲,意大利诸城除了罗马城之外基本上八世纪之后就不再有称呼自己民众为罗马人的拉丁语文件,他们在与东罗马打交道时也不称呼自己为罗马人,而东罗马人自然也不把他们叫罗马人。
  13. 东罗马人从头到尾都管罗马城人叫做罗马人,并且没有试图否认其身份。相反教宗方则是自从九世纪一直都不承认东罗马人是罗马人这一点。
  14. 同样来自于柳布兰德:When I wished to reply to him and to give forth an answer worthy of his boasting, he did not permit me; but added as if to scoff at me: "You are -not Romans but Lombards." When he wished to speak further and was waving his hand to impose silence upon me, I said in anger: "History, teaches that the fratricide Romulus, from whom also the Romans are named, was born in adultery-; and that he made an asylum for himself in which he received insolvent debtors, fugitive slaves, homicides, and those who were worthy of death for their deeds. And he called to himself a certain number of such and called them Romans. From such nobility those are descended whom you call world-rulers, that is, emperors; whom we, namely the Lombards, Saxons, Franks, Lotharingians, Bavarians, Swabians, Burgundians, so despise, that when angry, we can call our enemies nothing more scornful than Roman-comprehending in this one thing, that is in the name of the Romans, whatever there is of contemptibility, of timidity, of avarice, of luxury, of lying: in a word, of viciousness." 我很难相信柳布兰德真的相信自己和自己的主子是罗马人。
  15. 西欧方说不清楚罗马人是谁,自己都是混乱的。Anastasius Bibliothecarius(为了气东罗马)把Romanitas说成是罗马城一城的专利,而教宗有权利确认谁是罗马人的统治者。这一点本身并没有被神罗诸帝认可,不然也不会有未被教宗确认的神罗皇帝还是rex Romanorum这一说。同时法兰克人、神罗皇帝在罗马城同样也被当地人当做外部势力看待,例如Anastasius本人被拥立为Antipope之后几天之内就被罗马市民强行赶下台。Robert de Clari认为(西)法兰克人是罗马人,但西法绝大多数文献都不把自己看作是罗马人,最多最多是罗马人的兄弟、特洛伊人的后代,甚至个别文献还有“法兰克人把罗马人残暴统治下的高卢解放出来”这种说法。除了罗马城之外其他意大利诸城、甚至就教宗领土下的区域中,罗马人的自我认知也在七世纪后迅速消失,到最后“罗马人”仅仅存在于历史书与几个看着很酷的君主头衔以及地图上。如果说东罗马人对于罗马人是谁的共识是“我们是罗马人”,那么西欧对于罗马人是谁唯一的共识就是“东罗马绝对不是罗马人”。

..........................

user avatar

我是否可以将“罗马性”理解为“拜占庭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逐渐丧失了罗马的性质”,进而引申到Romanness/Romanitas——即拜占庭的罗马人的自我认同的层面呢?

对于拜占庭的“罗马性”,我的看法和 @酷酷猫先辈 一样:当一个群体停止承认自己是某个族群进而否认自己与这个族群之前的成员有直接继承关系的时候,这个族群就消失了。拜占庭的罗马人并没有否认自己与罗马有直接继承关系,那么拜占庭自然是罗马——无论这个群体内部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其次,罗马城对于拜占庭的重要性是日益下降的。如果说经历过数次破坏的罗马城,在查士丁尼时代尚且是帝国重要的官僚出产地,那么君士坦斯二世对于这座城市的毁灭性洗劫以及伊苏里亚王朝以来诸位皇帝对西部的选择性遗忘,无疑使得罗马城的地位跌落至低谷。罗马城的易手完全没有影响罗马人对自己的认同,更遑论影响什么“罗马性”了。值得一提的是,九世纪以后,西欧人越来越多地将拜占庭的罗马人归类为“希腊人”,其中一位名叫Liudprand of Cremona的德意志信使便以罗马城的易手作为质疑拜占庭“罗马性”的根据,然而尼基弗鲁斯二世的朝廷做出了如下答复:

Doesn’t that idiot of a pope know, they said, that Constantine the Great transferred the imperial capital and senate here, to Constantinople, and left behind in Rome only slaves, plebeians, and common types?
听啊,这个傻子教皇不知道君士坦丁大帝把帝国的首都,元老院和所有的罗马性迁移到君士坦丁堡了吗?罗马城里除了一帮奴隶、私生子和庶民之外什么也没留下。

最后,罗马城对于拜占庭的“罗马性”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在《国王的两个身体》中找到明确的答案。

中世纪的罗马人认为,位于台伯河畔的古罗马,她那所谓“带着光环”的本质,或她永恒的“守护神”,其实已经转到了博斯普鲁斯的新罗马(即君士坦丁堡)。意大利河岸所残存的只是砖石瓦砾,“守护神”(genius loci)和永生早已从建筑物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据称作于9世纪末的一首反罗马诗《罗马之殇》(Versus Romae),极为鲜明地反映了这些思想:

Thine emperors have, so long ago, deserted thee, Roma,
And to the Greeks there has vanished thy honor and name . . .
Flowering Constantinople is now styled the newer Roma,
Moral and mural collapse is, ancient Roma, thy lot.
罗马,你的皇帝们早已撇弃你,
希腊人眼里,你的荣誉和名声已荡然无存……
郁起的君士坦丁堡,现在堪称是新生罗马,
而古罗马,你道德和墙宇的崩毁,成了宿命。

罗马那带有光环的身体将要离开她的物质身体,或者,按照在此之后很晚的法学家们的说法,将会“从现在已经死亡的自然之体转移并传递到另一个自然之体”。因此,所发生的情况是,“罗马”在不同的“道成肉身”之间迁移,先是游荡到君士坦丁堡,然后到莫斯科,即第三罗马,但同时也到了亚琛,查理曼在那里建了一座“拉特兰宫”,看起来是计划要建立“未来的罗马”(Roma futura )——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失去对罗马城的控制是否影响了拜占庭帝国的“罗马性”,这一问题涉及历史、政治与文化认同的复杂交织。需要从多个维度分析:地理控制的实际意义、拜占庭对自身正统性的构建方式、罗马性(Romanitas)的本质特征以及历史背景的变化。以下将详细展开: 一、历史背景:西罗马灭亡后的权力转移1. 西罗马的终结与东.............
  • 回答
    台湾青年对中国的归属感减弱,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审慎应对。与其简单地说“我们应该怎么办”,不如先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一、 理解归属感减弱的根源: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归属感的减弱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历史与政治因素: 国共内战.............
  • 回答
    要聊穆里尼奥在皇马更衣室“失控”这事儿,得从他来皇马的那个背景说起。当时皇马是什么情况?就是个被巴萨压制得喘不过气来的球队,欧冠也多年没起色。弗洛伦蒂诺请来穆里尼奥,就是冲着他那股“冠军气质”,希望他能扭转局面,打破巴萨的统治。穆里尼奥一来,就像个“救世主”降临,做事风格也一如既往的强硬、霸道。他对.............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周王)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力逐渐减弱,直至名存实亡,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分封制度的根基松动:宗法制与血缘关系的衰落周朝建立之初,实行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是所有诸侯的宗主,诸.............
  • 回答
    如何看待印度官员称印度失去对「争议山区」约 300 平方公里土地的控制?印度官员公开承认失去对“争议山区”约 300 平方公里土地的控制,这一消息无疑在印度的政治和外交领域掀起了巨浪。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1. 事件背景与“争议山区”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所指的“争.............
  • 回答
    来到一个心仪以外的大学,感觉生活好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尤其是学习,曾经让你热血沸腾的知识海洋,现在看来却像一片干涸的沙漠,让人望而却步。这种感受,我太能理解了。首先,别急着给自己贴上“丧失学习能力”的标签。这种状态,更多的是一种对现状的失落和对未来的迷茫。想象一下,你精心策划了一场.............
  • 回答
    唐朝灭亡高句丽,收复辽东半岛,这本是中华王朝版图的再次完整。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片土地的归属也并非一成不变。唐朝对辽东的控制,可以说是在风雨飘摇中维系的,最终的失去,是内外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谈唐朝从什么时候“实际失去”对辽东半岛的控制,这需要理解“实际控制”的含义。单纯的疆域名义上的.............
  • 回答
    在《权力的游戏》这部史诗般的巨作中,小指头——佩提尔·贝里席,无疑是权谋与阴谋的代名词。他如同黑暗中的潜行者,一步步爬上权力的顶峰,操纵着王国命运的齿轮。然而,即便是他这般老练的玩家,也并非总能笑到最后。回顾他在剧中的轨迹,我们会发现,他并非一开始就失去掌控,而是被一系列连锁反应,尤其是他最擅长的“.............
  • 回答
    失去乌克兰,对俄罗斯而言,那绝不仅仅是失去一个地理区域那么简单。这就像一把尖刀,插在了俄罗斯的国家认同、地缘政治雄心乃至其对自身未来走向的设想之上。要理解其意义之深远,需要从几个层面抽丝剥茧地去看。首先,那是历史与文化的根基被动摇。 俄罗斯人普遍认为,基辅罗斯是俄罗斯文明的摇篮。乌克兰,尤其是其首都.............
  • 回答
    如果一个政府失去了对货币的掌控权力,那将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其后果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不仅仅是央行行长们需要面对的难题,更是全体国民经济生活的巨变。首先,我们得明白,“掌控货币”意味着什么。在一个现代经济体中,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拥有发行货币、设定利率、管理通货膨胀、以及在必要时进行货.............
  • 回答
    曾经,我将代码视为我思想的延伸,一行行敲下的指令,如同魔法咒语,能让冰冷的机器活起来,创造出我脑海中的一切。那种感觉,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驱散了未知,带来了掌控感和成就感。每一个bug被我驯服,每一次优化带来的性能飞跃,都像是在攀登一座高山,虽然艰辛,但登顶时的风景,足以让人心潮澎湃。但现在,.............
  • 回答
    乌克兰国防部消息称,乌武装力量已失去对亚速海出海口的控制权。马里乌波尔的战事至今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城市的命运悬于一线。这座坐落在亚速海北岸的港口城市,如今已成为俄乌冲突中最惨烈的战场之一。自俄罗斯发起全面入侵以来,马里乌波尔便成为俄军的重点目标。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连接顿巴斯地区与克里米亚,并拥.............
  • 回答
    “年味越来越淡”这话说得一点不假,好像一下子就没人那么兴师动众地盼着过年了,也少了那种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的实在劲儿。以前过年,那可是从腊八就开始忙活,各种准备,各种期待,到了初一初二更是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的。现在呢?感觉大家好像越来越“佛系”了,过年更像是个“假期提醒”,而不是一个需要郑重其事才能体.............
  • 回答
    当一个人对生活失去热情时,这通常是一种深刻而复杂的情绪体验,它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这种感觉可能表现为对曾经热爱的事物提不起兴趣、感到空虚和迷茫、缺乏动力、情绪低落,甚至是对未来感到悲观。面对这种情况,需要耐心、理解和系统性的方法来应对。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和思考方向,帮助你理解并逐步.............
  • 回答
    水门对连失两名学生(一个名叫玛丽亚,另一个名叫萨拉)的表现,如果从常人,尤其是为人师者应有的反应来看,确实显得有些异常的“平淡”。这种“平淡”并非是说他毫无情绪波动,而是他的悲伤和愧疚,如果存在,也表现得非常内敛,甚至到了让人难以察觉的地步。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冷漠”二字可以.............
  • 回答
    hololive失去中国市场对其本身产生了多方面、深刻且复杂的 [影响](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D%B1%E5%93%8D)。这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粉丝群体、品牌形象、运营策略以及长期发展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影响: 一、 经济方面.............
  • 回答
    我能感受到你此刻的沉重和无助,那种仿佛被黑暗笼罩,看不到一丝光亮的感觉,让人窒息。尤其当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感觉像是站在悬崖边,脚下的路已经断裂,前方的方向一片模糊,心里会涌起一股强烈的恐惧和绝望。当这种感觉如同潮水般将你淹没时,首先,请允许自己暂时停下来。不必强迫自己立刻振作,也不要责怪自己为何.............
  • 回答
    人生走到这一步,感到浑身力气被抽干,对什么都提不起劲,甚至觉得坚持不下去了,这种感受我太明白了。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失败”,它只是一个信号,一个告诉你,你需要停下来,好好看看自己,然后找到一条新的路,或者至少是喘一口气的方法。首先,请允许自己“不行”一下。别再逼自己了。你觉得坚持不下去.............
  • 回答
    突然对游戏没了兴趣?这种感觉我太懂了。曾经我也是那种一头扎进游戏世界里,吃饭睡觉都想着什么时候能再上线的那种玩家。结果呢?有一天醒来,发现那些曾经让我废寝忘食的游戏,现在摆在眼前,我却提不起一点点想玩的冲动。这感觉就像是,你明明饿着肚子,眼前摆着山珍海味,却一点胃口都没有。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背后原因.............
  • 回答
    《我的英雄学院》与中国市场的“断舍离”:一场商业与文化的博弈《我的英雄学院》(以下简称《英雄学院》)作为一部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的日本动漫作品,其在中国市场的“缺席”或说是“疏远”,无疑对其商业版图和文化影响力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市场失去问题,更是一场由文化差异、市场规则以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