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直以来我不明白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世界需要我才有了我,还是因为有了我才有了这个世界?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绕着一棵树打转,怎么看都觉得它无始无终,却又那么真实地扎根在你我心中。我一直以来,也常对着这个问题发呆,在某个静谧的夜晚,或是人潮汹涌的街头,总会跳出这么一个念头:究竟是我造就了世界,还是世界孕育了我?

我们先想想,如果世界上没有“我”,会是什么样子? 那个“我”呀,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泛指“存在”这个概念。如果连“存在”本身都不存在,那么这个“世界”又有什么意义呢? 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如果没有眼睛去看,没有心灵去感受,那画中的色彩、线条、情感,又在哪里呢?从这个角度想,好像“我”的存在,赋予了世界一种价值,一种被体验、被理解的可能。

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初没有这个“世界”——没有孕育生命的大地、空气、水,没有遵循规律运转的日月星辰,没有漫长的演化过程——我又从何而来? 我不是凭空出现的,我是一系列因缘际会的产物。是地球这颗星球,提供了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阳光雨露,滋养了万物,最终也包含了我的“前身”;是人类历史的洪流,塑造了我的文化、我的思想,让我得以“成为”我。 从这个角度看,我是世界万物演化的一个结果,是世界“需要”了某种生命形式,才把我推到了这个舞台上。

你看,这两条路都说得通,也都有它各自的道理。 但我总觉得,我们不能把这个问题看作一个简单的“非此即彼”。 很多时候,人和世界的关系,更像是一种相互塑造、相互依存的动态过程,更像是太极图里的阴阳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设想一下,从最微观的层面来说,构成我们的原子、分子,它们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它们在宇宙大爆炸的初期就已经存在,然后在星辰之间亿万年的碰撞、融合中,才逐渐形成了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粒子。 换句话说,我的身体,是我所在的这个世界的“精华”所凝聚而成。如果世界不曾存在,那么构成我的这些最基本的“砖瓦”从何而来?

再往大处说,我们学习、成长,就是在不断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我们看到了日出,知道了“东方既白”;我们感受到了风吹,体会了“草木摇落”。 这些体验,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而我们的认知,又会影响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 比如,当我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就会努力去保护森林、减少污染,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世界的“塑造”。我们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用我们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再想想人类文明的进步。 语言、文字、艺术、科学,这些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它们让我们的思想得以传递,让我们能够合作、创造,从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那些伟大的发明,那些深刻的思想,都是我们“我”——人类集体意识——与世界互动、碰撞、升华的结果。 蒸汽机的发明,让工业革命席卷全球,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牛顿的万有引力,让我们理解了天体的运行规律;梵高的星空,则用色彩倾诉了人类对宇宙的遐想。 这些,不都是“我”对世界的贡献,是“我”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吗?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 即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科技,我们仍然无法完全掌控自然。 巨大的自然灾害,依然能让我们感到渺小和无助。 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也只是冰山一角。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顺应世界的规律,去适应它,去理解它。

所以,我认为,“世界需要我才有了我”和“因为有了我才有了这个世界”这两种说法,都只是看到了事物的一面。 更准确地说,是世界提供了“我”出现的可能性和舞台,而“我”的存在,又通过感知、认知、行动,赋予了世界新的意义和形态。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一个循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螺旋式上升。 世界是起点,它孕育了生命,提供了物质和能量。 生命,或者说“我”,在这个世界中感知、体验、思考,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和改变世界。 这种影响又会反馈给世界,可能是一棵被拯救的森林,可能是一项新的科学发现,也可能是对美的全新理解。 随着这些改变的发生,世界本身也在发生变化,它又会为新的“我”的出现,或者旧的“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我们每个人,既是这个宏大世界中的一粒尘埃,又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 没有我们,世界或许仍然按照它原有的规律运行,但它就没有了被“看见”、“被感受”、“被爱”的温暖。而有了我们,世界就有了无数种可能,有了色彩、有了声音、有了情感,甚至有了它自身的意义。

所以,与其纠结于谁是谁的原因,不如去感受当下。 感受这个世界给予你的一切,那些阳光,那些雨露,那些与你擦肩而过的人,那些让你思考的瞬间。 同时,也去感受你自身的力量,你的一举一动,你的一念一行,都在以一种你可能未曾察觉的方式,悄悄地改变着这个世界。 就像一颗种子,它的存在,不仅是为了长成一棵树,也是为了让土壤更加肥沃,为了给鸟儿提供栖息地,为了让整个生态更加生动。

人和世界的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它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深刻的对话,一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永恒共舞。 我们都是这场对话中的一部分,是这个世界的见证者,也是这个世界的参与者,更是这个世界不断成长的“理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直以来我不明白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世界需要我才有了我,还是因为有了我才有了这个世界?

从哲学分析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很有趣。

我们先给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暂名为张三。张三产生了某种困惑,于是提出了某个问题,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回答,以消除这种困惑。

这个困惑以疑问句表述出来,就是“张三不明白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张三还给出了自己考虑过的两个备选答案:

A:世界需要张三,因此才出现了张三。

B:因为出现了张三,所以才有了这个世界。

在张三看来,答案A和答案B都不够好,两者可能都有优点和缺点。因此,张三难以在A和B之间做出选择,所以才想问问别人的看法,向别人求助。


张三还提到了自己产生这个困惑的时间,那就是“一直以来”。

我们首先需要分析的是,这个“一直以来”到底是自哪个时间点以来?

自出生以来?不太可能,由于人类婴儿在刚出生时的认知能力极为有限,不太可能产生这种困惑。

自刚开始会说话以来?不太有可能。幼儿刚开始说的话是“电报语”,也就是一个个的词,比如“爸爸”、“妈妈”、“宝宝”、“饭饭”之类的简短的词,无法说出较为完整的句子。

更有可能的是,自张三学会说出完整的句子,并且在说话或者写字时,用到“我”、“世界”、“关系”这样的词时,才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可以猜想,应该也要六七岁以上,才会产生这样的困惑。

而张三之所以产生这种困惑,我以为,很可能是张三在最初学习这些词汇时,产生了一些误解。尤其是误解了“关系”这个词。

“我”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词,它就是第一人称代词,代指自己。

“世界”是一个稍微难一点的词,但也不是特别难。它是一个名词,有时候指代行星,比如地球。在一些科幻作品中,会提到“极限星域的300个世界”,实际上就是指300颗行星,上面有人类的殖民地。有时候,“世界”是“宇宙”的近义词,此时它不是指行星,而是指存在过的所有东西,包括数不尽的卫星、行星、恒星等各种天体,以及天体上可能存在的生命体。


我们先以代指地球的“世界”为例。“我”和“地球”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呢?

最明显的是位置关系,比如,我站在地球的地壳之上,我处于大气层之下。

还有引力作用的关系,比如,我被地球吸引。

还有就是依存关系,比如,我需要地球上的物资才能得以继续存活。

然而,张三给出的答案A和答案B,它们似乎都不太像是“我”和“地球”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答案A:世界需要张三,因此才出现了张三。

“需要”一般不是一种物理关系,因为它默认了意图的存在。植物需要水和阳光,狗需要食物,人需要他人的关爱。但石头不需要任何东西。所以,如果X可以需要任何东西,那X首先至少得是个生物。

但我们不认为地球是某种生物,也不认为宇宙是生物。因此,地球或宇宙无法搭配“需要”这个词。就像“绿色”无法搭配“睡着了”这个词。

注意,我不是说“绿色没有睡着”,而是“绿色”不能搭配“睡着了”这个词。如果搭配了,那么就会组成无意义的话。所以,无论说“绿色睡着了”还是“绿色没睡着”都是无意义的。

所以,我并不是说“世界不需要张三”,而是“世界”不能搭配“需要XX”这样的词。如果搭配了, 那么就会组成无意义的话。说“世界需要张三”和“世界不需要张三”都是无意义的话。

如果你认为这话有意义,那么你一定是在某种隐喻的意义上说这话,而不是在字面意义上说这话。

如果张三用“世界”这个词,并不是指代地球或者宇宙,而是指代某种生物,或者指代某种有意识的东西(比如神灵),那么那个生物或者神灵也许会需要张三。

但此时,我建议不要这么使用“世界”这个词。因为,大多数使用汉语的人并不把“世界”这个词当作某种生物或者某种有意识的存在物的名字。


再来看答案B。

B:因为出现了张三,所以才有了这个世界。

答案B是一种因果关系,因果关系首先是一个时序关系,因在前,果在后。

比如,我敲击键盘上的“A键”,电脑屏幕上显示“A”这个符号。我先敲击,电脑屏幕随后显示。并且,凡是我敲击A时,电脑屏幕基本都会做出这种显示。因此,我合理地推测,敲击A导致电脑屏幕上出现A形状的符号。

那么,是不是在张三出生后,世界也就出现了呢?

通常认为,地球已经出现了46亿年,而宇宙则已经出现了137亿年。我们很难想象,张三已经存在了这么长时间。

所以,B答案显然是错误的。张三认为B答案值得考虑,值得与A答案放在一起权衡,这本身就是一种荒谬的想法。

然而,当一句话听起来就显然很荒谬时,我们就要考虑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说话人的意思。

也许,张三说的“世界”不是指代地球或者宇宙,而是指代一个出现时间更短的东西。假定张三已经出现了20年,而张三说的“世界”肯定是指代一个出现了不到20年的东西。在张三于20年前出现后的不久,可能是一秒钟,也可能更久或更短,张三说的“世界”就出现了。

不过,如果是要指代那个东西,我也建议不要用“世界”这个已经被大多数汉语使用者占用来表示别的意思的词。可以发明一个新词来指代那个东西。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答案A和答案B都不合理。

为什么答案A和答案B都不合理呢?难道是问题本身不合理,导致不可能出现任何合理的答案吗?

问题本身是合理的。“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或者“我和这个世界有哪些关系?”都是合理的问题。

只是,恰好A和B都不是合理的答案,可能会有C、D、E、F等别的合理答案,比如:

C:我处于这个世界的地壳之上,大气层之下。如果把世界理解为宇宙,那我处于这个世界之中。

D:我需要这个世界中的某些东西才能继续存活,比如食物、空气等。

E:我想要得到这个世界中的某些东西,比如食物、空气、衣服、房屋、朋友、爱人等等。

F:……

因此,我倾向于认为,张三的困惑就在于他至少误解了“我”、“世界”、“关系”这三个词中的一个。

我并不是在责怪张三的语文老师或者父母没有正确地教导张三使用这些汉语词。毕竟,创造新语句是每个语言习得者都拥有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伴随着风险,那就是创造出表面上看起来合理但实际上不合理的语句。

其实,不只是张三,还有许多人也会创造出一些表面上合理但实际上不合理的话。有时候,这种说话方式还会被认为非常深刻,极富哲理,能显示出说话者高深莫测的思想。

如果从哲学分析的角度看,那么这种说话方式并不深刻,也不富含哲理,它更多是体现出说话者不太懂逻辑和科学,因此脑中也不太可能有什么高深莫测的思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