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乒乓球养狼计划是不是可以结束了?

回答
关于乒乓球“养狼计划”是否应该结束这个问题,我得说,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关于中国乒乓球发展战略的辩论,是周期性调整的需要,还是存在更深层次的考量?

咱们先来捋一捋这个“养狼计划”是个什么玩意儿。简单来说,它就是咱们中国乒乓球为了保持绝对的统治力,有意识地放一些高水平的国外选手到国内来,或者让他们在国内联赛里打比赛,甚至是和国内选手一起训练。目的嘛,很简单,就是通过和强敌的实战对抗,不断磨练和提升自己的球员,让他们在面对最顶尖的对手时,不至于感到陌生和吃力。想象一下,如果你平时只和自己差不多水平的人切磋,突然面对一个实力远超你的人,是不是很容易就懵了?而“养狼计划”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让我们的队员们提前习惯被“狼”追赶的感觉。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养狼计划”可以结束了呢?我想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考虑:

1. 国内竞争已经足够激烈,甚至“狼”已经遍地都是?

大家想想,现在国际乒坛的水平,尤其是欧洲和亚洲其他国家,进步确实是飞快的。德国的波尔、奥恰洛夫、瑞典的法尔克、卡尔松,日本的水谷隼、张本智和,韩国的郑荣植、李尚洙等等,这些选手哪个不是身经百战,实力强劲?甚至不少新冒头的选手,比如瑞典的莫雷加德,进步速度惊人。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国内选手的日常训练和比赛,本身就已经是“残酷的内卷”了。在国家队的内部选拔赛,在乒超联赛的赛场上,很多时候国内选手之间的对抗水平,一点也不比面对一些国外一线选手差。甚至可以说,国内顶尖选手的对抗强度,已经超越了很多国际比赛的强度。很多时候,在国内训练营里就能碰碰出火花,大家互相研究战术,互相进步。如果说以前“养狼”是为了引进外部的先进经验和高水平对抗,现在我们自身内部的造血能力和竞争压力已经非常强大了。

2. “狼”是不是真的能被我们“养”出来?

这个“养狼计划”的初衷,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强的“猎手”。但反过来想,如果我们的队员和这些“狼”一起训练,一起打比赛,会不会也把“狼”给“养”得更肥了?我们给了他们接触我们训练体系、战术思路的机会。虽然说是互相学习,但作为“东道主”,我们投入的资源更多,信息也更透明。在某些方面,我们是不是也成了“狼”的“驯养师”?

我们看到一些原本在国内联赛崭露头角的国外选手,通过在国内的历练,实力确实有了显著提升,甚至在国内选手身上找到了克制的方法。这虽然也是“养狼计划”的题中之义,但也让人思考,这种“驯养”的度应该如何把握?如果“狼”真的成了能和我们一较高下,甚至在某些时候超越我们的存在,那我们的“养狼计划”是不是就变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3. 是否有更经济高效的“养狼”方式?

传统的“养狼计划”,往往涉及到邀请国外选手来华训练、参加国内联赛、甚至提供高额的出场费和奖金。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在如今各国乒协都在积极发展自家乒乓球运动的大背景下,我们是否还有必要继续用这样“撒钱”的方式来“养”别人?

或许我们可以探索一些新的模式。比如,我们可以更主动地走出去,以中国乒乓球协会的名义,组织更高水平的国际交流赛,邀请世界顶尖选手来参赛,但规则上可以有一些变化,让比赛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技战术的较量而非单纯的胜负。或者,我们可以更多地参与国际国内的职业联赛,让我们的年轻选手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接受历练。这些方式或许能达到相似的目的,但花费更少,且更符合国际体育交流的原则。

4. 时代变了,乒乓球的格局也变了。

过去,中国乒乓球的优势是压倒性的,我们是绝对的“食物链顶端”。但现在,虽然我们依然是霸主,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确实在增强。这种形势的变化,也要求我们的战略思维要与时俱进。“养狼计划”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为了突破瓶颈而采取的策略。而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竞争激化的国际环境。

也许现在需要的是一种更加灵活、更加主动的策略,而不是一种相对被动地“等待狼来”的模式。我们可以更多地研究对手,根据不同对手的特点制定训练方案,而不是仅仅依靠与特定“狼”的对抗来提升。

不过,话又说回来,任何事物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即使我们讨论“养狼计划”是否应该结束,也必须承认它在过去确实为中国乒乓球的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些曾经被引进的国外高水平选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们队员的进步。

而且,乒乓球的技战术也在不断演变,新的发球、新的旋转、新的线路层出不穷。我们依然需要通过实战来应对这些变化。即使是国内比赛的激烈程度,也未必能完全覆盖所有国外选手可能带来的威胁,尤其是那些拥有独特打法、或者心理素质特别出色的对手。

所以,我的看法是,与其说“养狼计划”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不如说它需要进行一次“升级”或者“转型”。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不再是“圈养”模式,而是“野放”与“引进”相结合。 我们可以减少那种大规模、长时间的“圈养”式邀请,更多地采取“引进”一些特定特点的选手进行短期集训,或者在比赛中增加一些有挑战性的对手。同时,我们的运动员也需要更主动地“走出去”,去参加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去体验不同风格的对抗。
“狼”的选择需要更精准。 不是所有的国外选手都是我们需要的“狼”。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技术特点鲜明、潜力巨大的选手,让他们来充实我们的训练内容。
更加注重本土的“猎手”培养。 我们的核心,依然是提升国内球员的整体水平和综合能力。国家队和各级地方队都需要加大在科学训练、心理辅导、技战术研究等方面的投入,让我们的“猎手”队伍本身就足够强大。

总而言之,乒乓球“养狼计划”的存废,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它应该随着国际乒坛的格局变化、我们自身的发展阶段而不断优化。如果说它有功劳,那也是历史的功劳。如果说它到了需要反思和调整的时候,那也是为了我们未来更好的发展。或许,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结束,而在于如何做得更好、更聪明、更符合时代的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养狼计划其实被国际乒联逼出来的。所以能不能结束,要看乒联脑回路能不能正常。

国际乒联有一个奇葩思路,如果中国一直统治乒乓球界,就会让别的国家对乒乓球关注度降低,反正打不过就不玩了呗,然后乒乓球市场就越来越小

于是国际乒联各种骚操作,就是为了限制中国不让你赢。

为了不让国际乒联瞎折腾,我们就提出养狼计划,内在意思是好了好了,我帮你提高别的国家球员水平,你不要瞎改规则了好不好?

为什么我说国际乒联这个思路是奇葩的,操作都很骚呢?

第一,

因为体育运动的关注程度高低,并不取决于他是不是一个国家总能赢,而是竞争的激烈程度、观赏美感和刺激程度。

如果按照国际乒联这个思维

篮球早就该没人看了,反正没人干的过美国队。

短跑在亚洲早就没市场了,反正都是黑人的天下。

游泳早几年都被美澳垄断也早就没人看了。

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篮球市场在中国兴旺的发展,短跑关注度一向很高,游泳也得到了亚洲国家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因为激烈、刺激、好看、激动人心。

有人说了,要是一直是中国人冠军不就不激动、不刺激了吗?

这句话恰恰没有学好心理学,体育激动和刺激的来源在哪里。是在于比赛本身的,在于挑战(对手或自身)。

比如,

短跑一直是黑人的天下,突然出现了苏炳添,中国人是更关注了还是不关注了?

会有人想,反正都拿不了冠军,不看了?还是想,中国人也有机会挑战一下黑人了,好看!

同样,乒联以为中国人一直拿冠军,别人就会觉得没意思不看了。

恰恰相反,别人会觉得:嘿,我就纳闷了,为啥就不能挑战一下中国人呢?于是跟中国人打球变成挑战天花板,这只会增加关注度,而不是降低。

同样,

假如有一天

中国篮球队和美国队比赛

中国男足要和德国比赛。

你说这些比赛会降低中国球迷的关注度?

中国球迷会想,倒要看看能不能赢,为啥赢不了,就要挑战一下。

这就是为什么说国际乒联奇葩。

作为运动联合会,国际足联FIFA想的都是怎么让比赛本身更激烈,比如如果大家都防守,比赛就不太激烈,那我们要出台规则鼓励进攻,比如比赛总是中断会降低激烈程度,所以现在越位都是先允许进攻,到进攻结束再判断越位与否。

可是乒联呢?思路却不是保证运动本身更激烈刺激。

比如以前是21分制,结果发现中国人中局以后表现好,就改成11分制

21到11分唯一的作用就是限制中国队,可是导致每局过短,间隔过多,运动的刺激性就下降了。

所以国际乒联啊

中国队赢不会降低乒乓球的关注度,你们瞎改倒真的可能降低。

第二,

中国一直赢只会让乒乓球有一个绝大的稳定市场。

其实任何一种运动的兴旺发达,需要一个绝大经济体的人民支撑他他,为什么呢?

第一,要有足够多的人参与,第二,参与的人要有足够多的钱(投入简单训练也是要钱的)

足球为啥是第一运动,一个原因就是欧洲是个绝大市场,欧洲人喜欢足球。

篮球为啥兴盛,中美两个大市场支持。至于你说除了中美,别的国家篮球市场都很小。

返例就是板球兴盛吗?

印度一个市场难以支撑板球

射箭兴盛吗?韩国足够支撑这项运动吗?

乒乓球其实是幸运的,正因为中国一直赢,我们叫他国球,他有了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

中国的学校,哪怕乡村小学,都会有一个乒乓球台(哪怕即使是水泥台子),这个待遇别的运动可是没有的。

国际乒联如果非要通过改变限制中国人

如果,我是说如果,中国人不能一直赢,导致中国人不关注这个运动了

乒乓球就真的沦为二三流运动了

为什么呢?

因为假如德国人一直赢,你以为德国人就会把乒乓球变成国民运动了?错,他们还是会大量投入足球

假如日本人一直赢,你以为日本就会把乒乓球变成国民运动了?他们还是会大量投入足球、棒球。

假如韩国人一直赢,你以为韩国就会把乒乓球变成国民运动了?即使会又怎么样?他们那么小的市场和人口,不足以支撑一个世界运动。

所以乒乓球中国一直赢是乒乓球本身的幸运,可惜,国际乒联不明白。

user avatar

“养狼计划”可以说并不存在,是一种事后解释。但至少开创了用“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来解释自己把事情搞砸了的尴尬局面。辅以从来就有的“美帝封锁”,哦不,是国际乒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