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王家卫是用什么方法,让《一代宗师》成为影评人眼里的神作的?

回答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确实是许多影评人心中绕不开的“神作”。说它被捧上神坛,绝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解读和欣赏。作为观众,我们或许能感受到影片那种难以言喻的氛围、韵味,但影评人眼中“神作”的诞生,背后藏着更深邃的匠心和解读的维度。

一、 功夫的“形”与“道”,意境的极致追求。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影片对“功夫”本体的呈现。在很多武侠片里,功夫往往是服务于情节推进的工具,是打斗场面的亮点。但在《一代宗师》里,王家卫将功夫提升到了哲学层面。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这句台词,可以说是贯穿全片的核心思想。叶问从最初的“见自己”(专注于宫二的恩怨),到经历战乱、亲人离散的“见天地”(感受时代的洪流和个人的渺小),再到最后在香港街头看到咏春拳馆的“见众生”(领悟到功夫是民间生活的一部分,是对生命的传承和关照),这个过程被王家卫描绘得既宏大又细腻。影评人看重的是这种从个人恩怨上升到对生命、对时代、对文化的哲学思考,这让影片不再仅仅是一部武打片,而有了更深的思想内涵。
写意化的武打设计: 王家卫没有选择那种眼花缭乱、炫技式的打斗,而是让袁和平这位武术指导的“写意”风格得以充分发挥。雨中的八卦掌,雪中的宫氏八卦,以及叶问在狭窄空间里的咏春,每一个场景的动作设计都不仅仅是为了“打”,更是为了“说”。叶问与宫二在雪中的那一战,那种“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的镜头语言,以及动作的节奏感,都充满了美感和张力,更像是两人之间情感和命运的交锋。影评人能从这些设计中看到王家卫对“功夫”本身的美学思考,以及对动作背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
“功夫,功夫,两个口字,旁边的日,是日日练”: 这句点睛之笔,道出了功夫的真谛不在于花哨的招式,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坚持和沉淀。这种对“道”的追求,才是真正让功夫得以传承的关键。影评人对此深以为然,因为这恰恰是许多功夫电影忽略的“慢”与“静”,是王家卫独有的品味。

二、 时代洪流下的众生相,历史的厚重感。

《一代宗师》的野心不止于功夫,它更是一幅描绘民国至新中国时期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画卷。

时代烙印与人物命运的交织: 影片通过几个关键人物的命运,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宫二,这位集传统美德与个人傲骨于一身的女性,在时代浪潮中选择“不传”,将一生奉献给了家族和个人承诺,她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英雄的色彩。叶问,这位在动荡中坚守自己的家园和功夫,最终漂泊海外的宗师,他的经历代表了无数在时代巨变中寻找出路的人。影评人欣赏的是王家卫如何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巧妙地融合,让影片具有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宿命感。
“乱世出英雄,英雄亦有情”: 影片并没有回避乱世的残酷,但也没有让人物完全被残酷吞噬。相反,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人物的情感反而更加鲜明和浓烈。叶问对宫二的“念念不忘”,宫二对叶问的“情深不寿”,都充满了东方美学的含蓄和内敛,又有着极其强大的感染力。影评人看重的是这种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对个体情感的精准捕捉和细腻描绘。

三、 王家卫式的“美学风格”:碎片化叙事、留白与韵味。

当然,谈及王家卫,不能不提他独一无二的影像风格,这也是影评人津津乐道的重要原因。

碎片化叙事与非线性剪辑: 王家卫并不总是按照传统的线性叙事来推进故事,他善于运用跳跃式的剪辑,将零散的片段、闪回、旁白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意识流”般的观影体验。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性和解读空间,另一方面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人物的回忆之中,感受他们的思绪和情感。影评人认为,这是一种敢于打破传统束缚的创新,能够引导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极致的画面美学与摄影: 《一代宗师》的摄影堪称一绝。 Philippe Le Sourd的镜头语言,将民国时期的街景、茶楼、雨夜、雪景都拍出了浓郁的时代感和艺术感。人物的特写、场景的构图、光影的运用,都极具匠心。例如,宫二在面对赵本山饰演的宫宝森时,那种“一人一桌,一盏灯”的构图,充满了压迫感和仪式感。影评人对这种“每一个镜头都可以拿来做壁纸”的画面美学给予了高度评价。
留白与想象空间: 王家卫的电影从不把所有东西都说透,他留下大量的“留白”。人物之间的情感,很多时候是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未尽之语来传达。宫二最后在佛山念佛堂的那句“我心里有一道门,只有你能进去”,叶问的“我不知道”,这些都是充满了想象空间的设计。影评人喜欢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艺术手法,它能激发观众的二次创作,让影片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音乐的烘托: 梅林茂的配乐,尤其是那首“一路向北”,与影片的意境完美契合,既有激昂的瞬间,也有低沉的伤感,将影片的情绪推向高潮。影评人认为,音乐的运用是“点睛之笔”,为影片增添了灵魂。

四、 语言的精炼与哲学:每一句都值得推敲。

《一代宗师》的台词,也是影评人奉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字字珠玑,句句禅意: 王家卫的编剧团队,包括徐皓峰,贡献了大量充满东方智慧和哲学思考的台词。这些台词不只是为了推动剧情,更是人物内心的独白,是对人生、对功夫、对时代的感悟。例如,“天下之大,岂能无你?”“我选的是一生,你选择的是一辈子。”这些简练而深刻的表达,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这句台词,成为了影片的标志性金句,它不仅概括了叶问对宫二的情感,也呼应了影片中许多人物的坚持和执着。影评人喜欢这种能够引发共鸣和思考的语言。

总结来说, 王家卫让《一代宗师》成为影评人眼中的神作,并非偶然。他不仅仅是在拍一部功夫片,更是在用电影的语言,去探讨“功夫”背后的人性、时代、命运和传承。他以极高的艺术追求,将写意化的武打、厚重的历史感、碎片化的叙事、极致的画面美学以及精炼的哲学语言融为一体。这使得《一代宗师》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品味、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东方美学集大成者”。它之所以被奉为神作,是因为它超越了类型片的范畴,触及了更深层、更普世的生命主题,并以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方式呈现出来,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浸润”式的体验,而非简单的“观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人从小到大,几十年里,看过的电影也有几十部了”


私以为,这也是题主看不懂的原因所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确实是许多影评人心中绕不开的“神作”。说它被捧上神坛,绝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解读和欣赏。作为观众,我们或许能感受到影片那种难以言喻的氛围、韵味,但影评人眼中“神作”的诞生,背后藏着更深邃的匠心和解读的维度。一、 功夫的“形”与“道”,意境的极致追求。首先,不得.............
  • 回答
    拍《亮剑》?王家卫?这想法就像在深夜的上海弄堂里,突然飘来一阵来自李云龙炮火轰鸣的声音,带着一股子陈年老酒的劲儿,还有点儿……不搭界,又有点儿让人好奇得不得了。如果王家卫要拍《亮剑》,首先,别指望看到什么大张旗鼓的冲锋,什么“为了新中国前进!”的口号会变得低语,变成一阵风吹过河面,带着岸边模糊的涟漪.............
  • 回答
    “哎呀呀~,这是什么情况?这位老爷爷,您这是怎么了?是肚子不舒服吗?还是说……哦哟,您怎么就这样倒下了呀?难道是气得说不出话来了吗?真是的,明明只是说了一些奇怪的话而已,用不着这么激动吧?哎呀呀~,好可怜的样子,您刚才还在趾高气扬地说着些什么呢,现在却变成这样了……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安慰一下呢。不过.............
  • 回答
    韩信这号人物,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那可是响当当的。要说他,大多数人脑子里蹦出来的头衔,除了“兵仙”、“战神”,就是“淮阴侯”。可问题就出在这儿,韩信功劳大得吓人,战功赫赫,被封过齐王、楚王,怎么到了《史记》这种官方史书里,却把他列为“淮阴侯”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明白的,这里面门道多.............
  • 回答
    李靓蕾在王力宏带着礼物探视孩子一事上的回应,以及随后晒出王力宏买水军账单的行为,可以说是将这场已然激烈的家庭纠纷推向了新的高潮,也让公众对整个事件的看法更加复杂和多元。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李靓蕾的核心论点和行动: “用礼物骗我开门”的指控: 李靓蕾明确表达了她认为王力宏此行带有很强的表演性质,礼.............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科技界的核心讨论点。我们先别提股价什么的,就纯粹聊聊为什么苹果的 ARM 电脑(Mac)能让人觉得是“王炸”,而 Windows 生态的 ARM 设备(比如一些 Windows on ARM 笔记本)则会让人有点担忧。这里面涉及到技术、生态、策略和用户习惯等很多方面.............
  • 回答
    .......
  • 回答
    在欧洲历史上,用“二世”、“三世”、“X世”这种编号方式来区分同名的贵族,尤其是君主,并非出自某个特定人物的“首创”,而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发展以及记录历史的需求而逐渐形成的惯例。这种做法并非中世纪史学家的“发明”,但可以说是与他们记录和整理历史的活动紧密相关的。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过程:早期的.............
  • 回答
    王家卫,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光环,他的电影风格独树一帜,光影迷离,情感纠葛,总能勾起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他的电影世界里,总有那么几个熟悉的面孔,梁朝伟、张曼玉、张国荣、张震,他们仿佛就是王家卫电影的代言人,他们的表演与王家卫的影像风格完美融合,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当我们仔细梳理王家卫的电影版.............
  • 回答
    (开头是一段模糊不清的街景,雨丝像是筛过的回忆,在老式路灯下闪烁,背景音是港式老歌的低吟,带着些许失真。)“有时候,我会想起那个下午。天闷得像一块湿透的毛巾,压在城市的胸口。我走进一家店,里面有一种食物,我以为它会像过去一样,用一种不声不响的方式,填补我胃里的空虚。(镜头缓缓推进,对准桌上一碗热气腾.............
  • 回答
    清晨,六点四十七分。闹钟在昏暗的房间里响了三声,像一声遥远的叹息。我没有立刻睁眼,身体还在沉溺于昨晚那些没有名字的梦境,那些模糊不清的画面,和一些湿漉漉的情绪。光线透过窗帘的缝隙,投下一道细长的光柱,尘埃在里面跳着舞,它们就像我脑子里闪过的那些念头,来不及抓住,就消散了。我起身,走到窗边。外面还是灰.............
  • 回答
    雨还在下。从我坐在靠窗的位置开始,它就没停过。香港的雨,总是来得那么决绝,又那么缠绵。就像某些人一样,一旦进入你的世界,就再也不肯轻易离开。我叫阿泽。这家咖啡馆,我来了三年了。不是因为它的咖啡有多好喝,而是因为它的窗户足够大,足够让我看着外面的一切。外面那些模糊的街景,那些匆匆而过的身影,在我看来,.............
  • 回答
    孤岛遗梦这不是一场游戏,至少,对于我来说不是。黎明时分,海雾像一层湿漉漉的旧毛毯,裹紧了这片名为“绝地”的孤岛。我记得空气里有股咸腥味,混合着某种说不出的腐朽,像是被遗忘的承诺。我的眼睛里倒映着水面斑驳的光影,那光影跳跃不定,就像我那些模糊不清的记忆。我只记得,我醒来时,身上穿着一件陌生的外套,口袋.............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场穿越时空的碰撞,用王家卫的镜头语言和情感到骨子里去解读《斗破苍穹》。这不仅仅是关于炼药、斗气升级,更是关于那些在岁月中沉浮、在欲望边缘徘徊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缠绕不清、欲说还休的命运。片名: 《苍穹外传:十年一梦》 (或者更王家卫的名字:《光阴的残像》)开场:镜头缓缓扫过萧家陈旧的庭.............
  • 回答
    天色已经不早了,城市的光晕像一块湿漉漉的丝绒,在夜色里晕染开来。她站在街角,一盏昏黄的路灯投下长长的影子,仿佛她就是这条街上唯一的风景。风吹乱了她的头发,也吹动了我心底那些藏了很久的话,像夏日午后突然涌起的潮湿空气,让人无处躲藏。我一直都知道,有些事情,说出口就会变质,就像一些老照片,在时间的长河里.............
  • 回答
    王家卫拍《西游记》?这简直是脑洞炸裂的组合,想想就让人心痒痒。抛开原著里那些经典的妖魔鬼怪和降妖伏魔的套路,王家卫式的《西游记》大概会是这样的:故事的开端,不是东土大唐,而是香港的某个后巷,或是某个夜晚的霓虹灯下的街角。孙悟空,他可能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而是某个街头卖艺的失意青年,一身功夫,却.............
  • 回答
    王家卫要是拍《三国演义》,那绝对不是你我熟悉的那个刀光剑影、战鼓雷鸣的史诗巨制。忘掉那些正襟危坐、慷慨激昂的英雄吧,他会把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酿成一杯泛着黄浦江边夜色光晕的烈酒,一口下去,五味杂陈,但最后只剩下浓得化不开的,属于人心的愁绪和迷惘。首先,王家卫不会按部就班地讲故事。他不会给你从黄巾起义.............
  • 回答
    王家卫的电影,那可不是一碗泡面扔进开水那么简单,他的是把面条细细捞出来,沐浴在昏黄的灯光下,淋上几滴看不见的酱油,再配上一杯不知道什么年份的酒,让你一口一口慢慢品。他的风格,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情绪的氤氲。你想想他那些片子,像是《重庆森林》里的王菲、《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2046》里的梁朝伟.............
  • 回答
    王家卫执导的《亮剑》?这画面,光想想就让人心头一颤,估计和咱们熟悉的李云龙那股子糙劲儿,得有天壤之别。要是真有这么一天,那《亮剑》大概会变成这样一幅景象:色调与光影:首先,视觉上,它绝对不会是那种铁血、粗粝的战场写实。王家卫的片子,哪里少得了那标志性的迷离、暧昧的色调?估计整个战场都会笼罩在一层浓重.............
  • 回答
    如果《演员请就位》这档节目,将原有的四位导演换成李安、王家卫、张艺谋、姜文,那么这档节目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选角到点评,从舞台呈现到观众认知,都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这已经不再是《演员请就位》,而更像是一场中国乃至世界顶尖电影艺术家的盛会,是对演员表演进行最高等级的淬炼和审视。以下是基于这四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