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学生家中上吊身亡,手机里发现多条网贷催款信息,大学生网贷危害有多大?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消息。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在一个年轻的生命身上,总让人感到无力和痛惜。大学生网贷这个话题,一旦与“家中上吊身亡”联系在一起,其背后所揭示的危害,就已经上升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视为一个经济问题,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它对一个年轻人身心健康、家庭关系乃至社会稳定带来的多重冲击。

首先,让我们尝试还原一下事情可能的发展轨迹,来理解“网贷催款信息”如何可能压垮一个大学生:

1. 初始的诱惑与“小钱”的门槛降低: 大多数网贷平台对大学生的准入门槛并不高,可能只需要学生证、身份证信息,甚至有些只需要手机号和绑定银行卡。初始的贷款额度可能不高,几百几千元。对于生活费本就不宽裕的大学生来说,这笔“小钱”可能被视为解决燃眉之急的临时方案,例如购买心仪的电子产品、参加一次昂贵的聚会、或是满足一时的虚荣心。许多学生可能认为“我能还上”,或者觉得“只是暂时的”,抱着侥幸心理借贷。

2. 滚雪球效应:利息、逾期费、服务费的叠加: 网贷的利息本身就很高,很多时候远超银行贷款利率。更可怕的是,一旦发生逾期,平台会立刻叠加高额的罚息、逾期费用、甚至“展期费”、“服务费”等等。这些费用往往像滚雪球一样,在短时间内将最初的几百元变成几千元,几千元变成上万元。本金可能不多,但这些附加费用却能以惊人的速度吞噬掉学生的偿还能力。

3. “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 当第一笔贷款无法按时偿还时,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不是想办法正规赚钱,而是继续借另一笔网贷来偿还上一笔的本金和利息。这样一来,债务链条越拉越长,本金和利息不断累积,很快就超出了他们原本的经济承受能力。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高利贷的泥潭,而且越陷越深。

4. 催收的“套路”与精神折磨: 网贷平台的催收方式是其危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初,可能只是短信、电话的提醒。但一旦逾期,催收手段就开始升级:
高频骚扰: 不分昼夜地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甚至使用轰炸机软件。
恐吓威胁: 使用侮辱性、威胁性的语言,甚至声称要联系家长、学校、甚至报警(虽然很多时候是虚张声势)。
“软暴力”与隐私侵犯: 泄露借款人的信息给亲友、同事、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债务信息。有些平台还会利用信息不对称,声称有“内部关系”可以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只是为了骗取更多费用。
变相“家人连坐”: 通过联系学生的父母、室友、辅导员等,给学生施加更大的压力,让学生感到羞耻和孤立无援。

5. 心理压力与绝望感的累积: 面对巨额的债务、无休止的催收、以及可能因此暴露的隐私,一个本应在象牙塔里学习、成长的年轻人,会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羞耻感与自尊心受损: 认为自己“丢人现眼”,辜负了家长的期望,甚至认为自己“不配活着”。
焦虑、抑郁与失眠: 长期处于被催收的恐惧和债务的压力下,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可能不敢和家人朋友倾诉,担心被责骂,也担心给他人带来麻烦。
孤立无援感: 感觉自己被世界抛弃,没有人能够理解和帮助自己。
对未来的恐惧: 看到自己的人生因为这场债务而变得一片灰暗,看不到希望。

6. 道德困境与错误的判断: 在巨大的压力下,一些学生可能会为了偿还债务而走上歧途,例如盗窃、诈骗等,这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挽回。

大学生网贷的危害,总结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

经济层面: 巨额的债务不仅会耗尽个人的储蓄,还会影响到家庭的经济状况。一旦背负上沉重的债务,毕业后的发展也会受到极大限制,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摆脱债务阴影。
心理层面: 这是最直接也最致命的危害。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恐惧、羞耻感,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酿成悲剧。校园本应是安全和成长的环境,但网贷的催收却可能将这种安全感彻底摧毁。
社会层面:
信用体系的破坏: 学生借贷不还,会损害个人信用,影响未来的求职、贷款等。
不法网贷平台的滋生: 这种悲剧的发生,也暴露出一些平台的不规范甚至违法行为,它们利用学生群体的弱点牟利。
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债务问题一旦暴露,可能引起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
品德与价值观的扭曲: 一些学生在经历网贷后,可能会对金钱产生不健康的认知,认为不劳而获是可行的途径,这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要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加强大学生金融知识教育: 学校和家庭都需要普及金融常识,特别是关于借贷、信用卡、网贷的风险。让学生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收益都伴随风险。
建立有效的预警和干预机制: 学校应密切关注学生的经济状况和心理状态,如果发现有学生近期有大额消费或情绪异常,可以主动介入,提供帮助。
规范网贷平台: 需要政府加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网贷平台,严禁向大学生放贷或使用不当的催收手段。
家庭的支持与沟通: 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当孩子遇到经济困难或心理压力时,能够及时寻求帮助,而不是选择独自承担。
学生自身的“防火墙”: 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理性消费,量力而行,不被短暂的物质享受所迷惑,不轻易触碰网贷的“红线”。

这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是一个沉重的警钟,提醒着我们社会各界都需要关注并解决大学生网贷这个问题。我们不能让年轻的梦想,在冰冷的催款信息和无尽的债务压力下,就这样被轻易熄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能说人穷见识短,有点什么事都跟天塌下来一样,一点承受能力都没有。

如果借了网贷,发现利滚利越滚越多还不起了怎么办?你就不还了,拖着,反正他们也不可能线下找你麻烦,他们爱打骚扰电话也好爱发律师函也罢,你就拖着他们,直到他们顶不住了你就找他们商量只还本不还利息,一般的小贷不会拒绝的。

然后你就可以慢慢攒钱还本了,至于征信,你连这点钱都没有,你的征信本来就一文不值,暂时没了就没了,也没办法的事。

至于连征信都上不了的小贷,你就当他们给你发零花钱了吧,凭本事借的为什么要还?

希望设这个回答能对身陷网贷的人提供一点帮助。

user avatar

大学生家中上吊身亡。。是因为网贷?那如果同学之间出现高利贷就变得趾高气昂?如果是花亲戚给的钱大手大脚,爹妈不给就哭闹上吊让爹妈下跪谢罪危害就小?

网贷只是一种负债方式而已,而这种负债方式只是更容易造成无力偿还,而造成的无力偿还还不能及时止损的原因是啥?

理财能力和虚荣心

这就跟不玩游戏就完成作业好好学习了?关了网吧人们下班课余生活就天天琢磨祖国如何富强了?

不好意思。。我就是来拆台的。网贷固然有他的问题,问题在于你消灭了网贷,这些孩子也不会变成好孩子,为什么?因为在财务独立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所欠缺的管理能力无人培养,法律再严苛,熊孩子还是会变成熊孩子,因为缺乏教育。而不会变成熊孩子的孩子也不是因为你立了那条法律。

按理说欠债还钱,承诺的利率是自愿,法律所管辖的理由是社会稳定需要,而不是这个承诺本身是放屁。(未成年人除外)

所以。。为啥别人没去网贷,你去了?为啥别人出现问题及时不怕及时告诉父母并沟通而这些孩子不敢?为啥世界上的富人多了去了,那么多的人没觉得不跟趾高气昂的奢侈品使用者为伍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不觉得没当人上人就低贱?为什么那么多人心甘情愿的省吃俭用,并和家长可以形成理财计划预支并改变消费计划以达成自己的目的?

信用卡月收入1万,给你的额度至少够半年吧?你就心安理得的刷到六万,然后每月去还几百块的利息?(万分之五最低还款?)

没有收入什么贷你觉得没问题?穷学生管舍友借100那都可能是一周生活费。

所以。。网贷能让人寻死,那是因为心理素质问题,需要辅导,而借网贷那原因可就多了去了,不是网贷能让一个人还不起并不难。借了网贷让自己还不起还因此得不到可持续性的收益,那是脑子问题。

同上,视网吧,游戏,网贷如洪水猛兽,我倒不是说他们本身有多好,而是抵御诱惑合理的支配自己的风险,这能力如果没有,守着LV的包吃一年的方便面,勉强度日看起来真的比跳楼幸福好多好多啊。

上过高中的学生。。学过没学过莫泊桑的《项链》?没学过网上搜来看看吧。你在这篇文章中看到了什么呢?

你问我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

因为我看到有介绍说这篇文章展现了。。。

深刻领略19世纪的法国小人物无法决定自身命运的悲剧现实。

当时我就惊呆了。。。这鬼才教参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们这样的贫富差异消费观念?????

所以。。网贷的孩子们无法决定自身的命运。。。原来是天经地义的啊???

原来是被迫的啊????原来他们是无辜而可怜的啊????

如果他们网贷买的是方便面和面包,那是社会的悲哀。。可如果是奢侈品和IPHONE。。你告诉我他们是无法决定自身命运的现实?????

user avatar

我上大学时和我们一层宿舍楼的是别的系的,里面有一个女孩从大一的时候就特别能来事儿。

你想大一的时候别的系的跑到我们系宿舍里来跟每个人打招呼,记录交换每个人的手机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交牛逼症。


然后呢,这个社交牛逼症就经常的喊我们这些跟她不是一个系,但是是同层楼的人,没事帮带个饼夹菜茶叶蛋什么的。也都有好好的还。


到大一第二学期的时候,我们寝室看起来最有钱的那个被这个女的借钱了。


我们系这层楼里看起来有钱,而且拿得出钱的,肯拿出钱的都给她借了个遍儿,最小金额50,最大金额500。我借给她100。

理由五花八门。


这个人自己是领助学贷款,但是咱也不知道人家把借的钱都花哪儿去了,总之就是借钱,然后借下一个人的去补前面一个人的。


就这么滚雪球一样,大家被借了还了又被借了,也习以为常了,我借给她的100块钱。也是她借了隔壁谁的钱还了给了我。

然后下次找我借200。

当然,我没借,因为我知道她借了别人的还我的,这事不对。


我大学的时候喜欢动漫,这玩意烧钱且烧在看不见的地方,所以天天打工,看起来也比较穷,估计她也不好意思跟我借太多。

甚至我手把手的教她怎么从兼职网站上面接活。

我说你那么活泼热情外向,你哪怕去做个导购什么的,自己挣的钱肯定够自己花,就不用借了。

但是她从来都不去打工。


我也不想管她了,自己的生活自己决定,大家都是成年人。

而我跟她也没有多熟。



但是大二的时候崩了。

她跟隔壁寝室一个土豪姐妹关系特别亲密,这次一下借了人家3000多想买个好手机。说自己20岁了,无论如何也想给自己一个像样的礼物。

土豪姐妹家里是一次给一个学期的生活费,所以这个钱她还真拿得出来。


但是再往后这女的就不来上学了。


大家一对,我们这一层,哪个寝室都有她的债主。

我们觉得这事不大对,就开始找辅导员,找她们系的辅导员。


她辅导员也很震惊说这是一个领助学贷款的贫困生。怎么会借那么多钱,而且是跟别的系的人借的。


然后我们发现她不仅跟我们借钱,还跟男生借钱,男生那边受害者更多,光是买手机这个事儿,男生那边有4个借给她3000块钱的。

而且更神奇的是,这4个男生互相不认识,也不知道对方的存在,都以为自己是预备男友。


哦,对了,这女的长得不怎么样,路人脸。

但是这4个男的都是社交恐惧症,栽在社交牛逼症手里,想来也很合理。


而且其中一个男的家境很一般,自己一个月生活费也就四五百的样子。这笔钱里面甚至有他下学期的学费。



又过了几天了,她的父亲风尘仆仆地来到学校,辅导员喊这些债主去见。

合计了一下,这人一共借了几万块钱没有还。


她父亲都是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喃喃自语就说不可能不可能,她哪有那么大的胆子借这么多钱,我们怎么还?


说她上高中的时候偷过家里的钱买运动鞋,出家门就换上,偷穿一星期后被家里人发现。

然后家长狠狠地打了她一顿,跟店家好说歹说把钱退回来了。

本来以为这是长记性了,她再也不敢了,谁知道大学玩得更野。



最后呢,是她父亲给每个人补欠条。说一定会还钱,让债主们不要再追究。

无论如何让她把学上完。


但是由于谁都联系不上她也不知道中间具体发生了什么,总之大三的时候她被退学了。



很久以后我们再谈到这个人的时候,说她父亲有认真还每一笔钱。

但是不知道她去做什么生意了,反正学也不上了。跟家里人也不联系了,不知是死是活。


说实话,我作为一个打工狂魔,特别恶心这种借钱也要超前消费的。

特别恶心这种野心和实力不匹配却要转嫁压力的。

也特别恶心自己捅篓子不敢面对让别人承担损失,让别人擦屁股的。


在整个事件里,我不心疼她,也不心疼她爹。

但是我对那个卖了鞋,被穿了一周还得在高中生家长好说歹说下退钱的老板心疼得不行。招谁惹谁了?

一米七的大闺女来买鞋,谁知道钱是不是偷家里的?


这么多家境不好的,咋别人就老老实实领助学贷款老老实实去打工,到她这就得偷,借,借了不还装死呢?

我觉得正是因为那双鞋死缠烂打退回去了,让店主给小孩的虚荣以及大人教育的无能买单,所以这女的才会觉得:债主什么的,赖掉就好。大不了我挨顿揍。


大学了,家长不能再撒泼耍赖说我娃未成年,我娃花钱是偷的了。

而作为一个成年人,还没学会什么是欲望和能力匹配,没学会靠劳动和脑力开源,没学会不要寅吃卯粮。

的确是家长的锅。

因为学校教育这一点都讲过。


网贷杀这些家庭教育出问题的孩子,真是找到了精准目标。


别说黑社会性质网贷了,这些本来就该扫黑除恶一把清。

问题是,十年前,正规银行信用卡也能逼死人的。

有本事花没本事还的人自古都有。


家长想养儿防老,却没教育好哪些钱该怎么花,出了事怎么面对怎么弥补,那么白发人送黑发人,真的是赖不得别人了。


网贷的坏处是比信用卡简单额度大且更难还。

可惜这些成年人,读了书受了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即使看了利息,也选择性无视,敢去借敢去花。


我们国家宣传网贷危害这么久,连中学生都有老师集体宣传。

大学生不会是宣传的漏网之鱼的。


我觉得人死在自己的欲望上很可怜。

但是我同情不了。


他识字。

他成年了。

他明明可以选择为自己的欲望负责。

感谢你看到这里,我年轻时迷茫时也是有很多比我年长的姐姐在拉着我往前走,所以少走了很多弯路。

而现在,我想把我走过的弯路与逃过的弯路的经验都告诉有缘的你。

你发现了我,可能再熟一点会感慨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我。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快来,置顶星标,就不会错过每周的三篇干干干干货了!

知乎干货已获赞170万➕,收藏40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user avatar

现实版的《扫黑风暴》。

像极了剧情中那些参与美丽贷、裸贷的人,最后下场成了“徐小山”。。

不知道贷款是用来干嘛,但是这个做法一定不对!

大学每年学校普及的网贷教育都不少,但是依旧有这种学生。

如果真的需要用钱周转一下的话,可以跟父母沟通,实在不行借借朋友的,并且偶尔花呗也可以救救急。。。


我是认为但凡选择网贷的人,肯定是没有经受住某种“诱惑”,自制力不行。


就在我刚刚去看新闻的时候,

又出现了:为我推荐网贷广告。。。

有意思,微博治理一下,麻烦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