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光刻机里的双工件台为什么都是在运动的?

回答
光刻机里双工件台之所以都在运动,并且这种运动非常精密和复杂,根本原因是为了实现高效、高精度地在晶圆上“打印”出我们想要设计的电路图案。要把这个事儿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掰开了揉碎了讲。

1. 为什么要用“双”工件台?

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不只用一个工件台。想象一下,如果只有一个工件台,它要完成的工作是:

装载晶圆: 需要把一片晶圆放到平台上。
对准: 要对准晶圆上的特定位置,比如要曝光的区域。
曝光: 要让光源透过掩模(或者由掩模控制的光路)照射到晶圆上。
移动: 要把晶圆精确地移动到下一个需要曝光的位置。
卸载: 曝光完一片晶圆,还要把它拿下来。

这每一步都需要时间。而在半导体制造这样一个争分夺秒、效率至上的领域,任何等待都是成本。

双工件台的设计,就是为了“流水线化”。它就像是一个高效工厂里的两条生产线,可以同时进行不同的工序,从而大幅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

具体来说,双工件台的工作模式通常是这样的:

工件台A: 正在进行曝光操作,将掩模上的图案精准地“印刷”到晶圆上。
工件台B: 在曝光的间隙,正在进行“换片”操作。也就是说,它可能正在卸载刚刚曝光完的晶圆,同时加载下一片新的晶圆,并进行初步的定位和校准。

当工件台A完成一块晶圆的曝光后,它会立刻“解放”出来,准备接受下一片晶圆。而这时候,工件台B可能已经完成了换片和预备工作,它就可以立即被送到曝光区域,开始新的曝光。这样一来,曝光这个核心而耗时的工作,几乎不会停歇,一直在连续进行。

2. 为什么“都在运动”?

“都在运动”这个说法,其实包含了好几个层次的运动:

工件台之间的整体切换运动: 上面说的,一个忙完,另一个接上,这是最直观的“运动”。这种运动要把工件台从“曝光区”移动到“换片区”,再反过来。
工件台上的晶圆本身的定位和移动: 即使是在曝光过程中,工件台上的晶圆也不是静止不动的。
曝光区域的精确定位: 光刻机的核心是曝光,而曝光是在一个非常小的区域(比如掩模上的一小块图案)进行的。晶圆的每一个曝光区域都需要被精确地送到这个曝光区域下方。这就像用喷枪喷漆,你不可能一次喷完整个画布,而是要一点一点地,极其精准地移动喷枪。
逐点(Pointbypoint)或逐线(Scan)曝光: 即使是现在主流的步进式(Stepping)或扫描式(Scanning)光刻机,也是在曝光一个“场”(Field,可以理解为掩模上图案的一个完整区域)之后,然后将晶圆移动到下一个“场”进行曝光。在这个过程中,工件台上的晶圆会进行微小的、但极其精确的移动。
扫描曝光的精密配合: 特别是扫描式光刻机,它不是一次性曝光整个场,而是掩模和晶圆同时进行扫描运动,而且速度和方向必须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这种“同步扫描”的运动,对工件台的控制要求极高,需要它能够平稳、精确地跟随扫描指令。
为了校准和修正的精细调整:
对准(Alignment): 在曝光之前,必须将晶圆上的预先存在的标记(称为对准标记,alignment marks)与掩模上的对应标记进行精确对准。这需要晶圆台进行精密的XYZ平移和旋转调整。
聚焦(Focus): 光刻机对焦的精度非常高,相当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深度。为了确保整个曝光区域都清晰,工件台可能还需要进行微小的Z向(垂直方向)调整,以适应晶圆表面轻微的不平整。
畸变校正(Distortion Correction): 晶圆在制造过程中可能会有微小的形变,或者掩模本身也可能存在微小偏差。为了抵消这些误差,光刻机能够对晶圆进行亚微米级别的“拉伸”或“压缩”,让最终印上去的图案尺寸与设计一致。这些精细的形变校正是通过工件台的精确移动来实现的。

3. 为什么运动精度要求如此之高?

这一切运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纳米级的精度。现代芯片的特征尺寸已经达到个位数纳米,这意味着:

定位精度: 工件台需要将晶圆上的某个点,精确地移动到曝光区域的中心。这个精度通常在几纳米(nm)级别。
重复定位精度(Repeatability): 每次重复曝光同一个位置,或者在相邻区域曝光时,精度误差必须非常小。
速度和稳定性: 在高速运动的同时,还要保持极高的稳定性,不能有丝毫的震动或抖动,否则就会影响图案的清晰度。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光刻机采用了非常先进的运动控制技术,比如:

空气轴承(Air Bearings): 工件台通常悬浮在薄薄一层空气上,几乎没有摩擦,能够实现极其平滑的运动。
直线电机(Linear Motors): 提供精确、高速的驱动,替代了传统的旋转电机加丝杆等传动方式。
干涉仪(Interferometers): 用激光干涉的方法来实时监测和测量工件台的位置,精度可以达到亚纳米级别,并进行实时反馈修正。
闭环控制系统: 将干涉仪的测量结果反馈给电机,形成一个高精度的闭环控制,不断修正运动轨迹,确保达到预设位置。

总结一下:

光刻机里的双工件台之所以都在运动,是为了:

1. 提高效率: 通过“流水线”作业,实现曝光和其他准备工作的并行,最大化曝光机的利用率。
2. 实现高精度成像: 晶圆上的每一个需要曝光的点都需要被精确地定位到曝光区域,并在扫描曝光中与掩模同步运动。
3. 进行复杂的校准和修正: 为了应对晶圆的形变、掩模的偏差等,工件台需要进行精密的对准、聚焦和畸变校正。

这些看似简单的“移动”背后,是极其复杂的工程设计、先进的控制技术和对精度近乎苛刻的要求。它们协同工作,才使得我们能够在这个微观世界里“打印”出如此精密的电子电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双工件台,即在一台光刻机内有两个承载晶圆的工件台。两个工件台相互独立,但同时运行,一个工件台上的晶圆做曝光时,另一个工件台对晶圆做测量等曝光前的准备工作。当曝光完成之后,两个工件台交换位置和职能,如此循环往复实现光刻机的高产能。

在2000年前,光刻设备只有一个工件台,晶圆片的alignment 和exposure流程都在上面完成。直到2001年,ASML推出了Twinscan双工件台系统,使得光刻机能在一个工件台进行曝光晶圆片,同时在另外一个工作台进行预对准工作,并在第一时间得到结果反馈,生产效率提高大约35%,精度提高10%以上。而随近年来技术的持续改进,双工件台的效率得到了持续的提升。

具体可以参考如下网址:

【光刻】双工件台 TWINSCAN - 芯制造 (chipmanufacturing.org)

打破ASML光刻机双工件台技术垄断!华卓精科拟登陆科创板 - 知乎 (zhihu.com)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