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活在丹麦是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丹麦的生活,对我来说,就像被一层柔和的阳光笼罩着,即便是在漫长的冬季,也总有某种温暖在心底。它不是那种张扬的、让你时刻心跳加速的激情,而是一种踏实、舒适,甚至可以说是幸福的平和感。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绿色。无论你走到哪个城市,即使是首都哥本哈根,也总能看到大片大片的绿地、公园和运河。人们似乎把自然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骑自行车是这里最普遍的出行方式,我已经完全习惯了早晨骑着我的小车,穿过清晨的薄雾,听着车轮压过鹅卵石路发出的沙沙声,身边是匆匆赶路的当地人,他们表情平静,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满足。我甚至开始享受那种微凉的空气拂过脸颊的感觉。

丹麦人的生活节奏,怎么说呢,是一种“有度”。他们非常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工作时间相对固定,很少有人加班到深夜。到了下午四五点,你会看到办公室里的人开始陆陆续续收拾东西,脸上没有那种被压榨的疲惫,而是对即将到来的家庭时光的期待。我记得刚来的时候,听到同事们谈论周末要去哪里徒步、去海边烧烤,或者只是在家和孩子们玩耍,我一度以为他们是在炫耀,后来才明白,这才是他们生活的常态。这种“慢”并非效率低下,而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本身。

说到享受生活,就不得不提丹麦人的“hygge”。这个词很难精确翻译,但大抵是指那种舒适、温馨、惬意的感觉,一种和亲友围坐在一起,享受简单快乐的氛围。在我看来,hygge就是丹麦人对生活精髓的提炼。一个寒冷的冬夜,窗外寒风呼啸,我可能窝在沙发里,手里捧着一杯热巧克力,盖着厚厚的羊毛毯,和家人或者朋友聊着天,听着壁炉里噼啪作响的火苗声,那一刻,所有的烦恼似乎都烟消云散了。这种感觉,比任何物质上的奢华都更让人感到满足。

当然,生活在丹麦也并非全是童话。语言是个不小的障碍,虽然大部分丹麦人都受过良好的英语教育,但如果你想真正融入当地社区,学习丹麦语是必不可少的。刚开始时,听到那些卷舌音和复杂的语法,真的让我头疼不已。不过,当你终于能用丹麦语和邻居打个招呼,或者在商店里顺利地完成一次购物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物价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丹麦的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尤其是食品、住房和外出就餐。这就促使我更加珍惜食物,学会了自己做饭,也更懂得精打细算。但反过来说,高税收换来了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无论是医疗、教育还是公共交通,都非常出色。你很少会担心生病没钱治,或者孩子上学没好学校。这种社会保障体系带来的安全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丹麦人的性格,我总觉得他们有些内敛,但内心却很真诚。他们不会轻易许诺,但一旦许诺,就会尽力做到。他们尊重个人空间,但如果你需要帮助,他们也会伸出援手。我经历过几次小小的困难,比如在陌生的城市迷路,或者遇到一些生活上的麻烦,总是会有好心人主动过来帮忙,他们的眼神里没有多余的探究,只有纯粹的善意。

总的来说,在丹麦的生活是一种低调的幸福。它没有太多戏剧性的起伏,更多的是一种日常的、细水长流的安稳。你会被这里的公平、高效、以及对人性的关怀所打动。你学会了欣赏微小的美好,学会了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hygge”。

如果一定要用一种感觉来概括,那大概就像是在一个温暖的书房里,窗外下着细雨,你手边有一本好书,一杯热茶,还有身边爱的人。一种简单、宁静,却又充满力量的感觉。而我,正是在这种感觉里,一点点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踏实和满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时候读安徒生童话,总看到故事的主人公向往“温暖的国度”,那大概就是丹麦的感觉。

user avatar

我在深圳月收入2万,到了丹麦感觉自己简直是个乞丐,物价是深圳的好几倍,吃一碗普通的面要110块人民币,一盘蔬菜沙拉要七八十块钱了,酒吧一杯啤酒要50块钱,心疼我的钱包。

2017年,去丹麦工作了一段时间,不敢说真正了解丹麦,只能说略知一二。当时,在丹麦逛了一大圈,现在来说下感受。

经济水平

丹麦的国土面积约为4.3万平方公里(不计格陵兰岛),比重庆市差不多小一倍,丹麦的总人口约为579万,比重庆市少5倍左右(2019年,重庆市总人口约为3124.3万人),然而这个“弹丸之地”却是一个高达发达的国家。

2019年,丹麦的总GDP是0.35万亿美元,人均GDP是5.9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39万元。那一年,韩国的人均GDP是3.28万美元,我们是1万美元,也就是丹麦的人均GDP大概是韩国的2倍,是我们的6倍。

相比欧洲国家,丹麦贫富差距可以说是极小的,行走在丹麦的街道上,很少见到流浪汉,也较少见到浑身名牌的人。早在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中,丹麦的贫富差距排在了世界第二低。


也因此,在2020年全球幸福指数排行榜中,丹麦位居第二。而网上流传着号称“世界最幸福的国家”~“不丹”和“尼泊尔”,却分别排在了第95位和100位。

评比标准并不是以财富单项来决定的,而是主要着包括九大领域,比如教育、健康、内心幸福感、生活水平等。

‬工资与物价

丹麦人的平均月工资是4264欧元,折合人民币约为3.3万元(数据来源于2018年,欧洲统计局)。

当时,我在丹麦认识一个餐厅服务员,他在读大学,放假时在便利店上班兼职,月薪是3.2万克朗(丹麦克朗和人民币汇率基本维持在1:1)。

像这种普通工作,能有这样的月薪相当不错,比起我在深圳的工资要高,还要轻松得多。因为丹麦法定每周工作时长为37个小时,其实大部分人每周上班时长大概是33~35个小时,等于说平均一天不到7小时。

他们不喜欢加班,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分的很清楚。这一点跟荷兰有点相似,由于都是高福利的国家,税收也相对高,个人所得税率高达50-70%,赚得越多需要纳的就越多。所以很少人愿意努力了加班加点,而是准时下班回家享受生活,比较重视个人时光和家庭。

如果是全职的情况下,除了周末双休之外,每年有11个法定假日,以及5周的长假,如果不休假公司则要补尝工资,所以一般老板都盯着员工,确保每人每年把五周的假期休完。

高收入的同时物价也相对高,以衣食住行为例。

1、饮食。

在超市里5个鸡蛋要10克朗,纯牛奶一升6克朗,也有十几克朗一升的,主要看浓度是多少;

一斤土豆6克朗,一根黄瓜7克朗,一个西兰花6克朗。

500毫升的矿泉水2克朗,330毫升可乐2.95克朗。

一斤普通牛肉一般要70克朗,猪肉的价格和牛肉差不多,鸡肉会便宜些。

一斤草莓20,6个苹果24克朗,一个哈密瓜15。

在外面吃饭消费更高,比如去中餐馆,一份青菜的价格一般在108克朗左右,宫保鸡丁、糖醋排骨之类的荤菜一般在148~168克朗。


2、出行。丹麦的出租车跟其它国家不同,基本上全是奔驰,所以打的是非常贵的,5公里大概要100克朗了。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不便宜,是按距离算的,也是按跨区数量算的。

我当时买的是月票,一天上下班就花了75克朗,这也太离谱了。

要自己开汽车也不容易,因为购车税高达150%,比车本身价格还要高。因此,你在丹麦街道上,能看见很多人骑着自行车,尽管一辆变速器的城市山地自行车,大概要3~5千克朗,但算下来其实比于公共交通还是省钱的。

另外,在丹麦骑自行,车辆需要有前后车灯,不然被抓到要罚,而且还得戴头盔,可能是当地人骑自行车较快吧,一般时速有30公里。再者,闯红灯要罚1千克朗。


3、居住。我当时是与同事合租了在公寓,每个月是4千克朗,里面有一个卧室,一个洗手间和一个厨房,除了一张床之外,没有其它家具,都是需要自己买。

丹麦租房为什么贵呢?

我想或许是二手房较少,因为丹麦规定购买第二套房时,需要缴纳60%的税,所以大部分人只拥一套房。

加上丹麦的房价不是很高,我认识的一位华人,2019年用200万克朗买了一套湖景小别墅,面积大概是106平方。

4、购物消费。电子产品方面,由于现在是全球统一价,这会他们的收入就显得很优势了。以同样买一部苹果手机为例,丹麦人基本工作30小时就能买到一部,上海人则要工作142小时

不过请人工的费用很高,比如搬家之类的,尤其是维修方面,比如汽车要换轮胎、刹车片、不亮的大灯,单人工费用就高达上千块,家里的热水器或空调坏了,有时维修费都要比买一个新的贵。


‬生活方式

1、丹麦的超市一般在周末都关门,有的大型商场也是在下午5点就停止营业了,感觉冷冷清清。

2、丹麦也有给小费的习惯,就连在的餐馆吃饭也是要给,通常在10%左右,这个在欧洲国家很普遍的一种现象。

3、丹麦的治安一般,当时我在看美人鱼时,双肩包被拉开了,在玫瑰园门前拍照,包又被拉开了一次,幸好及时发现没有丢东西。

4、丹麦的上下级观念很轻,感觉公司的老板就跟同事差不多,没有什么架子,如果老板要员工端水之类的,没有人愿意干。聚餐时,不用向领导敬酒之类的。

5、在丹麦是不能打小孩子的,不然可能会失去监护权,可能是他们认为孩子不知是家庭、个人的事,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和资产。


‬福利方面

1、在丹麦生小孩都是免费的,且为孩子配备了护士,她会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定期的上门检测孩子的健康情况,以及指导父母科学育儿。如果你的孩子有什么问题,家庭护士还会联合幼儿园,分析探讨给出解决方案。

2、生育津贴。夫妻双方加起来有长达一年带薪假期,这样一来压力确实减少了不少。而且还能领到牛奶补贴金,从出生到18岁。

3、失业补助金。全职工作者如果暂时失业了,可以申请失业补助金一年,最高能领到原工资的90%,如果过后还没找到工作,也可以领取社会福利金,虽然不多,相当于于低保。

4、义务教育。在丹麦所有公里学校,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全免,并提供课本,练习册等。幼儿6个月大,就可以上幼儿园,而丹麦的幼儿园教育水平世界领先,而且会教会孩子们吃饭,穿衣等等。

5、医疗免费。公立医院就诊全免,但无论什么病都得提前预约,效率并不高,比较麻烦。



‬城市风貌

1、丹麦极少有高楼大厦,哪怕是在首都哥本哈根也是如此,很多都是四五层高的楼,以至于有的人陶侃,丹麦不像个发达国家,而像个“大农村”。

2、丹麦没啥好看的,就那几个景点。我觉得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和布鲁塞尔的撒尿小孩儿,是我目前为止去过的最感觉哭笑不得的景点,那么小个东西孤零零地在那儿,不仔细看走过路过都会错过。


‬产业发展

1、农业。丹麦农牧业发达,虽然耕地面积仅2.8万平方公里,但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位居世界先进国家之列。其中,猪肉、黄油、奶酪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也是世界是最大的貂皮生产国之一。

丹麦还是一个“养猪王国”,丹麦皇冠是欧洲最大肉制品公司,每年向国内出口50亿元人民币猪肉,每年向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出口猪肉,年销售额达662亿元人民币。

2、事实上,丹麦除了石油和天然气之外,其它自然资源十分匮乏,很多多依赖进口。但这个国家已经产业却相对发达,产生了14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包括世界最大海运集团马士基。

诺和诺德生产的胰岛素和酶制剂,分别占全球份额的50%和40%以上。

全球最大的风能发电能源公司维斯塔斯,世界排名第一的风力发达设备生产商。

世界通讯技术的领导者,泰纳卫星通信公司,占据全球海事通讯产品85%的市场份额。

等等。

丹麦的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玩具、化工、医药、食品加工、能源等,他们的工业技术水平先进,产品质量精良,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

丹麦是高福利的国家,也是高税收的国家,消费水平也是挺高的。丹麦给我的感觉是相对闭塞,很多丹麦人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缺少了解而产生偏见。

user avatar

丹麦的幸福其实是特别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丹麦语里有几个词不要说中国人,就连欧洲其他国家的人都很难理解,比如Cozy和Hygge,英语里虽然都有类似的词,但是语义和语境则完全切不到那个味儿。丹麦人的幸福里有一种混合着专注与天真的成分,让别人看不透、想不穿、学不来。

今年丹麦西海岸入侵的太平洋生蚝泛滥成灾,丹麦驻中国大使馆甚至发文求援过。三四月份整个丹麦的中国人都开始行动了。我有幸参加过一次这种有组织活动,伙同十几个同胞一起驱车一百公里来到生蚝最密集的Romo国家湿地公园。因为专业工具太贵,便各自买了便宜的替代品雨鞋和三棱刀。因为当天的浅滩太泥泞,又发挥聪明才智临时搞了个雪橇在滩涂上拉着,把采到的生蚝都放在上面,大大提升了效率。中间又有几个成员(包括我)因为雨靴略大磨破了脚,大家就连拉带拽互相帮助使出吃奶的力气但是谁都不想提前回去。最后,十二个人采到了十八桶大约一千个生蚝,回去连赠送亲朋好友整整吃了十来天,当然也少不了发朋友圈炫耀一番。
这是中国人的幸福观。哪里有机会就要抓住,哪里有问题就要解决。行动过程中出现了困难,那就用靠智慧和耐性来克服。最后成本最低,收益最高,便可以广而告之世人,并且准备着下次再来一波。
当时在那个海岸上,其实并不是没有丹麦人,有两辆车载着的五六个丹麦老人其实离我们不远。然而他们正在耐心的挖着一种小线虫,做垂钓的鱼饵——这是一群丹麦钓鱼俱乐部的老年成员。当我们满载而归时,他们为我们竖大拇指;当我们挖开几个生蚝给他们吃时,他们大叫着表示对这种吃法的闻所未闻,一边又胡子乱颤地囫囵吞下。直到我们收拾干净快走了,还能看见那几个老人弯腰站在海边,偶尔比较一下谁的小杯子里线虫更多,而周围,正是一整片生蚝的海洋。
这是丹麦人的幸福观。他们的眼里只有自己在乎的东西,全然不考虑收益成本效率等等牛屎。同时,他们内心并不清高和封闭,相反却完全理解甚至愿意接受别人的幸福。只是这一切并不会对他们自己的追求带来多少动摇。北欧的幸福里,不包含比较这两个字。

事实上这两种幸福观并无高下之分,而且必须承认丹麦人的这种性格让他们抗压能力相当差,在遇到困难时特别喜欢装鸵鸟。但换一个角度想,我总觉得一个丹麦人要变成中国人很容易,而一个中国人想成为丹麦人却很难。中国人的幸福观是适应社会和人生发展轨迹的,是一种从小孩长大成人的必然结果。而丹麦人却仿佛并没有长大多少。
在我看来,所谓童话王国无关风景,也无关安徒生,而是因为丹麦人根本就“活在童话里”。



然后说说我自己。
在丹麦,尤其在日德兰半岛上,其实是没有多少可以称作旅游景点的地标的。头两年,很多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一直处在想要出门但却不知道去哪的状态。身边一切风景都有一种顺水推舟般的美,就是不够奇崛,连发朋友圈都找不到名目。而且丹麦的每一处放佛都很相似,都有海和鸟儿,房子总是红黑瓦黄白墙从来不超过两层的一小栋,离开城镇之后又都是大片的麦浪,还总是找不到一个能俯瞰的地方,让拍照的效果大打折扣。这么看来,驱车一百公里来到一个和我居住地差异不大的小镇,从成本上也只见得愚蠢。所以在丹麦生活的开头,我们除了去哥哈就是去汉堡,等拍完了这些城市后便陷入了彻底的迷茫。
今年年初,因为一些原因曾经考虑过离开丹麦。当分别就在眼前的时候,我们突然醒悟了,觉得并没有像丹麦人一样生活过多少有些可惜。在此之后,我们开始驱车探访那些小镇和森林,并且逐渐有了一些独特的感觉。
比如找一个孤零零坐落在水边的咖啡馆。不要看价格,也不要问espresso来自哪里,进去先来一杯本地的浓咖啡,再来一个苹果派。看着中年大婶店主一边端出甜点一边温柔的阻止自家的大狗。坐下来,吹吹风,等着海鸥把你掉下的蛋糕渣子叼走。
比如春游踏青,登上一个小坡看面前的大海,身边的是哇哇叫着要滚下草坪的儿子,和拉着他手苦口婆心的老婆。有时候能闻到一丝暗香,有时候能看到几百只海燕腾空而起,还有时候对面的老太婆会举起手杖和我儿子打招呼,另一只手没准还握着一瓶嘉世博。
此情此景既不出众,也没有故事,却没来由的让我非常满足。这是一种“老婆孩子热炕头”差可比拟的境界,只是中国版不知怎地暗示了忙碌一天之后的疲惫,而丹麦的却非常轻,好像可以随着风一起飘起来。

这种经历越多,我就越觉得有些体会到了丹麦的幸福。这是一种返老还童的感觉,生活中很多细节突然如此清晰而有新鲜感,正如一个小孩能够盯着看一下午的天牛。我的感知也如同泉水一般,曾经枯竭过,此时却泊泊地涌出,漫过了身边的一切。司空见惯的情景再次流过时变得异常生动,甚至连长夜和寒冬也有了值得欣赏的地方。
我依然是个中国人,依然保留着中国人的喜怒和哀乐,但是这种感受却让我受益良多。这其实并不属于诗与远方,反而是易于理解并触手可得的。需要的只是慢下脚步,默诵丹麦人的信条:幸福属于自己,不需用别人的幸福衡量。

那个下午,我特意驾车离开了高速公路,在乡间慢慢悠悠地开着。两边是油菜花田和偶尔可见的枫叶。这是丹麦的深秋,是太阳恩赐所能触及的最远角落,我想让她慢些走。恍然间,看到地上有一只小动物,嘴角流着血——它应该是被之前的一辆车撞到了。那一刻我心里很有点伤感,它明明只是想晒晒太阳,或者在冬天到来前给自己拾些东西……但是这种心情却持续不太久,在丹麦无处不在的缓流中,连死亡都好像变得安详起来。

“一只小刺猬…真可惜…”老婆在一旁叹息道,“还好你儿子睡着了,没看见。”

我努力透过后视镜看了一眼。小家伙正躺在丹麦温软的阳光里,睡得非常清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