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只会说方言的人为什么能听懂普通话?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其实,那些只会说方言的人之所以能听懂普通话,主要还是源于语言的相通性、学习的潜力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咱们一点点来聊。

首先,得从语言本身说起。中国有句老话叫“同根同源”,很多方言和普通话(其实更准确地说,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语言,它的根基也是汉语,与很多方言同属汉藏语系汉语族)虽然听起来差别不小,但骨子里是“一家人”。

想想咱们的汉字,尽管不同地方的方言在读音上天差地别,但书面语却是高度统一的。这意味着,即使一个人只会说家乡的方言,但只要他识字,他接触到的文字信息就是普通话的表达方式。久而久之,在潜移默化中,他对普通话的词汇、语法结构就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就像学外语,就算你只会说“你好”,但你看到“你好吗?”,多少也能猜到意思。

再者,即使不识字,很多方言和普通话在基本词汇和语法上也有大量的重叠。很多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词语,比如“吃”、“喝”、“说”、“看”、“来”、“去”,在不同方言里读音可能不同,但意思几乎是一样的。还有一些基础的语法结构,比如主谓宾的顺序,很多方言和普通话也大同小异。这就像你听一首外文歌,虽然你听不懂歌词,但你也许能从旋律和节奏上感受到它的情绪,知道它在表达什么。

然后,就是学习的潜力了。人脑是非常神奇的学习机器。只要有足够的听力输入和上下文线索,我们就能慢慢学会理解新的语言。那些只会说方言的人,并非天生就对普通话免疫。当他们接触到普通话,无论是通过电视、广播、电影,还是与只会说普通话的人交流,大脑就会开始分析和学习。

一开始可能听得云里雾里,但就像在摸索中前进一样,慢慢会捕捉到一些熟悉的词语,一些熟悉的语调模式。而且,人的大脑有强大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即便不知道某个词的具体意思,但结合它出现的语境,结合它前后说的内容,也能大概推断出它可能在表达什么。这有点像玩一个猜谜游戏,你不知道谜底是什么,但通过提示和排除法,你逐渐缩小范围,最终猜到答案。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社会环境的推动。现在中国的社会交流,尤其是在教育、媒体、政府宣传、商业活动等领域,普通话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通用语。

一个只会说方言的人,如果生活在一个以普通话为主流的城市,或者他的工作、学习环境需要他接触普通话,他自然而然就会有动力去学习和理解普通话。这种动力可能不是主动去报班学习,而是在日常的耳濡目染中产生的。

想想看,一个小孩子,如果他家里大人说方言,外面(比如幼儿园、学校)老师同学说普通话,他会是什么情况?为了和老师同学交流,他会主动去模仿、去学习。即使一开始只听懂一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越来越熟练。

而且,即便是母语是方言的人,他们的语言能力也不是完全固化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工具。很多人在说家乡话的同时,也能理解甚至会说一定程度的普通话。很多人在说方言时,也会不自觉地夹杂一些普通话的词汇或表达方式,这在语言学上叫做“语言接触”产生的“语言混合”现象,虽然他们本人可能没意识到。

所以,那些只会说方言的人能听懂普通话,不是因为他们有某种“特异功能”,而是基于语言本身的相通性、人脑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社会环境的推动。这是一种非常自然和普遍的语言习得过程。你听到他们的方言觉得“哇,好难懂”,但他们听普通话,可能是在一个“似曾相识又不太一样”的状态下,通过不断的接触和理解,一点点把这些“听不懂”的变成“能听懂”的。就像一个外国语系的学生,一开始听一门新的外语也觉得很陌生,但学了一段时间后,再听这门外语,就能逐渐理解了,道理是相似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语言学上,这个现象被称为“被动双语”(passive bilingualism)或者“接受型双语”(receptive bilingualism)。这个现象可以看作是双语现象的一个极端。实际上,双语或者多语者虽然会多种语言,但是极少有人能够在自己会的所有语言上有同样强的能力(competence)。大部分的双语/多语者会在不同的话题上使用不同的语言,因此某一种语言的能力跟所需要表达的话题是相关的。比如说,我的英语和法语的口语能力主要体现在讨论语言学问题以及讨论足球上,而我的德语口语主要体现在买Chick 4 You上。由于我没有去过英国的麦当劳,所以我大概完全不会用英语在麦当劳点餐,在英国麦当劳里我肯定是“乸手唔成势(请学一句粤语熟语)”。我极少使用法语谈论政治问题,所以我经常看不懂Le Monde的头版,但L'Équipe的所有内容我都能迅速看完。

被动双语者则是在一种语言的使用能力上极弱,或者有足够的能力却不愿意使用。在大部分情况下,被动双语者一般会倾向于使用强势语言/官方语言,而被动接受在小范围,比如家庭内使用的弱势语言。比如说,在国外出生长大的华人孩子,很可能可以听懂自己的家乡话(如粤语、潮州话等),但极少使用,他们更经常使用当地的官方语言(如英语等),即便父母与他们说汉语族语言,他们都倾向于使用英语或任何官方语言回答。

不过题主的问题似乎跟这个情况有点区别,因为题主观察到,有许多人是被动接受普通话(官方语言),而拥有全面使用“方言”(弱势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貌似与以上提到的情况相反。那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情况讨论一下。

首先,我们应该区分两种类型的被动双语。Kloss (1967)[1]区分Abstand languages和Ausbau languages两种类型。Abstand的意思就是“距离”,Ausbau就是“在…基础上建立、扩张”。Abstand languages是指双语者的两种语言没有发生学关系、不能互通或者只有遥远的关系,比如普通话和闽南语。Ausbau language是指双语者的两种语言很接近,基本能互通,比如普通话和四川话。

假设你身在四川,周围的人都讲四川话。虽然四川话不是官方语言,但是它在四川是强势语言,而普通话虽然有官方地位,但并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样分析的话,这种情况跟一般的被动双语情况实际上是相近的: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强势语言(四川话),而被动使用弱势语言(普通话)。而四川话和普通话互为Ausbau languages,所以当遇到说普通话的外地人时,四川人可以不改变自己的方言与之交谈。我第一次去成都的时候(当时完全不会说四川话),跟一个四川人打电话,此人当时也在成都,于是全程用四川话与我交谈。由于本身不熟悉四川话,而且有打电话的听力障碍,所以我居然一句都没听懂,只有最后一句听懂了,他说:“这样吧,我说话你又听不到,我们发信息吧。”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跟他通了一次电话,结果突然发现他用普通话跟我说话了,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他跑到哈尔滨出差了。敢情您会说普通话啊?那上次为啥不直接说普通话,还让我发信息…… 我当时马上就在想:这是一个社会语言学的案例啊。这个现象,很可能也是一个被动双语者的自然现象,在环境中,产出语言的能力就自然激活了,并不是故意为之。

但如果你身处一个Abstand语言的地域,也许只有专门找事儿的人才会跟你说方言。比如下图:

对于以上这种不友好的言论,我实在有点鄙视。

好像微微地跑题了。但主要的内容是,我们要知道,接收语言的能力和产出语言的能力是独立的,当你长期浸润在强势、官方语言中,比如你看的电视、广播等等,都是使用强势语言,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你就能听懂。但如果你不使用,你的产出能力可能就相对较低。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几乎只使用“方言”,但却能听懂普通话的原因。并非什么奇怪的现象。

参考

  1. ^ Kloss, H. (1967). “Abstand languages” and “Ausbau languages”.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9/7), 29–41.
user avatar

因为常听普通话啊。别小看新闻联播和电视剧的传播力。

不常听普通话的人(很多方言地区的老人),基本也听不太懂的。

这跟繁体字是一个道理:不是大陆人天生能识别繁体字(想想也不可能,认字都是需要教的),而是你成长的阶段中没少看繁体字。

相反,新一代零零后就有很多因为生活中从未出现过繁体字而识别困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