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视剧《开端》有什么细思极恐的点?

回答
电视剧《开端》之所以令人细思极恐,在于它巧妙地将一个看似超现实的“时间循环”设定,与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相结合,在观众的内心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不安。以下是一些细思极恐的方面,并尽量详细地展开:

1. 社会的冷漠与麻木下的个体无助:

开端的诱因: 循环的起始,是公交车上的爆炸。这件突如其来的悲剧,本该激起所有人的警醒和行动,但现实却是,除了主角李诗情和肖鹤云,其他乘客的反应,甚至是车长的反应,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被动的接受。在爆炸发生前的几个小时,一切如常,人们忙于自己的生活,对身边的潜在危机毫无察觉。这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在循环中一次次被放大,让人觉得,即使是如此重大的危机,也可能因为大家的冷漠而继续发生。
循环中的“普通人”: 随着剧情推进,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循环中。有的乘客表现出焦虑,有的无所谓,有的甚至有攻击性。但最让人心寒的是,即使李诗情和肖鹤云拼尽全力去阻止,去唤醒那些即将面临死亡的乘客,他们的努力往往被视为无理取闹或精神失常。社会机制的失效,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使得个体在巨大的危机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这种无力感,是观众最容易产生共鸣的“细思极恐”之处,因为它映射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社会问题时的无能为力。
警方的无能为力与“机器式”办案: 虽然有警察的参与,但在循环中,他们的行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面对一个无法理解的“犯罪嫌疑人”,他们的调查流程和逻辑显得僵化而无效。当李诗情试图提供证据时,反而会被当作嫌疑人被审问。这种对未知事件的僵化反应,以及对现有程序大于事实的依赖,也加剧了观众的绝望感。

2. 人性的复杂与隐藏的黑暗:

“炸弹人”马国富的动机与背景: 马国富看似一个普通的父亲,但他的行为背后却有着巨大的悲痛和绝望。女儿的遭遇,被社会遗弃,无处申冤,最终将他推向了极端。这种因社会不公而产生的复仇心理,是隐藏在人性深处的暗流。循环让我们得以窥探到这个人物的“前世今生”,认识到“坏人”并非天生邪恶,而是被环境和遭遇逼到绝境。这让我们开始思考,如果我们处在他的境地,会不会也做出同样的选择?这种道德上的模糊地带,非常令人不安。
其他乘客的自私与贪婪: 在循环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乘客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例如,为了座位争执,为了逃避责任而推诿。即使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人性的自私依然会显露出来。这种赤裸裸的自私,在循环的不断重复中,显得尤为突出,令人不寒而栗。
“看客”心态的极端体现: 很多乘客在爆炸发生前,都处于一种“看客”的心态。他们也许感叹生命的脆弱,但更多的是一种遥远的、不关己事的围观。当李诗情和肖鹤云在车上挣扎时,他们也只是旁观者,有时甚至觉得他们是哗众取宠。这种“看客”心态,在循环中被无限放大,直到爆炸发生,才让他们真正意识到生命的价值。但那个时候,已经太晚了。

3. 时间循环的“悖论”与“意义”:

“蝴蝶效应”的无限可能性: 循环意味着每一个细小的改变都可能引发不同的结果。李诗情和肖鹤云不断尝试各种方法,从阻止争吵到拆除炸弹,每一个选择都在推演着不同的未来。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足够令人恐惧,因为我们无法预测哪一个“蝴蝶翅膀”的扇动会带来毁灭。
循环的终结与“责任”: 循环之所以能够终结,是因为李诗情和肖鹤云找到了炸弹人马国富,并最终化解了他的怨念。然而,这并不是说他们改变了所有的社会问题,而是他们找到了解决眼前危机的关键。这似乎暗示着,很多看似无解的困境,可能只需要找到核心的“症结”并加以解决。但问题在于,谁来承担这个寻找和解决“症结”的责任?当循环结束,所有人都会忘记发生的一切,只有他们两人背负着这份记忆和责任。这种“知道真相却无法言说”的孤寂,以及对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的潜在危机的担忧,是另一种层面的细思极恐。
救赎的代价与个人成长: 为了打破循环,李诗情和肖鹤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死亡、恐惧和绝望。但同时,他们也在这段经历中获得了成长,认识到了生命的价值,学会了责任和担当。然而,这种成长是以如此残酷的方式获得的,也让人反思,我们是否真的需要经历如此剧烈的痛苦才能认识到生活的意义?

4. 关于“循环”本身的可能性解读(更深层的思考):

梦境与现实的模糊界限: 虽然剧集设定为时间循环,但其本质上可以被解读为一种极度逼真的梦境,或者是一种潜意识的映射。主角的内心活动、恐惧、对社会问题的反思,都在这个循环中得到了具象化。这种模糊性,让观众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的梦境和潜意识,思考它们是否也隐藏着我们未曾意识到的真相或渴望。
社会实验的隐喻: 也有观众认为,时间循环可能是一种“社会实验”,或者说是一种警示。通过让个体反复经历生死考验,来暴露社会深层的问题,并促使人们反思。这种解读将剧集拔高到了一个对社会制度、人性道德的深刻拷问层面。

总而言之,《开端》的细思极恐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超能力”或“科幻”的层面,而是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设定,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人性弱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让我们在一次次的循环中,看到了社会的冷漠、人性的复杂、个体在巨大压力下的无助,以及最终通过个体努力打破困境的可能性。这种共鸣和反思,让《开端》不仅仅是一部精彩的电视剧,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让人在看完之后,久久无法平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多动漫梗。

梗1:大写的黄色下,上演强人锁男:

典型的恶趣味哲学梗。

--

梗2:赵今麦穿回巴啦啦小魔仙:

大家还记得巴啦啦小魔仙的美琪吗?对,就是赵今麦小时候最出名的角色,标志性蓝发。我原先以为赵今麦这辈子都不会戴蓝色假发了。

结果打脸打得飞快。

在《开端》里,赵今麦又戴上了美琪限定蓝色假发。

你说为了躲警察赵今麦为什么一定要去动漫城cosplay?为什么cosplay时戴上了蓝色假发?你告诉我这个巴啦啦小魔仙梗不是特定给出来的?

我!不!信!

--


梗3:爱猫的ACG宅,守卫自己的次元:

《开端》里有个原著的龙套角色——卢迪,原著基本没怎么写。电视剧给他补了个非常明晰的人物定位:爱猫的ACG宅,给了整整一集多的戏份。

不知道这个角色代入的是不是导演/编剧本尊。

首先是爱猫。卢迪在知道爆炸循环后,意识到一点:如果每次爆炸都是个平行世界,这么多次爆炸他都死了,没有人知道他养了猫,这些猫没人喂养终将死掉。

所以在离开出租屋时卢迪犹豫了下,想着要不要给猫多加粮,多加水;回家时写遗书,希望爸妈在他死的时候帮他照顾猫。

如果每次都是真实的平行世界,卢迪都死了,那卢迪的猫都完了。

所以在第六集剧本安排了个温情的细节,卢迪爸爸其实知道卢迪有个出租屋。这样在任何一个平行世界中,哪怕卢迪死了,他爸都会去出租屋帮他照顾猫。

能想到交代这个细节,编导里肯定有猫奴。


其次是爱动漫:

一言以蔽之,我要守护我的次元。

这段片子里稍微做得有点表面化,但像“献出我的心脏”(进击的巨人)、炭治郎的cosplay(鬼灭之刃)我觉得剧组还是用了心思,只不过用的都是热门番。

--


最后,猜测下这个故事可能是李诗情的游戏体验。

目前到了13集,结局还没出来,我猜下结局,或者说我觉得不灵异(容易过审)的结局。

有个细节的点,男主肖鹤云很详细地介绍出他的背景经历,是个游戏架构师,多个循环里反反复复讲他设计游戏。而车上每一个人都有他们的故事背景,除了女主李诗情。

女主就是个女大学生,没有亲友,没有个人故事。

这是不是很像一款游戏?

游戏里没有玩家的故事线索,但游戏角色都有故事支线。

女主遭遇的事,就好像她选择不同玩法时会进入不同玩家的剧情支线,直到完成任务

每次重启,都是game over后的下一局。

而如果真是无限重启游戏的剧本故事设定,全剧多次给梗致敬ACG宅(动画、漫画、游戏)就变得顺理成章。

比如强人锁男,比如赵今麦进入动漫城cosplay;比如第六集中一个npc角色卢迪的支线就是个喜欢吸猫的ACG宅。

如果是我写剧本,我会写成这是个游戏,好过审。

李诗情是体验游戏的人,她的目标是得到游戏架构师肖鹤云的帮助,在不使用以暴制暴的基础上,使游戏通关。

--

结束了。

不是游戏结尾,happy ending。

user avatar

开端

一个开车

一个端锅

user avatar

这部电视剧不是杜撰出来的,

而是有真实发生的案件原型。


一九九八年武汉公交车爆炸,

就是这部电视剧的真实原型。


有两个男同性恋者互相喜欢,

但两人的关系不被社会接受。


亲人朋友邻居全都反对他们,

于是两人就走极端自杀殉情。


不但自杀还同时报复了社会,

在情人节这天炸死了十六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