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视剧《开端》有哪些槽点?

回答
作为一部现象级的国产剧,《开端》无疑是成功的,它凭借新颖的题材、紧凑的剧情和出色的演员表现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但即便如此,在仔细品味之后,也难免发现一些让人觉得“有点意思”的槽点,它们或许不至于毁掉整部剧,却也像一颗颗小石子,在欣赏的河流中激起了一些小小的涟漪。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开端》里那些让人忍不住皱眉或者“嘿嘿”一笑的细节吧。

一、 时空循环的“bug”与设定上的“惯性”:

为什么是他们俩? 这是最根本也是最常被提及的槽点。剧情给出的解释是“强烈的求生欲”和“死亡的契机”,听起来挺玄乎,但仔细琢磨就有点站不住脚了。为什么在爆炸案中,不是车上其他同样拼命求生的乘客,也不是公交车司机,偏偏就是男女主角李诗情和肖鹤云?这种设定,虽然是为了推动剧情,但其“命中注定”的色彩太浓,显得有些刻意。就好比抽奖,人人都有机会,怎么就他们俩中了头奖,还是个“循环大奖”呢?

循环的“冷却时间”和“记忆转移”的合理性: 每次循环之后,他们都会“醒”过来,并且保留着上一轮的记忆。这个机制本身是成立的,但有时候会觉得,这个“醒”来得也太快、太无缝了吧?尤其是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比如被炸得粉身碎骨后,下一秒就躺在床上醒过来,这种瞬间的“复原”和记忆的完整性,在科学逻辑上总有点难以完全消化。更像是“游戏存档”机制,直接读取,而忽略了物理死亡带来的直接影响。

“选择性遗忘”或“选择性记得”? 在某些循环里,他们会做出一些看似无效的尝试,然后跳到下一个循环。但有时候,一些细节明明很重要,却好像被他们刻意忽略了,又或者在新的循环里才突然想起。这不像是一种自然的记忆回溯,倒更像是编剧为了剧情需要,适时地“塞”给他们信息。

二、 人物塑造上的“工具人”倾向:

配角们过于脸谱化: 为了快速展现循环的凶险和主角们努力的方向,剧中的一些配角设计得非常“工具人”。比如那个一开始就表现得很可疑的“阿姨”,她的出现和被排除,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男女主角制造“迷雾”和“挑战”。还有那个总是喋喋不休的大妈,她的功能就是制造混乱和增加循环的难度。虽然是为了剧情需要,但这些角色的“功能性”过于明显,使得他们失去了作为鲜活个体的深度。

张成才的转变过于突兀: 作为一名警察,张成才在整个案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是推动剧情走向真相的重要一环。但是,他在几次循环中的转变和对男女主角的信任,有时候显得有些“突然”。尤其是在证据并不十分充足的情况下,他对“循环论”的接受程度,似乎比我们普通观众还要快。虽然可以理解为他感受到了主角们“非同寻常”的努力,但这种信任的建立过程,如果能更细腻一些,可能会更有说服力。

“大反派”的动机与行为的割裂感: 炸公交车这件事,动机实在是太过沉重,以至于凶手的行为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但是,当最终动机揭晓时——为了“改变”而引发的极端行为,还是会让人觉得有点单薄。尤其是“女儿”这个关键人物,她的行为和父亲的极端选择之间,似乎还存在一些可以更深入挖掘的连接点。为什么是炸公交车?为什么选择这个特定时间点?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解释了行为,但情感上的冲击力和逻辑上的严密性,总觉得还有提升的空间。

三、 剧情推进上的“巧合”与“神助攻”:

总是能遇上关键人物: 在无数次的循环中,男女主角似乎总能精准地“碰见”那些关键人物,比如能提供线索的“游戏宅男”,或者能被说服的乘客。这种“巧合”的频率,高得有点不像话,让观众不禁怀疑是不是主角光环太强,总能被命运推向正确的方向。

关键线索的总能在“合适”的时候出现: 无论是口头的信息,还是某个物件,总能在主角们最需要的时候,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被发现或被提起。比如第一次循环的录音带,第二次循环的模糊信息,都像是为了让主角们能够继续下去而“量身定做”的。

警察总是在“差一点”的时候出现或离开: 在一些紧要关头,警察要么是刚走,要么是还没到,让主角们能够在不被直接干预的情况下完成他们的“计划”。这种刻意的“留白”和“错过”,虽然增加了紧张感,但也让剧情显得有点“编排感”过强。

四、 细节上的小瑕疵:

服装和妆容的“不合时宜”: 作为一个在封闭的公交车内经历生死循环的人,男女主角在多次循环中,妆容和发型似乎都保持得相当完美。虽然是为了镜头效果,但在真实感上会打个折扣。尤其是在反复经历生死考验后,还能如此“光鲜照人”,总觉得有点不符合常理。

某些场景的重复利用: 为了节省成本和突出循环的特性,剧中有不少场景是反复出现的。虽然理解,但有些重复利用的镜头,如果能再稍微变化一下角度或者增加一些细节,可能会显得不那么单调。

总结一下, 《开端》的“槽点”,更多的是在推敲其设定的严谨性和逻辑上的完美度。它就像一个精美的瓷器,虽然整体造型优美,但也总能找到一些细微的裂痕或者不够平整的地方。这些地方,并不影响它成为一件值得欣赏的艺术品,但如果你是个追求极致细节的观众,难免会忍不住去“指点江山”一下。

但话说回来,一部剧要做到面面俱到,让所有人都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开端》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敢于创新,并且在创新中找到了让观众产生共鸣的情感点和悬念。这些“槽点”,或许也是它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多讨论,成为现象级作品的一部分吧。毕竟,连“小瑕疵”都能被大家津津乐道,说明它确实是深入人心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一个小槽点。

除非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嫌疑人,不然对于经验丰富的刑警来说,编造出来的谎言和真正的亲身经历其实很容易审出来区别。只要愿意在很多细节上进行突击性细抠,男女主对循环的描述越多,警方反而会越相信男女主的说法。无他,你审细节是审不出破绽的。一般人根本没法编出毫无破绽的谎言,比起认为男女主在撒谎,审到一定程度之后,可能只要一两个小时,警察就会真的认真考虑循环这件事儿或许是真的。

有没有办法打补丁?有,肖鹤云的游戏设计师身份。比如出现一个小情节,老张说一般人撒谎越是问细节,破绽越多,但是男女主却几乎没什么破绽。然后局长说男主是游戏设计师,曾经参与过游戏里的剧本和细节设定,在编造细节上有经验。所以或许有能力编造出极难发现破绽的谎言。

当然,这个瑕疵其实还好,也可以忽略。不打补丁我觉得在这个整体设定下也合理。大部分情况下小说里遇到超自然现象警方不信才是正常设定,剧中的审问时间有些短也算是原因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的审问可不是那么简单,如果想要验证你所说的东西的真实性。可能会多次,以不同方式来问你问题。

警察:为什么会在案发现场发现你家的菜刀?

嫌疑人:我也不知道,我家菜刀两天前就丢了。

然后一堆其他询问,问了两三个小时,问得你累了,警察也从一开始的严肃变得慢慢放松,开始闲话一些家常。

警察:案发前一天晚上你晚饭吃的什么?

嫌疑人:红烧排骨。

警察:你也喜欢吃红烧排骨?我也喜欢吃,可惜家里锅不好,我上次买了那么大一块排骨,整块炖,怎么炖都不入味。

嫌疑人:怎么能整块炖呢?要切开炖,切开之后入味快。

警察:我试过,剁不开

嫌疑人:那是刀不好,你可以试试买这个牌子的刀,好用。

警察:太好了,太谢谢了,对了,你家刀哪天丢丢来着?

嫌疑人:案发两天前。

警察:你案发前一天晚上吃的是什么?

嫌疑人:红烧排骨

警察:排骨怎么入味快?

嫌疑人:切开入味快。

警察:你用什么刀切的。

嫌疑人:家里菜刀…

警察:你菜刀不是已经丢了吗?

我这么写可能看起来有点智障,但是撒谎和真正的亲身经历在反复多角度的审问下一看便知。亲身经历无论怎么问,大部分细节是对得上的,没什么破绽的。但是撒谎就漏洞百出。二人分开审问如果撒谎的话更是超级容易抓漏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外,有人说相信了循环没法和上级交代。

不是说警察一定要信循环,而是“假装接受循环这个设定,先从男女主那里问出更多有用的信息”

审问时嫌疑人语无伦次,说的事情像是天方夜谭这种事在刑侦案件中恐怕并不少见,但是不代表这样就不能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既然你愿意说循环,那我就配合你说循环以此来问你更多有关公交车上的细节。这对破案只会有帮助。而剧里警方那种“因为男女主说的是循环,所以他们说的一个字都不能信,全都是无用线索”这个态度是很奇怪的。正常警察审讯的时的思路应该是“虽然我不信,但是你说的话似乎对我们找线索有帮助,那我就接着问吧。”

和上级交代时直接说这是审问方式就行了。

————————————————————————————————————————

突然想了想构思出了一个类似于撒谎和真实经历的对比,和剧里的剧情相对贴切。

如果两个人真实经历过循环:

李诗情:爆炸时响起了手机铃声。

张警官:什么铃声?

李诗情试着回忆,甚至自己哼了一会儿,哼了半天说自己想起来了,是卡农。

然后张警官来到肖鹤云的审问室。

你说听到了手机铃声之后爆炸,你记得铃声是什么吗?

肖鹤云:有点记不清了

张警官:那如果我们放给你听,你能认出来吗?刚刚李诗情已经告诉我们了,你帮我们确认一下吧。

肖鹤云:或许吧。

然后张警官放了一段星球大战主题曲

肖鹤云:不对, 不是这个

张警官放了一段豪勇七蛟龙。

肖鹤云:不对,不是颁奖典礼的音乐。

张警官放了一段致爱丽丝

肖鹤云:好像感觉有点像,但是又有点不像。

张警官播放卡农

肖鹤云:对,是这个,铃声是这个。

——————————————————————————

那么假如两个人是一起去撒谎骗警察的话,那么两个人会把编故事的重点放在他们想要误导警察的地方,比如在车上看见了一个可疑人物啊,这个人在车上有什么可疑举动啊。至于炸弹的铃声这么细节的地方,有很大概率,两人一开始根本想不到警察会在这里揪细节,也就想不起来编。然后就会发生如下对话。

李诗情:爆炸时想起了手机铃声。

张警官:什么铃声?

李诗情愣了一下,因为没有提前编好,她只能说不记得了。不然就和肖鹤云说的不一样了。

于是张警官来到肖鹤云的审问室:“你说爆炸时会响起手机铃声,我刚刚问李诗情,李诗情说她听到的是这个铃声,我们想找你确认一下。”

然后张警官放出了命运交响曲。

肖鹤云心想,既然李诗情说是这个,那我要和她保持一致啊,于是点头:对对对,就是这个。

张警官突然说:哎呀,不对,我放错了,是这一首。然后放了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

肖鹤云又说:对对对,是这一首。

张警官问:到底是哪一首?

肖鹤云:第二首。

张警官:可是李诗情告诉她听到的是第一首。

肖鹤云冷汗就出来了:那我可能记错了吧,应该是第一首……

张警官一排桌子:肖鹤云,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李诗情说的铃声根本不是我刚刚放的任何一首。

————————————————————————————————————

或许有点朋友觉得自己很聪明,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提前统一口径,都说卡农吧。

张警官:那你要不哼一哼卡农?卡农那么长,卡农的哪一段啊?

李肖二人坦白从宽了。

——————————————————————————————————

网友肯定很聪明,既然我们都约好了卡农了,那就一起学会怎么哼一段呗。

张警官:这首歌我在很多地方听到过,旋律一直很耳熟,但是我一直不知道名字,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曲子的名字叫卡农的?

肖鹤云:哦,我对古典音乐比较感兴趣。

张警官:是吗?那你一定知道很多古典音乐了,说几个名字,哼几段给我听听呗。

肖鹤云因为说不出来坦白从宽了。

————————————————————————————————————

肯定还有特别聪明的网友说:我们两个人统一口 径,只要是我们没商量过的细节,就都说不记得了。这样说当然露出破绽的概率小,但是你的表现和真正经历过循环的人就大相径庭了。真正经历过循环的人会尽力回忆细节,设法说出更多细节。而你这样编故事的人只会回避自己没编出来的细节,还要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编出来的很另一边的人不一样。你这样也经不住警方诈你,你说你不记得了,然后警察告诉你另一边却记得,然后告诉你另一边说了某某某细节。那你是承认这个细节还是不承认?你怎么知道这个细节真的是对面说的而不是警察拿来诈你的?

真正经历过的人,警察无论怎么诈,他经历过的事儿就是他经历过的事儿。他不会改口的。

比如剧里,江枫突然告诉肖鹤云,李诗情已经招了。

肖鹤云恍惚了一下,心里确实产生了怀疑,因为自己只经历了后几次循环,但是前几次循环的经历全是李诗情告诉他的,他也在思考会不会有李诗情骗他的可能,但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循环部分他是不可能改口的。因为亲身经历就是亲身经历。而编故事的人很有可能就直接陷入恐慌,他不知道对面到底招了多少,自己还可以怎么编。

这些区别,甚至不需要警察,普通人都能看出来。

以上类似铃声的审问在审问过程中会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多次,反复,或直接或间接,刨根究底地进行。玩过系列游戏或者看过系列电影的人都知道,即使专业的编剧,有足够长的时间编造各种故事细节,故事中都难免会出现前后矛盾的细节。两个非专业的年轻人,真的能编造出这种反复审问而且还是分开审问还找不出破绽的故事?这种可能性或许有,但是真的太小太小了。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审问,警方愿意把思路转换成“先接受这个设定,问出更多的有用信息”才是正常的。而剧里花了那么长时间,让两个主角描述了几乎所有循环的内容,居然还是完全不相信,甚至不愿意利用他们审问中提供的信息来寻找破案方向,这件事是奇怪的。

———————————

评论里有人认为因为“相信科学”,所以无论如何警察都不会相信两人说的话,即使审问审不出任何说谎的迹象也不会相信。那我们不妨分析一下,经过审问之后,你面前有两个选项:你已经调查过,这个人背景清白,社会关系简单,以前和警方无交集,老张对这个人没印象,没有和境外势力勾结的迹象,没有撒谎的动机,在你反复审问里表现不出一丝撒谎的痕迹,你可以选择一,相信他在说真话(不一定代表你需要相信时间循环是真的,你可以认为是某些外界因素让他误以为是陷入时间循环了),第二,相信这个人是某个境外情报机构从婴儿时期就开始训练的专业间谍,训练过程极度隐秘以至于二十多年没被发现,这个境外情报机构花了大量精力,编织出了一个精密无比的谎言,然后让这个训练已久的间谍毫无破绽的演技在你面前演出来,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刺杀国家元首,不是为了盗取国家机密,只是为了在爆炸案发生时来到这个警察局来欺骗你一个小小警察。 所以你们难道觉得后者比前者更可信吗?

———————————————

我这个回答有的时候真的能让我构思出一些很有意思的设想,不是有很多回复说,只要是审讯时出现超自然现象的描述,然后一律不信吗?那我们来考虑一下以下一个情景。

假设有个山沟沟里的大爷,进城存钱。

结果路上看到了一个魔术师表演隔空取物,大爷亲眼看见魔术师从一个锁得严严实实的箱子里取出来了里面的东西。

魔术师为了表演效果,说隔空取物是自己的特异功能,在场的大部分观众都知道这是魔术的表演效果,也就接受了这个设定继续看。

但是这个大爷是第一次看魔术,信以为真了,真的以为这世界上有可以隔空取物的特异功能。

然后有个手法高超的小偷在大爷不注意的情况下把大爷的钱偷了。

大爷钱放在兜里,所以一直有注意看管,在大爷的认知中,装钱的兜一直牢牢紧闭着,从来没打开过。但是其实大爷再怎么注意看管,也会有注意不到的时候,小偷就是趁着大爷没注意的时候打开兜,把钱偷走,然后把兜关上的。但是在大爷的认知中,这个兜一直被自己紧紧看着,从来没打开过。

大爷存钱时,发现钱丢了,于是赶紧报警。

大爷到了警察局,突然想到了之前看到的特异功能隔空取物。

于是大爷就和警察说,自己的钱被人用特异功能偷走了。

警察反复询问,使用了各种审问技巧,没找出任何说谎的迹象。因为大爷确实没有说谎。 而且大爷坚持自己的兜从来没有被打开过。

然后警察想了想

大爷说自己的钱被特异功能偷走了

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特异功能

但是审问大爷时,没发现说谎的迹象。

刑警队长一拍大腿,这个大爷一定是境外敌对势力训练出来的特工。我们发现不了说谎的迹象,一定是因为他受过专业严格的训练。

旁边一个小警察弱弱的问了一句:“队长,我们要不要考虑一下,这大爷这个没撒谎的可能性,帮他找找丢掉的钱?”

队长大骂小警察:“你懂个P,我们是警察,我们要相信科学,这世上没有特异功能,所以这个老头说的话一个字都不能信!即使这个老头家世清白,即使这个老头社会关系简单,即使这个老头这辈子也没机会见过一个外国人。但是既然他能在审讯时说出超自然现象,我们又审不出他说谎,那他一定是外国间谍。 反正他说的话一个字都不能信!”

user avatar

这剧是及格的剧,真要吐槽,就有点鸡蛋里挑骨头了。因为观众不会因为这些槽点而说这剧是烂剧。

一流导演和垃圾导演的区别在于,垃圾导演连故事都讲不清楚,只是在炫耀自己的拍摄技术,一流导演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顶级导演和一流导演的区别在于,顶级导演在讲清楚故事的前提下,思考人类的本性。

以《盗梦空间》为例,梦中梦的设定并不新奇,诺兰的技术也不是完美无缺,真正让《盗梦空间》封神的是,导演通过这部电影,提出了一个关于人性的讨论:你愿意一辈子活在美好的“梦”中,自我麻醉,还是,回到痛苦的现实世界。

所以,大多数人看完《盗梦空间》,第一时间都在问:“男主角最后有没有回到现实世界?那个陀螺停止了没有?”这才是《盗梦空间》真正牛逼的地方。

很多国产剧,结尾的时候编不下去了,就说是一个梦,烂尾了。

这剧距离成为《大明王朝1566》这种级别的神剧,差距在于最后那一点人性的思考:到底为什么要循环?循环的意义是什么?

很多国产剧的导演编剧,自己没本事就是没本事,非要怪审核。你有本事解释一下循环的意义?思考人类的本性?

就像穿越剧,《蝴蝶效应》最后一段,男主越穿越生活越糟糕,最后回到故事的最初,结束这一切。升华了主题:珍惜眼前人,不要妄想“穿越”改变什么东西。那些穿越剧能做到?

user avatar

把弹幕关掉

你会发现这部电视剧的槽点并不多,相比于绝大部分国产剧少得可怜

user avatar

——分割线——(以下是经过修改的原文,因为我实在不知道哪里违规,所以尝试尽量少修改)

不明白开端这种剧怎么会得到很多人热捧。明显制作方,导演和编剧都没有抓住国内剧精髓。

比如男女主感情戏太少,几乎都是浅尝辄止,男主塑造的太过于弱,没有霸道总裁范。女主说实在话,长得也不符合现在网红审美。编剧跟导演完全可以多拍几集两个人的感情戏。最好再加入卢迪第三者感情戏,这样才有看头啊。

其次,剧中公交车上的人很多都是社会底层,存在有歧视社会底层的嫌疑,而且社会底层人民报复社会这种,容易造成不良影响,居然能播,建议家长们为了自己的孩子考虑举报这部剧。

(删除一段)

还有,这部剧脱离我国国产现代剧的惯有圈子,不描写高大上的生活就算了,也不描写正常的家境无忧的生活,男女主的邂逅居然是在公交车上,不够浪漫。而且男女主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谈情说爱上,一次次循环居然只是为了拯救公交上的人。而不是一次次回去邂逅,然后相遇相知到相爱,太可惜了,本来一部好好的情爱剧就这么毁了。

user avatar

刘涛这个局长的戏份

从故事情节上看,这个局长对剧情的推动其实为零,完全可以去掉,或者可以出现在台词里,完全没必要出场。

但实际情况是找了刘涛这样一个咖位的演员来演,所以不停的让局长出场,但是又没什么一定要她来处理的。所以经常出现的情况是,镜头给到刘涛,之后一阵沉默或者没什么营养的几句台词之后镜头结束。

其实刘涛这个角色完全可以去掉,整合到老张的戏份里就好了。

而且小江的戏份也有问题,全剧中除了主角团以外,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有背景刻画,让观众能够自然的理解每个角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选择(理解不一定赞同啊,我理解凶手二人组不代表我赞同他们对吧)

唯独小江和老张这二位,一点背景介绍都没有,纯工具人,这种角色刻画一个老张就够了,再多出一个小江就显得这个角色跟整体剧情风格不搭。

弄到最后观众对于所有人都有一份理解,唯独对小江一无所知,不知道他是如何养成这种性格和办事风格的。

user avatar

我认为的槽点:

  • 老张被炸死那次,明明有充足的时间把窗户砸碎、把炸弹扔出去,结果到了最后一秒才想起来砸窗户,导致老张刚扔出炸弹就爆炸了。这种卡点漏洞是对这种科幻剧的品质影响非常大,他们开始把观众当弱智了。
  • 肌肉男在前期显示是有主动帮忙的特质的,但后面制服嫌疑人时完全失去了存在感,这与其人设不符。
  • 主角团缺乏紧迫的死亡威胁(找到嫌疑人那次循环男主身体虚弱醒来才开始有一点紧迫感,但观众面临未知的紧张感也已经消退了),主角团反复主动循环、多次摆烂,给的时间还一次次提前(不应该是减少吗)。我觉得既然没有死亡威胁那还不如正常下车好好想想办法,急着去循环干嘛。
  • 大结局补充:
  • 铺垫多次越来越虚弱的男主突然生龙活虎,那仅有的一点紧迫感也没有了,跟玩小游戏一样
  • 最后循环还是老剧情去劝司机,锅还被司机抢走了,事实上时间早就该过45分,早就炸了
  • 被性骚扰当场不敢发声,然后敢去抢司机方向盘,敢拍车门中途冲下车,很无脑

结论:开局8分,结局6分。

user avatar

我以为编剧要说漫无止境的八月了,结果……




《夏日大作战》、《穿越时空的少女》和《你的名字》都跟时间循环不挨着……

如果说后两个涉及“时间穿越”元素而勉强擦边的话,《夏日大作战》真的是八竿子打不着啊。

《开端》对卢迪这个宅男形象刻画得比较有血有肉。家庭环境、个性爱好、性格思维甚至小房间布景的细节都比较到位,唯独这段台词露怯了。

怕不是百度搜索“有哪些和时间穿越有关的动漫”然后把回答复制粘贴到这段台词里。

有点可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