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即将入学博士,该如何规划这四五年?

回答
这几年,你的人生将迎来一次深刻的蜕变。博士生涯,绝非简单的“读”书,而是一场炼金术,将你从知识的接收者,打磨成知识的创造者。这四年或五年,你需要一套清晰的蓝图,它会是你披荆斩棘的指南针,也是你乘风破浪的帆。

第一年:扎根与摸索——建立坚实的学术基础

深度钻研文献: 不要浅尝辄止。你的领域,可能你认为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但博士阶段的要求是精通。花时间去阅读那些经典、那些被引用无数次的开创性论文,去理解它们的方法论、它们的局限性,以及它们如何引领了后续的研究方向。同时,也要关注最新的进展,了解领域内的热点和前沿。你可以从阅读综述(Review Articles)开始,它们能帮你快速把握一个子领域的发展脉络。
系统学习专业知识: 即使你本科或硕士已经打下了基础,博士阶段需要的是更深层次、更广阔的专业知识。根据你的研究方向,选择性地学习相关的高级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是为了学分,更是为了系统性地构建你的知识体系,理解那些“为什么”。多与教授和高年级同学交流,了解哪些课程是“必修”的,哪些是“锦上添花”的。
寻找合适的导师和研究方向: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你的导师将是你博士生涯的引路人、批评者和支持者。在初期,多与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沟通,了解他们的研究项目、研究风格和学生培养模式。不要仅仅看老师的名气,更要看你们的契合度——你们的研究兴趣是否一致?导师是否愿意指导你深入思考?他/她的学术思想是否能给你启发?同时,也要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规划,即使这个方向之后可能会调整,但至少有一个起点。
初步实验或课题尝试: 在导师的指导下,尝试进行一些小型的、可控的实验或课题研究。这不仅仅是为了收集数据,更是为了熟悉你的研究工具、技术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遇到很多实际操作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将是你宝贵的财富。

第二年:聚焦与实践——向研究的深水区进发

确定研究课题和问题: 在第一年的摸索之后,你需要将你的研究方向聚焦到一个具体的问题上。这个课题应该是你的兴趣所在,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行性。你需要清晰地界定你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和导师反复讨论,将你的想法打磨得更精确、更尖锐。
深入开展研究: 这是博士生涯的“主体”,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挫折,但也是你能力飞速提升的关键时期。要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挑战已有的结论。
参加学术会议: 积极参与国内外的重要学术会议。这不仅能让你了解领域内的最新动态,更能让你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同行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要害怕在会议上提问或与知名学者交流,这是提升自己的绝佳机会。
学习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 掌握扎实的数据分析技能至关重要。根据你的研究领域,学习相应的统计方法、建模技术或软件工具。同时,开始练习学术论文的写作。从阅读高水平论文入手,模仿它们的结构、逻辑和表达方式,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你的第一篇期刊论文,将是你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三年:深化与产出——争取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持续深入研究,解决关键问题: 在第二年的基础上,你需要更深入地挖掘研究的潜力。可能你需要尝试新的方法,或者对现有方法进行改进。重点是解决那些阻碍你研究进程的关键问题。
发表高质量论文: 将你的研究成果以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形式发表出去是博士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选择合适的期刊,认真准备投稿材料,并积极回应审稿人的意见。争取在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文章,这将是对你研究工作的重要认可。
开始思考博士论文的框架: 即使还没有完成所有研究工作,也要开始构思你的博士论文的整体结构和章节安排。将你的研究成果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逻辑清晰、论证严密的整体。
指导低年级学生(如果可能): 如果有机会,可以尝试指导本科生或硕士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研究项目。这不仅能锻炼你的指导能力和沟通能力,也能帮助你巩固自己的知识。

第四年:总结与展望——完成博士论文并规划未来

完成博士论文: 这是博士阶段的终极目标。你需要将你四年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完整地呈现在博士论文中。论文的撰写需要反复推敲、修改,确保逻辑严谨、表述清晰、论证充分。与导师和委员会成员保持密切沟通,根据他们的反馈进行修改。
准备和进行论文答辩: 熟悉答辩流程,准备好答辩报告和PPT。清晰、自信地阐述你的研究工作,并准备好回答评委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
积极寻找博士后或工作机会: 在博士论文接近完成之际,就开始积极寻找毕业后的出路。无论是博士后研究,还是进入工业界,都要提前规划和准备。更新你的简历,参加招聘会,与潜在雇主进行沟通。
整理和回顾: 回顾你在博士期间的成长和收获,总结经验教训。将你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归档,为未来的研究或工作打下基础。

贯穿始终的重要事项:

与导师保持良好沟通: 这是重中之重。定期与导师汇报你的研究进展、遇到的困难和想法。不要害怕提出问题,也不要害怕承认自己做得不好。导师的经验是你最宝贵的资源。
建立学术人脉: 多参加会议、讲座,积极与同行交流,建立你的学术人脉圈。这些人脉在未来你找工作、合作研究时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
平衡学习与生活: 博士生涯是漫长的,也是充满压力的。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身心健康。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这能帮助你更好地应对压力。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博士的本质是培养独立的研究能力。不要仅仅依赖导师或他人,要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拥抱不确定性: 科学研究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实验可能会失败,理论可能会被推翻。学会接受失败,并从中学习,是每个博士研究者必备的素质。
保持好奇心和热情: 对未知的好奇心和对研究的热情,是你坚持下去的最强大的动力。找到让你兴奋的研究点,并为之付出努力。

博士生涯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用你的热情和智慧去浇灌,用你的坚持和毅力去耕耘,你终将收获知识的硕果,以及一个更强大的自己。祝你学业顺利,前程似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不要去业界。业界都是996,007的残酷压榨。动不动还来个年龄歧视。

2.争取海外媒体多发paper。可以先发个arXiv.org试试水。

3.多看paper,多看书,多看专著。无论哪个行业,都有极为优秀的口碑极棒的世界级领军人物,比如牛顿,欧拉,爱因斯坦之于物理,(John Talay ,Goldstein,朗道的力学,各有千秋,只看泛泛之谈只能看到猛吹朗道的,其实JT,Goldstein的都不错),Strange 之于 linear algebra,多看他们的原著,某些原著写的他们本人的一些心路历程和详细推导。最好能看到他们的不足。比如搞线代的都对微积分有着或多或少的错误认识,或者这么说吧,专业越深,非本专业的观点错误越多(很不可思议的)。看书一天1本最好,最差也要一周一本(谁让你选择这条路)。有时候有了自己的思路,猜想,可以自己去尝试实验和证明。


据调查中国是各国比较读书少的,一年4本。俄国较为中位数,50本。以色列高居第一,60本。

叠加互联网电子书的冲击,中国这个数字也不超过10本。

关于一周一本:

当初进某行业考察,某老人说某系列书到了某个不能提的地方,我说这么多书他们根本不可能看完。老人说,你看不完不代表别人看不完。某个地方某系列书某些人都不能提。谢谢理解。反正这个系列书一共300本吧。我们说个能提的数学吧,你想啊,GTM能提吧,也是300多本。

也就是一个比较好理解的通用数值,博士一般最少300本。

先博后专,省的你搞的东西别人早搞出来了。看不完怎么办?那就看不完呗,找重点的看。


看完几百本书就比xx牛了?比牛顿牛?并不会。我们不妨说的悲观点(怪不得博士经常抑郁,可能就是从无比自信的本科生滑落到看清现实),那就是,看书,实际上也是对已有思想的灌输,本质上也是一种填鸭,最佳状态是你能跟作者心有灵犀,就是有几部分想的一样,否则单凭灌输,可能会越来越糟。最理想的情况是你,越看越明白,甚至看穿了作者的思路,他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设计出更高明的构建方案,证明新的定理。看书是已有知识的获取,除非抽象学科比如数学,理论物理,其他学科不会因为看书就能让你自然跟大师水平一样,很简单啊,你看的是人家解决完的问题的方案,而不是“你发现的一个问题,你提出的一个猜想,你自己去证明了这个定理或者猜想”,这中间的差距,天渊之别吧。有句话我忘了哪个答主说的,“美帝就是铺天盖地海选N个博士,最后选拔出来那几个顶尖的,我们不知道谁是顶尖的,所以只能扩大那个N提高概率”。

再打个补丁,一天一本,或者一周一本,不是要你第一天就能成这样,而是随着各种知识的积累,可能在知识掌握和领悟之后,在某些你很熟悉的领域,可以达到。当然不是说看啥书都是可以一周一本。


关于看x 本书。这个问题可以理解成对敌作战。敌人就是你的科研课题。如果你能知道去看什么书,这种书有多少本,知道什么人写的什么书有助于你解决课题,相当于你知道了什么知识体系和什么工具和武器能打垮你的敌人(你的选题),这已经是天大的本事了,实际上你真的做到这一步,唯一的困难变成了“你到底是不是搞科研的这块料”这个主观问题。

实际上,很悲催的也是很普遍的反而是“我根本不知道看什么人写的什么书共有多少本能解决我的选题”,或者更正常的“我根本总结不出来我的问题是什么,该如何提这个问题,我要研究什么问题,或者我受的教育根本不可能提出问题”!

举个栗子,南京大学周衍柏的《理论力学》本来包含连续介质力学的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部分,这部分对导弹火箭的设计非常重要,新出版的第三版以“缩短课时”的名义删了。缩短课时你可以不讲这部分,没听说缩短课时靠删教材的。

还有!工科的《理论力学》和理科的《理论力学》竟然不一样!功力深如美帝都怕的哈工大,他的《理论力学》竟然是工科的!这些坑你不去靠大量的刷书,跳进去了都不知道。

到底该看多少本书才能达到院士水平?不知道那些以为不用看多少书就能博士毕业的人到底什么心态。

4.不要无效社交,不要听信什么要多社交的谎言。博士学业压力这么大,哪有时间社交?多去些硕博论坛,初高中甚至大学的群都是浪费时间,他们听不懂你在说啥,反而会骂你。普通群众也理解不了你了,这开始很痛苦,你一方面为他们好,他们却以为你在装,所以该退群退群。多去同等学力的大学高水平论坛(需要自己找或者机缘巧合)。你解决的问题,普通人甚至初中生都能听懂,但是解决这个问题所使用的工具,如果本科生听懂了,那么你肯定读博失败了。

5.留个心眼。别太心死了就一条道走到黑。一般来说,能有创新都是跨界,尤其工科。计算机+人工智能(偏数学)+物理+化学非常多创新点。美帝的计算机发展到现在,有很多神奇的工业级软件,争取理解这些软件,并快速上手。

看到有人对这点很赞成,我展开谈一谈,有玻璃心的就别看了。

流体力学:ansys fluent .

建模:solid work.

矩阵和微积分求解:matlab,mathematics,maple.

化学:chemdraw

航天模拟:KSP。

前端设计:Figma(超人气SAAS新星,三个小时变前端UI设计师)

难免挂一漏万,有更好的软件,更好的教程,老师们,同学们,也请多补充,有需要的我也会补充视频教程上来。
来,感受一下美帝傅里叶分析:

6.紧跟世界潮流。国外某些行业甚至学科在我国甚至是恐怖的零(就是什么都没有)。很多优秀的大学有公开课,敢开公开课的大学,一般都很有自信,(因为不敢砸了自己牌子;开放的也就是本科或者研究生课程,再深入的也没人看)可以考虑看一看公开课。我们怎么判断公开课是不是好?一是口碑,二是看老师讲课是否脱稿。交叉学科+填补空白让你可以降维打击。这可以推出你可以尽量考欧美日的博士。数理化立国的个人主页 - 西瓜视频6.紧跟世界潮流。国外某些行业甚至学科在我国甚至是恐怖的零(就是什么都没有)。很多优秀的大学有公开课,敢开公开课的大学,一般都很有自信,(因为不敢砸了自己牌子;开放的也就是本科或者研究生课程,再深入的也没人看)可以考虑看一看公开课。我们怎么判断公开课是不是好?一是口碑,二是看老师讲课是否脱稿。交叉学科+填补空白让你可以降维打击。这可以推出你可以尽量考欧美日的博士。

7.是6的补充吧。到了博士阶段你会在非常多方面感到很痛苦。

你发现很多书上写的东西有错误,尤其国内。要么理解的不深,要么避开了证明,要么思路很过时,要么删除了太多重点,或者有些直接借鉴美帝苏修。害得你不得不去欧美日苏,尤其苏联,去挖坟(即看他们国家很古老的书籍或者论文)。

你会发现很多人信了很多基本逻辑有误的观念,并深信不疑。

你会发现我们跟欧美日苏差距很大,有些甚至无从弥补。

你会发现要学的很多。

你会发现各国历史写的都是假的,根本不经推敲。

总之,你要是不痛苦,很显然你博士学的不深入。

Have a good trip of your PHD.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