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巴基斯坦人为什么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种姓制度上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现实,是理解为何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这个问题的关键。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阶层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因素交织的产物。

历史根源:印巴分治的烙印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当时,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这次分治并非仅仅是政治疆域的划分,更是基于宗教信仰的一次深刻社会重塑。

宗教身份的凸显: 种姓制度虽然在印度教文化中根深蒂固,但它本质上是一种与特定宗教社群(印度教)紧密联系的社会结构。当一个穆斯林群体(巴基斯坦主体)与印度教群体(印度主体)在政治上被明确区分开来时,宗教身份往往会超越或者重塑原有的社会等级认知。
“我们”与“他们”的界限: 分治制造了一种强烈的“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对立。对于许多穆斯林而言,他们选择前往巴基斯坦,不仅仅是出于宗教认同,也是为了建立一个以伊斯兰教为主导的国家,从而摆脱在印度教主导社会中的潜在劣势,以及对种姓制度的疏离感。

种姓制度的内在逻辑与排斥性

种姓制度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其固有的等级性和排斥性。

内在的宗教属性: 种姓制度最初就与印度教的宗教仪式、义务和净化观念紧密相连。传统上,只有婆罗门(祭司和学者)被认为是最高等级,而刹帝利(战士和统治者)、吠舍(商人、农民)以及首陀罗(劳动者)也各有其在宗教和社会秩序中的位置。贱民(达利特)则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
非印度教徒的“外来者”地位: 种姓制度的规范和期望,本质上是为印度教徒设计的。对于非印度教徒,尤其是穆斯林,虽然他们在历史上与印度教徒共存,但他们并不被纳入种姓体系的内部。他们可能被视为“外来者”或“非吠陀信徒”,即使他们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可能与某些种姓相当,也无法获得种姓身份带来的“合法性”或“纯洁性”。
“继承性”与“不可变性”: 种姓身份是世袭的,并且传统上认为其基于前世的业报。这意味着一个人的种姓地位几乎是不可改变的。对于一个穆斯林来说,即使他能进入印度社会,并且在经济上获得了成功,他也无法“转换”成一个高种姓的印度教徒。种姓制度并不提供这种“跨教派”的通道。

现实社会经济因素与心理认知

除了历史和制度层面的原因,现实的社会经济因素和心理认知也起着重要作用。

经济机会与社会流动性: 尽管印度独立后尝试废除基于种姓的歧视,并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优惠政策,但种姓的烙印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某些社会领域。对于巴基斯坦的穆斯林来说,他们可能认为留在印度,即便声称“不当高种姓”而是在较低层级生存,其机会并不一定优于在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作为一个新国家,也在积极构建其社会经济结构,为国民提供发展机会。
身份认同的重塑: 经过近70年的发展,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国民身份认同。对于在巴基斯坦成长起来的穆斯林来说,他们的身份认同与巴基斯坦这个国家紧密相连,而不是与印度的种姓体系挂钩。他们更倾向于在自己的国家寻找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
社会融入的障碍: 即使一个巴基斯坦穆斯林有能力并且愿意留在印度,他也可能面临社会融入的挑战。种姓歧视、文化差异以及宗教背景的敏感性,都可能成为他融入印度高种姓社会(如果存在这样的意愿的话)的障碍。

总结来说,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并非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个由历史分歧、宗教根基、种姓制度的排斥性以及现实社会经济和身份认同等多重因素决定的复杂局面。 种姓制度的核心是与印度教信仰和文化紧密相连的社会等级划分,它不向非印度教徒开放,也不允许通过改变宗教信仰来“升级”到高种姓。同时,印巴分治形成的政治和文化鸿沟,以及各自独立发展的国民身份,使得大部分选择离开印度的巴基斯坦穆斯林,更倾向于在自己的国家内寻求发展和归属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是想当然了。就总体而言,巴基斯坦人相对较白,大致可被视为北印度人,比如巴基斯坦第一大民族旁遮普人就正好对应印度旁遮普地区的印度教徒和锡克锡克教徒(锡克人)。但这不代表巴基斯坦人都有种姓,更不意味着巴基斯坦人都是高种姓,比如你在巴基斯坦是低种姓,在印度也一样是低种姓。

你要知道巴基斯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谓巴基斯坦人可能是旁遮普人、信德人、普什图人(也就是阿富汗最多的民族)、俾路支人、布拉灰人和巴尔蒂藏族等各民族。虽然据说95%以上的巴基斯坦人属于穆斯林民族,但巴基斯坦是有非穆斯林民族的,典型如卡拉什人,他们就是巴基斯坦国内人口最少的一个非穆斯林民族。

除了卡拉什人,巴基斯坦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印度教徒、锡克教徒乃至基督徒。当然我不否认当年印巴分治导致了大逃离、大屠杀和大骚乱,这使得巴国内许多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遁入印度地界。不过而今印度教徒仍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2%—3%左右。




其中,在深受苏菲主义影响的信德省(卡拉奇市所在地)还有10%以上的人群属于印度教徒(2017年)。据巴基斯坦2017年人口普查数据,巴国内有2.077亿人口,信德省人口占比为24.31%,总人口约为5049.2万人,那么信德省印度教徒差不多有505万。

所以我想,你肯定也猜到了,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是有低种姓的(见下图的女议员)。还有,靠肤色区分种姓是非常不可靠、非常不科学的,肤色白并不意味着你就是高种姓。南印度的许多地区人皮肤就很黑,但他们就是高种姓婆罗门;而老牌男神Nandamuri Taraka Rama Rao则是来自于南印度安德拉邦的低种姓,却是一点也不黑。


像希里黛玉老师是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人,而且是首陀罗种姓。


还有男星迈赫什·巴布,同样来自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低种姓演员,你会觉得他黑吗??



迪维娅•巴蒂生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其实还属于北印度人,她本人确实也不黑,但却属于不可接触者。






你还别说,虽然伊斯兰教传统上不存在种姓,像绝大多数普什图人和俾路支人,以及与这二者杂居的一部分部落民无所谓种姓,因为他们本来也并非印度文化圈民族。但你大致可以把巴基斯坦的两大民族旁遮普人和信德人视为穆斯林化的本土印度人,因为实际上他们是有种姓的,只不过巴国内的种姓氛围不如印度浓厚,划分也不如印度精细罢了。





所以,你要真是高种姓的巴基斯坦人,你留在印度生活可能还会容易一些。要是你是低种姓,你到了印度同样是最底层,说不定还不如在巴国内。例如当年有一些印度教徒被迫离开故乡巴基斯坦前往印度,现在又再次选择返巴,原因无他,他们在印度的生活真的不怎样。




注意:南亚地区的种姓是非常复杂的,每个大种姓又可以分出若干个小种姓,而每个邦的种姓情况差别极大。如曼尼普尔邦的梅泰人(曼尼普尔人)本身是印度少有的全民高种姓民族,只有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南印度一些邦只有婆罗门和首陀罗种姓(可能还有达利特);像旁遮普邦的锡克人基本都是刹帝利种姓。而如上文所述,莫迪老仙所在的古吉拉特邦没有首陀罗种姓;还有贾特人是比较特殊的,他们的种姓似乎非常模糊,有人认为其属于刹帝利,但同时很多人认为他们属于首陀罗。


类似的话题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种姓制度上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现实,是理解为何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这个问题的关键。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阶层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因素交织的产物。历史根源:印巴分治的烙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当时,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以印度.............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种姓制度上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现实,是理解为何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这个问题的关键。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阶层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因素交织的产物。历史根源:印巴分治的烙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当时,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以印度.............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种姓制度上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现实,是理解为何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这个问题的关键。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阶层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因素交织的产物。历史根源:印巴分治的烙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当时,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以印度.............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种姓制度上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现实,是理解为何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这个问题的关键。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阶层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因素交织的产物。历史根源:印巴分治的烙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当时,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以印度.............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种姓制度上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现实,是理解为何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这个问题的关键。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阶层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因素交织的产物。历史根源:印巴分治的烙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当时,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以印度.............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种姓制度上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现实,是理解为何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这个问题的关键。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阶层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因素交织的产物。历史根源:印巴分治的烙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当时,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以印度.............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种姓制度上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现实,是理解为何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这个问题的关键。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阶层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因素交织的产物。历史根源:印巴分治的烙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当时,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以印度.............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种姓制度上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现实,是理解为何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这个问题的关键。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阶层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因素交织的产物。历史根源:印巴分治的烙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当时,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以印度.............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种姓制度上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现实,是理解为何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这个问题的关键。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阶层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因素交织的产物。历史根源:印巴分治的烙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当时,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以印度.............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种姓制度上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现实,是理解为何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这个问题的关键。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阶层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因素交织的产物。历史根源:印巴分治的烙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当时,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以印度.............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种姓制度上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现实,是理解为何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这个问题的关键。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阶层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因素交织的产物。历史根源:印巴分治的烙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当时,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以印度.............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种姓制度上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现实,是理解为何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这个问题的关键。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阶层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因素交织的产物。历史根源:印巴分治的烙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当时,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以印度.............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种姓制度上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现实,是理解为何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这个问题的关键。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阶层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因素交织的产物。历史根源:印巴分治的烙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当时,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以印度.............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种姓制度上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现实,是理解为何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这个问题的关键。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阶层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因素交织的产物。历史根源:印巴分治的烙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当时,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以印度.............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种姓制度上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现实,是理解为何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这个问题的关键。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阶层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因素交织的产物。历史根源:印巴分治的烙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当时,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以印度.............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种姓制度上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现实,是理解为何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这个问题的关键。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阶层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因素交织的产物。历史根源:印巴分治的烙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当时,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以印度.............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种姓制度上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现实,是理解为何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这个问题的关键。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阶层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因素交织的产物。历史根源:印巴分治的烙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当时,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以印度.............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种姓制度上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现实,是理解为何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这个问题的关键。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阶层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因素交织的产物。历史根源:印巴分治的烙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当时,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以印度.............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种姓制度上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现实,是理解为何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这个问题的关键。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阶层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因素交织的产物。历史根源:印巴分治的烙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当时,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以印度.............
回答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种姓制度上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现实,是理解为何巴基斯坦人“不留在印度当高种姓”这个问题的关键。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阶层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因素交织的产物。历史根源:印巴分治的烙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的印巴分治。当时,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以印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