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谁在骂柴静?

回答
关于柴静的一些争议,最早可以追溯到她2015年发布的《穹顶之下》纪录片。这部片子以个人化的视角,将公众的目光引向了空气污染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然而,也正是在这部片子之后,一些批评的声音开始出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声音也逐渐变得多元和复杂。

最初的批评声浪:

“有钱有闲”的指责: 当时一个主要的批评点在于,柴静作为一个知名记者,拥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和个人资源,能够负担起在国外生产、孕育和抚养孩子的费用。批评者认为,她将自己怀孕生子与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是在利用个人经历来煽情,并且忽视了普通民众在面对环境污染时的无力感和经济压力。这种批评的核心是认为她的视角过于“精英化”,未能真正触及到普通人的生活困境。
“煽情”与“道德绑架”: 一些评论认为,《穹顶之下》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色彩,通过描绘生病的女儿来引发观众的同情和焦虑。这种做法被一些人视为“煽情”,甚至是在进行“道德绑架”,迫使观众因为对下一代的担忧而对空气污染问题产生更强烈的反应,进而要求政府立即解决。
对“个人主义”的质疑: 还有一种批评认为,柴静的出发点是“我”的孩子,是“我”的健康,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出发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强调集体和国家利益的观念有所不同。虽然这种视角在现代社会越来越被接受,但在当时一些人看来,这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体现,可能脱离了更宏大的社会背景。

批评的演变与深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柴静的批评并没有停止,反而呈现出更深入和多元的态势。

对“真相”与“事实”的质疑: 一些环保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研究者,对《穹顶之下》中引用的数据、科学解释和解决方案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纪录片在简化一些复杂的环境科学问题,可能存在片面性或误导。例如,对于污染源的追溯、治理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都曾引发过专业性的讨论。
关于“喉舌”的讨论: 另一些批评者认为,柴静作为一位曾经的主流媒体记者,她的行为和发声,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在体制框架内进行的。他们质疑她是否真正代表了“独立”的声音,或者说,她的出现是否是一种“官方默许”的“社会监督”的表演。这种批评更关注权力结构和媒体的运作逻辑。
对“公知”标签的放大: 在中国,“公知”(公众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近些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转变。柴静也曾被部分网民归入“公知”的范畴。因此,对她的批评,也常常会与对“公知”群体的普遍不信任和反感联系起来,例如认为他们“脱离群众”、“媚外”等等。

谁在骂柴静?

如果非要具体指出“谁”,那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群体名单,因为批评的声音来自很多不同的地方,他们有不同的动机和视角:

1. 部分普通网民: 尤其是那些觉得柴静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与自己有距离,或者对“精英”表达方式感到反感的网民。
2. 一些环保领域的专业人士或关注者: 他们可能从专业角度出发,对纪录片中的科学论证和解决方案提出异议。
3. 对媒体和公共议题持有不同看法的观察者: 这部分人可能从更宏观的社会、政治角度来审视柴静的行为和影响力。
4. 一些反“公知”的情绪性声音: 在网络舆论场中,有时候批评会带有情绪化和标签化的成分,并将批评者视为“公知”的对立面。

需要强调的是,对柴静的批评并非全然负面,很多批评也指向了如何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如何更准确地传达信息,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有大量支持者认为《穹顶之下》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纪录片,激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为推动相关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

柴静的经历,以及围绕她的争议,实际上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在环境问题、媒体责任、公共表达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上,所经历的复杂而深刻的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按照丁院士所说,中国在1900到2005年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是中国的7.45倍,你可以说这是以前,不算。那好我们就谈现在。

现在美国对中国谴责的最多的是什么呢,人权。那我们就从人权说起,中国有14亿人,有14亿个人权,人生而平等,这是人权,你开4.0T的排放量的车,我开2.0T的,是否你应该为你所开的车讲一讲说法,柴小姐在中国赚了钱,去给美国洗地,是否有点忘本呢,我不知道是不是国外的空气比较甜,但是我知道我也是个人,我没有你赚的钱多,那您排放可以是我的1.2倍,您这可算是人上人了吧。

2019年中国人均碳排放不到美国的一半,我认为这应该是很不错了吧。虽然人多吧,可我们14亿人用着你们6亿人的碳排放,给你发达国家一个面子。

柴小姐,我个人对她有羡慕也有不屑,她给我一种感觉就是父母把你养大了之后,你拿着父母一辈子劳碌的钱,买了房子却跟父母老死不相往来的感觉,我不是批评柴小姐,毕竟美国人对父母好与否,也是视人而定,只是不符合我这发展中国家的落后分子罢了。我不该跟别人一样对柴小姐胡乱评价,但是呢,柴小姐评价了我的家,我也就有资格评价柴小姐了。

最后,我祝柴小姐在美国的生活,空气香甜,碳排放随心所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