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微博头条#严惩恶魔女童李某某#?

回答
严惩恶魔女童李某某 这个话题在微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情绪、法律考量以及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复杂性,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首先,这个话题本身就带有极强的 情感指向性。将一个未成年人称为“恶魔”并呼吁“严惩”,表明了公众对于李某某所涉事件的高度愤怒和道德谴责。这往往源于事件本身对受害者造成的严重伤害,以及公众认为李某某的行为远远超出了普通未成年人应有的界限,触犯了严重的道德底线和社会良知。这种情绪化的标签和呼吁,虽然能够迅速聚集人气和形成舆论声势,但也容易让讨论脱离事实真相和法律规范,陷入“情绪宣泄”的泥潭。

从 法律角度 来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且极其复杂的议题。中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对未成年人犯罪有明确的规定,区分了不同年龄段的刑事责任能力。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纵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那么,在这个话题下讨论的“严惩”,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其中可能包含了几层含义:

希望司法机关能够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李某某的年龄和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和犯罪构成要件,那么公众希望的是一个公正的审判和相应的处罚。
呼吁对现有法律进行反思和完善:对于一些极端恶劣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公众可能认为现有的法律处罚不够“严厉”,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未能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这会促使人们讨论是否需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或者在特定情况下对未成年人犯罪采用更具惩戒性的措施。
对社会教育和监护责任的追问:很多时候,公众在愤怒之余,也会追问“这样的孩子是怎么养成的?”这涉及到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责任、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多个层面。这种追问,本质上也是一种“严惩”的体现,是对相关责任主体的一种问责。

然而,将一个未成年人直接冠以“恶魔”的标签并要求“严惩”,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 潜在风险和弊端:

可能忽视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发展阶段,其认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责任意识等方面与成年人存在显著差异。过度标签化和妖魔化,容易让人忽略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成长环境、心理创伤等因素,不利于问题的深层解决。
可能对司法公正造成压力:强大的舆论压力可能会干扰正常的司法程序,使司法机关在判决时面临额外的考量。司法公正应当建立在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而非公众的情绪和呼声。
可能导致“以罚代教”的误区: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惩罚固然重要,但教育和矫正同样关键。过度的惩罚,尤其是剥夺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可能适得其反。社会更应该关注如何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法律教育以及重塑其价值观来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避免再次犯罪。
可能加剧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恐惧和妖魔化:虽然我们必须正视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但过度渲染“恶魔”形象,可能导致社会对所有未成年人都产生不信任和恐惧感,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并非好事。

总而言之,严惩恶魔女童李某某 这个话题,展现了公众在面对极端未成年人犯罪时的复杂心态:既有对受害者的同情和对正义的渴望,也有对社会责任和法律完善的思考。但我们在关注和讨论时,应当保持 理性克制,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既要追究应负的责任,也要看到问题的多面性,并积极探索 教育、矫正和社会关怀 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将话题导向对法律的反思、对家庭教育的审视以及对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机制的完善,或许比单纯的情绪宣泄和标签化更有建设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举双手赞成网友这样的行为,在这个事件中,显而易见的网友是正义的。

那个十岁的李某其行为令人发指,说她是”魔女“完全不为过。在有明确证据的电梯监控制品中,魔女对婴儿进行了多次摔打、脚踢,并将其丢到电梯外,拖至家中。在这过程中女孩有清楚的意识,多次看电梯信号以估算时间(女孩的意识问题以后会反复提到)。婴儿的奶奶在发现电梯停在25楼,随即上楼寻找。在视频中,魔女从1-25楼总计用时不到1分钟。从视频中的小区环境来看,阳台上挂衣服的住户并不多,可见入住率不高;4点左右并不是出入高峰期,婴儿的奶奶应该在3分钟以内能够到达25楼。


事发的鹏运左岸小区。

3分钟后,奶奶在25楼,看到了魔女正要出门(准备去掩盖犯罪)。魔女对奶奶宣称,有个男人将婴儿抱走,并淡定的爱抚奶奶”阿姨不要着急“。5分钟后,保安在小区发现婴儿,此时婴儿距离坠落地有7-8米的距离,事后魔女承认是其所为。

在奶奶上楼的3分钟内,发生了什么?这里没有准确的证据,据魔女自称,其在家里沙发上对婴儿进行了殴打,之后再阳台上”逗“婴儿玩,婴儿因听到狗叫,恐惧跌落。恩,在对一个婴儿进行了数分钟的殴打之后,再”逗“他玩,很好的逻辑。

在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女孩明显是在说谎。在视频中,鹏运左岸小区采用的是玻璃阳台栏杆。

大概是这样的。(图片来自搜房网,鹏云左岸)

这种栏杆,1岁的婴儿自己完全不具备跌落的能力。事实的真相只能是魔女将婴儿抱起仍向栏杆外。而魔女执行这一行为的难度很高;高层建筑玻璃护栏法定高度为1.1米,10岁的小孩大概1.40米左右,1.40米的魔女将一个15-20斤的婴儿”逗“到1.1米高的护栏外面,这怎么都不能排除强烈主观意愿。而这一切,以及之前在沙发上的殴打,都仅仅在奶奶上楼那仅仅的3分钟以内发生。考虑到魔女在奶奶到达后便想出了完整的掩盖犯罪的方案,从殴打到”逗“到跌落的时间应当更短,可以说是短短一霎那发生的事情。

这样的行为,难道不是罪大恶极?难道不是人神共愤?

而事后呢?魔女的母亲带着魔女飞速逃往新疆,魔女的父亲除了借助公安机关分多次转交了医疗费用,并未出面道歉或执行其他表达歉意的行为。最近迫于压力和婴儿母亲见面,但视频中仍然百般抵赖。如果说魔女还能因为年少,”情有可原“(我很讨厌这种说法,魔女在这个事件中表现的冷酷和高超的执行力、掩盖犯罪的能力显示其根本不应被保护。)魔女父母作为成年人,在事后的种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及行为,绝对应当批判,这里没有一部成年人保护法”庇护“他们的恶行。

你们以为这事的后果就这么完了么?婴儿原原懵懵懂懂,小小年纪就遇到丧心病狂的魔女,这是他的不幸;而从25楼摔下,在中途遇到树枝、草丛阻挡,侥幸未死,这是他的幸运。如果这事仅仅是一场梦,也就罢了,可命运的残酷就是他总会留下痕迹。从在电梯中,被魔女多次头朝下摔落,并脚踢头部;到从25楼跌落,头部胸部多次骨折。原原的脑部、眼部收到了严重的创伤,对于一个婴儿来说很多创伤是不可逆的。对于原原的家庭来说,一旦出现原原智力发育迟缓、痴呆等情况;家庭会至少丧志一个劳动力专司照顾原原,这意味着原原的家庭会支离破碎。

一个已经要被破坏的家庭,和一个有罪有错,却拒不改错的有可能破坏的家庭。你们居然站在后者这一边?公正何在?正义何在?一些网友的行为偏颇,做事过了某些人的线;但难道我们不应当首先分清正义、邪恶的阵营,然后再讨论如何将对正义的追求转化成对公正结果的行为么?基于此,我坚定的站在网友这一边,惊喜于这个社会的大多数还是心存善念和正义的。这种善念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虽然目前它不受约束狂暴难驯;一旦这种力量团结起来,有了清晰的目标和道路,这就是能够改变社会的力量、这就是变革的力量。

我满心期待这种力量的到来,来破除我所在这个社会的死局。

----------------------------------------------------------------------------------------------

如果此事发生在1年之前,我的观点可能会和知乎的多数理性派一样,认为网友的行为过激了,应当反对。一年之后,我放弃了这种观点。这种观点的实质是精英主义的,在我所谓的这个社会中,精英主义者基于历史缘故大都反感群体事件,这种事件会触碰到他们心中的那种痛,虽然多数人并没有亲身经历过。

精英主义者追求自由,基于此他们反对这个社会的现有秩序;希望有一种新的、更加完善的秩序来取代它;而上述那种情节却让他们远离民众,认为民众的群体最终会让他们失去自由。抱有一种充满格调的理想主义情节。用DND的语境来说过他们是守秩善良和叛逆善良的综合体,内心里充满了矛盾。他们是社会理想的提供者,却无力对社会秩序进行改变;他们点了一把变革之火,然后就放任不管,并且恐惧的看着火苗,深怕火苗烧到他们。

精英主义者提出的多数人的社会,自己却远离多数人,这是我所在的社会最大的悲剧;说其是一盘散沙也不为过。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对这个社会的未来充满了绝望,直到我发现所有的绝望都来自我内心的冲突,这种理想主义和现实的冲突。我们有美好的理想,我们有充满善意和活力的人民,又有什么理由绝望呢?为了完成我们对社会的改造,为什么我们中的”精英们“不放下身段,实现一种变革所需的团结呢?

本次事件是一次了了解这个社会图谱的很有意义的事件。这一次我选择站在人民中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