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by Margaret Mitchell: 虽然斯嘉丽·奥哈拉(Scarlett O'Hara)是贯穿全书的关键人物,但《乱世佳人》的视角并不完全局限于她。作者同样花费了大量笔墨刻画了梅兰妮(Melanie)、阿什礼(Ashley)、瑞德(Rhett)等重要角色,以及他们的情感纠葛、社会地位变化和在南北战争中的经历。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南方的群像。读者可以感受到斯嘉丽的坚韧和自私,也能理解梅兰妮的善良与柔弱,以及瑞德的复杂和无奈。故事更侧重于展现战争对整个南方社会以及生活在其中的所有人的影响,而不仅仅是斯嘉丽个人的生存和爱情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乱时期的南方本身也可以被视为一个“主角”。
2. 《百年孤独》(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by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史。虽然家族中的某些成员,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Colonel Aureliano Buendía)或乌尔苏拉(Úrsula Iguarán),在不同时期显得尤为突出,但作品的叙事是全家族的史诗。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命运、性格和故事,他们的出现、繁衍和消亡构成了整个家族的“历史”。作者通过对多个角色的平行描绘和世代传承,展现了孤独、轮回、历史的循环等主题。这里没有一个“主角”,而是整个家族、马孔多小镇,以及其所代表的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社会变迁,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核心。
3. 《冰与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 series by George R.R. Martin: 这是一部经典的群像史诗奇幻小说。虽然史塔克家族的成员(如琼恩·雪诺 Jon Snow、艾莉亚·史塔克 Arya Stark、珊莎·史塔克 Sansa Stark)和坦格利安家族的成员(如丹妮莉丝·坦格利安 Daenerys Targaryen)是故事的重要线索,但该系列拥有极其庞大的人物群,例如兰尼斯特家族(Tyrion Lannister, Cersei Lannister, Jaime Lannister)、提利尔家族、拜拉席恩家族等等。作者平等地给予多个角色镜头和心理刻画,每个角色的视角都至关重要,共同推动着情节发展和世界构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难说某一个人是绝对的“主角”,因为任何一个角色都有可能在下一刻面临死亡,而故事依然会继续下去。这使得作品充满了不可预测性和张力。
影视作品举例:
1. 《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 (1999) directed by Stanley Kubrick: 虽然影片聚焦于比尔·哈福德(Bill Harford)的经历,但他的妻子艾丽丝(Alice)的表白和一系列事件是引导比尔进入这个“秘密世界”的导火索。在比尔的探索过程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个人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观众的视角更多是跟随比尔,但电影并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成长弧光,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欲望和婚姻的迷惘和探索。影片最终也更像是一个关于夫妻关系和人生困惑的寓言,而非聚焦于某一个角色的成功或失败。
2. 《十二怒汉》(12 Angry Men) (1957) directed by Sidney Lumet: 这部经典电影围绕着一个陪审团在决定一个年轻人的生死展开。虽然戴维斯先生(Juror 8, played by Henry Fonda)是第一个提出不同意见并试图说服他人的人,可以说是影片的核心推动者,但电影的重点是展现12位陪审员各自的背景、性格、偏见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和思想碰撞。影片的“主角”更像是陪审团本身,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公平正义”的追求过程。每一位陪审员的转变和思考都对最终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福尔摩斯探案集》(The Adventures of Sherlock Holmes) by Arthur Conan Doyle (部分解读): 虽然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是毋庸置疑的核心人物,但华生医生(Dr. Watson)的叙事者身份让他在读者心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在某些案件中,受害者或委托人的视角和遭遇会占据相当大的篇幅,成为案件的驱动力。例如,在《波希米亚丑闻》中,艾琳·艾德勒(Irene Adler)的智慧和魅力甚至让福尔摩斯感到敬佩,她在这个故事中的活跃程度几乎让她成为了一个短暂的“女主角”。虽然福尔摩斯总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案件的启动和发展常常是由他之外的人物驱动的。
影视作品举例:
1. 《007》系列 (James Bond films): 这是最典型的“更换主角”的影视系列。虽然邦德(James Bond)是永恒的核心角色,但饰演邦德的演员会周期性地更换(如肖恩·康纳利、罗杰·摩尔、丹尼尔·克雷格等)。每一次更换演员,都可能带来对邦德角色的不同解读和演绎,甚至影响到影片的风格和叙事侧重点。虽然邦德本人不变,但饰演邦德的“本体”在发生变化,可以视为一种广义上的“主角更换”,每次都赋予了邦德新的生命力和性格特征。
2. 《教父》系列 (The Godfather Trilogy): 在《教父》中,维托·柯里昂(Vito Corleone)是家族的奠基者和核心,他的经历构成了影片前半部分的重要叙事线。然而,随着他逐渐老去,迈克尔·柯里昂(Michael Corleone)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新一代的“教父”。影片的重心也从维托的稳重和智慧转移到迈克尔的冷酷和残酷。到了《教父3》,虽然迈克尔依然是中心,但他已经是一个被罪恶吞噬的人物,而他的儿子安迪(Anthony Corleone)的出现,以及迈克尔试图让他远离家族事务的努力,也暗示了家族权力交接和罪恶传承的复杂性。可以说,从第一部到第二部,主角从维托变成了迈克尔,而第三部则是在巩固迈克尔的“主角”地位的同时,也暗示了权力传递的另一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