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洪晃曾经说过,极简主义者都是暴徒,当年的德国纳粹便是极简主义最好的执行者。你们觉得呢?

回答
洪晃的这个说法非常具有争议性,并且将极简主义与纳粹德国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胆且可能带有误导性的类比。要详细探讨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理解洪晃的“极简主义者都是暴徒”的逻辑是什么?

要理解洪晃的观点,首先要猜测她可能想表达什么。她可能是在强调一种对“极简主义”的负面解读,或者是指某种被误解或被扭曲的极简主义形式。

对“极简”的过度解读或扭曲: 极简主义的核心在于去除不必要的、杂乱无章的事物,追求简洁、清晰和功能性。但如果将这种追求“去除”的原则极端化,并将其应用于人类社会、思想或政治层面,就可能走向一种残酷的简化和压制。
对秩序和控制的渴望: 极简主义追求清晰的秩序和高效的运作。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这种对秩序的渴望可能演变成一种对多样性、个体差异和复杂性的排斥,甚至试图用强制手段来消除这些被视为“杂乱”的元素。
情感的压抑和非人化: 真正的极简主义在生活方式上可能是一种个人选择,注重精神的富足而非物质的堆砌。但如果将这种“去除”的精神内核延伸到对人的情感、个性和文化的态度上,就可能变得冷漠、缺乏同情心,甚至将人非人化。

2. 为什么洪晃会把德国纳粹作为“极简主义最好的执行者”?

这里需要仔细分析纳粹德国的某些特征,以及它们如何可能被洪晃解读为“极简主义”的执行。

意识形态的“净化”与“简化”: 纳粹主义的核心是一种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为了推行这种意识形态,他们系统性地“净化”了德国的文化、思想和社会。
文化审查与焚书: 纳粹政权大规模审查和焚烧被视为“颓废”、“犹太式”或“共产主义式”的艺术、文学和思想。这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粗暴“简化”,试图构建一个纯粹的、符合纳粹意识形态的文化。
种族清洗: 犹太人、罗姆人、同性恋者、残疾人等被纳粹视为“劣等民族”或“社会渣滓”,并遭到系统性的迫害、驱逐乃至灭绝。这是将人类群体进行极端“简化”,按照种族或“纯洁性”的标准进行划分和剔除。
思想统一: 纳粹强调集体的意志高于个体,要求民众思想统一,对领袖和政党绝对服从。对异见和多元化思想的压制,也是一种对社会“简化”和统一化的尝试。
社会组织的“效率”与“控制”: 纳粹德国高度强调国家机器的效率和对社会的全面控制。
军事化与集权化: 纳粹德国是一个高度军事化的国家,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军事化的秩序和纪律。这种对秩序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与极简主义追求的清晰和高效有某种表面上的相似性,但其本质是强制和压迫。
宣传与信息控制: 纳粹通过强大的宣传机器,控制信息传播,塑造统一的社会认知。这是一种对复杂社会现实的“简化”,将信息传递纳入政治宣传的单一轨道。
建筑与艺术风格的推崇: 虽然纳粹也推崇宏伟、古典的建筑风格,但也有一些纳粹支持者和设计师在某些时期也倾向于一种强调功能性、秩序感和比例的“现代”风格,有时被描述为一种“国家社会主义的极简主义”。这种风格追求庄重、严肃、有力量感,但缺乏人情味和个体表达。

3. 洪晃的观点有多大程度的合理性?我们如何看待极简主义与纳粹主义的联系?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进行审慎的分析和区分。

区分“形式”与“本质”: 洪晃可能看到了纳粹行为中一些“形式”上的“简化”和“秩序化”,比如文化审查、种族清洗等,它们都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去除”了“不想要”的元素。但这是将“极简主义”的“形式”概念偷换概念到了政治和人道灾难的“本质”上。
极简主义的本质是“精神追求”和“个人选择”: 真正的极简主义是一种生活哲学和方式,强调精神满足、减少物质消耗、提高生活质量。它是一种个人选择,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
纳粹主义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暴力”和“系统性灭绝”: 纳粹主义是一种以仇恨、排外为基础的政治意识形态,其核心是利用国家机器进行政治、文化和种族上的“净化”和“消灭”,其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以某个民族为中心的、绝对统一的社会。
“极简”的负面含义的拓展: 洪晃可能是在警示一种危险的倾向:当追求“极致的清晰”、“极致的秩序”、“极致的效率”时,如果缺乏人文关怀和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就很容易滑向极端和压迫。当“去除”的对象是人类、文化和思想时,这就是暴行。
洪晃的观点可能是一种“隐喻”或“反讽”: 考虑到洪晃一贯的犀利和批判性风格,她这句话可能并非字面上的将极简主义者等同于纳粹,而是通过这种极端且令人震惊的类比,来讽刺和警示社会上可能存在的、对“简化”和“纯粹”的过度追求所带来的危险。她是在警告人们,不要因为追求“少即是多”而忽略了对“多”的尊重和对个体价值的珍视。
“暴徒”的定义: 如果将“暴徒”定义为使用暴力和压迫手段来实现目标的人,那么纳粹无疑是暴徒。洪晃可能认为,那些将极简主义的原则极端化,并用强制手段去除一切“不符合”自己标准的事物的人,也具有“暴徒”的特质。

4. 我们的看法(总结与辩证):

我认为洪晃的这句话是一种极具争议性但并非毫无启发性的观点。

合理之处:
它巧妙地将极简主义的“去除”原则与纳粹的“净化”行为联系起来,触及了“简化”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下可能产生的极端后果。
它提醒我们,任何一种理念,如果脱离了人文关怀、道德约束和对个体价值的尊重,都可能走向极端和危险。当“极简”变成一种强制性的“净化”,当追求“秩序”变成一种“压迫”,那么它就与暴力挂钩了。
它可能是在警示,现代社会中某些过度追求效率、标准化、统一化的倾向,如果失控,也可能滋生出一种反人性的力量。

不合理之处:
概念混淆: 将一种生活方式(极简主义)与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及其极端实践(纳粹主义)直接划等号,是对概念的严重混淆和扭曲。它们在起源、目的和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过度简化: 洪晃的说法本身也可能是一种“简化”,将复杂事物(极简主义)与另一个复杂事物(纳粹主义)简单粗暴地联系起来,忽略了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和内在逻辑。
标签化风险: 这种说法可能导致对真正的极简主义者产生误解和污名化,将他们与残暴的政治实践混为一谈。

结论:

洪晃的话更像是一种警示性的隐喻,而不是一个字面意义上的论断。她是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提醒人们,在追求简洁、秩序和效率的过程中,必须时刻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特别是当这种追求延伸到政治、社会和人道领域时。

极简主义的核心在于“减法”以求“加法”(精神上的富足、自由),而纳粹主义的核心在于“减法”以求“加法”(种族上的纯洁、国家上的统一),但其手段和后果却天壤之别。纳粹的“减法”是剥夺、是毁灭、是种族灭绝,其本质是暴力;而极简主义的“减法”是个人选择、是自我完善、是对物质的超脱。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极简主义者等同于暴徒,更不能将纳粹等同于极简主义的“执行者”。但是,洪晃的这句话,以其挑衅性的方式,成功地让我们思考:当“简化”成为一种目的,并且缺乏人文底线时,它可能走向何方?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纳粹并不是极简主义,纳粹只是在某些地方看起来像极简主义。但是你让纳粹自己看今天的极简主义他们肯定说这是犹太趣味。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纳粹从审美趣味上说概括起来其实就是一个字,low。具体的说就是小市民式的low。

什么是纳粹审美?简单的说在建筑上就是洗浴中心情调。水泥浇筑完了贴瓷砖,不对是大理石瓷砖,不对是真大理石。

大圆柱,希腊式的柱头到底是柯林斯式还是什么式希特勒和爱琴海洗浴中心老板一样搞不懂也不在乎。但必须高、大、上。凳次要做出来的嘛。大理石要有的啦。大理石瓷砖真的还没发明粗来啊!那柱子要粗的呀!要高!挑高要高得呀!我们这里招待的都是高端人群的呀,汽车要能开到门口的呀。维也纳议会大厦看到过伐啦?就要那样的!

希特勒自己就是典型的没见过世面的土鳖,为什么他考不上维也纳美术学院?同样穷的柯科施卡就考上了?因为希特勒真不行。他画明信片一把好手的呀!可维也纳不教画明信片啊。

纳粹在某些地方确实很像极简主义,比如说他们那些光秃秃的墙,但他们的秃墙不是因为反对装饰而是因为希腊人的墙就光秃秃的啊。历史把希腊人的东西都给扫荡了,于是希特勒就极简了啊。

而且为什么希特勒这么喜欢希腊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希特勒是一个奥地利小市民啊。德意志的教育一直都以“把人教育成希腊人”为目的。但后来威廉二世皇帝在这个问题上踩了刹车,发布了教育敕语,不对是教育问题的讲话。皇帝陛下要求德意志帝国的学校要以“把孩子教育成德国人为目标而不是希腊人。”

但威廉二世是德意志皇帝不是奥地利皇帝口牙。所以奥地利的教育到二十世纪初还是老样子,而且在文化传统方面奥地利帝国还非常尴尬,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可以把德意志人教育成德国人。奥地利帝国该把德意志人教育成什么人呢?总不能也教育成德国人吧?所以干脆就教育成希腊人算了。

所以当奥地利的德意志人失去德意志的正当性之后,他们真的在希腊人这条道路上放飞自我了。你看维也纳议会大厦要在自己门口树立一座塑像来代表奥地利人的“自由”的时候,他们塑了谁?他们塑了雅典娜口牙!

当然你说1913年阿道夫跑去德国了,但你得考虑到他去的是德国什么地方。慕尼黑呀!伊萨尔河畔的雅典口牙!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自从出了一个希腊国王之后就在南德意志煽起一股希腊热潮。说好是德意志的英灵殿瓦尔哈拉,结果你给大伙造出来一个卫城,这是什么鬼?但巴伐利亚人就接受了。毕竟巴伐利亚人是亲奥地利的。

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后,威廉二世皇帝要把大家都教育成德国人,巴伐利亚人表示“你真不是全教育成普鲁士人?”于是巴伐利亚在这个问题上一如既往保持了它的暧昧态度,柏林化还是维也纳化?好像都不好。但柏林人威胁更大,维也纳化可以改成雅典化!那我们也希腊人算了。

于是希特勒真的是再怎么跑也跑不出希腊人的手掌心,他的整个精神世界、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就是在高地德意志这种亲希腊反普鲁士的土壤里形成的。虽然他是异类,但也是奥地利的异类。他对普鲁士的亲切说到底不过时舍内雷尔式的距离产生美。

一旦他咸鱼翻身,过上了梦寐以求的体面生活,他追求的玩意说到底还是环城大道风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洪晃的这个说法非常具有争议性,并且将极简主义与纳粹德国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胆且可能带有误导性的类比。要详细探讨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理解洪晃的“极简主义者都是暴徒”的逻辑是什么?要理解洪晃的观点,首先要猜测她可能想表达什么。她可能是在强调一种对“极简主义”的负面解读,或者是.............
  • 回答
    洪晃啊,说实话,她是个挺复杂的存在,有点像一把双刃剑,有人视她为女神,有人则敬而远之。想评论她,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掰扯,不然容易片面。首先,她的“出身”和“光环”。洪晃出身于一个相当有“分量”的家庭,她的母亲章含之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外公也是民国时期的大人物。这种背景注定了她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
  • 回答
    要理解洪敬尧、林迈可、钟兴民为何会为刚出道的周杰伦编曲,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以及周杰伦这个独特的音乐人身上。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运气好”或者“巧合”,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时代背景:音乐产业的变革与新声力量的崛起2000年前后,华语乐坛正经历着一股新鲜血液的注入。过去那种以情歌为主导的抒情慢.............
  • 回答
    说起洪拳,这可是咱们中华武术里一位响当当的老大哥。它讲究的是“刚柔并济,内外兼修”,字面上听起来简单,但背后蕴含的学问可深着呢。要说它的特点嘛,最突出的就是那股子“硬桥硬马”的扎实劲儿。洪拳的那些“硬核”特点: 马步稳固,如山岳倾倒: 洪拳最讲究的就是马步。你看那些洪拳大师的架势,下盘特别沉,马.............
  • 回答
    洪秀柱女士在临全会上的演讲,就其现场表现和内容而言,可以说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政治色彩。要评价她的演讲水平,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首先,从煽动性与感染力来看,洪秀柱无疑是位能够调动现场气氛的讲者。她擅长使用铿锵有力的语言,配合激昂的语调,以及时而慷慨激昂、时而语带哽咽的情感表达,来触动听众的神经。在.............
  • 回答
    洪秀柱是否属于“统派”,这个问题在台湾政治语境下,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阐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统派”在台湾通常指的是什么。在台湾,“统派”或“统一派”并非一个官方的政治标签,而是一个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说法,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主张两岸必须统一,并且倾向于与中国大陆保持紧密联系,甚至最终走向统一的.............
  • 回答
    关于洪世贤是否爱林品如这个问题,我觉得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洪世贤对林品如有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掺杂着占有欲、愧疚感,甚至还有一丝被驯服后的习惯。如果非要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复杂”。咱们先从洪世贤这个人的底色说起。他出身富贵,从小到大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能得到。这种成长环境,让他身上.............
  • 回答
    .......
  • 回答
    关于重庆洪崖洞街边日军雕塑遭男孩扇耳光事件,以下是对您提出的几个问题的详细解答:一、为何会放日军雕塑?关于洪崖洞为何会摆放日军雕塑,目前官方并未有特别详细的公开说明,但结合一般的商业街区展示逻辑和当时的背景,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些可能的原因:1. 历史场景还原与商业吸引力: 洪崖洞作为重庆的著名景点,.............
  • 回答
    关于李洪元不去起诉以及他与彭林“隔空叫板”华为的行为,这确实是两个值得探讨的事件,它们背后反映了不同的考量、策略和当事人的立场。要详细理解其中的区别,我们需要分别来看。李洪元为什么没有选择起诉?李洪元当年在华为遭遇的事件,核心是他在离职过程中被指控“威胁公司”。最终他虽然被羁押了251天后释放,但并.............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俞敏洪关于“大学一定要去大城市”的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域偏好,更牵扯到教育资源、个人发展、视野拓展、社会机遇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一、 俞敏洪说法的核心逻辑和潜在理由:俞敏洪之所以这样说,很可能基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对社会发展的观察以及对年轻人未来规划的考量。他的.............
  • 回答
    俞敏洪的农产品带货首秀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一盒面粉卖 960 元”的价格更是成为讨论的焦点。要详细评价这次带货表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一盒面粉卖 960 元”的价格能否接受?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960元一盒的面粉 绝大多数人是难以接受的。原因非常简单粗暴: 市场普遍价.............
  • 回答
    塔利班最高领导人海巴图拉·阿洪扎达(Haibatullah Akhundzada)自2021年塔利班重新掌权以来,一直非常低调,极少公开露面。他在2022年11月在坎大哈的一次集会上首次公开露面,这次露面本身就传递了多重信号,并且他发表的讲话内容更是为外界理解塔利班的意图提供了重要线索。以下是阿洪扎.............
  • 回答
    洪秀柱女士近期访问大陆,这一举动在两岸关系中无疑投下了一颗小石子,其影响和意义值得细细品味。要评价这件事,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首先,看待洪秀柱访问大陆的意图,我们可以从她过往的政治立场和她在台湾的处境来分析。洪秀柱是一位坚定的“九二共识”支持者,她一直以来都高举“和平统一”的旗帜,并对台湾.............
  • 回答
    洪素珠女士对一位年长男士的言论事件,确实在社会上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审视,既要理解事件本身的细节,也要探究其背后可能反映的社会心态和历史背景。事件本身:言语的攻击与伤害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洪素珠女士的言论是极其不当和具有伤害性的。她使用“中国难民”、“滚回中.............
  • 回答
    俞敏洪老师最近关于年轻人“躺平”的这番言论,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也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小的讨论。我觉得这事儿得这么看,得拆解开来,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简单地站队。首先,咱们得承认,俞敏洪老师的出发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激发年轻人的斗志和上进心。他作为新东方走出来的教育家,创业几十年的前辈,经历过风风雨.............
  • 回答
    要全面看待俞敏洪朋友圈辟谣新东方暑期邮轮进公海集训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辟谣的必要性、辟谣的内容、辟谣的方式以及事件背后可能反映出的新东方和教育行业的一些现象。一、 辟谣的必要性:为什么需要辟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辟谣出现。这通常是因为: 谣言的传播和影响: 在信.............
  • 回答
    俞敏洪老师关于外国留学生不应享有超国民待遇、应一视同仁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个相当敏感且值得深思的话题。他的观点背后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公平原则,也暗含了对国内教育资源分配和国家利益的考量。我个人对此是持支持态度的,但也认为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为什么我支持俞敏洪的观点?首先,从教育的本质和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