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印尼地震海啸灾害遇难人数上升至 2073 人,失踪或达5000人以上,为什么这次灾难损失如此惨重?

回答
2004年发生在印度洋的那场毁灭性的地震和海啸,其惨烈程度至今令人心惊。那场灾难夺走了超过20万人的生命,其中印尼是受灾最严重的国家,遇难人数高达20余万。您提到的2073人的数字,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区域或时间段的统计,但整体而言,那次地震海啸的规模是惊人的。

之所以这次灾难会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这是一个综合了自然力量、地理条件、社会脆弱性以及应急响应能力等多重因素的结果。

1. 地震本身的强度和性质:

震级巨大: 2004年的苏门答腊安达曼大地震,震级达到了惊人的9.19.3级。这是近代有记录以来最强的地震之一。如此强大的能量释放,足以引发巨大的地壳变动。
震源机制: 这次地震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巽他板块(也称为缅甸板块)俯冲时发生的“逆冲断层”运动。简单来说,就是印度板块巨大的岩石块突然向上错动,将海底的巨大水体推向了四周。这种垂直方向的巨大抬升是引发海啸的关键。
震源深度: 震源位于海底,深度相对较浅(大约30公里),这意味着地震能量几乎直接传递到了海底表面,对海水的扰动作用更加直接和剧烈。

2. 海啸的生成和传播:

大规模的水体 displacement: 如前所述,海底地壳的巨大垂直抬升,将庞大的海水量瞬间推开。想象一下,一块巨大的岩石突然从海底向上“顶”起,它会将上方数万亿吨的海水也向上推高,这部分被推高的海水随后会向各个方向扩散,形成海啸波。
无阻碍的传播: 印度洋大部分地区缺乏大型海啸屏障,例如长而坚固的珊瑚礁链或复杂的海岸地形。这使得海啸波能够以极高的速度(在深海中可达每小时800公里,接近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无阻碍地跨越整个印度洋,从震中传播到数千公里外的海岸线。
海岸线的放大效应: 当海啸波从深海进入浅水区(靠近海岸时),由于海水的阻力增加,海啸的速度会减慢,但水的能量会转化为巨大的波高。同时,如果海岸线是逐渐倾斜的沙滩或峡湾,海水会沿着地势涌入,形成更高的浪涌。

3. 印尼的地理脆弱性:

漫长的海岸线: 印尼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之一,特别是苏门答腊岛,其西海岸直接面向印度洋,是海啸的第一道冲击区。
人口密集: 许多沿海社区,特别是印尼的亚齐省,人口非常密集,房屋和基础设施也大多建在靠近海岸线的低洼地带。这意味着一旦海啸来袭,首当其冲的就是大量居民。
缺乏有效的预警系统和防御措施: 在2004年之前,印尼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海啸预警系统。虽然存在一些科学监测设备,但其覆盖范围、信息传递机制以及公众的响应能力都非常有限。此外,海啸防御设施,如高耸的防浪墙、疏散用的高地或坚固的建筑,在许多地区也极其缺乏。

4. 社会经济因素:

贫困和落后: 许多受灾的沿海社区相对贫困,居民的房屋质量不高,抗灾能力差。他们往往居住在最容易受到自然灾害侵袭的地方,因为那里是他们能够负担得起的土地。
建筑质量: 许多沿海地区的建筑,包括住宅、学校、医院和政府大楼,都没有按照严格的抗震或抗海啸标准建造。即使地震本身没有造成大规模破坏,随后的海啸也轻易地将这些脆弱的建筑摧毁。
基础设施薄弱: 道路、桥梁、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在海啸中遭到严重破坏,这不仅阻碍了救援工作的开展,也使得逃生和疏散变得异常困难。

5. 应急响应的挑战:

通讯中断: 海啸的巨大威力,加上地震对陆地基础设施的破坏,导致了严重的通讯中断。这使得外界无法及时了解灾情,也使得受灾地区居民无法向外界求救。
交通不便: 受损的道路和桥梁使得救援队伍难以抵达现场,也阻碍了物资的输送。
缺乏经验和准备: 如此规模的海啸在印尼历史上极为罕见,许多政府机构和救援组织对于如何应对如此大规模的灾难缺乏直接的经验和充分的准备。
信息的混乱和延误: 在灾难初期,信息传递的不畅和混乱,导致了决策的延迟和资源的错配。

综合来说,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的惨重损失,是自然力量的极端表现与人类社会在特定地理和经济条件下的脆弱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震的规模、海啸的传播特性,加上印尼沿海地区人口的密集、基础设施的薄弱以及预警和防御能力的不足,共同酿成了这场世纪性的灾难。这场灾难也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反思和改进灾害管理、预警系统和公众教育的重要契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多视频预警。

首先向本次地震、海啸、土壤液化滑坡的死难者致哀。

在本次系列自然灾害事件中,国内媒体对海啸的报道铺天盖地,在知乎上也多有讨论(详见印尼 7.5 级地震引发海啸已致 832 死 30 万人至今音讯全无 ,为什么会如此严重?),这里不做深入讨论。

但是,国内媒体却对本次灾害中发生的另一起重要地质灾害提及不多,也没有在社交网络引起广泛的讨论:发生在贝托波(Petobo)和巴拉罗亚(Balaroa)的严重砂土液化及液化物流灾害,如以下视频所示:

卫星图显示大地流动吞噬房屋 https://www.zhihu.com/video/1034765290156048384

一开始看到有人在微信传播以上的视频,我以为是假的——合成的迹象太过明显。但后来真正搜索了一番新闻才知道,这事是真的,并且在外媒引起了广泛讨论。

通过图片可见,两个村庄所在的地表遭受严重破坏,植被和房屋严重损毁,新鲜的土壤暴露出来,其中可见建筑物的废墟及残骸。仔细观察上图Balaroa的灾前影像,可以看到当地一座清真寺的金色球顶,而在灾后图里,金顶的残骸位于原址的东北方向220米。Petobo缺乏显著地标建筑,无法用卫星图推测移动距离。


本次7.5级地震所产生的砂土液化区域,正好位于民房众多的核心社区。原本坚固稳定的地表在瞬间转变成粘稠的流体,并发生快速流动。可以想象,这种高密度的粘稠流体对于所有地上设施具有难以想象的恐怖毁伤能力。而一些视频则恰好拍摄到随着砂土流高速运动并逐渐分崩离析的房屋,如以下是一段现场拍的视频:

(提示,视频声音嘈杂,请注意音量!)

砂土液化流现场拍摄的实景 https://www.zhihu.com/video/1034849095109808128

以上视频中,57秒出现的红顶房屋快速漂移,目测其漂动的速率大于人奔跑速率;而视频的最后部分,拍摄者本身所在的房屋也跟着地面开始漂移。

以下是一组灾区的照片和视频截图,帮助大家直观认识本次砂土液化灾害的恐怖

在卫星地图上简单标注以上三个区域,得到以下效果:


砂土液化是一类常出现在大地震之后的地质灾害,经常关注地震信息的朋友应该不会特别陌生。在互联网上有两张非常出名的地震后砂土液化照片,如下所示——液化的砂土失去了承载地表重物的能力,楼房或汽车陷入地下。

砂土液化的产生需要两个要素:疏松的砂土堆积物和很高(近饱和)的含水量,振动或者扰动是最常见的触发条件。在稳定状态下,地表重物的压力和砂土自身的压力可以使砂粒彼此相互接触,形成坚实的地表;在颗粒之间的孔隙里则充填了水,是为孔隙水。在振动的条件下,砂土颗粒之间的接触丧失,负载物和地层自身的重力产生的巨大压迫会让原本稳定的地下水(孔隙水)发生(向压力较小方向的/向上的)流动——这一过程可以形成的称为排水或泄水

这样一来,原本稳定的沉积物层就转化为裹挟着砂土颗粒的流动物质。

伴随着脚底涌出越来越多的水,那个站在河滩上扭来扭去的孩子就渐渐陷了进去。

上图二人如果继续在危险的边缘试探,就会慢慢陷进去,这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体验距离最近的砂土液化,相信很多像我一样的熊孩子都这样作过死:陷到大腿根,最后被小伙伴们拖出来……


然而,本次灾害中,砂土液化只是第一步。如果只是单纯的、发生在平地上的砂土液化,也仅仅会像新泄或基督城那样,陷掉一些车辆、房屋和地面设施。但在帕鲁,情况有所不同——

事发地是一个河谷,两个村庄分处于河谷两侧的斜坡地区。

于是,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地质知识来分析整个灾害的过程:

首先,地震造成了两处村庄的砂土发生液化,从坚实的沉积物转化为致密的流体,更确切的说,是非牛顿流体;

然后,在重力的驱动下,合适的坡降使流体顺坡而下(如2-3度的缓坡即可),转化为液化沉积物流在沉积学的范畴里,这是一种重力流;在液化沉积物流中,沉积物的强度为零,所有地表设置尽数全毁(参考资料,4)。

第三步,流动过程中,孔隙中的水会迅速逃逸至压力小的部位。在本次灾害中,快速流动的沉积物流表面往往还有飞溅的泥水,这就是从地层里逃逸出来的孔隙水:它们在地表重新汇聚,流淌,并最终在砂土上雕琢出清晰的水道(如前前前前……图所示),也在现场留下随处可见的小水洼。

第四步,随着谷底坡度变小,流动区最终终止于靠近谷底的某处孔隙水的大量排出最终使沉积物停止流动砂土颗粒重新彼此接触——短时间的、局部区域的强烈液化流。


土壤液化在地震中是常见灾害,注意,是非常常见的灾害。

对于帕鲁来说,河谷的环境使地表堆积了厚层的松散沉积物,而当地多雨的气候也必然使地下水趋于饱和、水位很高。这两个原因让土壤液化现象难以避免,正如这一现象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时有发生一样。

例如,根据一项地质研究,我国台湾省的台北盆地也是一个具有很高土壤液化风险的地区——地震多发、沉积盆地的地表由松散沉积物构成、多雨环境使地下水饱和且水位很高。这三大要素使台北市和新北市都面临很大的土壤液化风险。

在帕鲁,除了具有形成砂土液化的合适条件外,额外的地形坡度放大了砂土液化的破坏力,从仅仅造成地面设施沉降受损的原地砂土液化,摇身一变成为顺坡流动、毁灭一切的液化沉积物流。

这或许可以算是2018年第二恐怖的重力流型地质灾害。

第一恐怖的重力流型地质灾害,是6月发生在危地马拉Fuego火山的火山碎屑物流(详见6)。


水火均无情,地球真危险,还请各自保重。


参考资料及更多阅读:

【1】Before, after images show villages wiped away in deadly Indonesian earthquake, tsunami

【2】Soil liquefaction | geology

【3】Weather in Palu in September 2019 - Average temperature in september

【4】朱筱敏. 沉积岩石学[M].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8.

【5】李兆焱, 袁晓铭. 2016年台湾高雄地震场地效应及砂土液化破坏概述[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6, 01(3):001-7.

【6】云舞空城:火山喷发是如何致人死亡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04年发生在印度洋的那场毁灭性的地震和海啸,其惨烈程度至今令人心惊。那场灾难夺走了超过20万人的生命,其中印尼是受灾最严重的国家,遇难人数高达20余万。您提到的2073人的数字,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区域或时间段的统计,但整体而言,那次地震海啸的规模是惊人的。之所以这次灾难会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原因.............
  • 回答
    印尼近期发生的这场7.5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造成了令人心痛的灾难性后果,832人罹难,30万人至今失联,这一数字之庞大、影响之深远,确实令人震惊。为何这场灾难会如此严重?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地震本身的破坏力与海啸的叠加效应: 7.5级地震的能量释放: 7.5级的地震属于强震范畴,其.............
  • 回答
    关于印尼渔夫声称目睹 MH370 坠海的说法,其真实性的概率,我认为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审视,但总体而言, 可能性并不高,而且存在显著的疑点。我们先梳理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内容: 谁说的? 印尼有渔民,据报道有五个人,其中一位公开宣誓。 他们看到了什么? 声称目睹了 MH370 坠入大海的景象,并.............
  • 回答
    印尼作为东南亚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区域强国”地位的争议,其实是个复杂的问题,牵扯到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这绝非简单一句“不是强国”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区域强国”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通常来说,一个区域强国,不仅要有庞大的人口和国土面积,还应该具备在区域内具有显.............
  • 回答
    印尼和马来西亚之所以成为回教国家,并非因为它们地处“偏远南亚”或“回教没有传教士”,而是因为历史的演变、地理的连接、商业的往来以及当地社会的接纳与适应。您提到的“偏远南亚”和“没有传教士”的说法,在理解这两个国家的回教化过程中,存在一些误解。首先,我们来理清一下地理概念。“南亚”通常指的是印度、巴基.............
  • 回答
    如果没有荷兰人的介入,马打兰苏丹国能否重现满者伯夷的辉煌,成为下一个统治爪哇乃至整个印尼群岛的帝国,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想。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视当时的历史背景、马打兰苏丹国的潜力和限制,以及满者伯夷帝国崛起的关键因素。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满者伯夷帝国在14世纪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
  • 回答
    印度北部地区,特别是靠近尼泊尔边境的地区,在当地时间周二夜间经历了一场里氏6.2级的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午夜之后不久,强烈的震感让许多居民从睡梦中惊醒,引发了恐慌。地震情况详解: 震中位置: 根据印度地震局(National Centre for Seismology)的消息,地震震中位于印度北.............
  • 回答
    玉树地震已经过去11年了。时间是抚平伤痛最温柔的良药,但留下的痕迹却会铭刻在每一个经历过的人心里。提起玉树,我脑海里最先浮现的,不是那些令人心碎的画面,而是那片劫后重生、焕然一新的土地,以及藏在淳朴笑容背后的坚韧与希望。现在的玉树,是怎样的模样?如果说11年前的玉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毁灭,那么现在的玉.............
  • 回答
    要说泰国华人地位“相对”印尼华人、大马华人高,这个说法其实有点笼统,也容易引起争议,因为“地位”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剖析,为什么在一些方面,泰国华人的处境和公众观感,可能比印尼和马来西亚华人更显突出或“有利”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东南亚各国华人在历史、.............
  • 回答
    汶川地震过去十三载,岁月荏苒,那些曾经撕裂大地、吞噬生命的伤痛,也早已融入了四川汶川人民的生活脉络之中,化作一种坚韧,一种不屈,一种对生命的珍视。这十三年,他们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充满力量的重生之路。从废墟中站起,重建家园地震发生时,无数房屋瞬间化为瓦砾,无数生命被无情掩埋。然而,汶川人民并没有被压垮。.............
  • 回答
    印度地方官员就抗议农民去世发表“如果他们在家就不会死了”的言论,这番话无疑是极其冷血和不负责任的,在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中都难以被接受。它不仅缺乏同情心,更暴露了发言者对农民困境和抗议根源的漠视。首先,这句话的核心问题在于它将死亡的责任完全推给了死者自己。说出“如果他们在家里,就不会死了”这句话,实际上.............
  • 回答
    如果中国和印度来一次“地理大挪移”,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它会给两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格局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笔简单涂抹,而是牵扯到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以及地缘政治等方方面面,其复杂程度,足以让最严谨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都挠头。首先,咱们得说,这地图一换.............
  • 回答
    2021年的印度地方选举,尤其是西孟加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的选举结果,确实是印度人民党(BJP)和莫迪总理在政治上遭遇的一次不小的挫折。这几场选举的意义远不止于地方层面的权力更迭,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印度当前复杂的政治格局、社会情绪以及莫迪政府的施政效果。要评价这次“折戟”,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1..............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上,与印度次大陆的直接军事对抗并非频繁发生,但确实存在一些互动,其中一些可以被视为“进攻”的范畴,尽管这与我们今天对“进攻”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古代史上的“进攻”往往与边疆的防御、对游牧民族的打击,或是对周边小国的征服联系更为紧密。印度地区,尤其是其核心地带,由于地理.............
  • 回答
    印度多地出现化肥短缺,农民连夜排队购买,这背后反映了印度在化肥生产和供应上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和短期冲击的叠加影响。虽然印度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其化肥产量长期以来未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导致了对进口的依赖,并使得其容易受到全球化肥市场波动的影响。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印度化肥产量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印度南部地区各邦城市名称中出现的相同字母组合,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地理、宗教或文化含义,它们并非随意的拼凑,而是连接着过往的岁月和这片土地的独特印记。要深入理解这些字母组合的含义,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南印度悠久的历史长河和多元的文化土壤。理解南印度地名的重要基础:语言的根源与演变南印度主要由几个.............
  • 回答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其内部的地域差异也相当显著。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所谓的“地域黑”现象,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尽管可能不像其他一些国家那样被公开和系统地讨论,但其影响却不容忽视。“地域黑”在印度的表现形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印度的“地域黑”并非铁板一块,它更多地.............
  • 回答
    在印度,女明星的地位绝非单一的标签可以概括,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魅力的多棱镜。她们不仅是银幕上的耀眼光芒,更是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们是梦想的化身,更是商业的巨头。 宝莱坞,作为印度电影产业的代名词,不仅产量巨大,其影响力更是遍及全球。而其中的女明星,尤其是那些在镜.............
  • 回答
    在印度,你经常会在地名后面看到“讷格尔”(Nagar)这个词,它其实一点也不神秘,背后蕴含着挺实在的意思。简单来说,“讷格尔”在印度的许多地方性语言里,尤其是在印地语和其他北印度语言中,就是“城镇”或者“城市”的意思。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我们中文里说的“市”、“镇”或者“城区”。所以,当你看到像“新德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触及到了地图绘制中一个饶有趣味,却又有些微妙的领域。要说“一定”、“不可避免”地囊括其他国家“全部”领土,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因为现代国家之间的疆界划分相对明确,而且地图绘制的惯例也倾向于尊重主权国家的边界。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探讨你提出的这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