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风车、动画城、小神龙俱乐部等青少年电视节目为什么会衰落下去呢?

回答
大风车、动画城、小神龙俱乐部等青少年电视节目曾经是我们童年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变迁,它们确实逐渐走向衰落。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内容、播出模式、受众变化、竞争环境以及技术发展等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一、 内容方面: 创新不足与时代脱节

模式单一与创新乏力:
大风车: 以主持人互动、小品表演、动画短片组合的形式为主,模式相对固定。虽然曾经是开创性的,但随着观众审美提高,这种“串烧式”的节目形式显得不够新颖。
动画城: 虽然以播放动画为主,但其对动画的选择和编排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长期播放同一批经典动画,容易让新一代观众感到“老套”。
小神龙俱乐部: 虽然内容多元,包括动画、游戏、科普等,但其核心依然是引进的海外动画。当引进的动画内容更新换代速度跟不上,或者引进的动画质量和风格不再符合当下年轻观众的口味时,吸引力就会下降。
内容主题与价值观的滞后:
一些节目在价值观传达上,可能更侧重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对于当下青少年普遍关注的社会议题、个人成长、情感表达等方面触及不够深入。
例如,早期节目可能更强调集体主义、听话守规矩,而现代青少年更注重个性和自我表达,对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制作水平与国际差距拉大:
早期国内动画制作水平相对较低,引进的海外动画在制作技术、画面表现力、叙事手法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随着国内动画产业的发展,虽然涌现了不少优秀国产动画,但一些老牌青少年节目的制作水准和内容吸引力未能跟上整体进步的步伐,或者说,市场上的优秀国产动画选择更多,观众自然会转向更高质量的内容。

二、 播出模式方面: 被动接收与互动性差

固定播出时间与收视习惯的改变:
传统的青少年电视节目依赖于固定的播出时间表。而现代青少年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更加碎片化、个性化,他们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观看内容,而不是被动等待电视节目的播出。
错过节目就意味着错过,这种模式与现代观众“按需观看”的习惯格格不入。
单向传播与互动性不足:
电视节目本质上是单向传播,观众只能被动接收信息。
而当下青少年习惯于网络互动,他们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社交媒体等方式参与到内容创作和讨论中。老牌电视节目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互动机制,难以满足这种参与感的需求。

三、 受众变化方面: 成长与分流

受众群体的高龄化与更新:
曾经观看《大风车》、《动画城》的青少年已经成长为成年人,他们童年的怀旧情感依然存在,但不再是电视节目主要的消费群体。
新一代的青少年成长在互联网时代,他们的接触信息和娱乐的渠道更加多元,对电视的依赖性大大降低。
审美标准与兴趣的变化:
新一代青少年成长环境更加开放,接触到的文化信息更加丰富。他们的审美标准和兴趣点与上一代存在差异,更倾向于新颖、刺激、有共鸣的内容。
例如,他们可能更喜欢日韩动漫、欧美动画的快节奏、个性化风格,或者国内新锐动画的多元题材和精良制作。
对独立思考和深度内容的需求: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渠道的丰富,新一代青少年更倾向于寻求能够启发思考、提供深度内容或探讨社会现实的节目。一些模式化、浅显化的娱乐节目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四、 竞争环境方面: 互联网的崛起与分食

互联网平台的冲击(最大的原因之一):
视频网站的崛起: 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视频平台提供了海量的动画、剧集、电影等内容,并且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这直接分流了传统电视观众。这些平台的内容更新速度快,选择更丰富,互动性更强。
短视频平台的兴盛: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其碎片化、娱乐化、强互动性的特点,占据了青少年大量的碎片时间。很多有趣的动画片段、搞笑的配音、科普内容都在短视频平台上流行,吸引了年轻用户的注意力。
直播平台的兴起: 游戏直播、动漫直播等也提供了新的娱乐和社交方式,与传统电视节目形成了直接竞争。
其他媒体形式的竞争:
游戏、社交媒体、网络文学等其他娱乐形式也都在争夺青少年的时间和注意力。电视节目在这些竞争中处于劣势。
国产动画的崛起:
近年来,国内动画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如《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早期也曾火爆,但后来也面临争议和挑战)、《罗小黑战记》、《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优秀国产动画。这些动画在内容、制作、传播方式上都更符合当下青少年群体的需求,也进一步挤压了老牌电视节目的生存空间。

五、 技术发展方面: 传播载体的变革

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IPTV、OTT盒子: 技术的进步使得内容分发和观看方式更加多样化。用户不再依赖于传统的模拟电视信号。
移动设备的普及: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使得青少年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视频内容,电视作为唯一的观看平台地位被极大削弱。
算法推荐和个性化内容: 互联网平台通过算法为用户推荐个性化内容,这种精准推送比电视节目“大锅饭”式的播出方式更能抓住用户。

总结来说,大风车、动画城、小神龙俱乐部等青少年电视节目的衰落,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容创新不足和时代脱节: 无法跟上青少年不断变化的审美和需求。
被动收视模式与互联网时代的冲突: 无法适应“按需观看”和高互动性的新媒体消费习惯。
受众的自然成长和转移: 原有观众长大,新一代观众选择更多。
互联网平台的强大冲击和内容分流: 视频网站、短视频平台等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替代品。
传播技术和载体的根本性变革: 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网络化改变了信息获取方式。

这些节目曾经承载了许多人的童年回忆,它们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正如任何事物都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演变一样,它们也无法避免被新的媒体形式和内容所取代。这种衰落,也是一种新旧媒体更替的必然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些电视节目的没落确实和广电有关,但是最高票那个偏向抒情叙事的答案从论据到论点都是有些问题的。

首先我不知道他说的当年是哪年,但如果说的不是60年代而是90年代的话,那么“国产动画和日美动画平分秋色”就比较胡扯了。

当时国内的动画大厂就两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动画部。诸位童年记忆里能叫的上名的国产动画绝大部分是这两家出品的,是绝对的领头羊。但这两家的模式还有很大区别,央视动画的作品大多是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以及其他小型公司协力制作,上美则基本是自产自销。这是题外话,按下不表,我们姑且知道上美的制作水准总体上要比央视更强就好。

然而即便是这两家,所生产的作品在当时也已经对日美动画望尘莫及。

举个例子,同样是1999年出品的电视动画,同样是封神演义题材。

这是上美的《封神榜传奇》:


这是日本东电和Studio DEEN(就是后来做06版FSN的那家)的《封神演义仙界传》:


我想已经足以管中窥豹看到两边的演出水平已然完全不在一条线上,要知道后者还是商业化流水线动画,在历史评价里甚至属于“做崩了”那类,并不能代表彼时日本动画业的高水准。

而更关键的是,此时的上美已经很明显在模仿日式动画的风格,不论是人物设计还是做得不咋滴的金田透视。包括之后的《隋唐英雄传》《我为歌狂》《白鸽岛》也是如此。

再举个例子。很多人对后来大量粗制滥造的国产3DCG动画深恶痛绝,那么第一部国产3DCG动画是哪个呢?是1996年上美的《玩具之家》,也就是“老箱子与小电脑”。据称这部动画因为底片焚毁已经无处可寻了,但是看过这片的人见了下图应该还是会有印象:

而这部动画自然很容易让人想到那部比它早一年诞生的迪士尼动画——世界上第一部3DCG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

差距不言而喻。

除了制作水平难以比肩以外,仅1999年一年,日本电视动画的产量就在80部以上,累积时长远超过90年代间上美所有作品总和……

所以,直白地讲,到20世纪末,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国产动画就早已被日美动画碾压,蓝猫淘气三千问在当时的相对制作水平未必就高于后来的喜羊羊与灰太狼。诸位如今能觉得当初的国产动画不比日美动画逊色只不过是童年滤镜作祟而已。但实际上大家小时候在《哪吒传奇》和《数码宝贝》同时播的时候选了哪个看,想必自己心里也有数。

而其结果就是引进动画的收视率远高于国产动画,各家电视台趋之若鹜,对购买国产则兴致寥寥。在这样的形势下,连从依靠国家拨款模式向接受市场化投资模式转型的上美都难以为继,更别说各家小厂。

这恰恰就是2004年广电放出“黄金档海外禁播令”的直接原因。这个通知的出台自然是有着民族主义的立场,但其本质实际上是推动各家电视台去收购国产动画,也就是所谓的“引导资本”。

而之后的海外影视节目引进审批全面收紧虽然也是由广电操作,但这是针对中国整个电视行业的,就不止是动画这一边的问题了。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大陆几家少儿频道的成立时间:

央视少儿频道(2003)

哈哈少儿(2004)

炫动卡通(2004)

金鹰卡通(2004)

……

可以看到,限播令出台之时恰恰是国内电视台争相效仿香港的翡翠台、台湾的东森台拓展少儿类频道的大年,而引进动画原本无疑是这些频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时候出台禁播令对此自然是一个严重打击,相当在开“流”的时候截了“源”。其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些频道在开播不久后就很快进入无新节目可播的窘境,观众流失严重,连众多从其他频道转移至此的老节目收视率也一同受到打击。而随着数字电视开始普及,这些频道更进一步沦为鸡肋。

再来看这段,又是“当时”,到底是哪个“当时”?虽然我不是学新闻的,但我也能看出作者的春秋笔法,那就是全文除了一开始给出个2004年,后面全都一律用“当时”,通过模糊时间线来合理化自己的结论。我建议大家遇到这类文章的时候都保持警惕。

要知道的是,“黄金档禁播令”是2004年出台的,土豆网则是2005年才成立的,优酷则要等到2006年,所以说什么“那时候网上资源也丰富,打开一个优酷土豆就能随便看”纯属信口开河。

04年的时候,除了评论区里一些知友提到的诸如“互联星空”等宽带运营商提供的视频点播服务,国内大部分家庭还在使用小水管,流畅收看在线视频简直天方夜谭(实际上连PC普及率都是个问题);而且大部分的下载资源站,例如猫扑漫区和贪婪大陆,也都还是封闭型的社区,需要水贴凑币才能获取资源,对于多数儿童而言并不是什么触手可及的东西。当时还是“真·小学生”的我就因为灌水在猫扑被挂起来过。

其实说到底,就算是当年,被动接收电视台播出的动画的,和会自己去找当季动画看的也并不是一类人。

那么当时有看最新日本动画需求的青少年的主流解决方案是什么?

是买盗版碟,还有这种“芝麻开门”假正版:

而这个时期也是《动漫情报》《东西动漫社》这样的资讯类节目、《动感新势力》《动画基地》这类动漫杂志发展最为活跃的时候。

在线视频进一步普及进入千家万户则至少要等到2008年之后,足以对传统电视业发起冲击更是2010年之后的事了,而此时的电视上引进动画早就濒临绝迹,就算播也基本是些已经播了近十年的老片子,题目中提到这些动画栏目也早已衰落,说是受到网络视频冲击是站不住脚的,网络视频冲击的其实是上述这类资讯节目以及动漫杂志还有盗版碟市场。

这里的时间线依然乱七八糟。

在04到08年国产动画最受电视市场青睐的时期,其实确实诞生了包括《精灵世纪》《秦时明月》《神厨小富贵》《果宝特攻》《中华小子》(中法合拍)这些相对不错的作品,而即便是诸位看不上眼的喜洋洋和熊出没还有猪猪侠,他们对于国产动画不论是在制作工业上还是对商业模式的摸索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虽然这些作品依然还是差同期的日美动画八条街,而且从结果来讲只是验证了一遍人家的老路——光靠卖作品是没有出路的,能卖周边的才有活路。但是如果没有当时广电硬开辟出来的土壤,这些动画可能连诞生的机会都没有。

反倒是如今许多人喜欢拿来裱的《雷锋的故事》《戚继光英雄传》《汽车人总动员》都是2010年以后冒出来的妖魔鬼怪。而且恰恰和市场资本没有关系,前几年入坑结果血亏的大量资本都已经跑路了,是许多地方政府跟上的所谓动漫产业扶持政策被人钻了空子。这个现象也同样不限于动画业。

最后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大风车、动画城,其实还有七巧板,都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少儿节目。一开始这几个节目定位是有显著差别的,动画城就是纯粹播动画的节目,大风车是少儿综艺节目内置了播动画的环节,七巧板则是低幼版的大风车。在早期有大量引进动画可播的情况下,这三个节目可以做出差异性。但随着限播令导致动画节目同质化,再加上传统综艺日渐式微,这些节目收视率不断下滑。2010年,动画城与大风车合并,属于很典型的电视台看节目随着时代变迁而衰退。

小神龙俱乐部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小神龙俱乐部是迪士尼进入中国市场、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一环,其终极目标是在中国拥有一个专属电视频道,而这一方针即使是在引进动画受限后也没有改变,迪士尼依旧与本地电视台尝试合作制作一些本土电视节目,比如《课间好时光》。

但最终在与上海政府在关于迪士尼乐园建造的谈判过程中,迪士尼放弃了设立专属电视频道的设想,小神龙俱乐部也就没有了存在意义,就此停播。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又会说“你就是带着优越感来给别人挑刺,自己也没能给出问题的结论啊”。然而这个问题完全就是论文级的命题,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给大家多展示一些视角,澄清一下一些事实性错误。如有偏差不足之处也恳望指正。

带着情绪和认同感喷一喷广电当然很爽,但真正的求知只能请诸位自己去践行。

user avatar

说出来您可能不信,但是这跟2004之后国家一系列“鼓励”国产动画片产业发展的政策紧密相关。


话说当年的国产动画也是百花齐放,跟美日的动画片平分秋色的。我们那个时候虽然也看七龙珠,蜡笔小新,柯南。但是小虎还乡,海尔兄弟,小糊涂仙,蓝猫淘气三千问之类的国产动画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据了大量的比重。而且以我们小孩子的眼光来看,国产动画片一点都不逊于外国的动画片。除此之外国产动画片寓教于乐的效果非常明显,海尔兄弟和蓝猫可以说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科学启蒙。


但是自从“禁止黄金时间播放日本动画片”的政策出台之后,国内动画产业的格局就变了。当时热门的日本动画全面转移到了互联网。而且由于日本动画长期优质连载的特性,国内的孩子们开始主动学习上网追番。(那时候网上资源也丰富,打开一个优酷土豆就能随便看)。这个时候孩子们大概还是保持着电视电脑双追的模式的。像是成龙历险记,喜洋洋,海绵宝宝就是这个时候从电视上火的。


而且最可怕的是,资本的力量这个时候看准了中国电视动画这块肥沃的市场。当时由于国家给动画产业大量的补贴,很多资本家开始做动画骗补贴。很多粗制滥造的动画只靠国家补贴就能回本。更何况国内电视动画市场在把日本动画踢出去之后根本就无法满足小朋友的需求。所以那些垃圾3D动漫可以堂而皇之的登上各大卫视甚至央视的舞台继续骗钱。这条资本的大鲶鱼直接进一步把国内动画市场的水搅混。好多良心动画厂都是在这几年死掉的。而这几年国产动画的产出我们也看到了:雷锋的故事,高铁侠,赛车人总动员。


在那之后,10岁以上的少年就基本不在电视上看动画片了。一个是网上的动画资源丰富又好看,一个是电视上的动画片确实很难看。这样一来,各种主打动画片的少儿节目的没落也是情理之中了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