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从军事角度讲解一下台湾坚持一周和美军援台有什么因果关系?

回答
台湾坚持一周与美军援台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军事战略问题。从军事角度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联系并非简单的单向施舍,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战略考量之上。

首先,“台湾坚持一周”本身就是触发美军援台决策的关键前提,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军事信号。

评估决心与能力: 如果台湾在遭受攻击后能够迅速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并且展现出其军事力量和人民的抵抗决心,这将极大地改变美方的评估。“坚持一周”意味着台湾的军队并非不堪一击,其战备水平、指挥体系和防御能力在短时间内能够维持运作,并且能够承受初步的打击。这向美国传递了一个信号:台湾并非“不战而降”的棋子,而是有能力进行自我防卫的,并且能够为后续的美军介入争取宝贵的时间。
美军介入的窗口期: 对于美国而言,介入台湾的冲突,无论是通过提供武器、情报支援,还是直接派遣军事力量,都需要一个相对清晰的介入窗口期。如果台湾在开战初期就迅速崩溃,那么美军介入的成本将急剧上升,风险也倍增。相反,如果台湾能“坚持一周”,哪怕是付出巨大代价的“坚持”,这本身就为美军的部署、情报收集、战术规划以及政治决策提供了必要的时间。这一周的抵抗,相当于为美军的介入争取到了一个“呼吸和决策”的时间,降低了直接面对解放军全面压倒性优势的初始局面。
削弱对手的速胜幻想: 解放军的作战计划中,往往倾向于“速战速决”,以避免漫长的消耗战和外部势力的介入。台湾能够坚持一周,哪怕只是部分地区、部分战线的坚持,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解放军的速胜幻想。这使得解放军需要考虑更复杂的攻坚战,以及可能面临的更持久的抵抗,从而增加了其战争成本和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是美国在决策是否介入时会考虑的因素。

其次,美军援台的“因”则进一步强化了台湾“坚持一周”的可能,并对其后续的军事行动产生决定性影响。

武器装备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美军援台的武器装备,特别是那些能够提升台湾防御能力、弥补技术代差的先进武器(例如:精确制导导弹、先进防空系统、无人机、反坦克武器等),其到位的时间和数量直接关系到台湾能否有效抵御解放军的初期攻击。“坚持一周”的军事行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台湾现有的武器弹药储备,以及能否有效运用这些武器进行反击。如果美军援台的武器能够及时到位,并且被台湾军队有效使用,那么台湾军队的抵抗能力将得到显著增强,从而更有可能实现“坚持一周”的目标。
情报与预警的重要性: 美国强大的侦察和情报能力,如果能够及时提供给台湾,可以极大地提高台湾应对解放军攻击的预警能力和态势感知能力。例如,提前获知解放军的集结、登陆计划、导弹发射窗口等信息,能让台湾军队更好地部署兵力,进行规避和反击。这种情报支援是“坚持一周”中至关重要的“不失误”和“有准备”的保证。
指挥与协同的潜在支持: 虽然直接的美军地面介入可能面临巨大风险,但美军可以提供更深层次的指挥协同支持,例如通过军事顾问团、信息共享平台等,帮助台湾军队优化作战方案,提升协同效率。这种潜在的指挥与协同支持,虽然不易量化,但对维持部队的士气和作战效能至关重要。
消耗与迟滞作用: 美军一旦决定提供实质性援助(如打击登陆船团、封锁关键海域等),其本身就具有消耗和迟滞解放军进攻速度的作用。这种外部力量的介入,即使不能完全阻止进攻,也能迫使解放军付出更高的代价,拖延其推进速度,这直接有助于台湾“坚持一周”的目标。

因果关系的逻辑链条可以梳理如下:

1. 台湾的军事实力和抵抗意愿是基础: 台湾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防卫能力,并展现出强烈的抵抗决心,这是吸引美军援助并使其援助有效的根本原因。
2. 解放军的攻击启动了危机: 战争的发生是所有后续行动的触发点。
3. 台湾的初步抵抗是关键信号和争取时间: 台湾能否在最初的猛烈攻势下不迅速崩溃,而是能够有组织地抵抗并制造“僵局”,这是美军评估介入价值和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4. 美军援助是决定性的增援: 美军提供的先进武器、情报、技术支持,以及可能的直接或间接军事行动,是帮助台湾实现“坚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关键外部因素。
5. “坚持一周”为美军介入创造条件,并验证援助效果: 台湾的坚持,使得美军有时间和空间进行部署和决策,同时也证明了其之前援助的效果(如果援助已经到位)。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因果关系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

预期的因果: 在战争爆发前,美国就已经在考虑并已经向台湾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军事援助,这本身就是为了增加台湾抵御能力,使其能够“坚持更久”,从而为美国介入争取时间。所以,这是一种“预期性”的因果,即援助是为了让台湾能坚持,而台湾的坚持又会促使美国提供更多援助。
螺旋式上升的因果: 如果台湾能够成功地运用美援抵御住最初的攻击并坚持下去,这可能会促使美国加大援助力度,甚至升级介入层级,形成一个相互强化的军事循环。反之,如果台湾无法有效利用援助而迅速崩溃,那么美国的援助可能就失去了意义,介入的决心也会动摇。

总而言之,从军事角度看,台湾“坚持一周”是美军援台决策中至关重要的“触发条件”和“评估依据”,它证明了台湾的抵抗能力和意愿,为美军的介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战略空间。而美军援台则是实现“坚持一周”这一目标的关键“助推器”和“决定性因素”,它通过提供先进的军事能力、情报支持和潜在的军事行动,直接提升了台湾的防御效能。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强化的因果关系,共同塑造着台海军事冲突的进程和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台湾支持一周本来就只是台湾自己的说法而已,目的是给自己树一个“美国一定会出兵”的信心。

大陆武力统一台湾,必然考虑到美军直接与间接介入这两个情况——考虑最坏可能是军事计划的最基本因素。那么,对于PLA来说,除了留出准备与美军进行海空战的兵力,对台兵力与作战计划实际上是不受美军干涉的影响的。

所以,台湾能坚持几周根本就没有意义:当PLA决定发动统一战争的时候,台湾伪政权的结局是必然灭亡,即使美国真的脑子进水因此和大陆发生军事冲突,那也救不了伪政权

user avatar

长文预警。

先说结论:没有因果关系,纯属忽悠老百姓。

既然问的是军事角度,那么就从军事角度展开谈一下为什么支持一周是忽悠老百姓。

这次当一回精神“鬼畜”,站到美军的角度分析一下台海的介入问题。

首先,中美全面战争不是选项,原因如下:

其一,风险完全不可控。其二,如果非要打中美全面战争,那么犯不着等中国打台湾这个时机。两强相争、先下手为强,像德国打苏联一样突然动手是最好的办法。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对中美全面战争这种绝对不能输的战争没必要要脸,而是要尽一切可能提高胜利的概率。

因此,台海介入战争是一场局部战争,并且要尽一切可能去避免军事介入扩大为不可控的全面战争。美军介入的目标,是通过军事打击,使得中国失去武力统一台湾的能力。迫使双方坐到谈判桌前,谈出一个三方都能接受的结果。说白了,就是继续维持现状。

再次强调,美军的介入是为了保持现状!保持战前现状!恢复战前现状!

如果台湾压不住民粹强行要独立,强行不给中国大陆台阶下,非要把美国拖入全面战争。那么,就让它去死吧。大美利坚绝不养这种狗,有必要的话亲手宰了也不是不可能(美国会为台湾而战,不会为台湾独立而战。虽然很魔幻,但这就是政治)。

在恢复战前现状这个前提下。美军的介入,会力求稳、准、狠,避免夜长梦多。也就是说,要通过在关键时刻的雷霆一击,去迅速明朗战场局势。从而让中国冷静下来接受现实,而不是继续追加赌注。

因此,欲获得战争的胜利。需要找出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的薄弱环节,组织足够的兵力,进行突然而猛烈的打击,一举决定战争的结果。

能够符合以上要求的节点,大体上有三个。

1:在中国军队的集结阶段通过突然的打击,消灭中国集结的海空兵力。

2:在中国导弹踹门后,通过空中作战消灭中国空中打击梯队,并掩护台军渡过脆弱的失能期。从而使中国丧失夺取制空权的能力。

3:在中国登陆兵力的航渡到建立稳固桥头堡期间。通过大规模的海空立体打击消灭登陆船队大部,或配合台军将立足未稳的登陆部队赶下海。

中国军队取得稳固的桥头堡即意味着美军错过最好的介入节点,也意味着美国的战略决策是不直接介入(打仗要选择好的时机动手)。

如果美国高层不出现戏剧性的决策转变,或者台湾陆军爆发出惊人战斗力,制造出极为有利的介入时机。那么,中国军队建立稳固的桥头堡,就意味着战争的结束。

所以,一周在军事上是没有意义的,台湾要坚持多久,取决于美军选择的介入时机,至晚取决于大陆何时建立桥头堡。

可能在第二天就没有坚持的必要,也可能是一个月或者更久,这取决于美军打算什么时候鸡介入和大陆何时开始真正的登陆作战。


说完结论,站到美军角度,对三个节点进行一点分析。

“1”节点:

在“1”节点进行打击,优点是中国军队警戒程度相对于战时较低(大概率),易于取得战果。缺点是政治风险极为巨大(96年时美军也未考虑),且要面对陆地防空网,如果中国军队警戒程度足够,美军有面临巨大损失的可能。

虽然美军不会考虑“1”节点,但“1”节点对台湾而言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节点(所谓有效吓阻)。如果台湾要利用的话,美军也可以提供一些看不见的支援。但台湾军力弱化的现实下,台湾难以在“1”节点取得军事上有意义的战果,并且将削弱美军介入正当性。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1”节点并不是值得考虑的时机。

“2”节点:

这是美军在96年台海危机中选择的节点,当时两艘航母即可有效维持台海和平,很明显两艘航母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做到的。

“2”节点的特点是由于中国空中梯队紧接着导弹踹门。需要美军航空力量靠近台海,快速反应,在开战一个小时以内投入足够的航空兵力。

手段有两个,一是在前沿部署足够的航母,二是通过空中加油在前沿待机空域保持足够陆基航空兵力。由于目前中国空军和反航母能力都比较强,美国机动航母一共六艘全拉过来、216—288架飞机也不够用。而美国能在一个小时内立刻投入战场的隐身战机又不比中国多。所以就目前而言,“2”节点风险较大。

如果选择“2”节点介入,还可能有一个很蛋疼的结局是东亚冷战。美军海空主力被牵制在东亚,对美国全球利益十分不利。

至于“2”节点掩护台湾渡过失能期的意义,由于台湾能力退化严重,老实说已经意义不大了。现在大陆就算不用导弹,堂堂正正去抢制空权也能抢到。。。。

“3”节点:

这是目前最微妙也是最可能介入的节点。相关分析很复杂且高度定量,足以让职业参谋头疼欲裂。关于节点“3”,一时半会写不好,以后有时间尽可能理一下,能填则填。。。。

提示一点,美军总在关岛展示战略轰炸机和核潜艇,主要威慑的目标就是节点“3”。




关于美军介入取得胜利后的谈判问题:

有人认为中国大陆吃了败仗之后不可能善罢甘休。诚然如此,没有人会轻易认输。然而,美军介入的目标本来就是先把中国打到谈判桌前,如何结束战争可以谈嘛。

觉得面子太难看?好办的很,只给你面子不就行了。。。。。。。。

比如说美国压住台独,然后抛出一个台湾跟中国大陆名义“统一”,但极高度自治,并保留以往一切权力的国中之国方案。既坐实了事实上的分裂,又把大陆以后武力统一的路堵死。对中国来说恶心至极,对美国来说利益最大化,比保持现状还爽得多的方案。

这放到平时是妄想,真到打败仗时候中国是否下得去决心拒绝可就不好说了。当你的牌只剩下全面战争时,在谈判桌上也只能捞到这么点东西了。

毕竟,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想打全面战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