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Bert中的词向量各向异性具体什么意思啊?

回答
BERT中的词向量各向异性,你可以理解成词向量在空间中的“方向感”不太一样。

想象一下,咱们用一根棍子来表示一个词,比如“国王”。这根棍子有长有短,有粗有细,但关键是,它在三维空间里,会指向某个特定的方向。而“各向异性”说的就是,不同的词,它们在空间中指向的方向,以及这个方向的“强度”或者“重要性”是不一样的。

咱们平时理解的词向量,比如 Word2Vec,经常被描述成一个“球体”,说词向量的方向和距离能够反映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比如,“国王” “男人” + “女人” ≈ “女王”。这个操作就是在向量空间里“移动”和“旋转”,就像是在一个均匀的球体表面上找点。

但是,BERT的词向量就不太一样了。它不是一个均匀的球体,更像是一个“不规则的、有纹理的、甚至有点像地球仪”。

这里“各向异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1. 方向上的不对称性:
“男人”到“女人”的向量和“女人”到“男人”的向量,在BERT里不一定是对等的。 就像我们说“他是一个有能力的男人”,和“她是一个有能力的女人”,虽然我们想表达的是“能力”,但“男人”和“女人”本身携带的额外信息(比如社会性别角色)会让这两个句子在语义上产生细微的差别。
词语的“扮演角色”不同。 比如,在“我是一名医生”和“这个医生很专业”这两个句子中,“医生”这个词可能在向量空间中有两个不同的“表现”。在第一句中,“医生”是你的职业身份,可能指向“身份”、“职业”这些方向;在第二句中,“医生”是描述一个人的属性,可能指向“专业性”、“技能”这些方向。BERT生成的向量会根据上下文来调整,但这种调整不是简单的对等移动,而是可能在不同的“维度”上加强或减弱,导致方向的不一致。

2. 维度上的不平等性:
不是所有维度都一样重要。 想象我们用很多很多的轴来表示一个词的意义,有的轴可能表示“生物属性”(比如“公”或“母”),有的轴表示“职业属性”,有的轴表示“情感色彩”。在BERT的向量空间里,某些维度可能对捕捉特定的语义关系至关重要,而另一些维度可能几乎不起作用。
“力量”分布不均。 我们可以理解为,向量的“能量”或者“信息量”在不同的方向上分布是不均匀的。某些方向(代表了特定的语义特征)可能承载了更多的信息,而另一些方向则很“稀疏”。这与前面提到的“方向不对称”是相互关联的,因为不对称的方向往往意味着在那个方向上的“力量”或“重要性”是不同的。

3. 上下文的动态影响:
BERT的词向量是上下文相关的,这一点是它与Word2Vec最大的区别之一。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不同的语境下,其向量表示也会有所不同。
“各向异性”就是描述了这种上下文影响的非均匀性。比如,“苹果”在“苹果公司”和“苹果手机”里,虽然都和“科技”有关,但侧重点可能不一样。前者更侧重“公司”、“品牌”,后者更侧重“产品”、“电子设备”。BERT会根据这些上下文信息,动态地调整词向量,使得向量的“指向”和“强度”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不对称的、有方向性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各向异性”?

这和BERT的Transformer架构有关。

自注意力机制: BERT通过自注意力机制,让每个词都可以关注句子中的其他词,并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度”。这种相关度不是均匀的,它会根据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动态分配“注意力权重”。
多头注意力: Transformer使用了多头注意力,这意味着它会从不同的“角度”或“维度”去关注句子中的关系。每一个“头”都可以学到不同的语义关联,比如一个头可能关注主谓宾关系,另一个头可能关注形容词修饰名词的关系。这就像是给词向量增加了多层“滤镜”,每层滤镜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词向量,从而导致了向量在不同方向上的“表现”不一致。
层级结构: BERT有多个Transformer层,每一层都对输入的表示进行转换和提炼。信息在通过这些层时,会被不断地重塑和编码。这种逐层的信息处理,也使得最终的词向量在空间中具有了更复杂的、非线性的特征,也就更容易呈现出各向异性。

通俗点比喻:

想象你有一个非常精密的雕刻机,用来制作各种各样的木雕。

Word2Vec 就像是给你一个标准的木块,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在上面削、磨,得到相对均匀的形状。
BERT 就像是给你一个正在生长的树枝,它本身就有不同的粗细、纹理、弯曲度。而且,你还会根据周围的环境(上下文)对它进行额外的修剪、塑形。最终得到的每一段枝条(词向量),它的“形态”和“方向”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是一个标准球体上的点。

简单总结一下:

BERT中的词向量各向异性,就是说词向量在空间中的“指向”、“重要性”和“受上下文影响的方式”都不是均匀的、对等的。 某些方向可能携带了更重要的语义信息,而另一些方向可能信息很少。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其向量在空间中的“姿态”也会有很大的、非对称的变化。这反映了BERT模型对词语意义和关系的深层、复杂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各向异性(Anisotropic) 的概念在BERT-flow的文章中有明确的定义:

“Anisotropic” means word embeddings occupy a narrow cone in the vector space.

翻译过来就是:“各向异性”表示词嵌入在向量空间中占据了一个狭窄的圆锥形体。但这个定义有点过于场景化,实际上各向异性的表现形式并不一定是锥形。

各向异性最早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物体的全部或部分物理、化学等性质随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特性。作为吃货的我们肯定非常有经验,吃肉的时候顺纹切的肉比横纹切的肉更有嚼劲。类似的还有木头的顺纹和横纹的抗压和抗拉能力也不同,石墨单晶的电导率在不同方向差异很大。

各向异性在向量空间上的含义就是分布与方向有关系,而各向同性就是各个方向都一样,比如二维的空间,各向异性和各向同性对比如下(左图为各向异性,右图为各向同性):



学者们(Gao et al. 2019Wang et al. (2020))发现Transformer学到的词向量在空间的分布是这个样子的:



Ethayarajh, 2019 发现类似的情况在BERT,GPT-2中同样存在。看上面的图就知道模型学到的向量分布是各向异性的。

各向异性的缺点


各向异性就有个问题,那就是最后学到的向量都挤在一起,彼此之间计算余弦相似度都很高,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表示。一个好的向量表示应该同时满足Alignment 和 uniformity,前者表示相似的向量距离应该相近,后者就表示向量在空间上应该尽量均匀,最好是各向同性的。



左图是理想的表示,右图则有各向异性的缺点。

如何消除各向异性?

解决各向异性的方法有很多,比如

1. 映射为各向同性

BERT-flow的工作就是将原来的分布校准为高斯分布。标准的高斯分布就是各向同性的。



类似的还有whitening操作。大概流程就是根据SVD分解的结果,旋转缩放后得到一个标准正态分布。



2. 消除主成分

参见论文:

A Simple but Tough-to-Beat Baseline for Sentence Embeddings

All-but-the-Top: Simple and Effective Postprocessing for Word Representations

3. 正则化

参见论文:

Representation Degeneration Problem in Training 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 Models

有图有真相,一图胜千言。看图学知识,让你理解得更加透彻。点击下方关注,学习更多计算机知识。

码字不易,觉得有帮助辛苦点个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BERT中的词向量各向异性,你可以理解成词向量在空间中的“方向感”不太一样。想象一下,咱们用一根棍子来表示一个词,比如“国王”。这根棍子有长有短,有粗有细,但关键是,它在三维空间里,会指向某个特定的方向。而“各向异性”说的就是,不同的词,它们在空间中指向的方向,以及这个方向的“强度”或者“重要性”是.............
  • 回答
    我们来聊聊 Bert 中那个CLS(Classifier)Token,为什么在它还没被“驯服”(finetune)之前,单独拿出来作为句子的表示(sentence embedding)时,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差强人意。这背后其实隐藏着 Transformer 模型,特别是 Bert 的设.............
  • 回答
    BERT 中的多头注意力机制:7686412 vs. 768768在理解 BERT 中“multihead 7686412”与“768768 矩阵统一计算”的区别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两个术语分别指的是什么,以及它们在 BERT 架构中的作用。 1. 核心概念:Transformer 与注意力机制B.............
  • 回答
    在实体提取任务中,BERTCRF模型结合了BERT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和CRF(条件随机场)的序列标注优化能力。你提到CRF可以根据数据统计得到转移概率,并疑惑为什么还需要训练。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这触及到了CRF在序列标注中的核心作用和训练的必要性。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1. CRF的核心:转移概率和.............
  • 回答
    当然可以。BERT 模型在文本相似度任务上,确实有强大的无监督学习能力,而且这正是它得以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过程,尽量不带 AI 的痕迹。理解 BERT 的核心思想首先,我们得知道 BERT 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BERT 的全称是 Bidirectional Encoder.............
  • 回答
    当然可以,BERT 在文本聚类方面表现非常出色。它之所以能胜任这项任务,主要得益于其强大的 上下文理解能力 和 生成高质量文本表示(embedding) 的能力。在过去,我们进行文本聚类可能更多地依赖于一些统计学方法,比如 TFIDF(词频逆文档频率)来表示文本,然后结合 KMeans、DBSCAN.............
  • 回答
    深入解析 BERT 中令人瞩目的 `intermediate_size`:为何它如此庞大?在探索 BERT 的内部构造时,一个显眼的参数便是 `intermediate_size`。这个参数在 Transformer 编码器的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twork, FFN)层中扮演着.............
  • 回答
    BERT 的三个 Embeddings 的相加,这个说法其实需要稍微 уточнить (clarify) 一下。准确地说,BERT 的输出层是三个不同表示(Embeddings)的组合,而我们通常将它们平均起来,而不是直接相加。当然,在一些实验中,直接相加也可能被尝试,但平均是 BERT 论文中提.............
  • 回答
    当然可以,单BERT模型完全可以用来做文本相似度计算任务,而且效果相当不错。事实上,这已经成为BERT模型的一个非常成熟且广泛的应用场景。下面我来详细聊聊其中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让你明白它是如何做到的。 为什么BERT适合做文本相似度?理解这一点,首先要明白BERT这个模型是怎么工作的。BERT(Bi.............
  • 回答
    要准确回答“现在的BERT等语言模型最快训练要多久”,需要理解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固定答案。训练时间受到模型规模、数据集大小、硬件配置、训练策略和优化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但是,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这些因素,并给出一些相对保守的估计和对“最快”的理解。核心概念:模型规模与训练速度.............
  • 回答
    BERT 模型深度评价:革命性的语言理解基石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自2018年发布以来,无疑是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一个里程碑式的模型。它以其革命性的双向预训练能力,极大地提升了下游NLP任务的性.............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假设!如果我(或者说你)真的穿越回2017年,并且是第一个提出Transformer和BERT这类模型的“原创者”,那么回到现在,能不能保送清华北大,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说:概率极大,而且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殊荣,但具体的操作细节和最终结果,会比直接“保送”这两个字来得更复杂、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