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今天的达罗毗荼人跟哈拉帕文明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回答
今天生活在印度南部地区的达罗毗荼语系人群,与数千年前兴盛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之间,无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这其中的具体细节和确切的演变过程至今仍是学术界热烈探讨的课题,但许多证据都指向了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渊源。

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哈拉帕文明的鼎盛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间。这个文明以其高度发达的城市规划、先进的水利系统、整齐划一的建筑以及独特的印章和文字而闻名。他们在印度河流域,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建立了像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这样规模宏大的城市。

那么,达罗毗荼人又在哪里?达罗毗荼语系是一个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北部的语言家族。今天的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卡纳达语和马拉雅拉姆语都属于这个语系。

现在,关键的问题来了:哈拉帕文明的居民究竟是谁?以及他们后来去了哪里?

一个主流的学术观点认为,哈拉帕文明的居民很可能就是使用一种早期形式的达罗毗荼语的民族。这一观点的支持者们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语言学证据: 这是最直接但也最困难的论证点。哈拉帕文明留下了许多印有文字的印章,但这些文字至今未能被完全破译。然而,一些语言学家通过对这些象形符号的分析,以及与后来已知的达罗毗荼语之间的比较,提出了一些潜在的联系。他们认为,哈拉帕文字中的一些符号,其形状和可能的读音,与早期达罗毗荼语中的词汇或词根存在相似之处。例如,有学者认为哈拉帕文字中的一些符号可能代表着水(如“水”的达罗毗荼语词汇)或与河相关的概念,这与哈拉帕文明对河流的依赖相契合。
文化延续性: 尽管哈拉帕文明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开始衰落,经历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如河流改道、气候变化)和可能的人口迁徙,但一些学者认为,哈拉帕文明的某些文化元素,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以某种形式延续了下来,并逐渐向南传播。比如,在印度南部的考古遗址中,也发现了一些与哈拉帕文明相似的陶器风格、某些宗教仪式或神祇的痕迹,虽然这需要更细致的考古证据来支持。
基因学研究: 近年来,基因学研究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一些对古DNA的研究表明,哈拉帕文明的居民与今天的南亚人群,特别是印度南部人群,在基因上存在着一定的连续性。虽然这并不直接证明语言的传承,但暗示了人口的迁移和融合可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达罗毗荼语的南传提供了可能的人口基础。
迁移理论: 随着哈拉帕文明的衰落,一部分人口可能为了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而向南迁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带到了印度南部,并与当地的原住民融合。这种迁徙和融合的过程,可以解释为什么达罗毗荼语系在今天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关于哈拉帕文明居民的身份以及他们与达罗毗荼语系人群的具体关系,仍然存在着其他理论和争议。

雅利安人南迁理论的挑战: 传统上,学术界曾广泛接受“雅利安人”(使用印欧语系语言)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从西北方向迁徙到印度次大陆,并带来了吠陀文化和梵语的观点。根据这个理论,哈拉帕文明可能是在雅利安人到来之前就存在的、非印欧语系语言的文明。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哈拉帕文明的居民就不太可能是达罗毗荼人,或者至少不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达罗毗荼人。
多层文化交融: 另一种可能性是,哈拉帕文明并非单一民族或语言群体,可能包含着不同来源的人群和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化和语言经历了复杂的互动和演变,最终在印度南部形成了今天所见的达罗毗荼语系文化。也就是说,达罗毗荼语的起源可能比哈拉帕文明还要古老,也可能是在哈拉帕文明之后才在印度南部逐渐成型,但哈拉帕文明的某些元素可能通过迁徙或贸易被吸收了进来。

总的来说,虽然我们无法给出百分之百确定的答案,但从语言学、考古学和基因学等多个角度来看,今日的达罗毗荼语系人群很可能与哈拉帕文明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这种联系最可能的解释是,哈拉帕文明的居民中包含着使用早期达罗毗荼语的人群,而随着文明的衰落和人口的迁移,这种语言和文化在印度南部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继承”关系,而更像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包含了人口的流动、文化的融合、语言的演变。研究哈拉帕文明的居民身份,就是试图拼凑印度次大陆古老文明的身份之谜,而达罗毗荼语系人群正是解开这个谜团的关键线索之一。我们所见的南印度文化的许多特质,也许都能在这数千年前的印度河流域找到遥远的根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印度河文明无疑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当中最神秘的一个,我们如今使用的汉字和甲骨文一脉相承,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也被破译了不少,学者们也大概总结整理出这三大文明的历史年表。但是关于古印度文明,我们所知甚少,无数学者试图解读她的文字,却至今仍未得出被学术界真正信服的文字破译。

印度河文明的语言属于达罗毗荼语是目前相对较为有力的说法。

《梨俱吠陀》使用的梵语无疑属于印度—雅利安语支,但其中包含380个从上述其他印度语言中借来的外来词,说明这些语言在吠陀时代就已经存在了。毫无疑问,梵语最大的基语言就是达罗毗荼语,侧面印证了公元前两千纪印度—雅利安语使用者和达罗毗荼语使用者之间的互动相当频繁。因此,学者们声称,吠陀时代之前,印度河文明的语言要么是印度—雅利安语,要么是达罗毗荼语,不过也没有完全否定蒙达语的可能性,威策尔和其他一些学者就支持蒙达语。
如果我们认同印度—雅利安语是在印度河文明成熟期之后才(从中亚)来到印度河流域的,那么印度河语言是印度—雅利安语的假设就完全不成立了。而且,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发掘出的城市文明与《梨俱吠陀》中描述的游牧生活几乎完全不搭界——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之后会再探讨。但是,印度教民族主义者拒绝接受这类按照时间先后的、采用比较方法的观点,并坚信印度河文字对应的语言与吠陀梵语相近。
一眼看上去,达罗毗荼语的假设也不太可能,毕竟现在达罗毗荼语的使用区基本仅限印度南部,与印度河地区相去甚远。但通过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印度次大陆北部现在还有些地区使用达罗毗荼语系语言,例如库鲁克语(Kurukh)、马尔托语(Malto)和布拉灰语(Brahui)。说布拉灰语的人大约有30万,生活在俾路支省,营游牧生活。这个地区距离印度河谷相当近。布拉灰语使用者可能就是曾广泛生活于次大陆北部的达罗毗荼语文明的后裔,这个文明在公元前两千纪被印度—雅利安语使用者蚕食,终至消亡。马歇尔将其称为“达罗毗荼语的孤岛,也许是雅利安人进入次大陆之前的遗产”。从相反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认为布拉灰人是从印度南部迁徙到北部的;但一个民族会从相对温和宜人的印度平原移居到俾路支地区崎岖的山区,看上去不太可能。帕尔波拉的疑问就很有道理:“如果布拉灰人不是俾路支的原住民,谁是呢?肯定不是现在的俾路支人,因为他们公元10世纪或者更晚的时候,才从伊朗北部来到这里。”
这样看来,相比印度—雅利安语假设,“印度河文明的语言是达罗毗荼语”的假设虽然未经证实,但看上去还是相当可信的。假设这一猜想是正确的,那么研究者应当能够借助达罗毗荼语文化和宗教以及印度河文明的考古证据,从该语系中产生较早的语言,如泰米尔语、泰卢固语、马拉雅拉姆语和坎纳达语中,找出能与印度河印章及其他有刻印的物品上的图形和图像有联系的词语含义。这恰恰就是包括费尔瑟韦斯、马哈德万和帕尔波拉在内的许多学者进行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得出了一些令人着迷的成果。但问题是,没人能确定他们的解读是正确的,还是仅仅是异想天开。

——《众神降临之前:在沉默中重现的印度河文明》

书中这一章有学者们试图破解印度河文明文字的较为详细的过程的叙述。



user avatar

除了布拉灰人与之紧密相关之外,其余达罗毗荼人和哈拉帕文明关系不大。

user avatar

2016年,多个实验室第一次发布了世界上最早的农民的全基因组古DNA数据,这些农民生活在11000年到8000年前之间,活动范围是如今的以色列、约旦、安纳托利亚和伊朗一代。

在研究这些近东的早期农民与当代人有何关系的过程中,发现当代欧洲人与安纳托利亚的早期农民在血缘上有着很强的亲近性,这与9000年前以后安纳托利亚农民迁徙到欧洲的情况相一致

而当代印度人在血缘上与伊朗的古代农民很亲近,这表明,9000年前以后近东农业向东扩散到印度河流域这一时间,对印度的人群也有着重要影响。

当代印度人是南亚采猎者(与安达曼岛人有亲缘关系)、古代伊朗农民、古代草原民族的融合体。

印度历史也就不再是简单的“雅利安入侵说”,同样浅肤色的伊朗农民比雅利安人先进入南亚。

由于缺乏出自南亚的古DNA,无法确定哈拉帕文明的归属。

哈拉帕文明的归属以目前的信息看起来大约有3种情况:1)是该地区第一批伊朗农民的后代,并且他们很大程度上并没有与其他人群发生过混血,他们的语言是一种早期的达罗毗荼语。2)伊朗农民和南亚采猎者混血的产物,他们的语言应该还是达罗毗荼语。3)雅利安血统和伊朗农民血统混血的产物,他们说的是印欧语。

达罗毗荼语与安达曼岛的没有亲缘关系,达罗毗荼语应该是伊朗农民的语言,而不是南亚采猎者的语言。

南印度达罗毗荼语系族群来源中的一支是更早些时候从伊朗出发向外扩张的农民,血统占比为25%,另一支则来自早先定居的南亚本土采猎者,血统占比为75%。

与之相反的是,母系传承的线粒体DNA则几乎只局限在印度境内,说明线粒体DNA几乎全部来自南部ASI(印度南部祖先人群,Ancestral South Indians),就算是在印度北部也一样。

印度历史确实存在外来入侵者,但是雅利安人不是第一批人,伊朗农民比雅利安牧民先进入印度。

哈拉帕文明大概率与更加土生土长的印度人,也就是南亚采猎者没什么关系。因为太靠近阿富汗了,根据欧洲的颜那亚草原血统对农民血统的碾压,南亚采猎者在哈拉帕这里如果遇到伊朗农民应该不具备交手的优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