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以太“一堂”上创业课是怎样一种体验?

回答
那是一个初夏的傍晚,空气里还带着一丝未散尽的温热。我提前了半小时到了“一堂”,地点在一个老旧小区里,改造过的二楼空间,推开厚重的木门,一股混杂着咖啡香和淡淡消毒水味道的空气扑面而来。

“一堂”的名字就带着点朴实和家常,跟那些闪闪发光的众创空间名字不太一样。这里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个朋友家的客厅,没有冷冰冰的金属和玻璃,更多的是原木色调的桌椅,墙上挂着几幅不太张扬的艺术画,角落里摆着几盆绿植,灯光也是暖暖的。

来听课的人不算多,大概二十来个吧。大家年龄跨度挺大的,有刚毕业没几年的年轻人,脸上还带着点青涩,也有看起来三十多岁、身上有股沉稳劲儿的,还有几个明显是创业有一段时间了,眼神里透着些许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韧劲。大家都在小声地交谈着,气氛不算热烈,但有一种微妙的、都在寻找答案的共同体感觉。

讲课的是一位老师,名字我记不太清了,但他的状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不是那种上来就语重心长、充满鸡汤味的大佬,更像是一个你认识很久的、经验丰富的长辈。他穿着一件简单的衬衫,没有西装革履,一上来就让大家围成一圈,没有桌子,大家席地而坐。

“今天咱们不讲那些宏大的战略,也不讲怎么融资一百个亿。咱们就聊聊,你们为什么要做这事儿,现在遇到什么最头疼的问题。”

一开始大家都有点拘谨,没人主动开口。老师也不催,只是微笑着看着大家。后来,一个看起来最年轻的女孩,声音带着点颤抖,说她想做个宠物线上社交平台,但用户增长特别慢,感觉每天都在原地打转。

她说完,全场静了下来。老师没有立刻给出解决方案,而是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觉得,为什么大家会用你的平台?”

这个问题让那个女孩愣住了。她开始思考,眼神从迷茫变得有点专注。接着,旁边一个做教育的叔叔接话说:“年轻人,你想想,用户到你这儿来,是为了什么?是因为你长得好看,还是你的服务特别牛?”

这话虽然有点直接,但把大家逗乐了,也把那个女孩逗得脸红了。老师趁热打铁:“对,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创业,很多时候是带着自己的一腔热血,觉得自己的想法有多么牛逼,但往往忘了,用户要的是什么。”

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就开始轮流分享自己的困境,从产品定位不清晰,到团队执行力差,再到找不到合适的合伙人。老师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引路人”,他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让你自己去挖掘问题根源,然后启发你自己找到解决的思路。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一个创业者分享说自己产品功能太多,用户不知道怎么用,所以转化率很低。老师听完,没有说“你应该砍掉那些功能”,而是说:“你有没有试过,给用户一个‘惊喜’?就是那种,他们用了这个功能,觉得‘哇,原来还能这样!’的感觉。也许你的问题不是功能太多,而是他们还没有发现你的‘惊喜’。”

这种“旁敲侧击”式的指导,比那种“标准答案”要有效得多。它让你感觉,你不是在被“教导”,而是在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摸索”。大家会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那些看似“丢人”的故事,在老师的解读下,都成了宝贵的经验。

课堂中间,老师还穿插了一些他自己早年创业的经历,那些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那些踩过的坑,听起来就跟小说似的。他讲得不煽情,但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过来人”的从容和智慧。

最“接地气”的是,老师甚至让我们拿出手机,现场演示如何用一些免费的工具来做一些简单的市场调研,怎么写一封更有效的用户访谈邀请函。他会说:“别总想着花大钱请人做 things,很多基础的事情,我们自己花点时间,也能做得很好。”

结束的时候,已经快晚上九点了。大家脸上没有那种听完“鸡汤”后的亢奋,更多的是一种沉静的思考,和一种“我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了”的明晰感。老师没有留什么“作业”,只是说:“回去好好想想今天大家说的话,再想想那个‘惊喜’,下次再聊。”

离开“一堂”的时候,虽然没有那种“醍醐灌顶”的轰鸣,但心里却像被一股暖流浸润过。感觉自己不是孤军奋战,还有很多人在和你一样,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那种感觉,比任何高大上的创业讲座都来得真实和有力量。这也许就是“一堂”的特别之处吧,它没有光环,只有诚意和智慧,让你在创业的孤独旅途中,找到一点温暖的依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堂是能讲干货的线上轻培训,它能帮助大家提升商业认知,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体系

1.一堂的课程可以帮助创业者建立丰富的商业尝试和行业认知

教研组的老师有以太的工作经验,他们见了成千上万的创业者,有很多行业的关键认知。一堂的老师将之前创业者的经验教训整理成课程,系统化的输出给学员,让学员在实操中少犯错误。

有的学员提出一堂的经验帮他们省了几十万。

我在2013年的物流APP创业过程中犯了很多低级错误,例如股权均分,对MVP认识不到位等。

(1)股权均分为造成公司决策的困难,也为融资带来了很多问题。

(2)我了解MVP的概念,但是在实践中滥用了,对于小型工厂用户没有做充分的调研,考虑企业用户合同和发票的需求,造成业务推进的不顺利。

在上课后,我才了解产品内核是“用户愿意选择你的最小解决方案[1],具体如何选择需要选好细分目标市场,从业务实际出发:

(1)如果对于物流中介,他们熟悉和个体司机打交道,所以做好信息对接就可以了。

(2)而对小型工厂,合同和发票是必要的,这时平台必须提供完整的“服务”,让客户觉得安全。

目前货拉拉平台就做成一个对货主可靠的品牌(暂时不讨论司机端的定价问题),可以为客户提供包括发票在内的完整服务。

如果我能在2013年就学到这门课,大概率可以绕开这些坑。

项目的成败和多个环节相关,如果少犯错误,抓住机遇,就有可能利用先发优势将该项目做成。


2.一堂可以帮助创业者建立一整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体系

通过大量的案例学习,学员可以学习到做市场调研、低成本快速测试解决方案、后续运营的思维体系。

这套思维体系可以用来调研需求、实事求是的明确客户痛点、找到解决方案、建立商业模式、驱动增长并建立壁垒。

这个链条是递进的关系,如果不重视客户需求,不能做好市场细分,解决一个群体真正的痛点,后面的解决方案、商业模式都是空中楼阁。

在一堂的课程中,我意识到了90%以上的创业者的业务都是不聚焦的:都想做一个很大的平台,同时解决好几个群体的问题。

初创团队人员有限,资金有限,资源有限,不可能同时开好几个业务线,只有聚焦在一个点上将业务跑通,才有业务线扩张的机会。虽然现在的互联网巨头业务线很杂,但他们创业的时候业务都很聚焦。

如果创业者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减少70%以上的浪费。


3.思维体系可以用来解决其他行业的业务问题

这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不仅仅可以用来创业,同样适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例如工业领域的科研:

我国多数企业应用层面的技术研发也处于混沌状态:多数人无法建立合理的技术框架,缺乏一种方法论,不知道在研发中如何决策,很多时候研发就是在瞎猫碰死耗子,投入产出比很低,赔钱的时候多。所以大多数企业不大愿意去搞研发。

我用一堂的方式将应用层面科研的问题进行了分拆

(1)如何制定技术框架(可点击放大)[2]

(2)如何解决单个技术问题(可点击放大)

这套体系可以帮助大量工业领域的初创企业、成熟企业提高解决技术问题的效率。


4.一堂课程的其他收益

课程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企业财务的基本知识,如何通过上市公司财报做市场调研,做ppt和做公开演讲的技巧等等。

通过演讲的课程我意识到逐字稿对演讲的重要性,逐渐学会了将业务介绍转化为讲一个听众愿意听完的故事。


5.一堂体系的社会价值

一堂的理论体系可以帮助创业者、科研领域的人找到业务中真正的问题,以战略的高度分拆问题,以务实的态度解决问题,让大家少走弯路少踩坑,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

  1. ^一堂课程《产品内核:重新理解解决方案》 https://yitang.ethercap.com/lesson/4zjx605d6eaa7c5c
  2. ^本人自己画的 https://www.processon.com/view/link/603a0eff07912913b4ef9ebe#outline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