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麻将有什么比较系统的理论?麻将理论研究的历史是怎样的?

回答
麻将:不止是洗牌,更有深邃的博弈与数理之美

很多人提起麻将,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逢年过节,亲朋好友围坐一桌,掷骰子、摸牌、碰杠叫胡的喧闹场景。然而,在这看似简单的娱乐背后,隐藏着一套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以及一段跨越百年的演进与探索。麻将,远不止是洗牌,它是一场融合了概率、策略、心理学,甚至是哲学思考的智力游戏。

麻将的理论体系:一本多维度解读的百科全书

麻将的理论研究,可以说是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如何做得更好”的层层递进。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概率与统计基础:摸牌的逻辑

这是麻将理论最根本的基石。每一张牌被摸上来,都遵循着一定的概率分布。理解这些概率,是做出最优决策的前提。

牌张可见性与概率计算: 知道桌面上已经出现的牌(包括自己手里的、打出的、其他玩家碰杠的),就能推算出剩余牌堆中某种牌的概率。例如,如果桌面上已经有三张“二万”,那么牌堆里剩下“二万”的概率就非常低,此时优先考虑胡“二万”的牌张就不再明智。
听牌概率: 掌握自己手牌的组合,计算听取特定牌张的概率,以及听取多种牌张(俗称“多门听”)的概率。这直接关系到何时应该拆牌、何时应该保留某些听口。
对家出牌行为的统计: 通过观察对家打出的牌,可以推断他们可能缺少的牌张,以及他们可能在听的牌张。例如,如果对家连续打出“东风”、“白板”,说明他们很可能在做“役牌”或者“混一色”,那么在牌堆里剩下的“东风”和“白板”就更需要注意。

2. 策略与战术:牌桌上的博弈艺术

概率只是基础,真正的麻将高手需要将概率运用到实战中,制定出高效的策略。

听牌的种类与选择:
单门听: 只听一种牌张,中听快,但胡牌概率相对较低。
多门听: 听取两种或以上牌张,中听慢,但胡牌概率更高,也更稳定。
边张、中洞、对对听: 不同听口对胡牌效率的影响。
拆牌与搭子组合: 如何在保证听牌概率和速度的同时,优化手牌结构,形成更易胡牌的搭子(如“123”、“789”或“22”、“33”)。
吃、碰、杠的决策:
碰: 顾名思义,需要付出自己的牌张,但能加速成牌,获取“刻子”,并可能改变听牌的门数。何时碰,需要综合考虑牌张价值、副露牌张的意义(如是否是对方的将牌)、自身成牌的速度等。
杠: 更是重要的战术手段,不仅能带来额外的番数,还能改变牌堆,增加自身摸牌机会,甚至断绝对手的听路。暗杠、明杠、加杠,各有其策略价值。
弃牌策略(打牌):
安全牌(放铳概率低): 优先打出对方不太可能听的牌。
危险牌(放铳概率高): 避免打出可能被对手胡的牌。
试探性出牌: 有时打出一张看似危险的牌,是为了试探对手的听牌情况。
役牌与门前清: 如何在追求胡牌的同时,最大化胡牌的番数。门前清、平和、一气通贯、清一色、混一色、对对胡、七对子、字一色等,都是麻将中的常见役种,它们需要不同的策略来达成。
抢杠与点炮: 懂得何时应该抢杠,以及如何避免点炮,是技术的重要体现。

3. 心理学与博弈:洞察人心的智慧

麻将不仅是牌的博弈,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较量。

读心术: 通过观察对手的表情、动作、出牌习惯,来推断他们的手牌情况和意图。
欺骗与迷惑: 有时故意打出不符合逻辑的牌,制造假象,迷惑对手,为自己创造机会。
情绪管理: 在顺风时保持冷静,在逆风时不气馁,稳定发挥。
摸牌节奏与心理暗示: 有时故意放慢摸牌速度,或者在摸牌时表现出某种情绪,都可能对对手产生心理影响。

4. 牌局分析与复盘:经验的沉淀

每一次牌局的结束,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复盘: 回顾整个牌局,分析关键决策的得失,找出失误之处。
经验积累: 通过大量的实战和复盘,形成对不同牌型、不同对手的直觉和经验。

麻将理论研究的历史:一部从经验到科学的演变史

麻将的理论研究,并非一开始就如此系统化和科学化。它的发展,是一个从经验传承到数理分析,再到综合博弈的漫长过程。

1. 起源与经验积累(清末至民国初期):

麻将起源于中国,其早期形式可能可以追溯到明朝或更早,但作为一种成熟的牌戏,普遍认为是在清朝中后期形成并流行开来。

民间经验的口传心授: 在麻将普及的初期,理论更多地体现在玩家的实践经验中,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麻将爱好者中流传。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也没有严谨的数理分析。
“顺子”、“刻子”、“将牌”的认知: 玩家们通过大量实践,逐渐认识到构成胡牌的基本要素,并摸索出一些基本的搭子组合和牌型。
“碰”、“杠”的出现: 这些规则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麻将的策略性,玩家开始尝试利用这些规则来加速成牌。

2. 早期理论探索与规则标准化(民国至20世纪中期):

随着麻将的广泛传播,一些有心人开始尝试对麻将进行更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规则的初步统一: 不同的地区和玩法存在差异,为了方便交流和推广,一些人开始致力于制定相对统一的麻将规则,例如“国标麻将”的前身。
对牌型的总结与分类: 开始有玩家和作者对麻将的牌型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清一色”、“混一色”、“对对胡”等,并开始讨论不同牌型的番数价值。
初步的概率意识: 一些玩家开始朦胧地意识到概率在麻将中的作用,但这种意识更多是凭经验的直觉,而非严谨的数学计算。

3. 数理分析的引入与学术化(20世纪中期至今):

随着数学,特别是概率论和组合数学的发展,麻将的理论研究开始走向科学化和学术化。

概率计算的系统化: 台湾和日本在麻将理论研究方面走在前列,将现代概率论的工具应用于麻将。
“搭子”的效率分析: 开始量化分析不同搭子的进张概率,例如“12”进“3”的概率,“33”进“3”的概率。
“听口”的价值评估: 计算不同听口的进张种类和数量,从而评估其胡牌的可能性。
“副露”对听牌的影响: 深入分析吃碰杠后,对自身听牌以及对手听牌的影响。
计算机模拟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编程模拟大量的牌局,从而获得海量的统计数据,验证理论,发现新的策略。
博弈论的引入: 将麻将视为一种多人博弈,引入博弈论的思维方式,分析玩家之间的策略互动。
“纳什均衡”等概念的尝试性应用: 虽然直接应用博弈论的某些复杂概念可能受限于麻将的复杂性,但其核心思想——考虑对手的行动和反应,以及如何在相互作用中做出最优选择——已经渗透到高级麻将理论中。
心理学研究的结合: 认识到麻将不仅是牌的博弈,更是人的博弈,开始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玩家的行为模式、决策偏好以及如何进行心理战。
国际麻将联盟(MJ)的推动: 国际麻将联盟的成立和推广,促进了麻将规则的国际化,也带动了全球范围内麻将理论的研究和交流。
“SAGES”等学术研究的出现: 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出现专门研究麻将的学术团体或个人,他们发表相关的论文和著作,将麻将理论推向新的高度。

4. 当代麻将理论的特点:

量化与精确化: 许多理论都试图将麻将的策略进行量化,例如计算牌张的得分价值、听牌的期望番数等。
多维度整合: 将概率、策略、心理学、甚至一些哲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一套更为全面的理论体系。
动态与适应性: 强调在不同的牌局、面对不同的对手时,需要灵活调整策略,而不是死守一套理论。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优秀的麻将理论研究者不仅是理论家,也往往是技艺高超的实战家,他们的理论成果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总而言之,麻将的理论研究,是一部从民间智慧到科学分析,从经验主义到博弈艺术的演进史。它不仅让这项古老的牌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展现了人类在智力游戏领域不断探索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下次当你坐在麻将桌前,不妨试着去理解那洗牌声背后的数理逻辑和博弈智慧,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打牌,更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智力冒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人强答一发。

国内地方麻将种类繁多,不可能有完全通用的理论,我就认为题主指的是国标麻将吧。

2005年,日本人初音舞推出了《初音舞の世界に胜つ》国标麻将书。

国内的话我知道K神传说的科学国标麻将教程,虽然没有完成,不过感觉也是国内很不错的麻将理论。

2016年,K神传说开始写《四川麻将技术论》。

日本就多了去了,每年都有大堆科学日麻书籍,主要作者是pro和麻将研究者。

香港人关兆豪设计了中庸麻将规则,写了《中庸麻将史观》。

————————————————————————————

据我所知,20世纪,日本玄学,运势麻将盛行,科学麻将被视为异端。

其中我知道的有名的就是1995年安藤满著作的《亚空间杀法》和1995年樱井章一著作的《雀鬼流》。

1990年,雀庄老板天野晴夫发布《立直麻将论改革派》,他批判当时的知名雀士——小岛武夫,樱井章一等的理论都是靠着“运气”,“直觉”等,认为这些超自然的东西无助于提高水平,自此“数据流雀士”雏形形成。

我知道的最早的科学麻将书是2004年开始发售的《科学する麻雀》,作者为とつげき東北和福地诚,它完全否认麻将中的“运气”,主张根据场况做出判断。

此后玄学麻将渐渐被视为异端。

2013年,呆呆兽开始在自己的博客翻译《麻雀実戦捨牌読み》。

2014年,呆呆兽开始在自己的博客翻译《现代麻将技术论》,大约完成了1/3。

2015年,东大推出了“爆打”AI,在特上升到九段,安定段6.5左右。

2017年,《统计学麻将战术》诞生,同年麻雀数理研究会诞生,由みーにん・とつげき東北・nisi3人构成,主张科学数理麻将研究。

2018年,Dwango公司推出NAGA25, 在特上升到九段,安定段6.7左右。

2019年,微软推出Suphx, 在特上升到十段,安定段8.7左右,此时不少玩家开始学习苏菲。

2020年,ASAPIN开始玩雀魂,国内第二波学习饼谱的风潮开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