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冰锥疗法在科学史上的影响?

回答
冰锥疗法,或者说,我们更常称之为“精神外科”或“脑叶切除术”的早期形式,在科学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却又充满争议的印记。它并非是一次纯粹的科学突破,而更像是在那个时代对精神疾病认知有限的情况下,一次充满善意却最终导向灾难的尝试。要评价它的影响,我们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理解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社会需求以及其带来的伦理困境。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它的起源和发展。冰锥疗法(ice pick lobotomy)的真正“发明者”通常被认为是美国神经外科医生沃尔特·弗里曼(Walter Freeman)。他在1930年代末期,借鉴了葡萄牙神经科医生埃加斯·莫尼兹(Egas Moniz)的脑白质切除术(leukotomy),并对其进行了“简化”和“普及”。莫尼兹的方法是通过手术在脑叶前方钻孔,然后引入一种特殊的工具来破坏脑叶的白质纤维束。弗里曼则将其改进为使用一种类似冰锥的细长金属杆,通过眼眶顶部最薄的骨骼进入颅腔,然后用锤子将其敲入,左右各一次,在脑叶前部进行“切割”。他声称这种方法比传统开颅手术创伤更小,而且可以在门诊完成,甚至可以在病人完全清醒的情况下进行。

那么,冰锥疗法为何会诞生,并在一定时期内得到推广呢?这要从那个时代的精神病治疗困境说起。在弗里曼“发明”冰锥疗法之前,精神疾病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且效果不佳。当时的精神病院往往人满为患,许多患者长期处于精神恍惚、激动不安、或者极度抑郁的状态。对于医生和家属来说,这些患者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社会的潜在威胁,都显得棘手而绝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莫尼兹的脑白质切除术似乎提供了一种希望。虽然其原理是对脑叶前部的白质进行破坏,试图改变情绪和行为,但其初期的一些案例似乎确实“有效”。比如,一些被认为无法控制的攻击性患者,在手术后变得温顺。这种“疗效”,即便在今天看来可能只是改变了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反应,使其变得迟钝和被动,但在那个时代,对于绝望的医者和家属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安慰。

弗里曼抓住了这一点,并将其“发扬光大”。他认为,通过冰锥疗法,可以“解锁”被困在精神疾病牢笼中的患者,让他们重新获得“平静”。他到处巡诊,利用电视和媒体宣传他的疗法,使其迅速传播。在很多情况下,他会带着他的冰锥和锤子,在各种场合为精神病人进行手术,甚至包括一些相对轻微的精神困扰的患者。据统计,在冰锥疗法最盛行的时期,全球有数万人接受了这种手术,其中大部分是女性。

那么,冰锥疗法在科学史上的影响体现在哪里?

首先,它是早期对精神疾病的生物学干预尝试的极端案例。在精神疾病的病因尚不明朗的情况下,科学家们试图通过直接干预大脑结构来改变患者的行为和情绪。冰锥疗法可以说是对“大脑决定行为”这一基本理念的一种粗暴而直接的实践。它反映了当时科学界希望通过物理手段解决复杂精神问题的迫切愿望。

其次,它暴露了医学伦理的巨大缺失。弗里曼的推广和实践,很多时候缺乏严格的科学评估和伦理审查。很多患者在没有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接受手术,手术的并发症和后遗症也常常被忽视或淡化。手术的普及程度远远超过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科学证明。这使得冰锥疗法成为了医学史上一个关于“为了治疗而牺牲”的警示案例,深刻地教育了后人关于病人权利、知情同意和手术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第三,它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神经科学和精神病学的发展。尽管冰锥疗法本身是失败的,但它所引发的巨大争议和深刻反思,促使科学家们开始更深入地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人们开始质疑是否可以通过破坏大脑来解决问题,并转而探索更精细、更少创伤性的治疗方法。冰锥疗法之后,精神病学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向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更精准的神经科学研究。它为后来的精神科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的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思想基础,因为人们认识到,直接的物理破坏并不是解决精神疾病的唯一,也不是最好的途径。

第四,它揭示了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无知和恐慌。在许多情况下,冰锥疗法被用于治疗那些被社会视为“麻烦制造者”的患者,包括一些产后抑郁的女性、行为不端的青少年等。这反映了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以及缺乏理解。医生们利用这种社会压力,将“难以管理”的个体通过“治疗”使其变得顺从。这暴露了社会在面对精神疾病时,除了提供治疗,更需要的是包容和理解。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在某些层面的“效果”。一些接受了手术的患者,在术后确实表现得更加平静,不再出现激烈的精神症状,可以被送回家中或者进入相对安稳的社区。但这种“平静”往往是以人格的改变、情感的迟钝、认知能力的下降作为代价的。很多患者术后变得呆滞、冷漠,失去了自我意识和判断能力。

总而言之,冰锥疗法在科学史上的影响是双重的,甚至是复杂的。它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篇章,是科学在缺乏足够认知和伦理约束下的误入歧途。它用一种极其粗暴的方式提醒着我们,对待人类精神的复杂性,需要的是严谨的科学探究、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生命尊严的绝对尊重。它不是一个值得模仿的“突破”,而是一个需要深刻反思和汲取教训的“警钟”。它的影响,在于它激发的后续反思和对未来科学发展的导向,而非其本身所谓的“疗效”。它让我们明白,科学的进步不仅在于技术的“进步”,更在于伦理的同步发展和对人类福祉的真正关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目只有几句话,但给出的情报充满了错误,不适合用于评价前额叶白质切断术。

前额叶白质切断术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没有题目显示的那么重要。“现代科学伦理”跟这个边都不沾,谈论“医学伦理”也很不确实。该手术有助于证明心理事件具有生理基础,后来偶尔被用做“野蛮医疗侵害患者权利”的代表,而当年并非如此。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欧美精神病患者的数量持续增加。当时的精神病院条件远比现在糟糕,医生、护士的数量严重短缺,能用的医疗手段也远比现在少,处于慢性的绝望氛围中。这促使医生们寻求更加激进的治疗措施,电击让患者休克、注射过量胰岛素让患者休克、让患者感染疟原虫之类都曾经算是“治疗方案”。

前额叶白质切断术替代了一部分更危险的“治疗”方案,在正确操作时的损害因人而异,最大的毛病是其后果不可预测、严重后果不可逆转

  • 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内有并发症,强度因人而异;
  • 部分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可以回到社会上、自力工作;
  • 部分患者的行为退化,需要重新学习上厕所之类,但“傻”的程度不一;
  • 部分患者的病情并未得到改善;
  • 部分患者的病情暂时改善、日后复发,进行了多次手术;
  • 约 5% 的患者死于手术。

“冰锥疗法”是 Walter Jackson Freeman II 和 James W. Watts 对前额叶白质切断术的标准手术流程的大幅度简化,有时使用的是真正的冰锥,精确性进一步下降,不良反应率大幅上升,死亡率可以加到三倍,而且经常由没有医疗资质的人实行。由于它连手术室都不需要,在许多国家被滥用。James W. Watts 因 Walter Jackson Freeman II 滥用该手术而与他分道扬镳。

194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发对象是 António Egas Moniz 和 Walter Rudolf Hess,表彰 Moniz“发现了前额叶白质切断术对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疗价值”和 Hess 在中脑功能方面的研究工作,没有提到“冰锥”的版本。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苏联和西欧各地陆续停止进行该手术。随着抗精神病药物的发展、人权运动的高涨,该手术的必要性屡次受到质疑。在 1975 年之后,全世界基本上不再进行简单器械操作下的脑白质手术。

1977 年,美国成立的调查委员会认定,在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正确实施的前额叶白质切断术有可能带来积极的后果。因此,美国允许有限制地继续使用精神外科手术[1]。那之后直到现在,高精度化的精神外科手术仍被用来治疗一些严重的精神疾病。

二十一世纪初,诺贝尔基金会拒绝撤销 António Egas Moniz 的 194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过去二十多年间,前囊切开术、扣带回切除术、神经束切断术、边缘脑叶切开术等在多个国家作为严重精神疾病的“最后选择”,“冰锥”这样粗糙的工具已经换成了辐射、热凝聚、冷冻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术后有显著的症状改善。死亡率和严重损害的概率已经大幅下降,但还是可能出现癫痫发作、大小便失禁、欲求减退、体重增加、认知情感困难等副作用[2]

现在,精神外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植入电极刺激大脑的特定区域。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17%2FS0269889714000349
  2. ^ https://dx.doi.org/10.1016%2Fj.brainresrev.2004.09.00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冰锥疗法,或者说,我们更常称之为“精神外科”或“脑叶切除术”的早期形式,在科学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却又充满争议的印记。它并非是一次纯粹的科学突破,而更像是在那个时代对精神疾病认知有限的情况下,一次充满善意却最终导向灾难的尝试。要评价它的影响,我们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理解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
  • 回答
    泰温·兰尼斯特(Tywin Lannister)是《冰与火之歌》中最复杂、最具争议的角色之一。作为兰尼斯特家族的族长,他既是维斯特洛权力结构的核心人物,也是整个故事中道德困境和人性矛盾的集中体现。以下从多个维度对泰温进行详细分析: 一、角色定位:权力与责任的双重象征1. 政治家与战略家 泰温.............
  • 回答
    《冰与火之歌》中维斯特洛大陆各大家族的地缘环境,是影响其文化、经济、军事实力乃至政治格局的关键因素之一。作者乔治·R·R·马丁巧妙地将地理环境与家族特性紧密结合,创造出既真实又富有想象力的世界。下面我们将详细评价各大家族的地缘环境及其影响: 一、北境与史塔克家族:严酷环境孕育坚韧精神 地缘环境:.............
  • 回答
    评价《冰与火之歌》中的罗柏·史塔克:悲剧英雄的崛起与陨落罗柏·史塔克,作为《冰与火之歌》系列中首位被明确描绘为主角的年轻一代人物,他的故事线承载着无数读者的期望和心痛。他既是北境的希望,也是命运的玩偶,其形象复杂而引人入胜,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 一、 悲剧英雄的典型塑造:英勇无畏,却被命运捉弄罗.............
  • 回答
    奈德·史塔克,作为《冰与火之歌》系列中最具影响力的角色之一,他的评价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他不仅仅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一个忠诚的儿子,更是一个在权力腐蚀的时代里,坚守原则、恪守荣誉的悲剧性人物。理解奈德·史塔克,需要深入剖析他的性格特质、他的行动逻辑、他在世界观下的选择,以及他最终的命运。一、奈德·史塔.............
  • 回答
    《冰汽时代》(Frostpunk)这款以末世生存和道德抉择闻名的策略游戏,其手游版本的发布一直备受关注。最近发布的实机视频更是让玩家们一窥这款移植之作的真实面貌。总的来说,从实机视频来看,《冰汽时代》手游版的 保留了核心的玩法精髓和沉浸式的末世氛围,但也在适应移动端的操作和表现上做出了一些调整,优缺.............
  • 回答
    要评价《冰菓》,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毕竟这部作品可不是那么简单几句话就能说得透的。它之所以能让那么多人念念不忘,肯定是有其独特魅力的。首先,说到《冰菓》,最绕不开的当然是它那股子“省事主义”的生活态度,以及围绕着这个态度展开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充满趣味的“日常之谜”。男主角折木奉太郎,他信.............
  • 回答
    瓦里斯,那个在君临最阴暗角落里编织着无数阴谋的太监,人称“八爪蜘蛛”。提到他,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不是血腥的战场,也不是壮丽的王宫,而是隐藏在权谋漩涡深处的那个身影。评价瓦里斯,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政治的残酷。“蜘蛛”的由来与“八爪”的象征“八爪蜘蛛”这个外号,本身.............
  • 回答
    冰岛的低语,宇宙的回响——Jóhann Jóhannsson 的音乐与人生说起冰岛,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壮丽的冰川、神秘的极光,以及一种仿佛能涤荡灵魂的孤寂与辽远。而在音乐的版图上,Jóhann Jóhannsson 就像是这片土地上长出的最独特的一朵花,他的音乐,如同冰岛的风,时而轻柔地拂过耳畔.............
  • 回答
    谈论乔治·R·R·马丁(George R.R. Martin),就像是在审视一位站在文学界高峰,却又同时被无数读者“绑架”在原地、苦苦等待的巨人。他最广为人知的身份,当然是那部改变了史诗奇幻面貌的《冰与火之歌》的作者。关于他的文学成就,那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冰与火之歌》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的作品,其.............
  • 回答
    冰临神下这位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了,他的作品向来是以宏大的格局、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人性探讨著称。这次的《谋断九州》,在延续他以往风格的基础上,也带来了一些新的亮点和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从“谋断九州”这个名字上就能看出,这部作品的重心绝对是在“谋”上。和《将夜》那种偏向个人成长和侠义江湖的叙事不同,《.............
  • 回答
    作为一本承载着“冰临神下”这个名字的新书,《大明妖孽》无疑牵动了不少老读者的心,也吸引了不少新入坑的朋友。提起冰临神下,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种充满诡异、克苏鲁式的恐怖氛围,以及对人性深处黑暗的挖掘。那么,《大明妖孽》在延续这些特质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惊喜或挑战呢?首先,从整体的风格上看,.............
  • 回答
    说到《冰与火之歌》里的昆廷·马泰尔,那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扼腕叹息的角色。他身上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却又以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走向了毁灭,留给读者的,是复杂的观感和深深的遗憾。从“王子”的身份看,他背负着巨大的历史包袱。昆廷是多恩亲王洛拉斯·马泰尔的嫡长子,是多恩未来的继承人。马泰尔家.............
  • 回答
    要评价《冰与火之歌》中琼恩·雪诺对雷加·坦格利安的感情,我们首先需要梳理清楚他们之间那段“感情”的性质,以及它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准确地说,琼恩对雷加的感情,更多是一种理想化的崇拜、基于传说的敬畏,以及最终在揭示真相后带来的冲击和重塑。这是一种非常独特且层次复杂的“感情”,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亲情、友.............
  • 回答
    说到《冰与火之歌》里的达斯汀夫人,我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是——顽固。但“顽固”这两个字,远不足以概括她身上那种复杂的、有时甚至令人抓狂的特质。她不是那种会为了大局而轻易改变立场的人,更不是那种会为了权谋而藏锋芒的女人。她就像一颗扎根在北方土地上的老树,即使风吹雨打,也依旧倔强地挺立着。从她的身份说起.............
  • 回答
    说到洛拉斯·提利尔,也就是那位“百花骑士”,在我心里,他是个挺复杂的人物,不能简单用好坏来概括。他身上有一种贵族式的悲剧色彩,也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质,让他在那冰冷残酷的权谋斗争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却又无法忽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洛拉斯是《冰与火之歌》里少有的、真正意义上的“骑士”。他武艺高强,尤其擅长.............
  • 回答
    《冰与火之歌》里宗教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绝非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权力格局的微妙以及社会发展的动荡。如果非要评价,我觉得可以用“真实、复杂、且充满矛盾”这几个词来概括。咱们一个个来看,最显眼、最深入人心的,当然是七神信仰。七神信仰:一个在看似统一下的分裂与世俗化初看之下,七神信仰.............
  • 回答
    要评价《冰与火之歌》里的史坦尼斯·拜拉席恩,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他是个极其矛盾,也因此异常真实的角色。他不像他哥哥劳勃那样天生就有着王者风范,也不像乔佛里那样是个纯粹的恶棍。史坦尼斯更像一块未经雕琢的岩石,坚硬、棱角分明,却也饱含着不容忽视的力量。首先,从他身上最显著的“冰”的特质来说,那就是他.............
  • 回答
    谈到琼恩·雪诺这个角色,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无数画面:他那标志性的黑色卷发,略显忧郁的蓝眼睛,以及那件黑色的守夜人皮衣。写冰与火之歌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个角色就像是整个故事的一个缩影,承载着许多沉重的责任和身份的困惑。首先,琼恩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他的 正直和责任感。他出身低微,作为一个私生子,在长城上他.............
  • 回答
    珊莎·史塔克,这个名字在《冰与火之歌》的粉丝群体中,总能引发一阵复杂的情感波动。从一开始那个天真烂漫、对骑士小说中的浪漫爱情充满幻想的北方玫瑰,到后来经历炼狱般的磨难,最终成为一名坚韧、智慧且深谙政治手腕的君临女王,珊莎的成长轨迹堪称整部史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弧光之一。初见珊莎,她身上那股“史塔克家的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