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技术封锁对国家发展或行业发展有哪些好的方面吗?

回答
技术封锁,虽然常被视为阻碍发展和创新的负面因素,但从特定角度和特定情境下审视,它确实可能在国家或行业发展中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方面。这些“好”的方面往往不是直接的积极结果,而是通过应对挑战、激发内生动力而产生的次生效应。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可能的积极影响:

一、 激发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的紧迫感和动力

这是技术封锁最直接也最显著的“好”的方面。

“卡脖子”的痛感转化为“硬实力”的驱动力: 当一个国家或行业发现自己在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无法自主获取时,这种“卡脖子”的痛感会非常强烈。这种紧迫感会迅速转化为国家战略的重点,集中资源、人力和财力投入到相关技术的研发和突破上。
打破路径依赖,探索新路径: 原本可能依赖于引进技术的国家或行业,可能会因为无法获取而被动地去探索全新的、甚至是非主流的技术路径。有时,这些非主流路径反而可能带来颠覆性的创新,绕过既有的技术壁垒,形成新的技术优势。
培养本土科研和工程人才的成长: 在缺乏外部支持的情况下,本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不得不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出高水平的本土人才队伍。这些人才队伍是国家长期发展的重要财富。
形成独特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为了不受制于人,国家会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技术封锁倒逼企业和研究机构在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原创性开发,从而积累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例证:

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自主研发: 在面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出口管制时,中国政府和相关企业投入了巨额资金和人力,在芯片设计、制造设备、材料等关键领域加速自主研发进程,虽然面临巨大挑战,但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整体进步和人才培养。
二战期间美国对德国的技术封锁: 在二战期间,盟军对德国的机械、化学、电子等领域进行技术封锁,促使德国在某些领域(如合成橡胶、喷气式飞机)进行快速的本土化创新和发展。

二、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技术封锁可以迫使一个国家或行业重新审视其产业结构,并向更高附加值、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倒逼产业升级,摆脱低端锁定: 如果一个国家长期依赖引进技术生产低端产品,技术封锁可能会使其低端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例如,无法获得关键零部件或技术授权),从而促使其将资源转移到高附加值、更具技术含量的产业中。
鼓励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和国产化: 为了弥补因封锁而造成的关键环节缺失,企业和国家会积极推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将原本依赖外部供应的环节进行本土化改造和生产。这有助于形成更完整、更具韧性的国内产业链。
发展和巩固新兴产业: 对于新兴产业,技术封锁可能意味着无法获得最先进的国外技术和设备,但这也会促使国内企业从早期就开始自主研发,并根据本土需求和资源特点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从而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兴产业生态。

例证:

韩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初期: 在早期,韩国的IT产业也经历过技术引进和模仿阶段,但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限制,韩国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积极发展本土技术和品牌,最终在半导体、智能手机等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

三、 增强国家经济安全和战略自主性

摆脱对外部技术的过度依赖,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战略自主性的关键。

降低外部政治和经济风险: 掌握核心技术意味着能够更好地抵御来自外部的经济胁迫和政治压力。技术封锁一旦解除,国家就可以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和话语权。
保障关键基础设施和国防安全: 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和关键基础设施(如能源、通信、军事装备)的领域,自主掌握核心技术至关重要。技术封锁的威胁会促使国家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入,确保其独立和安全运行。
建立独立的经济发展模式: 拥有核心技术可以使一个国家建立起更独立、更具韧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易受到全球经济周期性波动或地缘政治事件的影响。

例证:

二战期间的英国航空工业: 在二战初期,德国的空军优势给英国带来了巨大压力,也促使英国在战斗机技术(如喷火战斗机)的研发上投入巨大,并在本土制造和改进,最终在不列颠空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也为英国航空工业奠定了基础。

四、 促进合作模式的多元化和更深入的本土化

虽然封锁是负面的,但它也会促使被封锁方寻找新的合作机会,并深化本土合作。

寻求非传统技术来源和合作: 当特定技术来源被封锁时,国家可能会转向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寻求技术合作和转移,从而促进全球技术交流的多样化。
加强与国内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 为了实现技术自主,政府和企业会更紧密地联合国内的科研力量,形成产学研协同攻关的机制,将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
促进国内技术生态系统的形成: 通过集中资源解决核心技术难题,可以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更加完善和健康的国内技术生态系统。

例证:

某些发展中国家与非西方国家的技术合作: 在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限制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选择与中国、俄罗斯等国家进行技术合作,例如在航空航天、核能等领域。

需要注意的几点反思:

“好”是相对的,且伴随巨大代价: 需要强调的是,技术封锁带来的“好”是建立在巨大的挑战和高昂成本之上的。它可能导致研发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产品质量不如预期,甚至在短期内阻碍技术进步。这些积极效应往往是在克服困难和付出代价后才能显现的。
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 技术封锁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封锁国家的科技基础、创新能力、资源投入、市场规模以及全球技术合作环境等多种因素。
最终目标仍是开放与合作: 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或行业最健康的成长方式仍然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限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技术封锁带来的“好”只是在特定压力下的被动适应和发展,而不是最优的发展策略。

总结来说, 技术封锁并非全然的负面。在某些情况下,它能够成为一种“痛苦但有效”的催化剂,迫使一个国家或行业打破现状,激发自主创新的潜力,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家经济安全,并培育出更具韧性的本土技术生态系统。然而,这种“好”的背后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巨大的成本和漫长的过程,并且不应被视为理想的发展模式。最终,开放、合作和自由的技术交流才是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和社会繁荣的根本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任何好处。

以“红旗”轿车为例,1958年开始研制再到1981年第一次停产,23年时间里,完全靠中国自己研发,没有引进任何外国技术。

其结果就是发展了23年,车身还要靠纯手工制造。

用当时中国汽车工业总经理陈祖涛先生的话说—“虽然红旗轿车车身还要靠纯手工,但是企业精雕细琢,车的总体指标不差,就是发动机、转向、刹车这些东西,国产质量无法保证。”

最后,陈祖涛建议有关部门直接进口发动机等不重要的零件回国组装。

自力更生,独立研发了23年哦。

还有“二汽”。

别看“二汽”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动工,但是真正投产,要靠1978年国家批了5000万美元去德国、日本买设备。

而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才1.67亿美元。

事实上新中国每一项技术进步以及突破都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息息相关。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描述本来就是自相矛盾。导致回答也是鸡同鸭讲。其实结论很简单。

民生领域技术封锁就是没有任何好处。军事领域就是部分有好处。比方说核武器,但是这个是非常特殊的情况。大部分都没有好处。甚至核潜艇的研发,还需要参考美国人做的潜艇儿童玩具。

说白了科学领域不存在技术封锁。原子弹的原理没办法封锁。地球人都知道。工程领域我们管技术封锁下的研发叫重新发明轮子。在工程上,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而且所谓的自行研发其实就是土法上马。比方说高赞回答中的机械领域。靠几个大工匠用锤子砸。这个根本没有办法实现工业化生产。类似的例子就是德国民用领域的汽车冷轧钢板的故事。还有就是军用领域的美国人帮忙改飞机的故事。没有国外先进技术,发展了很多年都不行。

user avatar

好像真没。

70年代初,我们因为反对洋奴哲学,放弃了从日本引进全套3寸线的计划,说要自己干,结果最后到80年代初还是不行,3/4寸线基本上还是引进为主。

80年代,搞531,搞到最后的结果就是,3和1都是引进的,5微米技术主要是自研+日美,3微米线技术来自日本和西德,能跑起来要到1991年,1微米线技术来自美国,跑起来要到1996-1997年。整套体系在90年代末期达到国产化水平,超过原苏联水平。

90年代南北基地,先有首钢微电子,给日本人做内存条代工,领导人访问韩国,发现被韩国人甩开一大截。在上海举国之力投了40亿搞代工。两个企业都在2001大危机当中承受压力。

到之后就是中芯国际他们那个时候的故事了。

user avatar

有,很少。

既然问题是问好的方面,那就只谈好的方面。

冷战高峰期法国曾经和中国交换了不少军事技术,其中就有潜艇蓄电池,中国收到货后经过对比测试,发现国货愣是比洋货还好一点,据说又给换回去了╮(╯▽╰)╭

中国计算机技术与美国差距最小的时候就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差距只有5到10年,只差一代。

中国激光技术世界第一,尤其是深紫外线和晶体,拉开美国大概二十五年,尤其是后来晶体被禁止对外出口,可以说使中国以外所有国家相关研究止步不前。

user avatar

多多少少,要讲一点武德。

1958年刚刚自制蒸汽机成功,23年搞不成内燃机动力的机械有什么问题?

除了在这个国家有挖空心思主要防止左的需要,没有人会闲得蛋疼,去研究市场条件下社会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标准值,并以此来对比计划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是快还是慢。

所以这种比较是毫无意义的。

用更广泛的视角,我们地球人正在被外星人进行全面技术封锁,你说这是好还是坏?

对于“国务院康采恩”的内部管理,显然是有改进空间的,任何事、任何人,都必然存在改进空间,你说改进不了,应该直接枪毙,你官大你说的都对,好不好?

反正现在群情激愤要脱钩,很快就不封而封、不锁而锁了。

至于人家封锁你你骂霸权主义、你封锁人家是因为人家不爱你这种巨婴逻辑能不能讲的通,我暂且蒙在鼓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