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集成电路先进封装技术有2.5D和3D,请问这两种封装技术有什么具体的区别?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先进封装技术中的2.5D和3D,这两样东西听着都挺“高级”的,但实际区别可不小,就像是两层楼和多层楼的区别,虽然都是往上盖,但玩法和复杂度完全不一样。

2.5D封装:横向集成,但“稍有”纵向维度

你可以把2.5D封装想象成在一个大平台(或者叫“硅中介层”/“Interposer”)上,把多个芯片“横着”并排放好,然后通过这个平台上的精细布线把它们连接起来。

核心特点:

硅中介层 (Interposer): 这是2.5D封装的灵魂。它通常是一块硅晶圆,上面布满了非常细密的导线(TSV Through Silicon Via 垂直穿通孔,虽然主要用于连接芯片和封装基板,但在2.5D中,硅中介层本身也需要导线连接其上的多个芯片,有时候也会用到TSV,但更多的是在硅中介层内部的横向布线)。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超级精密的“电路板”,上面布满了让各个芯片能互相“说话”的通道。
芯片并排放置: 多个独立的芯片(比如CPU、GPU、HBM内存等)被直接放置在硅中介层之上,它们是“并排”的,并不是垂直叠起来。
横向连接: 芯片之间的通信是通过硅中介层上的微小铜柱(Microbumps)或直接键合(Direct Bonding)来实现的,这些连接点非常密集,能够提供比传统封装更高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
优点:
高带宽/低延迟: 芯片之间的路径缩短了很多,就像从大马路搬到了高速公路,数据传输速度快得飞起。
异构集成: 可以把不同功能、不同制程的芯片整合在一起,比如把高性能的CPU和高带宽的HBM内存封装在一起,这在单芯片设计上很难实现。
散热管理相对容易: 芯片是平铺在硅中介层上,相对于垂直堆叠,散热的表面积更大,散热设计也相对直观一些。
设计灵活性: 可以根据需要组合不同的芯片,针对性设计。
缺点:
成本较高: 硅中介层本身需要光刻、刻蚀等复杂工艺,而且要做到非常精密的布线,成本不菲。
尺寸增加: 引入了硅中介层,整体的封装尺寸会比单芯片封装大很多。
良率挑战: 硅中介层上的布线和芯片与硅中介层的连接都需要非常高的良率。

打个比方: 就像你有一张非常大的、上面画满了精细路线的桌子(硅中介层),然后你把几个不同颜色、不同功能的乐高积木(芯片)放在桌子上,再用非常细的线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样它们就能互相传递信息了。

3D封装:真正意义上的“堆叠”

3D封装则是将多个芯片(或同一芯片的不同功能层)垂直地堆叠在一起,并通过TSV(垂直穿通孔)或其他垂直互连技术将它们连接起来。

核心特点:

垂直堆叠: 这是3D封装最核心的特征。芯片就像楼层一样,一层一层地叠上去。
TSV(垂直穿通孔): 这是实现3D堆叠的关键技术。它是在芯片内部垂直钻孔,并填充导电材料,从而连接堆叠起来的各个芯片层。想象一下,你在每一层的芯片底部和上一层的芯片顶部都打通了“直梯”,让数据可以直接上下传递。
堆叠方式多样:
2.5D + 3D 混合: 也可以是在2.5D的硅中介层之上,再进行3D堆叠。
直接堆叠 (ChiptoChip): 将不同的芯片直接堆叠起来,但中间依然需要TSV或类似的连接方式。
WafertoWafer (W2W): 将两个或多个完整的晶圆直接堆叠在一起,然后切割成独立的芯片。
DietoWafer (D2W): 将切割好的芯片(die)放置在晶圆(wafer)上进行堆叠。
优点:
极致的小尺寸: 空间利用率非常高,可以大幅减小封装的整体体积,特别适合对尺寸要求苛刻的设备(如手机、可穿戴设备)。
更短的互连路径: 芯片之间的距离更短,带宽和延迟优势比2.5D更进一步。
更高的集成度: 可以集成更多的功能到更小的空间里。
能耗降低: 更短的互连路径意味着更低的信号传输功耗。
缺点:
工艺复杂度极高: TSV的制作、多层芯片的对准和键合、热管理等都极其复杂,对设备和工艺要求非常高。
散热挑战巨大: 芯片层层堆叠,热量不容易散发出去,散热问题是3D封装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良率和测试难度大: 堆叠层数越多,任何一层或一个连接点的缺陷都会导致整个封装报废,测试和维修也异常困难。
成本非常高: 由于工艺的复杂性和良率的挑战,3D封装的成本通常比2.5D更高。

打个比方: 就像在一栋高楼里,每一层都是一个房间(芯片),这些房间通过电梯(TSV)直接连接,你可以很方便地从一楼到五楼,整个建筑占地面积很小,但每层楼之间通信非常快。然而,如果楼太高,或者某一层着火了(良率问题),整栋楼都可能受影响,而且楼顶的房间(顶层芯片)也特别热。

总结一下关键区别:

| 特征 | 2.5D封装 | 3D封装 |
| : | : | : |
| 核心结构 | 硅中介层 + 并排芯片 | 垂直堆叠芯片 |
| 主要连接 | 硅中介层上的横向布线/微凸点 | TSV(垂直穿通孔)/其他垂直互连 |
| 芯片布局 | 横向平铺 | 垂直堆叠 |
| 空间利用率 | 提高,但不如3D | 极高,极致的小尺寸 |
| 互连路径 | 短 | 更短 |
| 带宽/延迟 | 高 | 更高 |
| 散热挑战 | 相对容易 | 巨大 |
| 工艺复杂度 | 高 | 极高 |
| 成本 | 高 | 非常高 |
| 典型应用 | 高性能计算(GPU+HBM)、AI加速器 | 存储器(HBM)、移动设备处理器、逻辑+内存堆叠 |

简单来说,2.5D是“横着扩展”,通过一个高密度的平台连接多个芯片;而3D则是“往上发展”,将芯片层层叠叠,通过垂直通道连接。两者都是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更高的性能和集成度,但侧重点和实现方式有所不同。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时候也会出现两者的结合体,例如在2.5D的硅中介层上再进行3D堆叠,以达到更极致的性能和集成效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先进封装上,Intel走的比台积电远。如果说AMD用的直接PCB里拉线的MCM算是2D封装Intel的EMIB和台积电的CoWoS算是2.5D,其中Intel的EMIB成本更低数据传输开销也更小(1)台积电的CoWoS需要用一大块硅片做互联(23),Intel只需要在特定位置用一小块(45)效率高很多。




Intel的Lakefield的FOVEROS才是真3D封装,真的都是有逻辑的硅片叠加在一起(6),也兼容常见的PoP封装内存(7),而且这也不是终点,还有Co-EMIB,彻底混合EMIB和FOVEROS。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