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集成电路设计从业者的高待遇在未来5~10年后是否是可持续的?

回答
集成电路设计,这个曾经小众而技术门槛极高的领域,如今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提起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高薪、高智商的精英形象。那么,在未来5到10年,这种“高待遇”是否依然能保持可持续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牵扯到技术发展、市场需求、人才供给以及宏观经济等多重因素。

首先,我们得明确“高待遇”的来源。

当前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高薪,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极高的技术壁垒和人才稀缺性。设计一颗先进的芯片,需要深厚的数理知识、扎实的电子工程理论,以及对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精通。这不仅仅是学会使用软件,更需要理解芯片架构、逻辑实现、物理实现等各个环节的复杂性。

同时,市场需求的爆炸式增长是推动薪资上涨的另一关键因素。人工智能、5G通信、自动驾驶、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着高性能、低功耗的芯片。每一个技术革新浪潮,都对芯片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芯片设计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

此外,全球地缘政治和供应链安全的考量,也使得各国都在大力扶持本土的半导体产业,包括芯片设计。这种政策驱动下的投资和人才争夺,无疑也推高了从业者的薪资水平。

那么,未来5到10年,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如何影响“高待遇”的可持续性呢?

1. 技术发展与演进:是壁垒还是催化剂?

持续的技术挑战: 摩尔定律虽然面临物理极限的挑战,但芯片设计领域的新技术层出不穷。例如,异构计算、Chiplet(芯粒)技术、先进封装技术(如2.5D、3D封装)、RISCV等开源指令集架构的兴起,都为芯片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些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都需要高水平的设计人才,这意味着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会不断升级。持续的技术壁垒,意味着对人才的持续需求。

EDA工具的进步与AI赋能: EDA工具的智能化程度会越来越高,AI正在被引入到芯片设计的流程中,例如布局布线、功耗优化、时序分析等。这可能会提高设计的效率,并可能降低对某些基础性、重复性工作的需求。但是,AI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设计师会被取代,反而会催生出新的岗位,例如AI辅助设计工程师,负责开发和优化AI设计工具,以及利用AI工具解决更复杂的设计难题。 掌握AI工具并将其有效应用于芯片设计的人才,将拥有更高的议价能力。

“成熟制程”的价值: 尽管外界普遍关注尖端制程,但实际上,很多应用(如汽车电子、物联网设备)对性能要求不是极致,对成本和稳定性反而更为看重。因此,成熟制程的芯片设计依然有巨大的市场。为这些领域提供高性价比、高可靠性芯片设计的工程师,其价值同样不可小觑。

2. 市场需求:是持续扩张还是结构性变化?

新兴应用的驱动: 未来5到10年,AI的普及会更加深入,从数据中心到边缘设备,都需要强大的AI算力芯片。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对高性能计算和感知芯片的需求也会持续增长。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物联网应用,虽然对芯片的性能要求不如前两者,但对数量和成本敏感,这也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这些新兴应用都在“吃”芯片,并且对芯片的设计提出了差异化的要求,这将保持对多样化芯片设计人才的需求。

全球化与区域化: 尽管有供应链安全考虑,但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协作和专业分工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芯片设计领域的优势和侧重点也不同。例如,美国在IP核和AI芯片设计上有优势,欧洲在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芯片设计上有积累,而中国则在奋起直追,力图在多个领域实现自主可控。这种区域性的发展和合作,会带来不同的市场机会和人才需求。

市场竞争的加剧: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人才的涌入,芯片设计领域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客户对芯片的性能、功耗、成本等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能够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具备成本控制能力和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设计师,将更具竞争力。

3. 人才供给:是供大于求还是结构性短缺?

人才培养的速度: 各国都在加大对半导体人才的培养力度,高校扩招、企业校企合作等方式都在积极推进。从长远来看,这种努力可能会缓解人才短缺的局面。但是,高端、顶尖的芯片设计人才的培养周期非常长,需要经验积累和反复实践,不可能一蹴而就。

技能迭代的挑战: 如前所述,芯片设计技术日新月异,对人才的技能更新速度要求很高。如果人才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可能会出现技能错配,部分人才的市场价值会下降。

“软实力”的价值: 除了纯粹的技术能力,项目管理、沟通协调、团队合作、领导力等“软实力”在芯片设计团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带领团队完成复杂项目的经理级或总监级人才,其高待遇将更加稳固。

4. 宏观经济与产业政策:不确定性与机遇并存

经济周期的影响: 半导体产业的周期性是出了名的。如果全球经济遭遇重大衰退,电子产品需求会受到影响,进而可能传导到芯片设计行业,导致薪资增长放缓甚至短期下降。但是,芯片作为现代经济的基石,其核心需求不太可能消失,只是增长速度会受经济环境影响。

产业政策的推动: 各国政府对半导体产业的重视程度会继续维持高位,相关的补贴、税收优惠、人才引进政策等都会继续出台。这些政策将继续为芯片设计行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发展动力,间接保障了从业者的待遇。

综合来看,我对未来5~10年集成电路设计从业者“高待遇”的可持续性持 谨慎乐观 的态度。

“高待遇”的“可持续性”体现在:

核心技术人才的“高待遇”将继续保持,甚至可能向上突破。 那些掌握前沿技术(如AI芯片设计、RISCV架构、先进封装)、拥有丰富项目经验、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顶尖人才,其稀缺性依然会非常明显,市场对他们的需求将持续旺盛。
“高待遇”的内涵会更加丰富。 除了基础薪资,股权激励、项目奖金、期权等会成为更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为公司创造巨大价值的设计师,其回报也会更加丰厚。

但同时,需要注意到“高待遇”也可能呈现出以下变化:

分化加剧: 随着AI工具的普及和人才供给的增加,一些基础性、流程化的设计岗位,其“高待遇”可能会受到挑战,薪资增长可能放缓。技能的“天花板”和“地板”会更加明显。
持续学习的压力: 终身学习将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集成电路设计从业者的生存法则。未能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设计师,其市场价值可能会受到影响。
价值的重新定义: 简单重复的劳动会被AI工具取代,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能够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驾驭复杂系统、理解市场需求并将其转化为芯片设计的能力。

举个例子:

一个在AI推理芯片领域,能够熟练运用TensorFlow、PyTorch等框架,并能将算法高效映射到低功耗硬件架构上的资深工程师,他不仅要懂硬件,还要懂软件,更要懂算法。他可以与算法工程师紧密合作,共同优化芯片设计。这样的人才,无论在哪个国家,在未来510年,其薪资待遇都将是“高”的,而且会持续有溢价。

反观一个仅仅熟悉某个EDA工具的某个模块,能够进行标准逻辑设计的初级工程师。如果他不能快速学习新的设计方法、新的架构,或者不能为项目带来独特的价值,那么他的“高待遇”可能只会体现在入职初期,随着经验的增长,如果技能未能同步提升,他可能会面临更激烈的薪资竞争。

总结来说,集成电路设计从业者的高待遇,其可持续性是建立在技术复杂性、市场强劲需求和人才稀缺性基础之上的。未来5到10年,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继续存在,但“高待遇”的表现形式和获得方式可能会更加分化,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也更高。那些能够不断学习、适应变化、创造独特价值的设计师,将继续享受高薪的回报。

这就像在攀登一座高山,山顶的风景固然迷人,但通往山顶的路也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装备和攀爬技巧,才能保持在最前列,享受最耀眼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是三五年以内的话,我觉得是可持续的。

但是五年以后,大概率是不可持续的。

十年以上的更长时间,就不是咱们能预测的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都说不好。


你看一下这个问题下的回答里,无脑吹芯片行业的都是什么人?

炒股票的金融投资者,希望集成电路板块永远一路涨下去,这样自己才能赚取暴利。

开公众号的自媒体。他们把芯片行业的各种利好吹得天花乱坠,连接上国家发展和爱国情怀,吸引一大票小粉红和外行人点赞关注。这套连招百试百灵好吧,我都想试一试。

还有就是一些不太了解真实情况的在校学生,希望国家繁荣富强的粉红兔子,个别年薪大几十万拿到基层管理门票的既得利益者们。他们或者是过于理想化想加入这个行业,或者是自身在行业内的体验很好,所以会出现屁股决定脑袋的情况。

哦对了,还有拍摄大锅宫酱的机关人员。他们意图通过拍摄一些高大上的仪器和生产场面,给大家灌输一些国家顶层政策,让不明所以的理工科做题家们半推半就的为国效命,在郊区封闭的厂房内当一个持续磨损的螺丝钉,然后在中年时期被扔掉,不管你的死活。


这个问题下,各种被吐槽遭喷或者回答被冷落的,反而是那些说了实话的基层业内从业者!!!但是他们说的话,前面的那些人觉得不好听。

你看问题下的那篇高赞回答,大家清一色的说他悲观或者说他能力不行,二十年经验怕被年轻人淘汰。

然后,这些人又反过来吹一波这个行业越老越吃香,能轻松干到退休。

属实双标,自己打自己的脸。


下面,我说下我的观点。

半导体行业很大,面板,存储器,各种led器件,芯片设计,代工与封装,材料外延生长,设备仪器,销售,售后服务等等。

集成电路产业主要指的是半导体产业中,芯片的设计代工封装,及其对应的仪器厂家,还有上游的材料生长供应商,其实与其他方向的界限并不清晰。

集成电路从业者,得益于资本进入,还有国家扶持,芯片设计的从业者工资很高,一线城市三十万起薪,二线城市二十万左右起薪,这个薪资待遇可以说直逼互联网;制造端的薪资待遇低很多,不过整体来说,想在二三线城市拿到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薪资待遇还是没什么问题的。至少目前,集成电路的待遇肯定是很不错的。

但是,这种情况能持续多久呢?还有,从业者是否应该在这个行业长期工作呢?

一般来说,一个行业的兴衰,从业者的待遇,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资本关注度,国家扶持力度,行业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企业自身发展,从业者工作的可持续性。

接下来,我对这几个因素一个一个分析。


首先,目前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肯定处在国家扶持和资本跑马圈地的风口上,不然从业者的待遇不是大风飘来的。

但是,资本圈地和国家的扶持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

很多外行人和炒概念的金融人士,把政府工作者和中国的半导体贬低的一无是处,看好一波资本救国的同时,痛批了一番政府的不作为。

百年社会主义政党是白当的?

实际上,政府早就在半导体领域有所布局,而且为民生和科技充分考虑。

面板行业,只是因为台湾省黑了一手,就被国家投入巨资扶持,理由单纯是因为国家觉得老百姓买不起电视电脑,换句话说,是民生问题。

存储器领域,和现在的芯片领域,同样的道理。

电子科技集团,微电子研究所等国家队,很早就被国外制裁,国家队通过艰苦的科研攻关,才保证了我国90nm以下制程的设备和产线的完全国产化,使得我国的半导体产业在军事领域不用担心任何贸易制裁。这一点,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吧。

国家投资面板是09年,投资存储器是1516年,大基金是14年成立的。国家的扶持,远远早于一些人说的贸易战之后,国家才重视半导体,重视芯片。

至于资本,资本任何时候都不会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资本只是想像互联网一样,分一波利润,然后转身就走而已。

但是,国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乡村振兴,城市改造,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哪个不需要钱?

所以说,国家不可能一直都把大量的资金耗在半导体行业,如果经过政府扶持,半导体能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自主生存,那么政府就不会再把巨资投入到半导体上,曾经的面板,光伏,存储器如是,以后的集成电路也是如此。

而国家扶持的结束,往往也意味着资本的消散,这一点炒过股票的人心里有数,哪次大单流出的时候,不是散户跑路的时候?

国家扶持的逐渐减少,和资本的消散大概率是同期的,而这个时刻的到来,基本也意味着行业风口,以及从业者高薪的结束。

至于这个时刻什么时候到来,我没办法下定论。不过目前来看,我国的民用制程领域以及设计能力基本上达到了国家期待的要求,制程14nm,设计7nm的水平,几乎能覆盖除高端手机以外的绝大部分应用,剩下的则是提高良率,降低功耗等相对来说支线一些的任务,无需政府作为扶持的主要精力,刻蚀等设备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LED还有SIC国内现在也有垂直生产线,中芯紫光海思这些我妈都能叫出名字来,由此可见其家喻户晓,也侧面说明,国家砸钱的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而成果如果达到国家的预期,大概率也预示着国家的退场,逐步让步给市场经济的竞争秩序,国家则是做好监管者的角色,为科技发展保驾护航。

实际上,这种国家退场的趋势近期是很明显的,无论是从业者还是炒股的人士感受应该都很明显:大基金持股逐步减持,国内芯片设计公司开始合并和破产潮,制造端近期出现的拿ppt讲故事的公司特别多,从业者出现了大面积的薪资倒挂和强制加班现象…

至于资本?我敢肯定,以资本的急功近利态度,看到国家资金退出,他们也就觉得半导体没法赚取暴利了,投资—上市—套现跑路的故事就会到此为止,他们才不关心什么科技兴国和民生问题呢。

从资本和国家扶持来看,最多五年,风口就会消失殆尽,集成电路和整个半导体行业都会回归理性,从业者高待遇必然受到影响。


接下来,我们缩小一点范围,说下我国行业内企业的那些事。

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或者往大了说,整个半导体行业,都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

国内的半导体相关的企业,基本都处在中下游,设计类的基本都处在画图仿真验证的位置,制造端基本处在中游的代工上,此外,我国下游聚集了华为小米等一众终端企业,中下游我国是有绝对话语权和一定市场份额的。

但是,我国上游领域的企业极度匮乏,除了刻蚀设备等为数不多的领域,我国上游产业几乎为零,无论是精密仪器设备,材料生长专利,还是设计EDA工具,我国都高度依赖国外公司。

这会导致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我国的半导体产业,基本靠从业者肝,没有核心技术,定期给国外在设备和软件使用上交一大笔钱,还要承担上游的制裁风险。

资本急功近利,给半导体投钱是为了赚钱的,必然短视,不会允许投资的企业去尝试新的技术,而是用已有的技术想办法炒概念拼上市,这种情况在设计领域极其常见。

长此以往,看起来半导体欣欣向荣,实际上一直在原地打转,初创公司好几千,国家一撤资,并购潮和破产潮随机开始;半导体工厂遍地开花,一问制程全是28nm+++,国家和资本撤资,这些工厂必然由于产能过剩,出现大批烂尾项目,到时候整个行业可容纳的就业岗位大幅度减少,从业者的境遇可想而知。

而国家和资本呢?

国家要的是突破,一百家里有一家成功,实现设计,工艺或者设备上的突破,那就是国家达到了目的,至于破产或者烂尾的那九十九家,国家会扣一个市场经济的帽子,说这是自由竞争应有的代价,毕竟国家也砸了很多钱,当然可以这么讲。

资本要的是套现,广撒网捞大鱼即可,投资十家A轮,九家破产,想办法平仓或者小亏跑路,一家上市成功,资本就可以赚的盆满钵满。

多方权衡造成结果是:国内集成电路以及整个半导体的发展极其功利性,只想着扩大产能或者流片成功,大部分企业对产业升级,技术壁垒这些东西才不上心呢,资本知道这是无底洞,不会靠近真正研发技术的公司;国家投巨资,一百家里有一家正经八百做了实事,就算国家的成功,所以国家赌的是概率。

国家不亏,资本不亏,那么谁亏了呢?


最后,我说下从业者的情况,实际上,这个问题下的很多回答,都可以初见从业者的态度。

我这里不谈集成电路,半导体有多难学,面对冰冷的机器和软件有多痛苦。

如果你是从业者或者相关人士,你就会发现一个非常矛盾的情况:

半导体行业,薪资待遇绝对是社会中上层的,甚至设计端可以达到比肩互联网的地步,但是为什么这个行业离职率和流动性这么大?

我们知道,上面这句话,是互联网行业的典型特点。

那么,之所以在半导体,特别是集成电路领域出现了这个情况,只能说明一点:

现在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出现了严重的功利化倾向,就和现在的互联网一样,具体体现为:

绝大部分从业者,都是本着赚快钱的思想,赚够钱之前,在这个行业反复横跳,各种跳槽,换取薪资上涨,拿到足够的钱就跑路,永远离开这个行业,而不是在这个行业深耕,为提升技术水平,研发关键技术而努力。我敢肯定,绝大部分芯片和互联网从业者都是这个思想。

这个思想很正常,房价奇高的今天,别怪大家用脚投票。

但是和互联网不同,集成电路,乃至整个半导体行业,其实是个吃经验的行业,正常来说,随着工作经验增加,从业者的薪资应该是越来越高,而且能稳定干一辈子。

但是实际情况呢?一方面,从业者的高待遇是靠跳槽才能得到的,长期停留在一家公司,薪资上涨幅度非常之小,设计和制造端的老人都很容易被应届生倒挂。另一方面,如果你放眼周边,你会发现,如此吃经验的行业,除了主管经理这些管理层外,你只能挑出几个中年的个例,国内很多半导体团队平均年龄也就二十八九岁,作为一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被我国开始重视并列入五年计划的行业,中年从业者都去哪儿了?

很多人,特别是业内从业者和一些强词夺理的既得利益者们,他们不愿意相信一点:资本话语权下的我国半导体产业,完全沦为了赚快钱的地方,所谓有经验的中年人士,不是资本的菜。

资本投资初创公司,急于套现,初创公司必然上市压力巨大,为了达到金主要求,只能加快项目流片进程,而加快流片进程,只能依靠从业者肝的模式,这使得现如今百分之九十的设计公司,都是加班狂魔,可能也就项目空档期轻松一些能看到夕阳吧,结果为了加快融资流程,项目被排的满满当当,海思紫光等大公司的员工跳槽又会把加班文化带入到其他公司当中,设计端的很多公司,995有双休是福报,996不稀奇,项目急的时候,连着一个月凌晨下班都是常事,资本急躁下的设计公司,工作强度和互联网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制造端,我不多说,我自己是半导体制造出身的,疯狂加班和24小时on call的感觉深有体会,如果你想知道细节,你去搜搜中芯国际,京东方等公司的话题,你就心里有数。

明明是一个吃经验的行业,因为资本的急功近利,硬是搞成了996遍地,只需要年轻人肝,中年危机严重的行业。从业者自己心里有数,如果你不在外企,就问国内这些半导体的企业,你的身体能撑多久?反正我是怕死先溜了,做了逃兵。

如果这个行业能有耐心一些,把资本用在提升技术上,早九晚五,项目紧急时再临时加班,我会觉得这是个很好很有技术含量的高科技行业。

但是现在,我只是觉得这是个拿命换钱的快餐行业。

设计至少钱多,忍忍加班,软妹币到手,首付买房后直接溜。

到了制造领域,干着996的工作,拿着侮辱人的时薪,以及按照最低生活保障给予的加班费,外行人会说忍忍就过去了,宫酱们忍了少说十几年了,他们只能在绝望当中,打开知乎,劝退那些不明所以的学生。


我最后总结一下:

集成电路,作为半导体分支,近期的风口,从业者待遇是很高的,特别是设计领域。

但是,风口源自于资本的跑马圈地,而现在正是跑马圈地的末期,我个人认为,高薪资最多只能持续三到五年的时间,五年后就会回归理性,并且大批业内企业破产和产线烂尾,会使得行业内卷严重,很多从业者五年后可能会被迫离开这个行业。

另外,我希望大家认真考虑一下加班问题,不要因为钱多就觉得996没问题,大部分半导体从业者,因为过量的加班,普遍都干不久,三十以后不是转行去了不加班的行业,就是跑去外企避难,一些不认命还学习能力强的,三十五之前咬咬牙考进体制内的也不是少数。

想赚快钱,没问题,三五年以内,高薪资可以持续,请优先加入大公司,积累项目经验,然后跳槽变现拿高工资,这样可以最大化赚快钱的效果,然后首付到手,跑去外企,思科TI这些地方都不加班,制造端的话,科磊这些设备厂家都还不错,是fab工程师好的退路。


说的多了一些,还有吐槽的成分,大家凑活看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