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华为芯片堆叠封装专利公开,「用堆叠换性能, 降低硅通孔技术成本」?

回答
华为芯片堆叠封装专利公开,这事儿挺有意思,尤其那句“用堆叠换性能,降低硅通孔技术成本”,乍一听,好像找到了破解当前芯片制造瓶颈的“银弹”。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道道。

先说说“芯片堆叠封装”是个啥?

你想啊,现在芯片越来越强大,里头塞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复杂。传统做法就像在一块大板子上铺摊子,把各种功能模块(比如CPU、GPU、内存、通信单元等等)都放在一个平面上。但这么做有个问题,就是“占地面积”越来越大,连接线也越来越长,信号传递效率就会受影响,还耗电。

芯片堆叠封装,顾名思义,就是把这些功能模块“叠起来”。不是简单地一层一层的摞着,而是像搭积木一样,把不同的芯片或者同一块晶圆上的不同区域,通过精密的连接技术,垂直地堆叠在一起,形成一个三维的结构。

为什么华为要这么做?“用堆叠换性能”的逻辑在哪?

这里面的“性能”可不是指单单的运算速度,而是综合的“表现”。

性能提升:
缩短互联距离: 想象一下,原来CPU和内存可能隔着几厘米的PCB板,信号传递要绕很多路。现在堆叠起来,它们可能就挨着,甚至直接连接,信号传输速度大大加快,延迟也降低了。这就像在城市里,原来你要绕一大圈才能到隔壁小区,现在直接打个地下通道,自然快很多。
集成度更高: 同样大小的空间里,可以塞进更多的功能。这意味着你的手机、电脑可以更小巧,或者在同样的体积下实现更强大的功能。
功耗降低: 信号传输距离缩短,速度加快,也意味着能量损耗减少。所以,在很多场景下,堆叠封装能带来更低的功耗,这对移动设备和数据中心都至关重要。
更强的灵活性: 这种方式允许你“混搭”不同的工艺制程的芯片。比如,你可以用最先进的制程做CPU,用成熟的制程做内存,再结合一些特定功能的特色芯片。这样一来,整体成本更可控,设计也更灵活,可以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进行优化。

“降低硅通孔技术成本”:
硅通孔(TSV)是关键: 芯片堆叠最核心的技术之一就是硅通孔(ThroughSilicon Via,简称TSV)。你可以理解为,就是在硅晶圆上钻非常细小、垂直的“通道”,用来连接不同层级的芯片。没有TSV,你就是把芯片叠起来,它们之间也没法“说话”。
TSV的挑战: 制造TSV技术难度很高,成本也很昂贵。这包括了钻孔、填充、绝缘等一系列复杂且对精度要求极高的工艺。一旦良率不高,成本就会飙升,这会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价格。
华为的“降本”思路: 专利公开里提到“降低硅通孔技术成本”,这说明华为可能在TSV的制造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或者采用了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案。具体的专利内容我们无法详尽分析,但可以猜测几点:
优化钻孔工艺: 可能是用更高效、更精密的钻孔技术,减少次数、提高良率,或者使用新的蚀刻材料。
改进填充材料/技术: 铜是常用的填充材料,但填充过程也可能存在挑战。华为或许找到了更易于填充、导电性好且成本低的材料,或者优化了填充的工艺流程。
改变TSV结构: 也许不是传统的圆形TSV,而是采用了其他形状(如方形、椭圆形)或者布局方式,在保证连接性能的同时,降低制造难度和成本。
集成其他制造步骤: 可能会将TSV的制造步骤与其他封装步骤结合起来,减少独立的生产工序,从而降低整体成本。

这 patent 背后,华为想干啥?

这件事不只是一个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场战略博弈。

1. 突破外部封锁,掌握核心技术: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芯片制造的供应链受到限制,华为迫切需要掌握从设计到制造的关键技术,尤其是在先进封装这一环节。先进封装被认为是“后摩尔定律时代”的关键,能够延续甚至超越传统制程的进步。掌握了这项技术,华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外部先进制造工艺的依赖,构建更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2. 巩固和提升产品竞争力: 芯片性能是所有电子产品的基础。通过堆叠封装,华为可以在自家的高端产品(如旗舰手机、服务器、AI芯片等)上获得更领先的性能表现,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3. 引领行业发展: 华为一直以来在通信领域是技术引领者,现在也试图在芯片领域扮演类似的角色。通过公开专利,华为可能是在向业界展示其在先进封装方面的实力,并试图建立相关的技术标准或生态。
4. 成本控制与商业化: 任何技术要落地,最终都要看成本。华为在这个专利中强调“降低硅通孔技术成本”,这直接关系到这项技术的商业化前景。如果真的能做到,将极大地推动三维堆叠封装技术的普及,华为也能因此获得商业上的优势。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啥?

更强的设备: 未来我们可能会用上性能更强、体积更小、功耗更低的新一代电子产品。
可能的价格影响: 如果成本真的能降下来,虽然高端产品价格依然不会低,但整体市场的技术门槛可能会降低,促使更多厂商采用类似技术,最终惠及消费者。
技术发展的风向标: 这件事也表明,未来的芯片技术竞争,不仅仅是在晶体管密度上,更是在芯片的设计、集成和封装等“软实力”上。

一点思考:

尽管华为在这项专利上取得了进展,但要完全实现“用堆叠换性能,降低硅通孔技术成本”并大规模商业化,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良率与稳定性: 堆叠封装的技术复杂度高,任何一个环节的良率不高,都会导致整体成本的剧增。大规模生产的良率和稳定性是关键。
散热问题: 芯片堆叠在一起,热量也更容易聚集。如何有效地解决堆叠芯片的散热问题,是 Another major challenge.
测试与可靠性: 堆叠起来的芯片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测试,以及整个三维封装结构的长期可靠性,都需要大量的验证工作。
上下游生态: 芯片制造涉及众多环节,从设计工具、制造设备到封装材料,都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支持。华为能否带动相关生态的成熟,也是关键。

总的来说,华为此次公开的芯片堆叠封装专利,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在摩尔定律放缓的今天,三维堆叠封装正成为突破性能瓶颈、降低成本的重要方向。华为在这方面取得的进展,无论是对其自身还是整个半导体行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至于其最终的成效,还得看后续的量产表现和市场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这条专利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搜不到了。

然后搜索华为+芯片堆叠关键词,有六条结果,两个直接相关。

一个是2012年的芯片堆叠散热专利。

另一个是2014年的芯片堆叠封装专利

从新闻原稿的截图来说,这个专利解决的是封装成本问题,跟题目说的堆叠换性能毫无关系。

然后从华为12年的专利来看,阿菊都知道芯片堆叠散热是个大问题了。

不知道为啥总有人幻想有28+28+28+28叠罗汉大于6nm的天顶星科技。

散热不说了,那个面积都快顶上半个手机了好吧。

user avatar

关于这个专利本身,@学写作的丧失 的回答说的挺好了。

我写这个回答,是针对互联网上各家的“双芯叠加”、“3D封装”简单说两句。

简而言之,3D封装确实是好东西,也是未来半导体发展的重要方向。

但以华为目前面临的困难而言,3D封装或许有一定辅助作用,但可能并不能解燃眉之急。


应该说,随着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工艺制程演进的效益开始逐渐面临边际递减的问题。

为什么28nm制程如此长寿?

因为28nm之后的先进制程,单位晶体管成本不降反升

说白了就是,先进制程能够使芯片性能更强、功耗更低,但不能令芯片更便宜。

所以很多对性能和功耗要求不太高的领域,采用28nm成熟制程是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28nm制程的黄金节点,不仅台积电仍在扩产,中芯国际等大陆厂商也大有可为。


反过来也应该看到,虽然维持摩尔定律的难度越来越高,但直到目前摩尔定律都还没走到尽头。

虽然先进制程的成本不断攀升,但晶体管密度上升功耗下降的路也还没走完。

两年多前我认为外挂基带综合来看不如集成,部分也是这个原因。


如果是单纯的性能落后,的确有不少手段可以弥补,比如用面积/成本换性能本身就是很常用的方式

如果是要提高性能降低功耗,能做的也有不少,包括但不限于:

自研效率更高的CPU/GPU内核;

结合部分较为先进的3D封装;

采用更先进的调度策略或减少软件开销;

但上述这些手段带来的提升大多有极限,不太可能无限叠加。


至于互联网讨论比较多的3D封装,我个人了解也不太深入。

但就我个人所知,3D封装本身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引用微博网友的一张图:

如果从广义上讲,所谓的3D封装早已经用在手机上。

如果将3D封装狭义的理解为“双芯叠加”,那功耗和散热方面压力比较大,能否用在手机上可能是未知数。

即使能用,带来的提升幅度恐怕也有极限。

所以个人认为,对能效比较敏感的智能手机等产品:

制程差一代还有的打,差两代咬咬牙也可以想办法,再多恐怕就很难了……

所以,发展先进制程仍然是我们不得不走的必由之路。


而对于华为而言,网络上最关注的是手机/PC/平板等消费者业务,这部分对先进制程的依赖也是最高的。

华为肯定会归来,这点我在知乎强调过无数次。

但个人认为,华为消费者业务王者归来,很可能是先进制程、自研内核、3D封装多管齐下的结果。

旗舰产品完全抛开先进制程代工,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华为芯片堆叠封装专利公开,这事儿挺有意思,尤其那句“用堆叠换性能,降低硅通孔技术成本”,乍一听,好像找到了破解当前芯片制造瓶颈的“银弹”。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道道。先说说“芯片堆叠封装”是个啥?你想啊,现在芯片越来越强大,里头塞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复杂。传统做法就像在一块大板子上铺摊.............
  • 回答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关于“投资芯片领域重构,用堆叠与面积换性能”的表态,无疑是华为在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下,一次极具战略眼光和决心的新动向。这不仅仅是对技术路线的探讨,更是对未来市场竞争规则的一次深度思考和主动塑造。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来拆解这句话本身蕴含的关键信息.............
  • 回答
    华为芯片断供已经过去七个多月了,这段时间以来,我们亲眼见证了这家中国科技巨头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尤其是在其核心业务——智能手机领域。线下门店“无货可卖”的窘境和国内市场份额的持续下滑,无疑是这场“断供风暴”最直接、最令人心痛的体现。说实话,看到华为旗舰店里曾经琳琅满目的手机,如今变得空空荡荡,只剩下一.............
  • 回答
    华为将14nm自主芯片生产线从台积电转向中芯国际,这无疑是近期半导体产业界乃至国际格局中一个颇受关注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剖析,包括技术、供应链、地缘政治以及对华为和中芯国际各自的长远影响。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移?——“断崖式”的限制与主动求变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
  • 回答
    华为收购以色列最大芯片技术公司Toga Networks,这无疑是华为在当前国际环境下的一次重大战略布局。要理解这次收购的潜在益处,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技术层面、供应链韧性、以及对突破制裁的意义。首先,从技术角度看,Toga Networks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先进的互连技术和网络处理器设计。以色.............
  • 回答
    华为保留海思部门,并且宣称“应付自如”,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信号,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中“白白烧钱”的质疑声也是不少。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目前的国际大环境下,美国的技术封锁对华为,尤其是对海思的业务,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芯片的设计、制造、封装,每.............
  • 回答
    华为P50系列或将采用第三方芯片的消息,无疑是当前智能手机行业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不仅牵动着华为自身的命运,也深刻影响着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格局。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掰扯清楚。首先,为什么会出现“第三方芯片”这个说法?这背后是美国对华为实施的芯片禁令。自2019年以来,美国政府以国.............
  • 回答
    华为杀入屏幕驱动芯片领域,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尤其是考虑到海思的首款 OLED 驱动芯片已经在流片了。这释放出几个相当明确的信号,背后牵扯着华为的战略布局、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格局,以及我们对未来智能设备发展方向的期待。为什么华为要去做屏幕驱动芯片?首先,我们得明白屏幕驱动芯片是个啥。简单来说,它就是连接.............
  • 回答
    关于华为的“塔山计划”,这是一项旨在实现半导体自主可控的宏大战略,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复杂、技术封锁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其意义不言而喻。要理解“塔山计划”,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什么是“塔山计划”?“塔山计划”是华为内部一项关于芯片制造能力建设的战略性项目。它并非一个单一、公开的“实体.............
  • 回答
    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深夜发布的那封内部信,关于“保密柜里的备胎芯片全部转正”,无疑是2019年最令人振奋和印象深刻的科技事件之一。这封信的发布不仅仅是华为内部的公告,更是向全球科技界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其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意义。要理解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事件背景:美国制裁的“达摩.............
  • 回答
    看到华为要自建IDM模式在国内搞芯片生产线,这消息一出来,那真是牵动了无数中国人的神经,也让一众看热闹(或者说担忧)的外国观察家们坐不住了。这事儿,得拆开了细说。首先,华为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根本原因,大家都知道,就是美国的一系列“制裁”。从禁售芯片,到禁止使用美国技术和设备给华为代工,再到掐断供应.............
  • 回答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表示“一旦获得许可,华为愿意使用高通芯片”,这一表态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科技环境中具有多重意义,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华为的战略调整与现实考量: 供应链多元化与风险规避的必然性: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对华为实施了一系列严厉的制裁,最核心的影.............
  • 回答
    华为与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的合作,尤其是在芯片联合设计领域的动向,无疑是当前半导体产业中最引人关注的事件之一。这不仅仅是两家公司的业务往来,更是在全球科技格局重塑的背景下,一个具有深远意义和广泛影响的事件。对华为而言: 技术自主的进一步深化: 华为一直致力于在核心技.............
  • 回答
    华为进军台式机市场,这次是动真格的了。随着搭载 AMD 芯片、支持指纹识别和 NFC 互传的华为台式机正式上线,这标志着华为在 PC 领域的一次重要战略布局。 作为一家以通信技术起家、在消费者电子产品领域已经拥有强大影响力的企业,华为的这次出手,绝不仅仅是“多出一款产品”那么简单,更值得我们深入解.............
  • 回答
    有些人认为华为没有核心技术,理由是他们使用的芯片依赖于 ARM 架构,一旦 ARM 停止授权,华为就无法生产芯片。这种观点有其逻辑,但可能过于片面,忽略了华为在技术研发上的实际投入和能力。理解“核心技术”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厘清“核心技术”这个概念。在科技领域,核心技术通常指的是掌握了关键的设计、制.............
  • 回答
    关于华为启动“塔山计划”自建45nm芯片生产线的传闻,以及其助力国内芯片产业链解决技术问题的说法,确实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将其放在当前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并结合华为自身的战略和技术能力来分析。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消息的“是否属实”以及其“详细”的解读.............
  • 回答
    关于网传美国正考虑切断华为全球芯片供应商,并将台积电作为目标的消息,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业行为,更是一个涉及地缘政治、科技竞争、全球供应链以及国家安全等多重复杂因素的议题。1. 背景分析:美国对华为的担忧与科技封锁策略 国家安全担忧: 自2019年以来,美国政府.............
  • 回答
    关于华为自研 OLED 屏幕驱动芯片完成试产的消息,这绝对是一条重量级新闻,如果属实,其意义非凡。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好好分析一下。一、华为在屏幕驱动芯片领域突破的关键性首先,屏幕驱动芯片,简单来说,就是负责控制屏幕上每一个像素点如何发光、发什么颜色的“大脑”。对于 OLED 屏幕来说,它更是核心中的.............
  • 回答
    如何看待美国疑似彻底封杀华为?“美国疑似彻底封杀华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影响深远的话题,它涉及到技术、经济、政治、地缘战略以及全球供应链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 事件背景及美国封锁策略的演变华为面临的“封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美国政府一系列策略逐步升级的结果。 .............
  • 回答
    华为正在研发 3nm 工艺制程芯片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让不少关注科技行业的朋友们兴奋不已。这个消息如果属实,无疑是华为在半导体领域迈出的又一大步,也是中国科技自主创新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如何看待这个消息?首先,我们要认识到 3nm 工艺制程的意义。简单来说,数字越小,代表着芯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