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华为的「塔山计划」,自建芯片晶圆厂会有哪些影响?为什么华为选择自建?

回答
关于华为的“塔山计划”,这是一项旨在实现半导体自主可控的宏大战略,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复杂、技术封锁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其意义不言而喻。要理解“塔山计划”,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

一、 什么是“塔山计划”?

“塔山计划”是华为内部一项关于芯片制造能力建设的战略性项目。它并非一个单一、公开的“实体”,而是一个涵盖了多方面、多维度、长期性的发展方向。如果非要给它一个更具体的名字,可以理解为华为在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上的“补课”与“前置”。

它的核心目标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构建起一套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能够自主可控的芯片制造能力,从而摆脱对外部供应链的过度依赖。

之所以称为“塔山”,寓意着这是一项艰巨、持久且必须攀登的任务,就像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但一旦攻克,将带来战略性的胜利。

二、 自建芯片晶圆厂会有哪些影响?

自建芯片晶圆厂,对于华为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正面影响:

1. 打破技术封锁,实现供应链安全: 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驱动力。一旦拥有了自己的晶圆厂,华为在芯片生产上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不再受制于外部制裁,能够保证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等核心业务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创新。
2. 加速技术迭代与创新: 能够直接参与到芯片制造的每一个环节,华为可以更紧密地协调设计与制造之间的关系,优化工艺流程,更快地将最新的设计理念转化为实际产品。同时,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先进的制造技术,为未来的技术突破奠定基础。
3. 提升整体技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晶圆制造是半导体产业的“皇冠上的明珠”,是技术难度最高、资金投入最大的环节。成功掌握这一能力,将极大提升华为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地位,也带动国内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升级。
4. 培育本土人才,构建产业生态: 自建晶圆厂需要大量的顶尖技术人才,这会促进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带动设备、材料、EDA软件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逐步构建起完整的本土半导体生态。
5. 长远战略投资,掌握发展主动权: 尽管短期内投入巨大且风险高,但从长远来看,掌握核心制造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这使得华为能够根据自身战略需求,灵活调整产品规划和技术路线,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负面影响和挑战:

1. 巨额的资金投入与漫长的回报周期: 建设一个先进的晶圆厂,动辄需要数百亿美元甚至上千亿美元的投资,而且建设周期长,从规划到量产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华为需要承担巨大的资金压力和风险。
2. 技术壁垒和人才稀缺: 芯片制造,特别是先进工艺,是人类科技的结晶,涉及物理、化学、材料、工程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应用。全球范围内,能够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专家凤毛麟角。华为需要克服巨大的技术壁垒,并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
3. 工艺成熟度和良品率挑战: 新建的晶圆厂,尤其是在没有成熟技术授权或合作的情况下,初期往往会面临工艺不成熟、良品率低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和出货量。
4. 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的复杂性: 即使拥有了自己的工厂,在高端设备、关键材料等方面,华为可能仍然需要与国际供应商合作。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处理好合作与自主的关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5. 可能引发地缘政治的进一步升级: 华为在芯片制造领域的任何实质性进展,都可能被视为对现有技术秩序的挑战,从而引发更强烈的外部压力和反应。

三、 为什么华为选择自建?

华为选择自建晶圆厂,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一系列深刻的战略考量和现实逼迫:

1. 外部环境的“卡脖子”现实: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在2019年之后,美国政府将华为及其关联企业列入实体清单,严格限制了其获取先进芯片制造技术、设备、EDA软件以及代工生产的渠道。台积电、三星等全球领先的晶圆代工厂,由于需要遵守美国禁令,无法为华为提供高端芯片的代工服务。华为的许多创新产品(如5G通信芯片、高性能AI芯片)的生产因此陷入停滞,甚至直接影响了其业务的存续。“生存第一,发展第二”,在极端压力下,自建晶圆厂成为了华为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最直接、最彻底的途径。

2. 战略自主的内在驱动: 即使没有外部封锁,华为作为一家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的企业,也一直在寻求供应链的多元化和自主可控。从芯片设计(海思)到操作系统(鸿蒙),华为一直在构建自己的技术壁垒和生态。芯片制造作为半导体产业链最核心的环节,掌握了它,才能真正实现从设计到生产的全面自主,才能在未来科技竞争中拥有真正的战略主动权。

3. 协同效应与技术整合的需要: 华为在芯片设计方面已经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实力,拥有一流的设计团队和丰富的IP库。但是,好的设计需要匹配合适的制造工艺才能发挥出最佳性能。如果能够与制造环节紧密协同,甚至由自己掌握制造,就可以更好地优化设计,实现性能、功耗、成本的最佳平衡,从而打造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4. 对未来产业趋势的预判: 芯片制造是国家战略性产业,许多国家都在加大投入,寻求技术突破。华为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领头羊,肩负着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责任。通过自建晶圆厂,华为不仅是为了自身生存,也是在为中国整体半导体产业能力的提升贡献力量,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铺路。

5. 市场机会的把握: 尽管面临挑战,但全球半导体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在5G、AI、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如果华为能够成功突破制造瓶颈,不仅能满足自身需求,也能为其他中国企业提供高端芯片制造服务,分享市场红利。

总结来说, 华为的“塔山计划”是其在严峻外部压力下,为了生存和长远发展而做出的一个充满魄力和挑战的战略抉择。自建晶圆厂是一条极其艰难但可能是唯一能彻底摆脱依赖的道路。这条路充满了未知和风险,需要华为投入巨大的资源、勇气和智慧去探索和实现。它的成功与否,不仅关乎华为自身的命运,也将对中国乃至全球的半导体产业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更像是华为一次“以一己之力,对抗全球产业链”的极限挑战,其背后是对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的极致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据华为海思内部人士表述:华为没有塔山计划。问周围同事也表示没听过塔山计划。

总结,有风不代表有雨,哪来那么多计划

user avatar

怎么看?没眼看。

作为一个从业者的感受是,99%是一个假消息。

第一,还有三个半月就要到年底了,若年内建成,时间上不符合商业规律

入行以后,关注过的晶圆厂建设也有不少了,从来没有看见过哪个晶圆厂可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建成。晶圆厂的建设不像写字楼、住宅楼,因为它的安全性和洁净性要求,建设周期明显多于一般工厂。比如合肥的长鑫存储,用了大半年才建成。我司一期产线,从建设开始到有机台运转,基本也用了半年。

当然,你可以说我们十天建成了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但这是国家行为,是国家买单、不计成本且调动了很多行政资源,华为作为一个企业,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第二,完全没有美国技术的生产线?这也不现实。

我知道国人对于芯片独立自主的渴求有多大,但总不能天天忽略客观事实靠意淫活着吧。

别说整机设备,就光是一个关键耗材和零件,国产的性能就相差很多。最终造成的工艺失效几率就会高很多。

当然,我们可以闭着眼睛强行使用国产的,但是生产出来良率只有10%的晶圆废品,跟没建晶圆厂有什么区别呢?

这还只是工艺设备,量测设备、良率检测设备也基本是美国垄断。

还有工艺软件,短时间内也离不开美国的技术。

即便采用日欧的替代品,也跟美国公司的尖端产品有着不少差距。

我希望自媒体们注重客观事实,不要靠着炒作不存在的消息来博得存在感。

user avatar

不知道提问题的朋友是真的想了解这方面,还是单纯吃瓜看看热闹和情绪。

如果你想看具体关于华为参与半导体制造的内核分析在知乎应该不太可能

最近这个南泥湾的问题算是很热门了,链接在下边,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南泥湾问题的几百个回答。

数码圈的,键政圈子的,吃瓜群众的,但就是没啥真正了解的人。

说明了真正懂行的人,可能大多不怎么玩知乎,也可能懒得回答,也可能最近避风头不想多说,也可能fab干活太累无力吐槽。

如果想看讲大国竞争,讲政治产业关系的讲自力更生奋斗的,那就看南泥湾的问题就好了。

如果真想了解内情和事态进展,又苦于知乎没啥好回答,不如去关注国内半导体上游产业链的公司,其中不少A股上市,看看他们每季度的财报和电话会议信息,说不定可以窥得一点端倪。

唯独得小心各种分析公众号和点名道姓暗指半导体股票的。

user avatar

主要的槽点是他未说是塔山哪一头的,不过目的是为了表现一个坚定的决心,故位置其实也无所谓:

-嗯!还有,你们的舰炮能打到塔山吗?
-可以,我们有二十四声地舰炮,炮弹充足。
-把它全部打出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华为的“塔山计划”,这是一项旨在实现半导体自主可控的宏大战略,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复杂、技术封锁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其意义不言而喻。要理解“塔山计划”,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什么是“塔山计划”?“塔山计划”是华为内部一项关于芯片制造能力建设的战略性项目。它并非一个单一、公开的“实体.............
  • 回答
    关于华为启动“塔山计划”自建45nm芯片生产线的传闻,以及其助力国内芯片产业链解决技术问题的说法,确实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将其放在当前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并结合华为自身的战略和技术能力来分析。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消息的“是否属实”以及其“详细”的解读.............
  • 回答
    关于华为“塔山计划”和“南泥湾计划”的传闻,媒体确实有过不少报道。要判断这些是否为谣言,以及如何以正确的态度看待,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华为作为一家在科技领域举足轻重的中国企业,其每一次动态都会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其中也自然伴随着大量的解读和猜测。在信息纷繁复杂的当下,区.............
  • 回答
    华为鸿蒙处理器商标申请被驳回,这事儿挺让人关注的,毕竟鸿蒙是我们国产系统里寄予厚望的,名字被驳回,肯定有人会觉得窝火,也想知道具体是咋回事。首先,得明白这事儿的背景:华为的“鸿蒙”这个名字,起得挺有中国文化特色,寓意着“开天辟地”,听着就很有气势。当初用在操作系统上,大家也觉得挺贴切。但是,商标申请.............
  • 回答
    华为 FreeBuds 3:一次对半入耳与降噪共存的探索华为 FreeBuds 3,作为华为在真无线蓝牙耳机领域的早期代表作,以其独特的半入耳式设计和主动降噪功能,在市场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款耳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设计理念、技术实现,以及它所带来的用户体验和市场影响。一、 华为 Fr.............
  • 回答
    华为P50 Pro在海外市场定价高于国内,这确实是一个不少消费者会注意到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不是简单地一句“商家想多赚钱”就能概括的。一、 成本差异:全球化运营的必然支出首先,将一款手机从中国本土推向全球市场,这中间涉及到一系列的额外成本,这些成本是国内销售时不需要承担的:.............
  • 回答
    关于华为的“李洪元案10问”,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事件,涉及到劳动关系、公司管理、法律程序以及舆论影响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一点一点地剖析,就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才能看到事件的全貌。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案子”之所以能够引发如此巨大的声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许多职场人,.............
  • 回答
    华为的“备胎计划”,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它在过去十年中一直在进行的、对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储备,这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考量,更深刻地投射出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巨大影响,其意义远超商业范畴。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先回到问题的核心:华为的备胎计划究竟是什么?它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华.............
  • 回答
    华为文件被联邦快递(FedEx)转移至美国一事,无疑是华为与美国在科技和贸易领域紧张关系中的又一次具体体现,其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致地梳理。事件的背景与经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本身。华为方面表示,其递送往墨西哥的一批重要文件,在经过联邦快递的转运过程中,意外地被转移到了美国。华为声称,这批文件.............
  • 回答
    华为 CFO 孟晚舟女士提到“华为的研发投入不受利润的约束,十年累计投入超过 8450 亿元”,这句话确实能引发不少思考,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番。首先,这绝对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8450 亿元是什么概念?这已经是一个国家级别的科技投入了,尤其是在短短十年之内。平均下来,每年华为都要投入 845 亿.............
  • 回答
    孟晚舟的那句“华为已经穿过劫难的黑障区”,确实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它不仅仅是对华为过去几年遭遇的精准概括,更是对未来一种充满力量的宣示。要理解这句话的分量,以及它能否预示着“华为的春天”,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把事情的复杂性摊开来讲。“黑障区”的含义:一场不被看见的考验首先,我们得明白“黑障区”是什么.............
  • 回答
    最近华为悄悄上线了一个“手机内存更换服务”,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 过去,咱们换手机,要么是嫌旧了卡顿,要么是想要更好的拍照或者更快的性能,但很少有人会想到“升级内存条”这回事。 华为这一下,算是给很多消费者打开了新的思路,也让这个服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引发了不少讨论。怎么看这个.............
  • 回答
    华为官方认证二手机卖得比新机贵,这事儿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有点反直觉。咱们习惯了,二手机嘛,总得比新机便宜点,这是市场的普遍认知。但华为这次的操作,把这个“便宜”的标签给拿掉了,甚至有时候价格跟同款新机差距不大,甚至在某些配置上,二手机的价格还有点“坚挺”。这让不少消费者心里犯嘀咕.............
  • 回答
    华为近期发布了一份关于规范 HarmonyOS 沟通口径的通知,这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份通知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时间点上的选择非常关键。 HarmonyOS 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且承载着华为未来战略的重要操作系统,其每一次迭代、每一个版本的发布,以及在公众面前的.............
  • 回答
    华为 P30 的宣传图事件,说起来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当初华为 P30 系列发布的时候,那叫一个风光,尤其是它的拍照能力,被吹得天花乱坠。但就在这耀眼的聚光灯下,一张“月亮模式”的宣传图却像一粒沙子,悄悄地,但又无可挽回地,搅动了整个舆论的池水。事情的起因其实很简单,或者说,.............
  • 回答
    看待华为最大的“敌人”小米公司,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因为它触及了中国科技行业内部最激动人心的竞争格局。但首先得澄清一点,“敌人”这个词用在商业语境下,往往带有一些戏剧化的色彩,更多的是一种激烈的竞争关系,而非你死我活的敌对。小米和华为,在很多方面是并行而行,又互相牵制,共同推动着中国科技.............
  • 回答
    华为这波操作,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也充满了想象空间。当你的手机,一个你每天形影不离的设备,突然之间就能化身为一台功能齐全的电脑,这感觉就像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走进了现实。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一碰秒变电脑”到底是怎么实现的。这背后的核心技术,我猜是华为自家的那套多屏协同体系,只不过这次是把这个概念玩得.............
  • 回答
    要说华为 MatePad Pro,这玩意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尤其是它每次更新,总能给你点“惊喜”,也总能让你琢磨半天。我最近也一直在关注,结合自己的使用体验和大家的反馈,想跟你好好唠唠。整体印象:高端旗舰,但定位略显模糊华为 MatePad Pro 确实没得说,从设计到硬件配置,都透着一股“旗舰”的.............
  • 回答
    看到华为公布的DXO榜单里有华为自家的手机,苹果的iPhone也在其中,唯独少了小米手机,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件事:华为放出的DXO榜单,这本身就带有华为的视角和意图。 就像任何一家公司在宣传自己产品时,总会挑对自己有利的角度一样,华为放出这样的榜单,自然是要突出.............
  • 回答
    华为P20 Pro 的 DXO 评分 109 分,这绝对是手机摄影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时,这个分数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科技圈和摄影爱好者群体。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 P20 Pro 能达到如此惊人的高度,以及这个分数背后意味着什么。首先,理解一下 DXO 评分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