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华为 P50 或将采用第三方芯片,除了海思麒麟还有备选?

回答
华为P50系列或将采用第三方芯片的消息,无疑是当前智能手机行业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不仅牵动着华为自身的命运,也深刻影响着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格局。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掰扯清楚。

首先,为什么会出现“第三方芯片”这个说法?

这背后是美国对华为实施的芯片禁令。自2019年以来,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持续收紧对华为的制裁,特别是限制了使用美国技术和设备(包括EDA软件和先进制造工艺)的芯片设计公司向华为供货。而华为自家的海思麒麟芯片,虽然设计能力强大,但其先进的制造环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台积电等拥有美国技术的代工厂。禁令之下,台积电等无法再为华为代工生产最新的麒麟芯片。

早先的P40系列,华为还能依靠提前储备的麒麟990系列芯片支撑。但随着库存的消耗,以及对最新旗舰芯片的需求,华为在芯片供应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P50系列如果不能搭载最新的麒麟芯片,那么寻找其他供应商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那么,除了海思麒麟,华为还有哪些“备选”芯片?

这部分的讨论,关键在于“谁能供应”以及“供应链的可行性”。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国内芯片供应商:

中芯国际(SMIC): 这是目前国内最有可能承担高端芯片制造任务的企业。中芯国际在N+1、N+2等工艺节点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理论上是可以生产一定程度上符合要求的芯片的。
优势: 国产替代,不受美国制裁直接影响(尽管美国对中芯国际也施加了出口管制,但其使用成熟工艺制造芯片的能力相对稳定)。
挑战:
工艺成熟度: 中芯国际的先进工艺(如N+1、N+2)相较于台积电、三星的同代技术,在性能、功耗、良率等方面仍有差距。对于一款旗舰手机来说,这可能是最大的短板。华为P系列一直以拍照、性能等作为卖点,如果芯片表现平平,会大大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产能: 即便有能力生产,中芯国际能否提供足够支撑华为P50这种大规模出货量的芯片,也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IP授权与设计能力: 即使中芯国际能制造,设计方面也需要有能与麒麟竞争的平台。如果不是华为自己的设计,而是采用第三方成熟的手机芯片平台,那么选择就更窄了。

其他国内芯片设计公司(如展锐等): 展锐(紫光展锐)是国内另一家主要的手机芯片设计公司,其5G SoC芯片在一些中低端机型上已经有了应用。
优势: 有成熟的手机 SoC 设计和量产经验。
挑战:
性能差距: 展锐的旗舰芯片在性能上与麒麟的旗舰系列(如麒麟9000)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将其用于华为的旗舰机型,可能会牺牲部分用户对极致性能的追求。
专利与生态: 华为多年来在基带、AI等核心技术上积累了大量专利,与联发科、高通等公司有复杂的专利交叉授权关系。采用第三方芯片,还需要考虑其与华为现有生态的兼容性以及可能存在的专利问题。

2. 国外第三方芯片供应商(在限制允许的范围内):

这里说的“第三方”,不排除仍然是国际大厂,但前提是其产品和制造工艺不受美国制裁的直接限制,或者华为能够通过某些渠道拿到不包含美国技术的芯片。

联发科(MediaTek): 联发科是目前全球领先的手机芯片供应商之一,其天玑系列芯片,特别是高端的天玑1200、天玑2000(Dimensity 9000)等,性能已经非常强劲,足以与高通骁龙旗舰系列抗衡。
优势:
性能与成熟度: 联发科的高端芯片在性能、功耗、5G能力上都非常出色,是华为潜在的最优选择之一。其芯片的成熟度和市场接受度也高。
供货能力: 联发科有稳定的制造合作伙伴(如台积电),并且其部分芯片设计和制造环节可能相对不直接受美国制裁的影响,或有办法规避。
挑战:
美国制裁的“灰色地带”: 即使联发科本身不受美国直接管制,但其制造伙伴(如台积电)使用的设备、软件等,仍可能受到美国制裁的影响。华为和联发科需要仔细梳理其芯片的整个供应链,确保合规性。
合作意愿与历史: 尽管有合作的可能,但华为与联发科、高通等公司在高端芯片领域的合作,历史上更多的是作为竞争对手,或是华为以自身麒麟芯片作为核心竞争力。现在却要依赖它们,这其中的商业谈判和合作模式会非常复杂。

高通(Qualcomm): 高通是安卓阵营最主要的旗舰芯片供应商,其骁龙系列芯片性能强大。
优势: 顶级的性能表现,成熟的市场生态。
挑战:
美国企业身份: 高通是美国公司,其芯片的设计和制造都直接受到美国制裁的影响。这意味着高通向华为供应芯片,需要获得美国政府的特批。虽然有传言称高通已经获得了一定的供货许可,但其规模和持续性仍然未知。
供应链依赖: 即使高通能供货,其使用的制造工艺同样存在被美国制裁的风险。

3. 其他可能的“非常规”方案(可能性较低):

使用上一代或成熟工艺的芯片: 比如采用联发科或者高通去年的旗舰芯片。
优势: 供应链相对稳定。
挑战: 产品定位下降,与用户期望的旗舰体验有差距。对于华为来说,这可能难以维持其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

与第三方芯片公司深度绑定,共同开发: 华为可以投入资源,与某个芯片设计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一款定制化的芯片。
优势: 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定制化”,满足华为在某些方面的需求。
挑战: 耗时、耗力、耗资巨大,且能否规避制裁风险仍是关键。

华为P50系列实际会如何选择?

从目前的信息和市场分析来看,华为P50系列采用第三方芯片,最现实的选择极有可能是 联发科的天玑系列高端芯片。原因如下:

性能足够: 天玑旗舰芯片的性能已经能够满足高端手机的需求。
供应链风险相对可控: 相较于美国的高通,联发科的供应链受美国制裁的直接影响较小。
市场接受度: 联发科近年来在高端市场表现出色,用户对使用联发科芯片的手机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当然,也有传言华为会推出 “4G版”的P50系列,使用高通的骁龙888 4G版本。这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但对于一款主打5G的旗舰手机来说,失去5G功能将是一个巨大的短板。这或许是一种“无奈之举”,用于维持一部分市场份额,但绝非华为的首选。

这件事对华为和整个行业意味着什么?

对华为:
品牌定位的挑战: 失去自研麒麟芯片的优势,华为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会受到影响。用户可能会将其与采用同款第三方芯片的其他品牌手机进行对比,华为的“技术领先”标签可能会被稀释。
供应链的多元化与风险管理: 这是一个被倒逼的战略调整。华为被迫更加重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多元化,并可能加速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上的自主研发和投资。
市场份额的争夺: 在缺少最核心的“自研旗舰芯片”这一护城河的情况下,华为需要在其他方面(如影像、系统体验、服务等)做得更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守住阵地。

对行业:
中国芯片产业的启示: 华为的困境再次凸显了中国在芯片设计、制造、材料、设备等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次事件会进一步刺激国家和企业加大对半导体行业的投入。
全球半导体格局的重塑: 美国对华为的制裁,也在促使其他国家和企业思考半导体供应链的安全性。未来,全球半导体产业可能会出现更明显的“阵营化”或“区域化”趋势。
芯片供应商的机遇与挑战: 对于联发科、高通等芯片供应商来说,这既是获得华为订单的机遇,也意味着需要谨慎处理与美国政府的关系,并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地缘政治风险。

总而言之,华为P50系列采用第三方芯片,是华为在极端外部压力下的一种战略调整。虽然可能会牺牲部分极致的性能和“自研”的骄傲,但选择一款性能足够且供应链相对稳定的第三方芯片,是华为继续在手机市场生存下去的必要一步。而这一步,也势必会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未来,华为如何在这种“被限制”的状态下继续发展,如何再次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优势,将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

大家给那些认真回答的答主点赞吧。

我只是看不惯一些回答发了些牢骚,现在看不惯的那些回答都很靠后了,我这条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原回答:

想对冷嘲热风的人说几句。

选不选华为是你的自由,喜不喜欢也是你的自由,

各有所爱,自由自在。

但嘲笑华为的困境,那就是实打实的坏了。

你看不惯华为过往的产品和营销,这很正常。

但你要知道今日华为不是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而是在被美国硬生生扼住了咽喉。

其中意味很明显不是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的遏制,一个文明对另外一个文明的压制。

这时候还做个哄笑的看客,那真是屁股歪到太平洋东岸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