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只靴子落了地。
没别的,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领域的全面战争。
这不再是一些狭窄领域的战斗,而是产业体系对产业体系的全面战争。
这并不是美国政府对华为的单打独斗,而是美国政府对中国半导体全产业上下游的全面战争。
如果美国政府输了,美国的经济威慑力将彻底破灭,世界各国将开始看到另外一种可能。美国政府不可能接受。
如果中国半导体产业输了,经济发展将受到极大遏制,就像《三体》中被“智子”遏制了的地球的科学发展一样。美国政府将横行无忌,想干谁就干谁。在强大无匹的美国的阴影下,中国国内会有无数的人丧失自信力,会出现一大批带路党。中国人民不可能接受。
既然美国政府已经要把事情做到这个地步,那么彼此就都没有了退路。
中国政府一定会把天文数字的国有资本倾注入半导体产业的各个薄弱环节,不但给他们补充了弹药,而且要确保所有人要站在同一个战壕里,协同一致。包括光刻机在内的半导体供应链上的各种设备都必须有突破。中芯国际前两天已经拿到了160亿的投资。这恐怕也只是个开始。要知道ASML一年的利润都有26亿美元。要想有短时间的突破,基本的策略显然是在各方面的投入上都“大力出奇迹”
科技企业中的领头羊们最近几年逐渐都意识到了自己需要向产业上游迈进。巨头们投资芯片设计已十分普遍。而经过过去一两年美国政府的添油战术,大家都开始关注芯片供应链的可靠性。
中国这些年走对了不少路。多年来普及教育、大学扩招以及对理工科的重视,产生了海量工程师供给。虽然对于具体的理工科的个人来说,这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意味着996和相对低一些的薪资。但是对于整个国家的产业来说,“工程师红利”意味着:
在任何工程开发领域,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与中国匹敌。
只要基础理论不再是秘密,只要进入了工程开发的领域,只要能有足够大的市场,管理得当的中国公司可以让任何其他国家的公司望尘莫及。
我相信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突破一定会到来,尽管我国会经受暂时的黑暗。
我以前从来没用过华为手机。
如果华为因为失去了台积电的代工而暂时不能提供优于14nm工艺的芯片,那么我下一步手机一定会是华为装有中芯制造的芯片的手机,不管它有多慢。
没办法,毕竟这是国运之战,咱也不是学半导体的,只能尽这点力了。
某种意义上,这已经是一场战争了。
但不只是华为与美国的战争,而是中国与美国的战争。
华为首当其冲,顶着最大的压力,这确实是磨难,但同时,这也是天大的机遇。除非真的发生核战争,整个世界一起走向毁灭。
否则,这场贸易战无非两个结果,美国退步,华为继续使用这些技术。美国不退步,那么国内就花时间代价来补课。
无论哪种结果,华为都将受益。
磨难的背后是更光明的未来,华为没有理由也不会退缩。
买呗,还能咋办。
通讯行业我不了解,手机这块,大不了就是用回几年前的手机嘛
大不了就是稍微慢点嘛
放心好了,只要能打电话能发微信,就是用回10年前的直板诺基亚我也没意见,买买买,买他丫的。
至于苹果之流,就再见吧。用了一年多华为了,我一点换回苹果的想法都没有。
最近荣耀play2(麒麟970)掉海里了,换了个Nova 6 SE,
芯片降级了,但并没有感觉出什么卡顿。
估计就算使用中芯国际做的产品,也不会差到哪去,最多就是游戏开始卡了。反正我也不玩。
只是苦了其他国内手机厂家了。危急关头,管不了你们,选一个我只能选华为。
想骂我小粉红的就来骂吧,我挺喜欢这顶帽子的。
去年金一南教授关于华为的视频讲得很好。“美国为什么会收拾华为,我经常讲,美国不会收拾腾讯、阿里巴巴,因为你是在美国基础架构之上的上层应用,没关系,我布好基础架构,你上层应用就行了,我基础架构一撤,你全塌。而华为在搞基础架构,这不行,美国人说5G真正的潜力是它对未来战争网络的影响,5G是1840年以来,中国第一次在技术领域获得一项领先,西方技术城墙,被华为公司撕开了一道巨大的缺口。美国以一国之力绞杀中国一家民营企业,这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美国打压中国企业、拒绝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发展,企图扼杀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意图昭然若揭。其实这一幕早在40年前美国和日本之间就曾上演过。而其中的大部分手段都已经原封不动的用在了中国企业身上。
没有伤痕累累,拿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回头看,崎岖坎坷;向前看,永不言弃。
希望华为还有其他中国企业砥砺前行,挺过这一关。
————————————————————————————————
最后,转载一篇美国八十年代对日本科技封锁的文章,和现在的状况很像。
自从二战以来,美国对于任何可能威胁自身全球霸权的国家从未放松警惕。苏联、日本、欧洲都曾遭其打压,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在“警惕日本科技间谍”的口号下,美国各界对日本曾实施全面封锁。
联邦调查局“钓鱼执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借着以科技为龙头引领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浪潮,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引起了美国的警惕。尤其是当时日本成为半导体行业的霸主,直接威胁到美国国防安全的供应链。1977年3月,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得出结论,日本电子产业的成功,是在美国倾销产品的结果。为保持美国电子产业的竞争力,美国政府必须介入争端。
美国计算机巨头IBM率先行动。1981年,IBM研发出新型计算机3081K,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操作系统的一部分集成到计算机硬件系统里,在当时是划时代的设计。作为日本计算机主要研发生产商之一的日立首先出手,通过事先安插的内线人员巴里·费萨,窃取IBM关于3081K的27卷绝密设计资料中的10卷,将其交给了日立的高级工程师林贤治。但仅凭这些资料,还不足以使日立设计出匹敌3081K的计算机。此时由于IBM发现失窃,加强了安保措施,林贤治将目光投向了另外一个“老熟人”:“柏林电脑技术咨询公司”的经理马克斯维尔·佩里,希望通过他的关系,窃取更多的资料。
日立公司的行为如今看来是不折不扣的商业间谍,但在那个计算机才刚开始大规模应用的时代,对操作系统的著作权归属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司法界仍对软件著作权存有争议。日本人根本没想到,美国已准备用它打响科技封锁战的“第一枪”。
佩里转手就把这件事告诉IBM,随后联邦调查局开始接手此事。与IBM方面的代表以及佩里商议后,联邦调查局决定设下圈套,请君入瓮。于是佩里给林贤治介绍了一位名叫哈里逊的咨询公司老总,由哈里逊实际操作窃密事宜。而哈里逊的咨询公司实际是联邦调查局的反商业间谍机构。巧合的是,得知此事的另一家日本公司三菱的代表木村富藏竟也找上门来,要求哈里逊拒绝日立,将情报独家提供给三菱。哈里逊索性把三菱的要求也一口答应下来。
1982年6月22日,当林贤治带着软件工程师大西勋到哈里逊的公司拿资料时,被早已等候在这里的联邦调查局人员当场抓获。此前已经拿到了资料的木村也在机场被同时抓获。该事件曝光后,在日美同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事后,不仅直接操作此事的林贤治等人被捕,涉事的日立和三菱在签字支付高额技术使用费之后,才与IBM达成了和解。连原本对此一无所知的富士通公司也受到牵连,被迫在一份承认IBM操作系统著作权的协议上签了字。
全面炒作“日本间谍”
此事的余波并未就此平息。美国趁机大肆宣扬日本的科技和经济间谍威胁,不仅学者、企业和政府官员等各界人士不断指责日本的科技间谍行为,在科技交流中也开始对日方屡屡设置壁垒。美国公司首先发动针对日本的“技术盗窃申诉”,如康宁玻璃指控日本住友在美国北卡罗来纳的光纤生产“偷盗公司专利”,结果法院裁定康宁胜诉,住友被迫停止了光纤生产;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指责日本美能达公司偷盗其“傻瓜相机”自动对焦技术,这项官司旷日持久,最终不了了之。
随后发生的事情,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更是熟悉。许多美国媒体刊登诸如“日本经济间谍真相”一类的热门文章,指责日本留学生、访问学者都“负有特殊使命”。《财富》杂志煞有介事地表示,日本大量向美国派遣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动机不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报告称,1985年有1.3万日本学生留学美国大学,95人获得工程学和科学博士学位,逾300名日本科学家就职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大多数在美工作的日本研究人员都是日本公司雇员,而许多本科生、研究生也接受了日本公司津贴”,他们的使命“就是学习和盗窃美国尖端技术回国,然后转化为出口产品,抢夺并挤压美国企业和产品的市场”。
日本财团对美国高校的投资也纷纷被拿出来说事,诸多美国智库宣称,1983年日本财团只向美国大学投资370万美元,两年后增加至900万美元,“这当然不会没有目的”。而当时许多日本公司将研发机构设在美国,占比在40%以上,《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指责这是“曲线盗窃美国智慧成果”。
自1984年起,美国政府资助了一系列研究,并据此发布了许多警告,称“日本已在半导体、激光、微电子、高分子材料、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等关键产业赶上或超过美国”,并将此归结于“日本正在购买、模仿和偷窃美国技术”。美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法规,限制日本企业并购美国高科技企业,以及购买美国关键技术。于是,美国学界和商界对日本的警惕“更上一层楼”。
1986年7月,当时最热门的尖端科技——超导科技高峰会议在华盛顿举行,日本科学家纷纷报名参加,结果都被拒之门外,原因是美国政府下达了“禁止日本学者与会令”。9月,美国柯达公司向罗切斯特大学商学院施压,要求其禁止日本富士公司派来的员工进入罗切斯特大学进修,理由是“这将方便日本公司偷窃柯达技术”。罗切斯特大学与柯达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拒绝了富士公司的进修申请。同年11月,麻省理工学院在美国商务部的压力下,宣布停止购买日本NEC公司生产的超级计算机。
苦果
面对美方采取的一系列手段,日本被迫退让。1984年,日本通商产业省计划立法,要求在日本投资的外国公司向日本强制转让技术。其时美国在日本投资占日本全部外资的一大部分,此事引发美国朝野的强烈反应,要求日方“改正”这一行为,否则“后果自负”,这项法律最终不了了之。1986年9月,日本通产省与美国商务部签署《日美半导体协定》,其中明确限制日本半导体的对美出口,并扩大美国半导体在日本市场的份额。此后日本半导体产业一蹶不振,再也没有重回当年的风光。
日本《产经新闻》回顾这段历史时感叹,“当年的贸易摩擦是日本向美国让步的历史,日美半导体协定是日本半导体产业衰退的一大原因。”对于美国通过科技封锁打压日本产业的惨痛教训,日本也进行了反思,并在2003年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流出防止指针》,在“强化对策”一节中特别说明要“借鉴在此方面经验丰富的美国的办法”来制定具体的对策。
虽然自己身在美国,去年华为被制裁之后,也购买了一台Matebook X pro, 以示支持。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从去年开始,华为为首的中国自主创新企业就受到了美国方面各种制裁,网友们戏称“封神榜”,上此榜者,都是美帝认证,货真价实的自主创新高科技企业。
“上榜不积极,技术有问题。”
“封神榜,美帝川普大统领认证,值得信赖。”
“上此榜者,虽败犹荣。”
各种调侃随之而来,而有底气调侃的背后,是因为一直有一群走夜路的人和企业去真正去承受、去直接面对美帝咄咄逼人的制裁和政治经济攻势。
是十多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一往无前的勇气才能汇聚成为真正的底气去面对新世界和新变化带来的冲击。
可喜可贺的是,近期各类国产技术都有突破。
光威采用的国产颗粒制成内存
纯国产DDR4内存(采用国产长鑫颗粒)——光威弈系列Pro
中芯的14nm制程投入试产。
中芯国际SN1项目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主要用来生产旗下14nm及更先进制程的产品。在2019年底,中芯国际首次以官方形式向外界透露已经实现了对14nm工艺的量产。14nm制程在2019年第四季度对中芯国际的晶圆营收贡献率为1%,预计今年14nm制程对晶圆营收贡献率将稳步提升。在第一代14nm FinFET量产的背景下,第二代的14nm FinFET工艺也已经进入了客户导入阶段。
目前,中芯国际14nm工艺已经囊括了华为海思这样的大客户,由中芯国际14nm工艺代工的海思麒麟710F改进型芯片已经顺利出货。在攻克14nm制程的节点后,下一步中芯国际将努力实现对7nm的量产。
两大国家级基金增资中芯国际 160亿砸向国产14nm工艺
从存储到晶圆厂再到显示面板,已经走过了一段长长的路了。
希望我们还能再走下去,一直到胜利的终点。
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关于重庆谈判》一文的结尾:“总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面前困难还多,不可忽视。我们和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排除万难,达到胜利的目的。”道路是曲折的,未来是光明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5451716498919424
现在的问题,在于华为绝对不可能独自一个公司熬过这种级别的制裁。
这种全产业链的问题在于,任何一个点缺了,那么整个产业都是不行的,手机这种东西包括整个半导体是一个完美的木桶,决定你技术领先的不是最长的那一块,而是最短的。
麒麟990和高通865天天开撕,但也是站在同等高度的基础上开始撕的。
你看950和865怎么不撕,上去就被全面压制了。
然而全产业链问题就在于,任何一点技术只要落后,那么整个产业链整合起来一定会出问题,所以华为单独肯定撑不过去了。
华为撑死做到通讯设备去美国,芯片设计去ARM,但是再往下镜头去索尼,芯片制造去台积电之类的就比较难了,然后芯片制造还得想办法解决晶圆、光刻机等一系列问题,必须要国家大规模注资和扶持才能解决。
华为强,是因为国家扶持起了全产业链。
华为能做国产化的产品,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国家自己扶持起来的产业链和技术。
所以到现在这一步,也只有国家能为全产业链提供足够的资金、人才和技术,至于技术怎么来,是买是抄甚至是其他手段,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美国之所以对付华为和整个中国的半导体产业非常简单。
半导体产业几乎已经是美国高科技产业最后的壁垒了,高端工业制造和制药、生物这些产业欧美都有,而且欧洲这两年和美国也有些离心离德,但数码产品这种东西真要让中国做成了,那美国真的只能只靠金融了。
欧洲和日本的半导体产业遭受过美国的毁灭性打击。
半导体产业是通往未来的钥匙,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高度发展,半导体产业在人类高科技领域里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重,美国卡死这个产业链的端口,就能保证自己国家在下一次产业升级能占据足够的优势,同时保证对后发国家的持续压制。
所以欧洲起飞他打欧洲,日本起飞他打日本。
华为不是什么特例,只是过去几十年的历史罢了。
现在问题就是,我们的国家究竟能不能在这次对抗中挺华为到最后,究竟能不能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每年拿出千亿级的资金来持续投入的,像打水漂一样的往进填资源填钱。
如果能,那抗过去就是柳暗花明。
不要想反制了,没有用的,这时候大家就是拼血量和脸皮了,反制这种东西就是擦屁股的纸,妥协两天继续打击。
而扛住美国最后一波打击的关键是什么?
是扩核啊……
最后也帮华为做个广告吧。
用了大概一个月了,挺好用的。
这种回应等于没回应。
如果这话是给中国人看的,中国人认为你能顶住,走开了。
如果是回应给美国人看的,美国人也看不懂。
公关。切勿陷入修辞陷阱,卖弄文字和形容词是无用功。
简而言之:说人话。
美国要干掉你,你吟了一首诗。美国人懵逼,莫名其妙;中国人也懵逼,不知道你是准备慷慨就义,还是求助,还是没事能挺住。
你可以对美国人说:美国对华为的新制裁损人不利己,此举必将严重损害美国相关公司的利益,对此华为深表遗憾
你可以对中国人说:华为有信心度过难关,但我们需要各方的关注与支持
像正常人一样说话很难吗?
关于传播,首要的任务是传递信息,其次才去考虑用什么方式来传递。
不要本末倒置。
整个华为事件以来,我没见过华为对公众清晰完整的解释过自己的政策和立场。我感觉就像一个巨无霸被射成了靶子,嘴里说的话却是我能行、我能挺过来,没有积极的争取到舆论特别是西方舆论和人民的支持。中国人民肯定是支持华为的,华为一直也在扮演一个坚韧的民族英雄的角色。但是这还不够,你也应该向全世界做出直接清晰的回应,为自己的立场做出澄清和辩护。
如果我们从美国的视角代入来看,华为并没有为受到的制裁做出清晰的辩护、解释和回应,只是不停的在说我们不怕,我们能行,我们有PlanB,我们能生存下去。美国人会觉得了厉害了华为,牛逼,看样子我们治不了你了,我就不信邪了,那加码!
怎么说呢,我感觉华为是不是有点太傲慢了,已经不知道如何与人真诚的沟通和讲道理了。或者是根本不屑?
华为好样的。
希望美国人也能在这次惨痛的疫情教训中,学会:
「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
不要被来自对岸的嘲讽、造谣甚至立靶子抹黑给吓到了。
两边都互相进步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