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干ToB业务的。
不知道华为在东数西算里可以分到多少份额。
现在去美工艺,可以做到28nm
完全自主的,大约在90nm、130nm的水平。
中芯国际的14nm,美国让不让华为用还难说,如果不让用,中芯国际也不能给华为代工。
如果,美国不赶尽杀绝(从英特尔、高通还正常给华为供货的情况看,美国没有赶尽杀绝)28nm去美芯片是可以用的。
28nm,大约是骁龙801时代的东西。
对现在的手机来说,可以用。
小米刚刚发布的红米10a百元机,用的是MTK的G25,单核性能比骁龙801还要弱点。但是12nm。
华为用28nm造出来手机,性能差不多,但是续航会比红米10a差不少。
这种东西造出来,还买高价,那就真的需要信仰了。
但是,如果脱离移动端,放到B端商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果插电,那么28nm相比4nm,多出来的电费根本不是问题。
在性能上,其实工艺没有那么重要。
英特尔在二代i7用了32nm
华为,在B端,用28nm,通过堆叠规模来实现高性能是可能的。
发热会高,功耗会大,但是对客户来说,也就是多耗点电,价格上落后工艺反而成本更低。
另外,在C端,华为可以考虑在软件生态重构
一个是用云计算来替代本地计算,提升用户体验。
一个是在客户端软件提升效率。
用游戏来比喻。
通常你要玩一个4K的2077,需要很强的GPU。
如果华为把通讯延迟的问题解决掉,让你用华为设备玩4K的2077,实际上是进行低延迟的通讯
本地只是播放服务器端产生的4K视频,而本地又充分优化软件,4K视频压缩到极致,需要传输的数据很少。而解码效率又很好,解码消耗的性能很少。
这样,用户用28nm的华为设备,在家里运行2077。只要很低功耗的一个华为盒子就够了,而不用买昂贵的游戏PC。
华为在云端解决28nm芯片怎么流畅的跑4K的2077的问题,可能是一张机柜8个28nm的GPU在跑。
华为解决延迟问题,可能通过光纤网络给用户提供最近的本地服务器,光纤直连盒子。
但是,用户感知不到,用户只要买华为28nm的盒子,连上电视,就有一流的游戏体验。这对用户就够了。
用户也肯为28nm的华为盒子与云游戏服务付费。同样4K游戏体验,比配一台高性能主机,买显卡划算。
希望能看完再评论。
堆叠与面积换性能这个方案是非常可行的
毕竟如果一块100mm^2的7nm芯片,
用两块100mm^2的10nm芯片或者四块100mm^2的14nm芯片进行堆叠后能获得同样的晶体管数量并取得相似但微微稍低的性能
就比如M1 Ultra。
五年后已经迈入埃米阶段的制程工艺肯定是可以做到M1 Ultra的性能,更小的面积的。
不过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M1 Ultra的面积、性能都是M1 Max的1.8-1.9倍,在未经过优化的软件中大概是1.5-1.6倍
但是功耗确实是实打实的2.1倍左右
(因为不管Ultra Fusion多牛逼都有传输耗损和电能需求)
电脑端可以不计较这点功耗,配个大点的电源呗。
但是手机端以麒麟9000为例,单芯片峰值功耗已经在8-9W,日常使用功耗在3-4W了。
如果使用8颗((14/5)^2)基于14nm、面积与麒麟9000一致的芯片堆叠,为了实现类似的性能,功耗至少是麒麟9000的八倍以上。
这也就意味着,峰值功耗70W(需要使用笔记本级双风扇散热)、日常使用功耗20W(按手机电池5000 mAh计算,5000 mAh * 3.7V=18.5Wh,只能使用不到一个小时)
这还是不考虑在晶体管缩小的时候使用了各种先进工艺从而在高频下能够降低功耗的情况下。
更不用说先进封装工艺的绝大多数技术都掌握在台积电和intel这两家拥有先进工艺的半导体厂中了。
总结一下的话,如果对于本身屏幕音响功耗就在数百W,且对于性能不敏感的电视来说,华为在堆叠和面积上努力,赶上业界水准毫无问题——只不过需要安装更好的散热和电源,对于电视差别不大。
甚至对于虽然续航寸土寸金,但是电动机相比芯片耗电多得多的电动汽车来言,都没问题。
不过如果是对于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这些高度依赖小型电池、基本功耗都在SoC上的设备,使用堆叠和面积换性能只能说是天方夜谭。
除非对于Redmi 10a这种百元机,本身对于性能就几乎没有要求,连Redmi 10a还在使用12nm芯片的场景上。
国内不是只有华为能造芯片。
因此国家可能会支持华为这么做
但是其他企业绝对不可能。
基站方面,刚刚被解除制裁的中兴就有7nm和5nm先进工艺芯片的研发,也可以直接和台积电、三星购买代工额度。就算未来美国又禁止了,中兴在此期间生产的芯片也不会直接就不能用。
服务器和数据中心方面,硬件角度浪潮、联想做的都很不错,尤其在这方面基于X86的AMD EPYC处理器要比基于ARM的稳定和好用太多了。运营方面,除了华为云,国内更有实力的是阿里云和腾讯云甚至电信云。阿里云就有自己的ARM芯片,并可以寻求台积电先进制程代工。
因此这个堆叠只能作为后备方案。
何况我国还刚刚承诺过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在本身推广电动车对于电网就是压力的情况下,不可能大批量上马超高电耗的基站或者服务器。
华为现在非常困难,而这种国家级别的困难绝对不是一个单一技术可以改变的。
所以我的评价是:先进封装(也就是堆叠)对于华为来说有价值,但价值在于可以让消费业务再苟一段时间续命,绝对不是可以直接翻身,避开制裁。更何况先进封装的绝对多数专利还在台积电、intel手中。
以上。
华为已经给出了国内半导体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时间了,不要再吹两年三年7纳米了
首先,性能上,M1 Ultra 已经证明了,堆叠是可以实现的(防杠声明:我只是说堆叠是可以实现的,我可没说 M1 Ultra 一定就是堆叠),并且性能是有明显提升的。
其次,可以做一个类比(防杠声明:我说的是类比,我没说一样啊,不是我,我没说,别瞎说啊。否定三连……),个人觉得跟 CPU 最早是单核(PS.我可是用过单核CPU的人),后面变成双核、四核甚至多核一样,多核性能肯定是远远大于单核性能的。堆叠技术就类似于这种思路,让性能更强。
第三,14nm堆叠的话,体积肯定是远远大于7nm技术的SoC的(防杠声明:我只是说体积大于7nm,我可没说性能超过7nm),所以用在手机上不太现实。但是用在其他对体积要求没有那么高的设备上,是可行的。
当然,也不是说一定不能用在手机上,那样要么是手机体积变大变重,或者在其他地方能省出空间(比如电池等)(防杠声明:我只是随便举个例子,我可没说手机内部腾出空间芯片就可以做大,我真的没说过啊……)。
总之,这是一条没办法的路,而且是不得不走的路,总比无芯片可用要好的多。
补充一下,华为是提出了这个方向,通过堆叠和面积换性能,现阶段不是还没做出来么,所以只是讨论这种可能性。既然是可能性,我的看法是这种方法是有可行性的,至于技术上能做到什么程度,这谁说得准啊?你我都不是做芯片的,所以断然就是不行,是不是太武断了?我只是说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我可没说100%性能超过7nm或者达到7nm啊?
因为看到评论里有一些拿我没说过的话来杠,所以我不得不加上防杠声明,别拿我没说过的话来杠我啊(防杠声明:当然你要是乐意杠,我也没办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