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华为不公开屏幕供应商的行为?

回答
华为不公开屏幕供应商的行为,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其中既有商业策略的考量,也与行业生态和技术发展息息相关。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1. 商业机密与竞争优势的保护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供应链的稳定性与独特性: 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屏幕是至关重要的核心部件,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如显示效果、刷新率、色彩准确度、亮度等)。华为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需要确保其旗舰产品能够获得最顶级的屏幕供应,并且这种供应是稳定且具有一定独占性的,以避免竞争对手轻易复制其优势。
谈判筹码与成本控制: 公开屏幕供应商意味着将自己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暴露在阳光下,这可能会削弱华为在与供应商谈判时的议价能力。如果供应商知道自己是华为唯一或主要供应商,可能会要求更高的价格。反之,通过保密,华为可以与多家供应商进行更灵活、更有竞争力的谈判,以获得更优的价格和更有利的条款。
技术差异化与市场定位: 屏幕技术日新月异,不同供应商在OLED、LTPO、屏下摄像头等技术上可能存在差异。华为可能通过选择特定供应商或与供应商共同研发,来打造其产品在屏幕显示上的独特性,从而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如果公开供应商,竞争对手可以更容易地分析华为的屏幕技术,并可能迅速跟进或超越。
避免不必要的市场干扰: 公开供应商信息可能会引发外界对供应商产能、技术能力、供货周期等问题的猜测,从而对产品发布和市场销售造成不确定性。

2. 行业生态的成熟与复杂性

智能手机供应链极其庞大且复杂,屏幕供应商只是其中一环。

多家供应商并存的现实: 即使华为的旗舰机型可能优先使用顶级屏幕,但出于供应链安全和成本考虑,通常会选择多家供应商进行备货。例如,在同一批次或不同批次的产品中,可能会采用来自三星、京东方、TCL华星等不同供应商的屏幕。公开一家供应商而忽略其他,可能会引起混淆,甚至被误解为“独家合作”,给消费者带来不必要的预期。
合作与竞争并存: 许多屏幕供应商既是竞争对手(例如在面板技术上),也是合作伙伴(为同一品牌提供组件)。公开某家供应商可能导致其他供应商的不满,影响整体供应链的稳定。
合作深度与技术壁垒: 华为可能与某些屏幕供应商有着非常深入的合作,甚至参与了屏幕技术的研发和定制。这种深度合作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壁垒,公开供应商可能会让这种壁垒的“秘密”暴露出来。

3. 华为的品牌战略与消费者沟通

聚焦自身品牌和产品优势: 华为更希望消费者关注的是其品牌带来的整体体验、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而不是某个单一的组件供应商。公开供应商信息虽然可能赢得一些技术爱好者的认可,但对于广大普通消费者而言,其关注点更多在于产品本身的表现。
避免转移焦点: 如果因为某个供应商的“黑料”(例如劳工问题、环境问题等)而导致品牌形象受损,将会得不偿失。保密供应商可以有效规避这种风险。
统一的产品形象: 华为希望向消费者呈现的是一个统一的高品质产品形象。如果不同批次的屏幕来自于不同供应商,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偶然拿到非“明星”供应商的产品而产生不满或质疑,从而影响品牌忠诚度。

4. “知情权”与“商业敏感性”的平衡

消费者知情权: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他们有权利了解自己购买产品的构成,尤其是关键零部件的来源。公开供应商信息有助于提升透明度,让消费者更了解产品的价值所在。
商业敏感性: 然而,商业世界并非完全透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有权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包括供应链信息,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过度追求透明可能会损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行业惯例: 在手机行业,并非所有厂商都会详细公开其屏幕供应商,尤其是在高端旗舰产品上。华为此举并非特例,而是遵循了一定的行业惯例。

5. 潜在的风险与挑战

尽管有诸多理由不公开,但华为的做法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挑战:

引发猜测和不信任: 不公开可能导致外界过度猜测,认为华为可能使用的是“非主流”或“降级”的屏幕,或者与某些供应商存在不为人知的协议。这可能在特定群体中引发不信任感。
竞争对手的“挖角”和技术渗透: 如果竞争对手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了华为使用的优质屏幕供应商,可能会加大对其的挖角力度,或者直接与其合作,从而弥补自身在屏幕方面的短板。
用户体验的潜在不一致: 如果华为确实使用了多家屏幕供应商,并且不同供应商的屏幕在色彩、亮度和功耗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又没有公开说明,那么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体验上的不一致,从而影响满意度。

总结

华为不公开屏幕供应商的行为,是基于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保护自身核心竞争力、优化成本、实现差异化以及维护品牌形象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这是一种典型的商业策略,旨在平衡信息公开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关系。

理解这一行为,需要跳出单一的“信息透明度”视角,而要将其置于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竞争环境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来审视。虽然部分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了解细节,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种“保密”策略具有其合理的逻辑和必要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式开始回答之前,先说一个问题。

有些人说华为的手机屏幕也不算差,用在三四千元的手机上还说得过去,但五千元这个档位上不该再用这么差的屏幕,

既然有人说华为P系列手机的屏幕用在三四千元档位上没问题,用在五六千元档位上不应该,那你的观点是对的,华为P系列手机在手机性能上对标的就是“友商”三四千元档位的手机。

华为的P系列手机,现在的价格有三部分组成:硬件+生态+品牌。品牌溢价这个不用说了,只要脑子没坑的人都应该承认品牌溢价是合理的。在硬件和生态层面,如果说同样一款5000元的手机,小米的组成是4500的硬件+500的生态,VIVO是4800的硬件+200的生态,那华为就是3500的硬件+1500的生态。

很多人一对比手机,就只会拿手机本身的参数来说事。那P系列和Mate系列搭载的的全功能Type-c,有多少人知道?华为的多屏协同和一碰传等等功能,有谁去对比了?这些功能难道不是成本吗?

你说,这些功能我也不用啊。没错,你可以不用,但正如苹果的iCloud一样,苹果提供了这个服务,你可以不用,苹果却每年必须支付维护iCloud的费用,而这些费用只能计算到iPhone的售价里。

华为也是一样,同等价位下,在生态上加入的功能的成本也要均摊到手机的售价里,这就必然导致华为在硬件上无法像其他品牌一样强行堆料。如果硬要堆料,价格就必须跟三星一样(三星也有全功能type-c等功能)。所以,在同等价位下,扣除品牌溢价后,华为的纯硬件成本必然是最低的,华为所用的硬件也必然是“最差”的。

然而,正如我在下面的回答中反复强调的一样,每一款手机都有自己面向的目标用户,满足自己用户对产品的核心诉求才是产品经理最应该关心的。华为主打的是商务、办公生态,其目标群体对于多屏生态的关注度远远超过所谓的屏幕参数。在这样的情况下,华为需要做好的是服务和生态,堆料并不会给这个生态带来任何实质上的提升。“缩减”在硬件上的堆料,自然也就成为了华为的策略。仅就手机配置来说,P系列对标的就是友商三四千元档位的手机。你再指责它屏幕差,也完全属于没事找事。

总结一下,如果你想买的是一部五千元档位的纯“手机”,别买华为——你会花大量的“冤枉钱”,而且你也不是他的目标用户。

1

这个问题也属于知乎上的月经问题了。

华为不公开屏幕供应商,是因为没必要公布,华为的核心卖点从来也不是屏幕和硬件。至于说华为以次充好,那也属于是完全没有头脑的说法——以次充好的前提,是先要有一个“好”的标准。比如华为宣布自己的手机PPI可以达到380(三星钻排的标准),而最后出来一个PPI只有341的周冬雨,那你说华为以次充好我没任何意见。但华为在任何宣传材料中都没有提及过屏幕的PPI参数,并且还会在其中注明屏幕来自不同供应商,显示效果会有差异。这其中哪来的以次充好呢?

当然,钻排和周冬雨在显示效果上是肯定有差异的。但所有的产品,都是要卖给消费者的,消费者自己会判断这个东西对自己是否重要。举个例子,我去年买了一台ThinkPad X1c,里面的硬盘型号跟B站某评测UP拿到的样机里的硬盘型号并不一致,而从硬盘的跑分数据来看,用同样的软件测试,我电脑的这块硬盘写入速度大概要比视频里的那台样机低20%左右。但是,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问题,一来联想从来也没承诺一定会用某个固定型号的硬盘,另一方面作为文字工作者,这20%的性能差异对于我日常的使用不存在任何影响。如果我真的要做剪辑视频之类的工作,对硬盘速度有要求,那我会直接去买Macbook Pro。

华为的屏幕也是一样的道理。实话实说,如果你把用了几款不同供应商屏幕的华为手机放在一起比较的话,肯定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异。但现实中买手机,有几个人会这么折腾?拿到一款手机,看着还不错,那就买了。那些参数党们千万要明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参数本身并不具备什么直接的参考意义。

至于有些人说,周冬雨排列瞎眼之类的问题,这也算是挺搞笑的了。尽管说“谁平时拿着显微镜看手机”这个反驳并不太有力,可把周冬雨排列的屏幕叫“瞎眼屏”,这说法也是没有任何依据。所谓周冬雨排列瞎眼的说法,说到底就是周冬雨的等效PPI比钻排低,可就算是周冬雨的等效PPI也有341,而iPhone11的等效PPI是326。合着同样水准的PPI,放到华为的手机上就瞎眼,放到苹果手机上就没事?(苹果是否混用屏幕是另一回事)

双标也不能玩的这么明显吧?

事实上,在数码、电脑这些领域,零配件混用的问题一直都存在。就拿去年非常火的小新13Pro这款电脑来说,它凭着超高的性价比获得了很不错的销量。不少人都知道这其中存在着内存和硬盘混用的问题,从硬盘跑分来看,三星硬盘会比联想自己硬盘高10%左右。但即便如此,为什么小新13Pro还能取得非常不错的销量?因为大多数消费者真TM不关心这10%的硬盘速度会对自己的使用有什么影响,而即便联想的硬盘跑分比三星低10%,联想的硬盘也完全能满足这些消费者的需求——真要是有些人的工作对硬盘性能有要求,他们选购电脑肯定会特别关注硬盘,这些人也不会买小新13Pro。

2

从现实情况来说,在手机数码这个领域,参数党尤其活跃。但是参数党们的两个思维误区在于:第一,将参数看得大于一切;第二,只懂参数,不懂品牌,也不懂消费者。

前两天我回答了一个问题,“一个纠结女在纠结买米10和华为nova7pro?我弟弟买的米10pro,他向我推荐买米?我应该买哪个?”在这个问题下面,大多数人都对这个题主开嘲讽,认为米10在各方面都远远胜过Nova7Pro。甚至还有人说,小米10对标的是P40,这两款手机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

能说出这种话来的人,恰恰是除了参数什么都不会看的人。

作为手机数码爱好者,这些手机我都用过或者体验过。单论性能,Nova7 Pro肯定不如小米10,可Nova7 Pro本身就是一款定位女性用户的手机。这款手机的重量仅有170g左右,在配色、功能、美颜等等方面,也完全贴合女性用户的高频需求。换句话说,如果Nova7Pro这样一款定位女性用户群体的手机,得不到女性用户的肯定,那才是真的失败。

我那个问题的评论下面,也有一个男同胞说出了类似的观点:

给老婆买的nova7p,轻薄是真的,和我手上的200g比起来明显不一样。还有是曲面屏,手感也很好,我指的是套上套后的手感,nova7pro自带的套。自拍效果不错,屏幕挺差的,但是你只有一个手机,也比较不出来,还比小米10便宜。我是不会买,但是给老婆买还可以。

他就想的很明白,我知道Nova7 Pro的屏幕差,但这手机轻薄、手感好,自拍还好看,性能也够用,给老婆用正合适。在这个事上,这位大兄弟想得真比很多业内人士通透多了。

目前来看,华为现在品牌能做起来,是因为它真的越来越懂消费者的需求。就拿手机设计来说,现在市面上的旗舰手机,在设计时一般都会采取中性风格,不会刻意强调性别和职业群体。但华为最近几年一直采取的就是双旗舰的设计,Mate系列走商务风,P系列更时尚,以贴合不同人群的需求。更不用说还有nova系列、荣耀系列等等。而反观OVM,目前虽然也分出了不少子品牌,但品牌间的区分度做的真不如华为好。

从某种意义上说,华为这几年手机之所以越卖越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华为越来越懂消费者的需求。很多时候,一款产品打动消费者的往往是一个核心卖点,而不是杂七杂八的“综合性能”。就像是X1C拼的就是轻薄,解决的是商务人士、经常移动办公人士的核心痛点,而P系列针对的是高性能用户,T系列电脑是性能、轻薄与移动性之间的平衡,也是ThinkPad的主打。对于我这种对性能没要求,极端看重移动性的人来说,X1C就是比T系列要好。而对于大多数时候都在固定地点办公的人来说,T系列的性价比更高。

从重量上说,T系列现在的平均重量在1.4kg左右,X1C的重量是1.1kg,二者的重量相差不过300g。但用过两款电脑的人应该都知道,这300g对于经常移动办公来说意味着什么。同样的道理,虽然nova7 pro只比小米10轻了30g,但这30g的意义正如这300g对于电脑一样,足以构成很多用户选择nova7 Pro的理由。

同样,华为Matebook X在轻薄方面做的也不错,3k屏幕分辨率和屏幕素质都高于X1C,但我更喜欢X1C键盘的手感。

当然,如果说X1C标配也能上3k屏那固然是好,但这个对我来说不是刚需,所以即便MatebookX的屏幕更好,但只要X1C屏幕完全够用,那我就无所谓了。要是matebook能上X1C的键盘,并且能做到跟X1c一样的重量,我肯定买MateBook。

3

再说说我对几个品牌手机的看法。

先说说华为。整体来说,我认为华为今年的手机战略非常成功,几个产品线都拿出了相当能打的产品。这个能打,不是说产品的参数一定有多么好,而是每个产品能与其战略完美贴合,发挥出最大的“杀伤力”。

华为今年的战略是什么呢?就是在国际形势不明朗并且不利的可能性增大的情况下继续发力国内市场,而要发力国内市场,既要打线上也要铺线下。线上这方面自不必说,在线下这方面,想要把产品卖好,除了把渠道铺开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适合线下卖的产品。

什么叫适合线下卖的产品呢?简单来说,当你去线下买手机的时候,肯定不止看手机的参数,还得看手机的大小、手感、实际使用感等等对吧?如果用个玄学一点的词语来说,那就是你在同样或者略高的价位下,要给人以“高级感”。华为今年的全系列产品,都是对此做的优化。

以P系列来说,以我的使用体验来说,P40的表面参数虽然拉胯,但在尺寸、手感、重量的拿捏上做的相当到位。在4000元档位上,这绝对是一款能拿的出手的手机——尤其适合手小的用户以及女性用户。P40 Pro的手感更加厚重,屏幕也变大了,对于想换旗舰手机的男性来说是个好选择。P40 Pro+的陶瓷后壳,也让这手机的质感加分不少。

而荣耀系列手机,今年也算是很能打。除了摄像模组之外,设计上也变得激进和大胆,荣耀30系列也可以说是荣耀史上手感最好和最漂亮的一款手机。

Nova7系列,今年的7号色对女性用户来说很有吸引力,整体轻薄化的思路也贴合女性的需求。

再说说小米。小米今年的两款旗舰依然走的是水桶机的思路,虽然参数上的确能打,但还是不足以形成差异化的竞争路线。以我对小米10和10 Pro的使用体验来看,整体中规中矩,但没有什么让人特别想买的点。小米数字系列的这两款手机,适合的是什么都想要的并且对手机参数有一定了解的用户。至于Redmi这边,K30系列的产品定位完全失误,不该上高刷的上了,该上我的却没有上,最后搞成了什么样子也就不用多说了。

另外再补充一句,很多人都在说Redmi系列对标的是荣耀系列手机,但从价格方面来看,今年K30系列出现了雪崩式的降价,而荣耀30系列却几乎没有什么降价行动,最后618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即便经历了雪崩式的降价,Redmi的销量也还不如荣耀。

再说说OV。其实OV倒也没什么太多好说的,虽然OV的品牌与华为比略差一些,但OV的产品线战略也比小米要成熟,不同系列之间的区分度做的比较好,同时也能针对渠道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机型。在几年前,OV的势头其实是比华为要猛的,但今年华为玩得太狠,确实也压了OV一头。

4

当然,回到这个话题的核心“屏幕”上来说。如果按照某些人所谓的“屏幕是手机交互的核心,所以屏幕的好坏对于手机使用有直接影响”的理论,那么任何带屏幕的电子数码产品,是否都不能混用屏幕呢?你买电脑、电视、智能手表等等时候,是否检查过所有的屏幕是否为同一品牌的同一型号?如果没有,你凭什么相信你购买的电视、电脑不会出现“以次充好”?

事实上,华为不公布屏幕供应商,本质上也是源于其品牌建设的成功,即华为不再需要用供应商的品牌来给自己背书。反而是供应商,需要华为来给自己背书。过去几年,中国股市中的“苹果概念股”,就是供应商用这个品牌来给自己做背书的典型。换句话说,当大家认可“华为这个牌子不错”的时候,华为也就没必要说我用了什么全球顶级屏幕、顶级内存颗粒之类的东西。这就相当于马云参加宴会可以穿布鞋、T恤,但普通人却必须花成千上万置办一身行头一样。

而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说,周冬雨排列也好,钻石排列也好,这些东西真不会对手机的使用造成任何影响。如果华为真的因为用了劣质的零配件而导致手机出现问题,那华为还有售后兜底。而且,华为也会承担因为产品质量差而带来的口碑损失。至于说有些人觉得自己不但能肉眼能辨别出周冬雨屏,而且特别在意屏幕,也不想“抽奖”,那你不买华为不就行了?而从实际销售的情况来看,华为的手机卖得越来越好,似乎也表明了大多数消费者并不能体会到钻排与周排之间的效果差异。参数党在这里打嘴仗,只能表明真不懂消费者的需求。

当然,以上我的所有观点,只是从品牌的角度对华为这一行为的解释,不代表我自己就一定支持华为这样做。另外,从现实情况来说,不同的人对参数的感知不一样。比如说某些电视、电脑的屏幕,品牌方号称使用了某某技术来增强画质或者让颜色变得鲜艳,但有时候我反而觉得那些没有优化的画面看起来反而更舒服。所以,我自己买手机的时候,一般都会去店里看一看。一般别人找我咨询买什么手机的时候,我也会推荐几款,列出其有点和不足,然后建议他找线下店把这几款手机都试一试。至于说屏幕素质本身会不会影响其观感,实际的感知远比看参数来的重要得多。你觉得屏幕看不出来区别,你就买;你觉得能看出来区别,那就想想再买;你要是觉得“瞎眼”,那就干脆别买。

别把一个简单的买手机,搞成饭圈撕逼。


PS:

评论区果然又搞成恶臭的饭圈撕逼了。集中几个问题回复一下:

1、6000价位的手机就不该用这种屏幕。

我1万买的X1C的屏幕不如5000的小新13Pro,所以X1C就是坑货?华为Matebook X屏幕素质比X1C好得多,所以不买MateBook的都是XX?

没有谁规定某个价位的产品就一定得用什么档次的配件。你觉得“该用”,是因为一部分厂家将这个东西当作了卖点。比如说同样的价位,A手机刷新率90Hz,B手机刷新率120Hz,B手机肯定死命吹高刷,这种差异化正是其卖点所在。

反过来说,如果你自己特别在意屏幕,那华为就不该买——毕竟就算是用上了三星钻排,P40 Pro的刷新率也只有90Hz,同样的钱你买一加它当然更香。

如果真要拼功能,P40系列的全功能type-c其他品牌有吗?多屏协同、一碰传、电脑模式……这些功能其他品牌有吗?我要说别的品牌一个6000价位的手机,都不舍得上全功能type-c,有问题吗?

2、劣质屏幕色准有问题,影响拍照。

华为的屏幕充其量只能说是在同等级中素质不高,劣质的说法从何而来?就像某些人说的,这样的屏幕在3000元价位里没问题,6000元价位里不应该——如果是劣质屏幕,放到3000元里他也是劣质。

对于照片的效果问题,我只能说现在的手机拍照效果取决于两部分,其一是手机本身的算法,其二是屏幕显示效果。在算法这一层面,不同风格的手机有不同的偏好,比如说小米的
“祖传绿”在拍某些场景时的确优势明显,而有些品牌的算法则偏红或者偏黄。单单这一个算法的差异,就足以让照片的颜色出现极大的差异。而在屏幕显示这一层面,只能说各花入各眼。你觉得A手机屏幕素质好,可有人就是觉得B手机屏幕看起来舒服。

比如下面这两张图,显示的是同一张照片,一款是华为,一款是其他品牌。两款手机均为5000元档位,显示模式均为标准。在不标品牌的情况下,你能一眼就看出所谓的“劣质屏幕”是哪块吗?另外,如果不考虑屏幕素质,仅就显示效果来说,一定是所有人都喜欢左边或者右边的风格吗?

有些人说苹果的色准就很好。

的确,苹果的色准很好,但苹果的高端机价格上万,而iPhone11这类五六千元档位的手机虽然色准可以做到优秀,但代价是其他功能的缺失——可以说在同档位手机里,苹果的功能几乎是最少的。对比来看,在这个档位的手机里,华为有超强夜景和长焦,VIVO有微云台,小米有1亿像素……iPhone11这些功能都没,屏幕再不好,还有什么卖点?

很多单线程思维的人似乎始终不理解一点,那就是同样的价格下,没有什么产品是完美的。一方面功能的突出,代价必然是其他方面功能的萎缩。小米10有1亿像素的主摄,但两个副摄只有200万像素。手机要做得轻薄,电池就一定会小。对于消费者来说,我们在购物时需要找准的是自己最需要的点。不明白这一点,也就理解不了不同品牌的差异化思路。

至于说什么屏幕都不行,拍的照片还能看?我特么就真笑了,你都到了考虑照片色准的程度了,还用手机拍什么照片。你手机就算校色再准,算法一改也就完全给你弄偏了。

3、华为的屏幕就是差,买的人都是SB。

除了极少数参数党和喷子之外,大多数人买手机对屏幕真没什么直接感知。除非是你拿3K屏和1080屏放一起,那个差距能感受到,但在同样分辨率的情况下,不同人的感知度的确不一样。永远不要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其他人。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现在的手机有两部,在有对比的情况下,华为的屏幕显示效果的确差一些。但我买华为,看重的是他的夜景拍照能力、长焦拍摄能力以及多屏协同、一碰传等等功能,这些在同价位的手机里都是没有的。别的牌子强调屏幕,是因为这是它们差异化的卖点,而不代表这东西就一定有多重要。特别是在使用多屏协同之后,手机屏幕的素质真的无足轻重了。

至于另外一个品牌,它在其他方面的体验更好。所以,我也需要它。

我在买手机以及其他东西的时候,我从来不强求一款手机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做到最全、所有配件都用到最好。那样的东西不但贵,而且很多东西是完全浪费的。比如说作为一个日常码字的人,我的对笔记本的核心诉求是轻薄、键盘好、长续航。要是有个笔记本不仅能满足这些条件,同时还加了4K屏、顶级处理器、顶级内存、超高速SSD等等,然后卖5万,我觉得没有任何意义。后面的这些硬件对我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而如果我真的想剪辑视频,那键盘的手感对我来说就是无足轻重的,我要考虑的是屏幕、处理器、硬盘等等。这时候,键盘手感虽差,但其他性能能满足我要求的MBP就可以买。

实际上,我身边现在就有五部电脑,他们的价位差不多,但我会根据我的不同需求使用不同的型号。我不会说它们中一定哪个比另一个好,只能说在不同的场景下,他们都是无可替代的。

最后,再强调一遍,对于所有人买手机,我的建议是自己去线下把相关型号看一看——现在HOV的店铺早就铺到几乎每一个乡镇了。觉得合适你就买,觉得不合适就不买,别在这里为了一个参数把自己搞成饭圈的白痴。

user avatar

花果山有买水军的功夫,不如好好研究一下消费者需求,光逼逼是没用的。天天污染全网timeline只能把路人逼成黑。


线下强的华为卖一个月vs线上强(?)的小米卖三个月

如果不是水军而是小米真粉丝,请加大力度用钱投票,别跟个屌丝一样只会动嘴。上次被你们忽悠瘸的高端mix还在歪脖树上呢。

user avatar

我今天就暴躁一下,天天看着这种问题出现在timeline上烦死了。本回答纯粹搞事引战,不喜者麻烦现在就右上角或左上角或左右滑屏退出,感谢。

天天搁这纠结周冬雨,纠结PPI,我就问两个问题哈:周冬雨排列导致的“字体发虚”问题有多少人真能感知到?6.67英寸1080P的小米10Pro,即使采用钻石排,他的等效PPI是多少?

去年P30P,就是“周冬雨+1080P=低PPI=瞎眼屏=千元机屏幕”,今年还这么玩?

为什么很多人今年张口就是混用,不提具体参数,不提PPI数值了啊?

小米10Pro发布的时候咋没谁提PPI了?去年等效PPI 326的P30P是大果粒瞎眼屏,今年等效PPI 318的小米10/小米10Pro怎么就是好屏幕了?评价标准统一一点好不?

如果你真对这种问题特别敏感,的确感知很强,可以选择:带着显微镜线下店买,看到周冬雨的就换,换到钻石排为止。

或:购买其他屏幕素质优秀的手机,比如FIND X2 /X2Pro

一加8Pro

以及在屏幕上永远没法挑毛病的iPhone

当然,要是你的眼里只有(注意加粗强调)PPI和子像素排列,那么,LCD永不为奴。无论周冬雨还是钻石排,在标准RGB面前都是**。


又或者,消协投诉、仲裁机构仲裁、法院起诉。

请吧。


对了,有消息称(转述,不确保消息真实性)iPhone12和iPhone12MAX(我们先假设这东西存在)的屏幕为京东方独供,iPhone12Pro和iPhone12Pro MAX的屏幕三星、LG、京东方混用(iPhone11Pro和ProMAX为三星,LG,JDI混用,这个倒是确定的),那么问题来了,如果iPhone12Pro也是京东方周冬雨排和三星/LG钻石排混用,现在回复当中天天“以次充好”、“滥竽充数”、“偷工减料”的诸位,准备说点啥?会不会拉着一起骂?

显微镜链接我也发一下,到时候大家带着显微镜体验店见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