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工业4.0的浪潮下,个人应该拥有怎样的知识贮备或者技术能力才能跟得上发展?

回答
工业4.0席卷而来,这股浪潮既是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想要在这场变革中不被淘汰,甚至能够乘风破浪,个人需要构建一套与时俱进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这绝非简单地掌握几项孤立的技术,而是要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能力。

首先,对“智能”和“互联”的理解是基础。工业4.0的核心在于数据的驱动和万物互联。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对大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有所掌握,理解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洞察。这不意味着人人都要成为数据科学家,但至少要能理解数据分析的逻辑,知道如何利用工具来辅助决策。同时,对网络安全和信息传输的常识性了解也必不可少,因为在这个高度互联的环境中,数据的安全和隐私是生命线。

其次,拥抱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关键。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人工智能算法等是工业4.0的典型代表。我们需要具备与这些技术协同工作的能力。这可能体现在学习使用更先进的自动化设备的操作界面,理解它们的工作逻辑,甚至具备一些基础的编程或脚本编写能力,以便更灵活地调整和优化生产流程。例如,一名操作工可能需要学会如何与协作机器人配合,而不是简单地操作一台固定的机器。

再者,跨领域的融合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工业4.0打破了传统的行业壁垒,技术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懂得机械原理的人,可能需要了解一些电子和控制系统的知识;而IT专业人士,也需要对制造业的实际生产流程有基本的认识。这种跨界的知识储备,能够让你在理解复杂系统时更加得心应手,也更容易发现不同领域结合产生的创新点。比如,一个具备良好机械设计背景的人,如果还能对嵌入式系统和物联网通信有所了解,他就能在设计更智能、更互联的机械设备时,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此外,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系统性思考的能力,是应对工业4.0挑战的核心。工业4.0的系统是复杂的、动态的,涉及硬件、软件、网络、数据等多个层面。当出现问题时,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而是要能够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去思考解决方案。这要求我们具备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抽象能力,能够将具体的技术问题置于更宏观的生产或业务目标下考量。

最后,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心态是保持与时俱进的基石。工业4.0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过去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过时,因此,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愿意学习新事物,并能快速适应变化,是每个在这个浪潮中前行的人都必须具备的内在驱动力。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主动去接触行业内的最新资讯,参加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和技能组合,让自己的能力始终处于“在线”状态。

总而言之,跟上工业4.0的步伐,并非要求我们成为全才,而是要培养一种“T”字形的能力模型,即在一个或几个专业领域深耕(竖线),同时在多个相关领域拥有广博的知识和理解(横线)。这样的知识贮备和技术能力,将帮助我们在日益智能化和互联化的世界中,更好地定位自己,发挥价值,并抓住时代的机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上结论,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工业4.0时代对个人能力的要求必然是T型人才,即“专家型通才”,同时具备跨领域的辽阔知识面和对特定领域的深入了解。从两个角度理解:

  • 专业化仍然是工业1.0之后社会资源分配的基本规律。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会受到精力和资源制约,对知识的积累贵精不贵多,全面发展必然导致全面平庸。
  • 然而个人在职场的长远发展又不得不依赖于广博的知识面,一方面可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从不一样的视角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随时为特长技能过时而做准备。

题主现状专注的是“自动化”,但是想要在工业4.0的浪潮中找到个人发展策略,还需从工业4.0的时代诉求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理解T型人才:

从广度来看,建议从企业运营的角度入手,尽快培养宏观视角。这需要跳出四年“自动化”工程师教育带给自己的局限性,将自动化作为实现工业4.0应用概念(如物联网、数据服务、人机协同等等)的技术手段。同时也要试着站在高级管理者的角度,理解应用概念必须要为企业的行业战略服务(如数字化营销、车联网等等)。

从深度来看,对先进行业机理的深度理解是职业稳定发展的最好保障。在职场前期选择并专注于一两个自己擅长和兴趣的领域(例如: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自动化工程、产线设计、产品研发等等)和有潜力的行业(例如:电动车、集成电路、无人机等等),通过实践快速成长。先从自己不熟悉甚至未知的领域入手,浅尝辄止但广泛涉猎,尽量扩充自身的知识边界,即“已知的未知”区域,缩小在本行业的“未知的未知”区域。这样,就可以在职业生涯的中后期比较从容地在管理、专家、或创业等职业路线之间切换。

为了进行面向工业4.0的“专家型通才”的自我培养,建议具体的学习目标应当取材于标准框架:让我们逐步走进工业4.0的知识殿堂:

我们在工业4.0浪潮下,知识体系在各国都有相应的解读。比如工信部2018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列举了几十个技能点;德国《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极大的扩充了CPS概念;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从价值链的角度用几十个IEC/ISO/IEEE/ASME标准构建了他们对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知识体系的理解。如果抛开形态的差异,其实本质的底层结构都是相同的,即从基本理论、行业概念、业务能力、技术体系等几个层次界定工业4.0或智能制造的框架。

工信部. (2018).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2018年版)
Adolphs, P., Bedenbender, H., Dirzus, D., Ehlich, M., Epple, U., Hankel, M., ... & Koziolek, H. (2015). Reference architecture model industrie 4.0 (rami4. 0). ZVEI and VDI, Status report.
Lu, Y., Morris, K. C., & Frechette, S. (2016). Current standards landscape for smart manufacturing systems.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IR, 8107, 39.

这些框架的底层逻辑,实际是智能化这一传统命题在工业的深度应用。也即利用数字化的先进技术和手段,支持乃至实现企业多维度决策。何为“决策”?站在人类认知的角度,决策分为四个在不断循环迭代的基本步骤: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洞察事实背后的原因和逻辑、预测未来走向及模拟干预策略、执行干预方式。企业的各级决策,战略设计、供应商选择、车间调度、机床操作,所有人类决策本质遵循的都是相同套路。

而智能制造的使命, 即以信息物理系统(CPS)的形式,最大程度的支持乃至自主履行这些决策。「数字化双胞胎」是这一思路的关键。我们利用数字化双胞胎在虚拟世界中精确“复制”物理世界;利用知识图谱、根因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理解数据、现象和理论之间的关系;再用双胞胎在虚拟世界中模拟择优快速迭代;最后让双胞胎监控在物理世界的执行。

从学习手段来看,公众号、微博、公开课等网络资源一直是最显眼的信息来源,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其实很难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和准确。如果从零开始,建议以国内外公开的标准化体系为起点。其实,上述中、德、美等国关于工业4.0的官方框架都以ISO、GB、VDI、IEC、IEEE为基础指导材料,其实也暗示了标准体系是国内外专家所推荐的权威资料。

最后提一句,相信时间的力量!不负时光,时光也不会辜负你的付出。

本文由西门子工程师撰文回答,希望对题主和关注这个话题的知友们提供帮助

西门子数字化顾问

李于江


本账号为西门子中国的官方知乎账号。西门子是全球领先的技术企业,创立于1847年,业务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专注于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我们希望与你一同分享这些领域的知识与新科技,欢迎你的提问。此外,我们并不卖家电:)

西门子中国的每一位专家都是我们的智囊,你在这个账号可以阅读到来自西门子各个不同方向专家们的见解。请大家不要吝惜手里的“邀请”,让我们在分享中共同进步。

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微博(ID:西门子)和微信 (ID:西门子中国) ,更多的了解我们。

看到这里就给点个赞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