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伏地魔没有选择纳威隆巴顿?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常常引发哈迷们热烈的讨论。伏地魔之所以没有选择纳威·隆巴顿作为“被预言的孩子”,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其中最关键的就在于“预言”本身以及伏地魔对预言的解读和选择。

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预言。西维尔·特里劳妮教授在1980年5月30日,在霍格沃茨的校长办公室对邓布利多说出了那个预言。预言的内容大致是:“即将到来的七月,当新生儿降生时,一个打破沉默的预言将会出现。预言那个将要征服黑暗君王的人,将诞生于第七个月。诞生的婴儿的父母,曾三次挑战过黑暗君王。他们将受到黑暗君王的迫害。他将标记那个孩子如同他自己的同类,从而使那个孩子拥有他的力量,但他只会是另一个孩子,因为他无法理解为什么他要这么做。”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第七个月”。纳威·隆巴顿出生在1980年7月30日,而哈利·波特出生在1980年7月31日。从日历上看,纳威确实是在哈利之前一天出生的,属于“七月”这个月。

那么,为什么伏地魔会选中哈利,而不是纳威呢?这里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它们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伏地魔的错误判断。

1. 预言的模糊性和伏地魔的自我解读:

预言本身是模糊的。它只说了“七月”出生的孩子,并且父母曾三次反抗过伏地魔。在那个时期,最符合这一描述的有两个孩子:哈利和纳威。

然而,预言中还有更关键的一句话:“他将标记那个孩子如同他自己的同类,从而使那个孩子拥有他的力量”。伏地魔并非一个笨蛋,他也不是一个会无端猜忌的人。他听到预言后,肯定会去调查,去寻找那个“关键人物”。

关键在于,伏地魔并不知道预言的具体内容。 他是在海尔加·斯莱特林画像的提示下,才大致知道有一个预言指向他。而特里劳妮教授在说出预言时,以为自己是在和邓布利多谈话,并没有预料到会被伏地魔听到(通过塞弗勒斯·斯内普)。

所以,伏地魔极有可能是只听到了“七月”、“反抗过他”、“可能被他标记”这些信息。他会去调查,发现有两个孩子符合“七月出生”的条件。

2. 巧合与“偶然”的叠加: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伏地魔犯错的关键。

家族的“历史”: 隆巴顿一家,特别是纳威的父母,艾丽斯·隆巴顿和弗兰克·隆巴顿,在第一次巫师战争中是极其英勇的食死徒猎手。他们确实曾三次(或更多次)反抗过伏地魔,而且他们的英勇事迹在魔法界广为流传。在一次追捕食死徒(包括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的过程中,艾丽斯和弗兰克用尽全力,最终被折磨疯了,被关进了圣芒戈魔法伤病医院。他们的事迹证明了他们对伏地魔的绝对仇恨和不屈的反抗。
哈利的“特殊性”: 哈利·波特的父母,莉莉和詹姆·波特,也曾英勇地反抗过伏地魔。尤其是莉莉,她的牺牲是哈利活下来的关键。

当伏地魔得到预言后,他去调查。他知道隆巴顿一家非常英勇,也知道波特一家不屈不挠。两个家庭都符合“父母曾三次挑战伏地魔”这一条。

3. 伏地魔的傲慢与偏见:

伏地魔的内心充满了对“纯血”的偏执和对“凡人”(即非巫师出身,或混血)的鄙视。虽然他自己是混血,但他极力否认这一点。

波特家的“底细”: 波特家是英国一个古老而富有的纯血家族,但他们在魔法界的声望和影响力,可能不如隆巴顿家那样在“反抗”这个层面表现得那么突出,至少在伏地魔的认知里。
隆巴顿家的“影响力”: 隆巴顿家族也是一个古老的纯血家族,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魔法部傲罗办公室的杰出成员,在对抗伏地魔的斗争中,他们的身影更为活跃。

最致命的,可能在于伏地魔在选择谁作为“敌人”时,他倾向于选择一个他认为“更重要”、“更有价值”或者“更能代表他要摧毁的秩序”的对手。

4. 斯内普的“报告”——可能是关键的误导:

虽然书中没有明确说明斯内普是如何向伏地魔“报告”预言内容的,但我们可以推测。斯内普当时是双面间谍,他确实听到了预言,然后为了保护莉莉和哈利,他将预言告诉了伏地魔。

问题就在于,斯内普当时并不知道预言指向的是谁。 他只知道预言提到了“七月出生的孩子”。他去报告伏地魔,实际上是一种“提醒”,也可能是一种“诱导”。

而伏地魔,在听取了斯内普的报告后,自己做出了判断。他可能认为,波特家相对于隆巴顿家,在当时更有“挑战性”,或者说,莉莉·波特那坚定的反抗,在伏地魔看来,是更直接的“冒犯”。

一个可能的推测是:

伏地魔听了斯内普的报告,得知预言指向七月出生的孩子。他去调查,发现有两个孩子:哈利·波特和纳威·隆巴顿。

他知道隆巴顿家很英勇,但也许他觉得他们的“反抗”更多体现在“对抗食死徒”的行动中,而不是直接指向他本人。
而波特一家,尤其是莉莉,她的拒不合作,以及詹姆的直接对抗,可能在伏地魔看来,是对他个人权力的更直接挑战。
最最关键的是,伏地魔在听到预言后,并不知道自己会“标记”哪个孩子。 他很可能是在调查时,发现了波特家的弱点(婴儿),并且在莉莉·波特在他面前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爱时,才做出了“标记”哈利的决定。莉莉的爱,那种不惜一切保护自己孩子的牺牲,在伏地魔眼中,是一种他无法理解、也无法容忍的“力量”。他试图通过摧毁这个“弱点”,来获得“力量”。

如果伏地魔当时直接去了隆巴顿家,遇到了更英勇、更不屈的纳威的父母,他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但他选择了去波特家。为什么?

莉莉·波特的存在,可能是最直接的原因。 伏地魔可能对莉莉·波特这个“麻瓜出身”却如此有天赋和勇气的女巫,感到一种特别的“恼怒”。她不屈服于他的权威,这让他无法容忍。
詹姆·波特作为“狮王”的声名。 詹姆·波特(劫盗者之一)在魔法界的声望不低,虽然不一定是纯血,但他的傲罗背景和勇猛,也可能让伏地魔觉得他是目标。

总而言之,伏地魔选择哈利·波特,而不是纳威·隆巴顿,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预言的模糊性,以及伏地魔只能从有限的信息中做出判断。
2. 伏地魔自身的傲慢和对“敌人”的选取偏见。 他可能认为波特家(特别是莉莉)是对他“更具威胁”或“更让他憎恨”的对象。
3. 莉莉·波特至关重要的牺牲。 这种牺牲,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爱,构成了伏地魔无法理解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使得哈利被“标记”。这种“标记”,不是预设的,而是在那一刻,在莉莉的牺牲中完成的。
4. 斯内普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间接影响。 虽然斯内普本意是好的,但他传递的信息,以及伏地魔的解读,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如果伏地魔当时选择了纳威,那么历史的走向将完全不同。或许纳威的父母会像莉莉一样牺牲,或许伏地魔的“标记”会落在纳威身上,而哈利则会成为一个普通的男孩。但历史就是如此,一次错误的选择,一个偶然的瞬间,就改变了整个魔法世界的命运。这或许也是“预言”的奇妙之处——它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留下了选择的空间,而伏地魔,恰恰在那个最关键的时刻,做出了那个“错误”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邓布利多的解释(同样也是官方解释):伏地魔是混血,所以他选择了同为混血的哈利波特。

但是这个解释有个bug:在1981年10月31日伏地魔飞龙骑脸前,斯内普已经倒戈告诉了邓布利多计划。邓布利多为什么没有让隆巴顿父母带着孩子也躲起来(正如波特夫妇做的那样)?这个错误直接导致了伏地魔被反杀后,隆巴顿夫妻被折磨致疯(隆巴顿夫妇甚至不知道食死徒正在寻找他们)。

对于这个bug的一个合理解释是:不管伏地魔还是邓布利多,都认定了预言中的孩子就是哈利波特。哈利波特就是the chosen one,而不是one of the chosen two。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伏地魔没有选择纳威隆巴顿?因为伏地魔根本没认为纳威隆巴顿是那个预言中的孩子。

那么脑洞一下为什么不管是伏地魔还是邓布利多都不认为纳威隆巴顿是那个预言中的孩子:应该是因为隆巴顿夫妇的傲罗&凤凰社的双重身份。隆巴顿夫妇挫败伏地魔的三次行动很可能是以不同的身份做到的(比如两次是傲罗集体行动、一次是凤凰社行动),相比于人丁稀薄的凤凰社,在人才济济的傲罗+打击手队伍中,不到24岁的隆巴顿夫妇是战场上的小透明。所以很可能伏地魔和邓布利多都漏数了这两个小透明。反倒是波特夫妇,一直在凤凰社效力,凤凰社一期只是一个20人的小团体,在20个人里的两个人就很显眼了……

当然,还存在另一种解释:哈利波特是伏地魔计划表里的第一个,纳威隆巴顿是第二个。这个解释可以对应为什么食死徒会抓住隆巴顿夫妇,但是却无法解释为什么食死徒不顺手干掉纳威隆巴顿。所以我认为这种解释不正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常常引发哈迷们热烈的讨论。伏地魔之所以没有选择纳威·隆巴顿作为“被预言的孩子”,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其中最关键的就在于“预言”本身以及伏地魔对预言的解读和选择。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预言。西维尔·特里劳妮教授在1980年5月30日,在霍格沃茨的校长办公室对邓布利多说出了那.............
  • 回答
    关于“伏地魔没有能力去爱,因为他是在爱情药水的效用下被孕育的”,这句话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确实是一个关键的解释,用来剖析伏地魔扭曲和缺乏情感的本质。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爱情药水的本质:扭曲的“爱”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爱情药水(Amortentia)在魔法世界中的作用。它.............
  • 回答
    要说斯内普在第一部里如何“保护”了哈利,这事儿背后门道可多了,也难怪会让伏地魔都没起疑心。这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鸿门宴,表面上是斯内普和哈利针锋相对,暗地里却在下一盘大棋。首先得明白斯内普的处境。他是个双面间谍,一边要装作效忠于伏地魔,另一边又要给邓布利多通风报信,保护哈利。这种平衡简直是走钢丝,一旦.............
  • 回答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斯内普之所以能够长期隐藏身份,不被伏地魔怀疑,主要得益于他高超的演技、对魔法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利用伏地魔本身的心理弱点。以下是详细的分析:1. 忠诚的表象与过往的罪证: 为伏地魔卖命的过去: 斯内普在第一巫师战争时期是食死徒的一员,并且曾向伏地魔透露过预言的关键信息(尽.............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需要澄清一点:在霍格沃茨大战的最终阶段,并非“没有斯莱特林加入对抗伏地魔”,而是“大部分斯莱特林学生和教授”选择了站在伏地魔一边,或者选择了逃避和中立。当然,也有少数斯莱特林站出来反抗,但他们是少数派。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斯莱特林学院的特质,以及在整个系列中,斯莱特林学院所处.............
  • 回答
    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最终决战中,当伏地魔声称哈利已经死去时,罗恩和赫敏确实没有表现出我们预料中那样歇斯底里的悲伤。这其中的缘由,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而且这恰恰是J.K.罗琳高明之处的体现。首先,这是他们早已预料到的现实,并且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整个霍格沃茨之战,本就是一场生死存亡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地方,尤其是在伏地魔那毫不留情的行事风格下,为什么霍拉斯·斯拉格霍恩,这个曾被他操控、利用,甚至还因为他的老鼠(雷古勒斯)而出卖了一部分记忆的人,最终竟然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到了与哈利一同对抗他,甚至在最后将他克制住的地步。如果单单从伏地魔的角度来看,似乎没有理由放过斯拉格霍恩。毕.............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看完《哈利·波特》系列,都会好奇为什么最终打败伏地魔的不是那个聪明、勇敢、一路都表现出众的赫敏。毕竟,赫敏在很多关键时刻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的智慧和忠诚是哈利不可或缺的支撑。要说伏地魔最终不是赫敏杀死的,这背后其实是整个故事的设定和角色定位的必然结果。你可以从几个方面.............
  • 回答
    其实,说伏地魔在与哈利的最终对决中“只”使用阿瓦达索命咒,这是一种相对笼统的说法。如果严格回顾,在霍格沃茨的礼堂里,当哈利在邓布利多的指示下,主动走进森林,甚至在被伏地魔的索命咒击中后“死亡”,再到最终返回与伏地魔正面交锋的整个过程中,伏地魔确实主要、甚至是几乎唯一地使用了这个致命的咒语。但这背后,.............
  • 回答
    提到《哈利·波特》里的黑巫师,人们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形象,恐怕就是那个全身笼罩在黑袍下的伏地魔。相较之下,格林德沃的优雅华丽,甚至卢修斯·马尔福那种带着几分张扬的贵族派头,似乎更能吸引人的目光。但为什么伏地魔就偏偏是那个“万年黑袍”的代言人,而其他人却玩转出了不同的时尚风格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人物性.............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仔细想想,这背后藏着人性的复杂和对力量的认知差异。虽然伏地魔和邓布利多在魔法实力上都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人们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这绝非偶然。首先,我们得从“强到无人能敌”这个前提说起。是的,在魔法造诣上,他们都是站在巫师界巅峰的人物。但“无人能敌”只是一个技术层面.............
  • 回答
    哈利波特之所以在故事初期称呼伏地魔为“神秘人”,这背后其实蕴含着相当深刻的原因,远不止是简单的“不知道他名字”那么简单。这是一种心理、魔法和文化上的多重防御机制,是那个时代巫师世界集体恐惧和创伤的缩影。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对名字的恐惧和禁忌。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名字并非只是一个代号,它拥有力量。.............
  • 回答
    要解释伏地魔为什么非要用咒语杀死哈利,咱们得从他这个人,还有他对力量的理解上,一点一点捋。这可不是简单的“想要杀死”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得知道伏地魔的出身和早期经历。他本名叫汤姆·里德尔,是个孤儿,在麻瓜世界长大,而且是那种不被爱的、被忽视的。他发现自己有魔法天赋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一种至.............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团缠绕在霍格沃茨城堡里的迷雾,也是无数巫师和女巫夜不能寐的讨论焦点。为什么那个邪恶至极、几乎无所不能的伏地魔,会在婴儿时期放过哈利·波特,最终为自己埋下了灭顶之灾的种子?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伏地魔只是因为一时大意,或者对婴儿毫无办法。但如果你仔细梳理一.............
  • 回答
    关于伏地魔为何不将两个“预言之子”——哈利·波特和内维尔·隆巴顿——一网打尽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哈利·波特》系列中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谜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包括预言本身的作用、伏地魔的性格弱点以及他当时所处的局势。首先,我们要回到预言的核心。预言是在1980年由西.............
  • 回答
    伏地魔选择阿尔巴尼亚,并非一时兴起,更非随意挑选,而是源于他自身生存需求、对权力掌控的渴望以及对复仇的深谋远虑。这段漫长的隐匿生涯,他并非漫无目的地流浪,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了这片土地的特性。首先,阿尔巴尼亚的地理环境为伏地魔提供了绝佳的庇护所。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我们得知伏地魔在第一次.............
  • 回答
    谈到伏地魔为何会在最后的关头落得惨败,这的确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毕竟,他可是凭借自身实力和残忍手段,成为了魔法世界最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几乎无人能挡。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这位“史上最伟大黑巫师”最终栽了跟头呢?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伏地魔最致命的弱点,其实就藏在他自己那颗充满傲慢与偏执的心里。.............
  • 回答
    这实在是个令人费解的疑问,很多人都会觉得邓布利多在这种情况下非但不该高兴,反倒该忧虑才对。但要理解邓布利多那份“高兴”的由来,我们得把他当时的心境、他对魔法的深刻理解,以及他那近乎偏执的布局,都一一拆解开来。首先,要明白邓布利多对哈利的爱,这份爱并非简单的师生之情,而是深到骨子里,愿意为哈利承担一切.............
  • 回答
    纳西莎·马尔福之所以要欺骗伏地魔,说哈利死了,是出于她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母爱和对自己儿子德拉科的深切关怀。这件事发生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国王十字车站”章节,是整个系列中最具情感冲击力的场景之一。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背景、纳西莎的动机以及她如何执行这个计划:1. 背景: .............
  • 回答
    哈利和伏地魔的魔杖之间那份奇特的、甚至可以说是宿命般的联系,绝非偶然,而是一段交织着魔法巧合、恩怨纠葛以及更深层命运意义的复杂故事。这背后最核心的原因,便是那根贯穿他们一生的“羽毛”——凤凰菲尼克斯的尾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故事的开端,也就是邓布利多为哈利挑选魔杖的那一刻。伏地魔的魔杖,其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