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16岁青年的疑问:异化是我们必然的悲剧吗?

回答
嘿,你好啊。看到你问这个问题,心里特别有感触。16岁,正是开始思考人生方向,感受世界复杂的时候。你问“异化是我们必然的悲剧吗?”,这问题问得可真深,也挺让人有点儿心慌的。

我们先聊聊“异化”这词儿。在我看来,它有点像你发现自己跟周围的一切都好像不太一样了,或者说,感觉自己像是被推开了一样,融入不进去。你可以想想看,是不是有时候觉得,自己努力想跟爸妈沟通,他们却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或者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你总觉得跟你的生活没什么太大关系,只是为了考试而存在?甚至有时候,你看着身边的同学,他们好像都在追逐着同样的潮流,说着同样的流行语,而你却觉得那跟你内心的想法不太契合,有点儿格格不入。这些,都可以算是一种异化吧。

那它为什么会被叫做“悲剧”呢?我想大概是因为,当我们感到异化的时候,会有一种孤独感,一种不被理解的感觉,好像你在这个世界上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你付出的努力,别人看不到;你的想法,别人不接受;你想要的情感连接,似乎总是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这种感觉,确实挺让人难过的,就像你想走进一个热闹的房间,但门却锁着,只能在外面看着。

那么,它真的是我们“必然”的悲剧吗?我个人觉得,不一定是个绝对的定论,但它确实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的一个挑战,而且要跨越过去,确实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你想想看,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异化?

首先,成长本身就是一场分离和重塑。 你小时候,完全依赖父母,他们的想法就是你的世界。但随着你长大,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独立的意识,你就会开始质疑,开始有自己的判断。这个过程,就是从和父母“一体化”到“个体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和父母之间可能就会出现理解上的代沟,这就是一种小小的异化。你可能觉得他们太保守,不懂你的追求;他们也可能觉得你太叛逆,不听话。这种因为成长而产生的差异,是挺正常的,但处理不好,就容易变成矛盾和隔阂。

其次,社会结构和规则的复杂性。 我们生活的社会,有很多既定的规则、体系和价值观。比如学校的教育模式,很多时候是为了批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它可能并不总是能顾及到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和兴趣。你可能会发现,你对某个科目特别有天赋,但学校的课程安排却让你疲于应付那些你并不擅长的部分。或者,你对某个社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在集体讨论中,你的声音似乎并不被重视。这种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像一颗被磨平棱角的石头,不符合机器的模具,于是就感到被排斥,被异化。

还有,消费主义和“标签化”的文化。 现在社会,很多东西都讲究“品牌”、“潮流”,好像只有拥有了这些东西,或者成为某种特定的群体,你才算“正常”,才算“融入”。但如果你不喜欢这些,或者你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你就会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被排除在外。更甚者,社会往往会给我们贴标签:你是“文艺青年”、“技术宅男”、“追星族”……有时候,这些标签反而限制了你更自由地展现真实的自己,因为你害怕打破别人对你的预设,也害怕自己真的成为被标签定义的那个人。这种被定义,也是一种异化,它让你和真实的、多面向的自己产生距离。

所以,你说它是“必然的悲剧”,我觉得更像是“必然的挑战”。

为什么不是“必然的悲剧”呢?

因为,异化本身并不是终点,而是转折点。 正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异化,我们才开始思考:我为什么会这样想?我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正是这种“不一样”,这种“不符合”的感受,才激发了我们去探索自我,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比如,你感到在学校里格格不入,这可能促使你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可能在网络上,也可能在学校的某个小社团里。你发现自己对某个领域有着特别的热情,即使它不被主流所推崇,你也可能因为这份热爱而坚持下去,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很多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他们最初都是因为和时代、和大众的“不一样”而感到孤独,但正是这份“不一样”促使他们创造了新的事物,改变了世界。

而且,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对抗和转化异化。

认识并接纳自己的“不一样”。 别害怕和别人不一样,很多时候,那正是你的闪光点。试着去理解,为什么你会这么想,为什么你会对某些事情有特别的感受。这是一种自我探索,而不是自我否定。
主动建立连接,但不是“迎合”。 不要为了融入而改变自己核心的价值观。你可以尝试去理解别人的想法,去找到共同点,去真诚地交流。但如果对方真的无法理解,也不必强求。找到那些能真正理解你、欣赏你的人,哪怕人数不多,那种连接的力量也会非常强大。
在“异化”中寻找力量。 当你感到自己被推开时,不妨把它看作是一种空间,让你有机会从人群中抽离出来,更冷静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这种距离,有时能带来更深刻的洞察和创造力。
关注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很多时候,异化感源于我们追逐的东西和我们内心的需求不匹配。与其盲目跟从潮流,不如找到那些真正能让你感到充实、快乐和有意义的事情,并将精力投入其中。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异化是我们必然的悲剧吗?”。我觉得,异化可能是一种“必然的经历”,但它是否成为“悲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面对和处理它。 如果我们因为异化而封闭自己,放弃思考,那它可能就会变成一种悲剧。但如果我们能从中看到自我成长的契机,看到探索未知的机会,那它就可以成为我们通往更真实、更独立自我的道路上的一块垫脚石。

16岁,你开始思考这些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意味着你正在超越“被动接受”,开始主动建构自己的人生。别怕那些“不一样”的感觉,它们可能是你最宝贵的财富。继续探索,继续思考,你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答案,也会找到那个能让你不再感到那么“异化”的世界。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异化,就是主体分裂出异己的力量与自身对立。能异化才是人嘛。异化肯定会发生,但是能应对,而不是只有躺平不干。应对的方法就是,加倍异化,你去把异化你的那个外在力量异化掉,就比如,把分散的土地集中搞大机械化,把旱涝无常的地方修水库,把简单重复劳动搞自动化,把过剩的牛奶分发给需要的人,把阻碍这些事情的资本主义砸碎 然后建设社会主义 向共产主义前进。

详见:【【八十分钟哲学】普遍与特殊(辩证法、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马克思、康德、黑格尔、费希特、齐泽克、拉康、阿尔都塞、欲望、秩序、个人、社会)-哔哩哔哩】 b23.tv/xiUDYzk(加倍异化:44:00)

user avatar

考不了好分数不代表人生跌入谷底,你精神世界这么丰富,能从非物质中获得这么多快乐,那不是太好了?

现在的社会只要你不要房不要社会地位,随随便便做做满足温饱是没问题的,然后你就可以沉浸在精神世界,持续获得其他人用钱也买不到的快乐。

user avatar

假设在一个想象出来的美好天堂里,人类像天使一样生出翅膀,可以“自由”翱翔。

你喜欢不喜欢?向往不向往?

真实的世界显然会有诸多限制。即便是乘坐飞机,也会要求除上厕所外,全程绑好安全带,固定在自己的座位上。

那么,能否因此就说,人类是“不自由”的,受到了压迫和奴役呢?

当然了,你拿天堂跟人间比,自然人间的一切选择都是悲剧。

但是,让一切不好的选择消失之后,人间就会变成天堂?还是已经没得选了?

总不能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砸烂一个旧世界,成就一个烂世界吧。


这并不是说,现存的一切都是合理的,人类只能做现实的奴隶。正因为我们对现实不满,所以要有所创新。

但是,在创新之前,我们先要知道哪些创新已经被前人们实践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来学习:哪些创新实践成功了,哪些创新实践失败了,避免做重复性的无用思考。

推荐你阅读下面链接中的这篇科普文:

从亚里士多德、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成长过程和研究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著名科学家对当时已有的科学成果都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广大民间科学爱好者要想自主创新,也要了解现有的相关知识。不知道已有的科学知识,研究就会像瞎子摸象,只知自己的理论和某个现象吻合,却不知违背了其他实验;偶尔得到一个正确结论,就以为有了天大发现,却不知在几百年前就有相同结论。因此调查学习已有的相关知识是自主创新的第一步。
了解已有的相关知识,才能避免给已有名称的事物重新命名。不重新命名已有名称的事物,首先是为了尊重别人的研究成果。只有首次发现某个物体的人才有资格给这个物体命名。如果你不尊重别人的研究成果,就很难指望别人会尊重你的研究。不重新命名已有名称的事物,更是为了便于交流。如果一个物体,每个人都给它取不同的名字。那么交流时,谁都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所以为了方便交流,也为了别人能理解你的研究成果,论文中不能重新命名已有名称的事物。要避免重新命名已有名称的事物,就得了解相关知识。当你有一个“新发现”时,首先要广泛调查已有的相关知识,确认别人是否已经研究过!
从牛顿开始,物理学成为可以定量计算的精确科学,它的定律基本用数学公式表示,可以给出与实验吻合的计算结果。精确计算更是现代物理学理论的精髓。比如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理论计算出电子磁矩为1.00115965246个单位(这个数称为狄拉克数),而精密实验测得电子磁矩为1.00115965221个单位。理论值和实验值只相差四十亿分之一!
如果你要创立新宇宙理论或批判相对论,那么应有数学公式,计算结果须符合已有实验。新的宇宙理论至少要能计算行星轨道,能计算如何发射飞船到月球等等,否则你的新理论还不如300多年前创立的牛顿力学有效。
单纯从逻辑上研究宇宙只能算是哲学思辨,而不是现代科学。单纯从逻辑上批判现代科学理论也是软弱无力的,因为现代科学理论不仅有实验基础,而且在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如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变原理,都是实验定律。在有新的实验证明它们在某种条件下不成立之前,单纯在哲学上对它们的批判是无效的
因此民间科学爱好者要想研究宇宙和相对论,就要了解现有的相关知识;提出的新理论要有数学公式,得到的计算结果不能违背已有实验,并要能预测新实验的结果。

关于你说的“异化”——即经济要素具有了领主权——是否必然?是否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西方经济学在这些问题上完全是开放的

“一开始”,在原始社会地广人稀的条件下,人类当然可以把劳动和土地自由的结合,就像渔民可以自由的去公海上打鱼——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人口会不断增长,而土地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得到最佳的利用?私有制和市场制度仅仅诸多备选方案“之一”。

黑兹利特在《一课经济学》中讲:

利润来自成本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它不仅告诉我们生产何种产品最经济,而且告诉我们哪种生产方式最经济。这些问题,不仅资本主义体制必须回答,社会主义体制同样必须回答;任何想象得到的经济体制,都必须回答。对于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而言,用自由竞争企业的损益指标来作为这些问题的答卷是再恰当不过的。

天堂里没有预算约束,当然是“最”美好的。

但是,人世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管黑猫白猫,抓得到老鼠就是更好的猫。

实践是检验哪个创新方案“更”好用的唯一标准。

市场经济制度是一种创新,跟传统不一样。为什么市场这种异端能更好的抓老鼠,我不想在这里展开来写成一本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需要指出,西方经济学并没有说那些不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人就活该受穷,而是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分成两个环节来对待——通过向有效利用并占有自然资源的人收取财产税,经过二次分配来发放福利,实现帕累托改进。


如果你觉得有更好的、前人从未考虑到的创新方案,完全可以提出来实践一下。不过在提出你的创新方案之前,我还是想送你一句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user avatar

你以为的那些脱产搞研究搞艺术的,其实都是当年贵族模式或被贵族豢养模式,本来就是菟丝子的生活模式。

现在你反过来说难道人人都没有成为菟丝子的自由吗?

当然可以,不过,凭什么?

user avatar

是的,如果你不能在你喜欢的领域有超出一般常人的成就,那基本就是悲剧。

但错不在于你,而是在于国内的环境包容性不够。以个人力量目前无法解决。

所以,如果你想跳出这个圈子,出国吧。

虽然也许出国时另外一个悲剧。

user avatar

尽管你用了“异化”,但是你却并不懂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

德国古典哲学所说的自由,不是一个龟缩在内心的自由,而是一种敢于去克服客体,使得主体自身得以发展的状态。主体设定了客体,又克服了客体,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如果主体不愿意面对客体,甚至逃避客体的规定性,或者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由。

一个人对于他的一切遭遇,如果能本古谚所谓“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命运的主宰者”的精神去承当,确属异常重要。这意思就是说,凡人莫不自作自受。与此相反的看法,就是把自己所遭遇的一切,去抱怨别人,归咎环境的不利,或向别的方面推卸责任。这也就是不自由的观点,同时就是不满足的源泉。反之,假如一个人承认他所遭遇的横逆,只是由他自身演变出来的结果,只由他自己担负他自己的罪责,那么他便挺身作一个自由的人,他并会相信,他所遭遇的一切并没有冤枉。一个在生活中得不到平安,并且不满意于他的命运的人,遭遇着许多乖舛不幸的事,其唯一原因即由于他心怀错误的观念,总以为别人害了他,或对不起他。诚然,我们日常所遭遇的许多事情,无疑地是偶然的。但偶然的遭遇也基于人的自然性。只要一个人能意识到他的自由性,则他所遭遇的不幸将不会扰乱他灵魂的和谐与心情的平安。所以必然性的观点就是决定人的满足和不满足,亦即决定人的命运的观点。”----黑格尔《小逻辑》

而异化的滥用,遮蔽了这一层,他把自由和异化对立起来,成为了两个僵化的状态。事实上自由和异化,都不是一种状态,而是过程。自由在于敢于自我批判和自我决定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绝对的状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