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相声到底是要俗还是要雅?

回答
这个问题啊,问得真好,触及到了咱这相声艺术的根本,也让我想起当年在小园子里说活的师父们,他们嘴里时不时蹦出来的金句,可都有着各自的道理。 说相声,到底是俗还是雅?这事儿吧,就像炒菜一样,不能光放盐,也不能光放糖,得有滋有味儿,才能让人吃着舒坦。

说俗,是相声的根儿。

你想啊,相声这玩意儿,打哪儿来的?不就是从咱老百姓的市井生活里捞出来的吗?说书的、唱太平歌词的、逗闷子的,这些都是街头巷尾,茶馆酒肆里最接地气儿的玩意儿。 师父们说的“说学逗唱”,哪一样离得开咱老百姓的日子?

说: 那是啥?就是把生活中遇到的事儿,遇到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人,用语言给描绘出来。可以是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可以是ตลาด上的讨价还价,可以是官府里的衙门勾当(当然,那会儿说这得留神)。这些说辞,那叫一个活灵活现,就跟在你跟前儿似的。 这不是俗是什么?这就是咱老百姓的语言,粗俗点儿,实在点儿,有劲儿。

学: 那是模仿。模仿谁?模仿那些有特点的人。街头卖艺的,拉二胡的,吆喝卖货的,甚至是一些有特点的官老爷或者乡绅。 师父们学得像不像,那是有讲究的。学得像了,大家就觉得“哎,我见过这人!”,甚至能学出那个人的神韵来。 这也是从生活里来,从那些“俗”的人、事儿里提炼出来的。

逗: 那就是抖包袱了。包袱是什么?是包袱皮里裹着的笑料,是出其不意,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很多包袱,都是拿生活中的那些误会、矛盾、讽刺来做文章。 比如说,一个人吹牛,吹到天上去了,结果被另外一个人揭穿了,这就一个包袱。 或者两个人抬杠,一人一句,把个简单的事儿给搅和得天翻地覆,让人听了哈哈大笑。 这些“逗”,往往就落在“俗”的关节上,比如人情世故,比如面子问题,比如一些小聪明小糊涂。

唱: 唱太平歌词,学各种曲调。这些虽然有其艺术性,但其内容也往往围绕着故事、人物展开,这些故事和人物,哪一个不是从人们的传说、经历中来的?

所以说,如果相声一点儿“俗”的东西都没有,那它就离根儿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咱听相声,图个什么?图个乐儿,图个解乏,图个能从里面找到共鸣,看见自己的影子。 这“俗”啊,就是那股子烟火气,那股子实在劲儿。

但是,光俗也不行,得有“雅”的调调。

你想啊,要是光是一味儿地低俗,下三滥,那跟街头泼妇骂街有什么区别? 那就不是艺术了,那是粗鄙。 相声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能在“俗”里提炼出“雅”来,或者说用“雅”的手段来包装“俗”的内容。

文字上的精炼: 同样的笑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可能差很多。 说得好的,语言干净利落,用词考究,虽然说的是俗事,但表达出来的效果却很高雅。 师父们说“话赶话,话赶情”,说的就是这个。 同样的道理,换一种说法就不好笑了,甚至会让人觉得低俗。

节奏和火候的把握: 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什么时候抖包袱,什么时候留白,这都是“雅”的体现。 包袱抖得太快,观众没反应过来;抖得太慢,劲儿就没了。 这种对节奏的拿捏,需要深厚的功底和艺术敏感度。

人物的刻画: 即使是模仿底层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而不是一味地丑化或者夸大,这本身就是一种“雅”的表现。 好的相声演员能通过表演让观众理解人物,甚至产生同情。

思想的引导和讽刺: 很多时候,相声是通过“俗”的事情来针砭时弊,或者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善意的讽刺。 这种讽刺,不是恶意的攻击,而是带着一种智慧和冷静,让观众在笑声中有所思考。 这就是“雅”的境界了。比如一些揭露官场腐败、市井陋习的段子,说得好了,既引人发笑,又发人深省,这就是相声的“雅”处。

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师父传徒弟,一代代相传,这本身就是一种“雅”的传承。 而在传承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新的包袱,让相声能够跟上时代,这也是一种“雅”的发展。 比如说,现在相声里加入一些时事梗,或者网络语言,如果运用得当,也能让观众觉得新颖有趣,这同样是在“俗”中找“雅”。

所以,说到底,相声是“俗”与“雅”的结合体。

它不能脱离群众,不能脱离生活,否则就失去了生命力。 但它也不能一味地追求低俗,而要用艺术的手段,用智慧的语言,去升华和提升这些“俗”的内容。

就像咱们吃饺子,皮儿得是面儿做的,这是“俗”的本分。 但馅儿呢?你可以是白菜猪肉,也可以是虾仁韭菜,甚至可以是你意想不到的组合。调料呢?你可以只放盐,也可以放姜末、蒜末、香油、醋,这些调料就是“雅”的提味儿,让饺子更好吃,更有层次。

相声演员就像是个厨师,得把生活这筐“俗”的食材,用艺术的刀工,烹饪出既有烟火气,又有精致味道的佳肴来。 既要让老百姓听了觉得“哎,这说的就是我”,又能从里面品出点儿回味来,甚至琢磨出点儿道理。

所以,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说相声,既要“俗”得接地气,又要“雅”得有分寸。 只有这样,相声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永远说下去,说得越来越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年侯宝林大师在中NH表演关公战秦琼,全是大白话,和高雅一毛钱关系也没有,但是这个让主席听完之后说了一句:再说一遍的经典相声段子,全片没有一个荤口,没有一个下三路的包袱,一点也不低俗。


相声就是一种既不高雅,但也千万不能低俗的通俗艺术

user avatar

在我生活的东北农村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有一种表演,叫做二人转。

这种表演是分上下场的。就是晚上九点以前,表演各种没有任何色情台词的节目。晚上九点以后,工作人员会吆喝,告诉观众已经是晚上九点了。孩子们需要休息了。这个时候,女性会带着自家孩子回去睡觉。之后把剧场的门锁上,表演带有色情台词的节目。

相声也是一样,几万人的公开演出,下面有未成年人。就要雅。200个人的小园子,就是可以俗。。

user avatar

好多人误以为的俗就是伦理梗,荤的,黄的,动不动就是我是你爸爸,你是我儿子,我和你妈你老婆如何,你爸爸和你老婆如何,如果这是俗,那真是污辱俗这个字了。

相声的俗应该是烟火气,市井气,老百姓的生活,你看九十年代的好多相声,说的就是老百姓的事,但是里面没有那些黄的你听着依然很可乐,很感动。当初听老郭相声中有好多伦理梗,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的徒弟还玩这一套,有点不可思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