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所有耳机都尽量贴合哈曼曲线会是什么结果?不同厂家是否只能凭外观做到差异化?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市面上的所有耳机,无论贵贱,无论大小,无论品牌,都努力去贴合那条被誉为“黄金标准”的哈曼曲线。这就像一个音乐世界的统一语言被强行推广,大家听到的声音都会往一个方向靠拢。那么,这会带来什么结果呢?

好的一面是:

小白用户的福音: 对于那些刚接触耳机,对声音没什么概念的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几乎不会踩雷。耳机里放出的声音会是普遍认为“好听”、“自然”的。你不会再听到那些低音轰得耳朵疼,或者高音尖得像针扎的耳机,也不会听到那种“白开水”一样乏味的声音。哈曼曲线本身就被认为能提供饱满的低频、清晰的中频和悦耳的高频,这种声音大众接受度很高,能让大多数人满意。
选择焦虑的减轻: 挑耳机不再是一件头疼的事情。以前,你可能需要研究各种“声音风格”——“这个耳机偏暖”、“那个耳机偏冷”、“这个耳机解析力好但听感疲劳”等等。如果所有耳机都按哈曼曲线来,那么在声音本身上,大家就已经站在了同一起跑线,选择的困扰会大大减少。
评测的简化: 音频评测会变得更加直接和客观。与其纠结于“哪个耳机更符合我的口味”,评测者会更专注于耳机的技术指标、佩戴舒适度、降噪效果、连接稳定性以及实际的做工用料。

但事情往往不是那么简单,如果所有耳机都尽量贴合哈曼曲线,也会带来一些不那么美妙的结果:

声音的同质化与“平庸化”: 这是最直接也最显而 P 的问题。当所有耳机都朝着同一个声音目标前进时,你会失去那种惊喜和个性。耳机厂家辛辛苦苦调校出的“声音签名”,那种独特的音色和韵味,都会被哈曼曲线这把尺子给“抹平”。你会发现,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耳机,听起来都差不多,缺少了那种能让你一耳朵就记住的辨识度。这就像全世界的餐厅都只卖一道菜,虽然味道不差,但很快就会让人感到腻烦,失去探索的乐趣。
失去小众口味的生存空间: 虽然哈曼曲线是大众化的选择,但音乐和听音从来都不是只有一种口味。有人偏爱浓郁饱满的低音,用来听电子乐、摇滚乐;有人喜欢极致清澈的高频,用于欣赏古典乐、人声;还有人追求一种温暖醇厚的模拟味。如果耳机都贴合哈曼曲线,这些“小众”的听音需求就很难得到满足。那些追求极致解析力的发烧友,可能会觉得哈曼曲线在高频部分不够“刺耳”或不够“透亮”;那些喜欢温暖怀旧音色的用户,可能会觉得哈曼曲线少了几分韵味。
创新动力的削弱: 当所有耳机都在追逐同一个目标时,厂家可能会失去在声音调校上进行大胆尝试的动力。过去,很多品牌通过对声音曲线的独特设计,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甚至带动了行业的发展(比如某些品牌对监听风格的追求,或者对特定音乐类型的优化)。如果大家都遵循同一条曲线,那么在声音这个核心竞争力上,差异化就很难体现,创新也可能变得流于表面。
“哈曼曲线”本身的局限性: 虽然哈曼曲线被广泛认可,但它并非完美无缺,也不是适用于所有场景和所有人。它是在大量测试下得出的平均值,它也基于特定的测试环境和听音器材。在不同的听音环境(例如嘈杂的户外或安静的房间)、搭配不同的音源设备,甚至不同用户的听力特点,哈曼曲线的效果都可能有所不同。如果所有耳机都强制模仿,可能会屏蔽掉一些本可以适应特定场景的优化。

那么,不同厂家是否只能凭外观做到差异化?

是的,在声音上高度统一的情况下,外观确实会成为厂家最直接、最容易实现差异化的手段。

具体来说,厂家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做文章:

1. 设计语言和风格:
材质与质感: 金属、塑料、皮革、木材等不同的材质搭配,可以营造出高级感、复古感、科技感或简约感。
造型与线条: 流线型、硬朗的几何线条、复古的圆润感,都能塑造不同的品牌形象。
颜色与涂装: 经典的黑白灰、时尚的撞色、金属拉丝、哑光或高光处理,都是视觉上的重要区隔。

2. 佩戴舒适度与人体工程学:
耳罩/耳塞设计: 蛋白皮、记忆海绵、亲肤硅胶等材料的选择,以及耳罩的深度、耳塞的形状,都会直接影响佩戴的舒适度和密封性。
头梁设计: 可调节的力度、填充物的软硬度、头梁的宽度,都会影响长时间佩戴的体验。
人体工学贴合: 针对不同头型、耳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其更符合人体工学,佩戴更牢固。

3. 附加功能与技术集成:
主动降噪(ANC)效果: 即使声音曲线相同,降噪的深度、范围(比如对风噪的抑制)、通透模式的自然度,都可以成为差异点。
智能交互: 语音助手支持、触控操作的灵敏度和自定义选项、佩戴检测功能。
连接技术: 蓝牙版本(如最新的LDAC、aptX Lossless)、多点连接的流畅度、低延迟模式。
续航能力: 电池容量、充电速度、无线充电等。
App生态: 强大的配套App可以提供更精细的EQ调节(虽然整体趋向哈曼,但允许小幅度个性化微调)、固件更新、按键自定义等功能。

4. 品牌故事与文化营销:
厂家可以通过塑造独特的品牌故事、与艺术家或IP合作、或者强调其在音频领域的历史积淀,来吸引特定用户群体。

所以,如果所有耳机都尽量贴合哈曼曲线,结果将会是:

声音上的同质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这会方便大众选择,但也会扼杀声音上的个性和多样性,降低创新的刺激。而厂家为了在“声音安全区”内脱颖而出,就会更加依赖外观设计、佩戴舒适度、附加功能以及品牌营销来吸引消费者。这可能导致耳机行业在声音调校上进入一个“趋同时代”,而在产品设计的其他维度上则会更加内卷和多元。

某种程度上,这有点像手机行业早期的争夺,当屏幕、处理器等核心硬件趋于统一后,厂商就开始在外观、拍照、系统UI等“软性”方面下功夫。只不过,耳机行业的“声音”这个核心竞争力,如果一旦被过度统一,失去的会是音乐爱好者们本应享受到的那份“百花齐放”的乐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谢邀请。

声音通往人心的路,是耳廓-外耳道-耳膜-锤砧镫听小骨链-卵圓窗-毛细胞-听神经-脑干-颞叶听觉中枢这一条路。

大脑颞叶 + 耳朵 + 耳机(换能器/DUT)+ 耳放(如果有) + DAC(音频界面) + 电脑 + 本测试软体(产生 32比特 HiRES 测试波形)= 整个链条。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 全球用户可以分为两派:

每一派都至少有 20亿人, 也就是一小半的人会听到 YANNY, 另一大半会听到 LAUREL.

您不测一下, 永远不知道自己是 Laurel 还是 Yanny.

譬如俺听到 LAUREL, 俺永远不可能说服您,如果试验中您听到 Yanny.


背景知识:



每个人的外耳 (Pinna) 和外耳道(external ear canal)的结构和形状是不同的。



根据加拿大国家科学院院士SHAW, Edgar Albert George, FRSC (July 10 1921 - October 18 2009)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研究结果 (如图), 您也可以看到这些结构对声音的影响。



每个人的中耳的结构也是不同的; 中耳是耳的一个解剖结构,在层次上位于外耳和内耳之间。中耳的主要结构是鼓膜eardrum(亦称“耳膜”)和听骨链ossicles由三个听小骨构成。这三块听小骨构成一个序列力学系统,通过杠杆原理来放大声音的作用力。其主要目的是实现空气和耳蜗内液体之间的阻抗匹配。




我们的耳膜对声音的频率响应也不是直线:


每个人的耳蜗也是不同的; 耳蜗基底膜的频率拓扑造成了毛细胞阵列和听神经阵列中的频率拓扑,也是上至大脑的听觉皮层的整个听觉通路的频率拓扑的根本起源。由于听觉系统具有频率拓扑性质,其工作原理形似信号处理中的傅立叶分析或某种形式的小波分析。当然在听觉通路更高级的部分,频率拓扑逐渐模糊,处理的复杂性亦非此类工程方法所能概括。

每个人的大脑颞叶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 大家的脑放也是不同的. 喝杯茶或者咖啡也许就能改变你的听觉曲线。

普通人的外耳道长短、弯曲度和生理狭窄的分布,鼓膜的形状、倾斜角度以及耳廓的形状和空间拓扑都不一样。另外听力受损的程度、频率范围也不一样。

没有两个人的耳朵长一样的, 也没有两个人的听力曲线是一样地。甚至两边耳朵都很可能不一样。就象大家的蛋蛋/胸部一边高一边低, 这是生物进化带来的。当然大部分人心脏长在左边, 即使您的心脏长左边, 也不能禁止别人的心脏长右边。

对于耳机来说每个人的听感未必能相互替代,除非是相同环境成长的克隆人一样的同卵双生的孪生子,否则只有很弱的参考意义。



扯远了吗?


假如所有耳机都尽量贴合哈曼曲线会是什么结果?

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有了答案。


Etymotic Research 的 ER•2 Insert Earphones 是个事实上的医用级标准。


Etymotic Research 的耳机带证书才几百刀, 够便宜了。

但每个助听器的用家(患者)还是需要助听器验配师的帮助来调校各个频率的增益。

为啥捏?

个体差异摆在那里, 不能视而不见吧?




尽管医用级的换能器 (耳机)都尽量贴合业界公认的曲线, 因为个体差异, 还是需要调整。


道理就那么简单,假如所有耳机贴合哈曼曲线,在背离用户的生理特点的时候还是得 EQ.





例如俺用的 Shure SRH840/440, SONY MDR7506, Sennheiser HD800s 以及静电耳机等等都需要调整, 来适合俺自己的听觉曲线。


不同厂家是否只能凭外观做到差异化?

不同的厂家自然有他们自己的考量。

窃以为俺不必咸吃萝卜淡操心帮他们出主意,

他们有的是智囊、文案部门和 Marketing Guru。


再次多谢邀请。

================================================

《汉书·董仲舒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当然, 很多网友不同意俺的看法或者做法。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象俺一样缺钱,特别是当了房奴之后, 每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两半来花。省钱嘛 = 跌份 = 掉价 = 没比格 = 。。。= 社会地位低等等。。但是, 每当俺看到自己的不动产在升值俺就不为省钱脸红了。

万一您一不小心相信了俺的散文, 您就省钱了。 打字比较累人, 因此俺把相关的EQ散文贴出来供大家参考。

以下内容预计阅读时间在 60秒到 90 秒之间, 如果您时间紧迫敬请忽略本回答

Disclaimer:下面这些散文很散而且耗时,“珍惜生命,远离麦文学” , 切记切记。 就象贴吧来的同学说的那样,不然后果难以预料。






万一/如果您觉得有帮助, 不妨收藏或者转发, 敬请不吝点赞,或者赞赏几分钱。

多谢您阅读本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