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阅读之后,建议收听本人的知乎语音课程,了解实操步骤与细节:
在信息高度透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业依然是一个外人很难了解的行业。每天有大量出版社、民营出版机构编辑为稿源而焦灼抓狂(包括我),同时也有无数持稿到处寻觅出书机会而不得的作者。
几年前,我曾天真地想打通编辑作者的信息壁垒,自费做了一个黑马出版网。惨淡运营几个月后,放弃了。现在早就因为没有续租空间而关闭。写到这里我百度了一下“黑马出版网”,一个条目也没有了。
言归正传——
一般来说,定价高的经管类图书,起印数3000册。定价偏低的文学类,5000册。定价低的儿童读物,起印数更高。这是出版社的保本印数。如果是双色或四色彩印,大致在起印数上依次乘以130%吧。
一本书的价格,主要还是市场同类竞品所决定的。当然,与作品的质量会有一定关系。此外,出版社有一个起码的底线,比如单黑平装,不能低于2.2元一个印张。这个各个出版社略有不同。定价其实不是作者所考虑的问题,出版社为了盈利最大化,会努力寻找定价与销售之间最佳平衡点。
和出版商之间怎么样分成?通常是版税,一般作者是7%-8%,可以设计成阶梯上升。例如首印3000册,7%;3000-5000,8%;1万册以上,10%;2万册,12%。易中天之类的名人大咖,在此不谈。
对于新手作者来说,出书似乎是一个不得其门而入的难题。我将此将问题拓展一下,详细谈谈如何顺利出版一本书。
回答分为五个小版块:
一、如何找到靠谱编辑;
二、跟编辑沟通的正确姿势;
三、要想少走弯路须从动笔前做起;
四、出版合同注意事项;
五、其他实用出版渠道
老作者就不用看了,约稿的都排成队了。
靠谱编辑,首先得是一个真正的出版社图书编辑,当然,民营出版机构如磨铁博集天卷也是ok的,但要避免中二道贩子的招。
二道贩子也就是中介,有的开了公司,有的只是一个人,自封各种头衔,在网络上到处忽悠。二道贩子实行的是广种薄收,见稿子就收,然后分门别类塞给各个出版社编辑,出版社看中了,他再反过来跟你签一个合同或协议。当然,出版收益多数被他吃了,给你剩点渣渣或连渣也不剩。然而对新人来说,稿费被吃或许并非最大的坏处,最大的坏处是:你的稿子并未受到重视,只是他们上千本搜集来的书稿中的一部,他起的也只是“二传手”的作用。他们会大大耽误了你的时间与精力。
分辨这些二道贩子的方法不难,在图书出版QQ群、微信群里热衷露脸、吹牛逼的,基本就是二道贩子。他们靠频繁亮相、自抬身价来吸引新人的注意力,以获得“货源”。这些人的名字我就不点了。
其实,找到靠谱编辑很简单啊,你到新华书店找几本跟你同类型的书,掏出手机拍下版权页(写CIP数据以及出版日期的那一页),上面有出版社的社名与责任编辑的姓名以及读者服务热线(或发行、编务)固定电话,你一个电话打过去,说我是《XXX》书读者,请问这本书的责编XX老师的电话是多少,就可以问到编辑的固定电话了。如果对方多问一句:您找他有什么事吗?你可以坦诚地说:我写了一本类似的书,想跟XX老师聊聊。基本上,你就可以获得联系方式了。【根据知乎读者回馈,此方法有三分之一几率要到联系方式——后补】
提醒一下:责任编辑有时只是文字加工编辑,选题策划由策划编辑来主控,但不要紧,如果他不承担策划职责,会将你的大作转给策划编辑(或直接告诉你应该找谁)。还有一种可能是,该图书是民营出版机构买书号或通过其他方式与出版社合作出版,这类书通过版权页找到真正的策划人相对有点难,好在多数图书是出版社的本版,碰上合作图书也只是让你多打几个电话而已。
以上招数,新人使用非常非常非常少的,但却是最为有效的。
这个招数不仅能确保你直接联系到编辑,还能确保你的大作跟编辑的出版方向高度匹配。新人将太多时间浪费在寻找编辑之上,找到编辑之后,大多数编辑的出版方向又与书稿不符。出版社编辑分工很细,做青春文学的,做绘本的,亲子教育的,做经管的,经管又细分股票、会计、互联网创业……把你的大作比作一条鱼,你给猴子和兔子没用,要给猫。
新人最常用的,还是图书出版QQ群与出版社公共投稿邮箱。
出版QQ群里,活跃的永远是二道贩子,图书编辑基本深度潜水。新人作者如果想通过这个渠道找靠谱的出版渠道,可以在群成员名单里,找出备注有出版社社名的呢称,如“张三-中信社”,这些呢称一般都是出版社编辑——出版圈子不大,呢称假冒很容易被同行看穿。你一个一个私聊,但多数编辑的出版方向未必与你吻合。怎么聊,下文我再细说。【根据知乎朋友回馈,此方法几乎100%能联系并得到编辑回馈,但90%会出现方向不吻合】
至于出版社网站与图书上留下的投稿邮箱,相信我,那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99.99%的编辑不会去社里公共投稿邮箱里选稿。成千上万封未读邮件躺在那里,灰尘一米厚。【根据知乎朋友回馈,我要修正一下这个说法。如果海量投稿公开邮箱,绝对回馈数还是有的,比方一次投稿50家出版,可能能收到三五家回馈。注:出版是允许一稿多投的,最终只跟一家签合同就好。——后补】
无论你是通过直接打电话,还是QQ群或论坛,联系到了图书编辑,接下来一定会有的动作是,加QQ深聊。一般不用微信,第一是使用习惯,第二是就书稿沟通来说,QQ更加好用。
有道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还想告诉你,伯乐对于千里马的渴求,丝毫不会亚于千里马对伯乐的渴求。
编辑也有考核有压力啊,品种量、码洋量、加印当量……直接跟奖金挂钩,也直接跟成就感挂钩。所以,明智的编辑从来不会把自己当伯乐。
每行每业,我们都会说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对于图书编辑来说,读者是自己的衣食父,作者是自己的衣食母。两边都很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作者更重要。因为,有了优秀的作者,读者才会买单。
图书编辑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是优秀作者资源多寡。策划能力就算稍微弱一点,优秀作者完全能够帮其补齐,文字功底稍微差点,找个靠谱的加工编辑。一个有充足优秀作者资源的编辑,走遍天下都不怕。
因此,作者即便是新人,也无须唯唯诺诺、战战兢兢,当然也不可以自以为是、牛逼哄哄。平等与礼貌即可。
我个人觉得,大致这样的沟通是高效的:
1,简短寒暄,直入主题。例:【X老师你好,我是XXX,我写了一本书稿,这是选题策划案。谢谢!】
2,在线将选题策划案发过去。如果编辑不在线,就发QQ邮箱,QQ留言以上寒暄,注明策划案发在QQ邮箱请查收。
没有必要说自己写书多辛苦,或者强调自己的书写得多好。编辑看了策划案会有自己的基本判断。如果有需要了解的,他会主动找你。
选题策划案极为重要,但很多新人并没有或者写不好。絮絮叨叨介绍作品,不如采取标准的范式来沟通,一目了然,便捷高效。
每个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单都不完全相同,但核心要素是一致的。此外,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单,多数是表格,比较呆板,是策划在选题立项时的标准文本。毕竟,编辑向选题委员会推介选题,跟你向编辑推荐还是略有差别的。所以,我建议作者跟编辑的前期沟通,不要采用出版社的模板,而是用word文档按照以下格式做(括号里的文字是提醒语言,不要写进去了哈)——
《如何顺利出版一本书》(书名,居中,一级标题)
——老司机手把手带你混出版圈(没有副书名也可以)
本书简介(居左,二级标题)
本书15万字,分为9章。第一章讲述如何顺利找到靠谱的图书编辑,第二章讲述与图书编辑高效沟通的方法,第三章讲述选题策划案的结构、写作方法与注意要点,第四章(省略哈,此简介客观描述即可,150字左右。如果是小说,不要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这样去介绍,用150字介绍概貌即可)
再:如果书稿在网络上连载过,可以在150字介绍后,分段再写:本书稿在天涯煮酒连载,取得了100万的点击量,读者反响较好(别说很好,就算很好也用较好)。链接地址ABC。(如果点击量可观,评论较好,这绝对是大大的加分项)
作者简介(居左,二级标题)
张三,笔名老司机,70后,已出版作品《abc》(xx出版社,2011.6)、《yyy》(xx出版社,2015.7)等作品多部。(三本以内,没出版过图书的,写几篇发表过的文章也行,什么也没有的,就不要虚构了,这个不太重要,主要还是你的选题的市场价值与文稿的质量)
读者定位(居左,二级标题)
文学爱好者(三个以内的名词,描述你的读者目标群体)
本书特色(居左,二级标题)
技巧实用:有干货,有具体操作方法与套路。
(1-3个特色)
竞品分析(居左,二级标题)
(在当当京东买三四本销售较好的同类型图书,客观分析每一本图书的优劣点,最后指出你自己的书稿的竞争力在哪里。顺便将竞品图书截图贴上,便于编辑做进一步市场调查。作为新手,你的分析或许不太专业,但至少证明你用心了,而且有市场意识。文学爱好者别清高,市场意识不是个坏词。本书特色与竞品分析有一定的交集,新人请注意后者强调的是与竞品的不同点。)
联系方式(居左,二级标题)
我建议有这么一栏写上自己的姓名,QQ号码与联系电话。编辑面对的作者多,要是QQ上没有对你的名字做备注的话,想找你时半天找不到你的联系方式。
本书目录(居左,二级标题)
略
本书样章(居左,二级标题)
一般是1万字左右的连续文字。编辑看完后,若是觉得还可以,但又不是很确定,可能会让你再给一两万字深入了解一下。少数编辑,甚至想要看一半的书稿或全稿,有些作者就担心了,我的书稿会不会被盗用创意?会不会被剽窃?
这些担心纯属多余。编辑盗用你的创意,再找一个人来写(或剽窃),还不如直接用你的书稿,或让你修改完善。绕那么大一个圈子,他一分钱落不着,还背负法律上道德上的风险,傻子才干。再说,你把小说贴在论坛上公开展示,怎么不担心被剽窃啊。所以,这个担心完全没有必要。
策划案的的介绍到此为止。
如果编辑对你策划案感兴趣,自然会主动联系你,进一步跟你沟通。如果大半个月没有回音,你可以主动问一下他是否看了策划案。编辑有时候赶进度,没时间看也比较正常,你提醒一下很有必要。
等编辑看了,可能会礼貌地拒绝你,这时没必要据理力争或解释什么了,没有多大意义。说声谢谢,继续打磨书稿或寻找伯乐去吧。
没有被拒绝的话,出版几率倍升。接下来你们就会针对书稿方方面面来展开沟通。需要说明的是:编辑(策划编辑)看好你的书稿,不意味着肯定能出版,他需要说服选题会立项。立项的成功率,跟你书稿的市场价值与质量有关,也跟他在单位的业绩有关(出的书多数好卖,通过率高;反之,多数遭卡)。
前面我说过,作者是编辑的衣食母。这句话跟新人说,意思是你要跟编辑平等沟通,不要唯唯诺诺。当然,也不要真的像父母对儿子一样高高在上。
最后,吐槽一下我刚进出版社时遇到的人与事。曾经有个陌生作者QQ我,说有一本超级牛逼的书稿,出版后保证能畅销至少100万册。他是代理人,作者是一个中学生,具体写的什么忘记了,反正通篇幼稚的议论与假大空的抒情,记得里面有类似于“青春是一首激昂的歌,青春是人生最壮美的篇章”之类的话,作为精华语句用粗体字标红。我当然婉拒。然而人家并不乐意,说我这么好的作品你居然不出版,懂不懂文学艺术啊?
我那时年轻气盛,顺手复制了“青春是一首激昂的歌,青春是人生最壮美的篇章”给代理人,说这类大而无用的话,我实在看不出多少文学性,既无文采,又无营养……
结果捅了马蜂窝了。对方开启机关枪扫射模式:你说没有文采没有营养,你把你写的拿出来让我看看!你怎么能这么说一个16岁孩子呢,你还有没有爱心?你16岁时能写的这么好吗?
懒得跟他说我16岁时的事迹了,也懒得跟他辩论食客是不是必须懂得炒菜才有资格评论厨师的菜品。决心不再搭理。
但他不依不饶,QQ小人不停闪烁,各种古怪逻辑的话如装满大粪的高压消防水管乱喷。
最后被我拉黑了事。
如果你不是一书写成百家求的作者,如果你想顺利出版自己的书,最忌讳的是一声不响埋头写写写。书写完后,很可能会出现选题方向与市场不太符合的问题,或者内容、结构、行文从策划编辑的角度来看不具备足够的市场销售力。
当你所接触的所有策划编辑都拒绝常规出版时,与其抱怨他人没眼光不如想想自己错在哪里。写书是很个人化的私事,出版却是市场化行为,如果写书之前就联系策划编辑,跟他一起探讨主题、读者定位(切入角度)、风格、目录以及样章,你会少走很多弯路。
我的主方向是做经管图书出版,所以就以经管图书为例来谈。
2014年年底,有个作者跟我聊想写一本主题为微店的图书。
微店这个题材可以做,市场还是蛮大,但有个问题是此类题材已经做得泛滥了,如果找不到一个独特的点,出版风险不小。这件事在我头脑里盘旋了好几天,有一天蹦出一个想法:根据我在朋友圈里对微商的认识,不少微商的文化偏低(并非攻击,求放过),互联网知识极为贫乏;那么,是不是可以在读者定位上向这部分人倾斜,做一本针对互联网小白的微店经营图书?说白了,读者定位就是那些只懂得聊QQ微信的、梦想开微店赚钱的人。
有这个想法之后,我做了一番市场调查,发现这个版块被出版市场所忽略。有需求、被忽略,那么意味着有机会。
读者定位一旦解决,风格也就明晰了:傻瓜式的“手把手教”,一个简单的注册都不厌其烦贴图再贴图,一步一步教。作者写作中间经常问我这样写是不是太繁琐了,我回答按照既定思路执行。其实后来审稿时我也觉得太细致繁琐啰嗦了,不过我坚信有一群读者需要这种“傻瓜式”的指引。
目录就是按照平台选择、上货、营销、客户管理的时间脉络,能让一个新手将店铺运转起来。
样章,要求少说专业词汇,接地气,多贴图,其实也就是贯彻既定的风格。样章8000字打磨到位后,签订出版合同。之后,作者全面开动,一个月完稿。
2015年年初上市,这本书不算很畅销,但达到策划预期,加印了几次,至今走势强于绝大多数后出版的同类新书(包括本社同类新书)。
详细写下这个过程,是想说明策划编辑对于作者的重要性。多数策划编辑市场敏锐度高,信息来源广(开卷、三大网店等),喜欢用数据说话。打个比方,策划编辑是跑船多年的领航员,作者是水手,两人一起去探索新航道,是不是胜算大增?
1,版税。一般是6%-10%,正常是8%。在版税上,采用阶梯递增版税比较有利于作者(出版社也没有损失,双赢吧)。比如首印4000册为8%版税(0~4000),4001~8000册为9%,8001~15000册为10%,15001册后为12%。这个阶梯基本属于双方可以心平气和接受的。补充一下:个人觉得尽量不要采取千字稿酬,出版社一般执行的是千字100元上下,千字稿费无论高低,最大的问题是万一图书畅销了跟自己的收入无关。我有朋友曾经就将单册销售几百万册的书稿按照千字稿酬给卖了,而且是全部被买断。书名就不说。
2,首印量。首印3000,5000还是多少?对于作者来说,当然首印越多越好(理由在第3点里再说)。对于出版社来说也不是首印越少越好——首印多点能摊薄成本,但又会增大库存风险。因此,出版社的编辑会尽量做到一个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点。在首印数上,普通作者没有多少话语权,坚持一下,可能能让出版社增加1000册左右首印。如果出版社不同意,作者最好让步。
3,稿费结算方式。假设版税8%,首印4000册。是按照首印量结算,还是按照实销?前者是不管有没有卖出4000册,出版社都按照4000册跟你结算版税。后者是按照实际销售来结算。如果这本书只卖了2000册,显然,按照首印结算有利于作者,因此上面说了对于作者来说首印多一点有利。如果按照实销结算,一般来说出版社会先支付50%—70%的首印版税。若按照70%结算,实际销售却低于70%,出版社也不会问你要回“多”给你的钱了。
4,结算节点。一般来说,首印的稿费结算都是图书入库3个月左右。这个结算时间节点跟民营书商有讨价余地,跟出版社没有余地。出版社面对很多作者,为一个作者更改支付时间,会导致财务支付流程的不便。此外,加印的稿费支付,一般是一年两次,6月与12月,这些都是格式条款。
5,授权期限。一般是5年。不建议10年,也不建议低于5年。太短不利于出版社,太长不利于作者。5年是折中的。
6,海外版权、繁体版权、电子版权、影视改编权的归属,利益的划分。一般是五五分吧。如果你自己有渠道,也可以不授权出版社,自己拿去卖。
以上是与出版社签出版合同的要点。与民营出版机构签合同,如磨铁或博集天卷之类的知名机构,大致也跟以上差不多(话说我其实也不熟,只是感觉)。不知名的机构的合同差异很大,条款有较大商量余地。作者跟小的机构合作,最好不要拿版税(作者难以掌握真实印数),按照千字稿酬计算(注明是word统计字数还是版面字数,两者相差约30%)。书商收稿的千字稿费区间很大,从几十到几百。如果你是卖方市场,可以要求支付预付,给样章8000字要求支付30%,交全稿3天或7天内付清。前提是,你很牛,对方需要你,你根本不愁没书商找你。
此外,跟小的机构合作要注意每一个字眼。可能会有文字陷阱。
常见的出版渠道就不多说了,本节只想说一些非常规的实用出版方式。非常规出版是一个巨大的隐秘王国,作为出版业老司机的我也仅仅窥见一角。
大家都知道,文学类图书想常规出版真的很难。小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果你没有一定的名气(出版过较畅销的图书或网上赢得名声),只是默默无闻的作者一枚,即便是小说写得清新脱俗,编辑在决策时依然会犹豫迟疑。自带名气的人相当自带流量,销售上有一个起码的保证。
至于文集(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就更艰难了。先别说你的集子多好,单说最近五年里你买过一本非著名人士的文集吗?没有的话,凭什么认为别人会买你的。在此只说事实,不做评价。
还有学术专著,你懂的,99%以上得走非常规出版。
非常规出版,也可以叫自费出版,或什么出版,其存在的原因是出版机构不会做明知亏本的买卖,而将市场风险转嫁作者。
非常规出版是一个信息高度不透明的地下江湖。出一本书,有人花几万,有人花几千,也有极少数的人并没有花什么钱。差异的原因很多,以下大致梳理一下。花几万的原因:
一是找了纯中介机构。纯中介是除了要给上游留下正常利润之外,自己还要留一部分,所以价格会较高。再说他们做这买空卖空的活儿,(多数)搞一单算一单,没有定价标准,习惯看菜下饭,能要到你八万绝不要你七万。注:中介机构请勿对号入座。
二是找了仅作自费出版的机构,他们的盈利模式是:收作者的钱—书号费—排版费—封面设计费—印刷与纸张费—其他小额零碎开支=毛利。简单说,就是拿作者的钱开支了出版这本书所需的所有开支,剩下的才是毛利。毛利还要减去分摊的办公运营费,才是纯利。因此,价格低了他们难以盈利。
三是作者找的出版机构拿书号成本高了,成本高有两个原因:1是作者指定了几家出版社(如专著要求某几家高校出版社,小说要求在颇有名气的文学出版社),2是出版机构因入行时间不长或其他原因,没能拿到行业最低价的书号资源。
写到这里,感觉要斟字酌句了……说太多,会挨砍吗?图书出版的圈子很小,陌生人一见面,会发现彼此拥有很多共同的朋友。熟人一看到这个帖子,肯定知道我是谁。
下面说为什么有些自费只花几千元就达成了。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是你的书稿有一定市场价值(非著名作者的散文集、小说集、学术专著基本不在市场价值判断之内),小说、励志、经管、文史的可能性较高。也就说,出版机构判断这本书能在市场上走一定的量,之所以不给你支付稿费还收费是因为他们对走量多少并不乐观。市场走个千来本,馆配走个几百本,再收你几千元,基本就是小赚了。一般来说,这样操作的是民营出版机构。
二是你找到了专业馆配商。馆配商是地球上最会控制图书成本的商人,书号费能便宜到你无法想象,同等质量的图书制作成本差不多是出版社的一半(对此我表示汗颜),办公场地、人力开支更是少之又少。这几块一节省,传递到自费作者身上的压力就减少了。收你几千元,散文集也好、小说集也罢,都不上市了,直接通过自己的渠道供应图书馆。如果是大几千元,差不多覆盖了所有成本,馆配出去的回款就是利润。馆配商之所以收费不高并非良心大大的好,而是用稿量非常大,适中的报价有利于迅速征集足量书稿。此外,自费出书中介会有不少书稿流向馆配商。有时候,馆配商会给大订单给中介,要求一个月内征集几百本某类书稿,这时,中介一般也就收作者几千元到处征稿,以便快速完成任务。因为订单大,中介的总体利润还是不小的。中介一本赚2000元,200本就是40万啊。
三,暂时没有想到。感觉还会有,待想到了再补充。
接下来说那些行内人一看就知道没有市场的书,为什么不用花钱也能出版。例如文学爱好者的散文集,杂文集、诗集,还有学术专著(对出版社社名无要求的),写得很一般的文史类、励志类图书,这些书在市场上几乎不会有销量,书商出版你的书,也不会上市——2000本发出去,退货1900本以上,还不如不发。出过自费书的朋友不妨测试一下,你的大作十有八九在地面店绝迹,京东当当亚马逊也没有上架,连淘宝可能都没有几条信息。
那么书商赚什么?
一是走馆配,直接给图书馆配货。图书馆走个一两千册,就小赚了一点点(没有细算,也许不是很准确)。看到这里,相信不少出版社的同仁会质疑:吹吧,一两千能赚钱,书号费呢,怎么可能!
其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以为所有书商的图书生产成本要高于出版社,因为他们需要负担1万多元的书号费【写这个时候是2016-2017,现在2020年已经是3万+了——后补】。直到我认识一些专做馆配的老乡,才领略了他们控制成本的风采。首先,在书号上,他们用的是一些边缘出版社的号,通常是用书抵号。看上去给了两三万码洋的书,实际成本也就两三千。说明一下,出版社拿了这1000册没有市场的书也是走馆配,各有各的渠道。其次,他们的印刷成本控制得非常到位,一般图书、正常定价的印制成本也就定价的1折。
除了纸质书能给馆配商带了微利之外,电子版权是馆配商非常重要的利润源泉。现在能将电子版权的效益发挥到极致的馆配也不多。因此不花钱的“非常规出版”不算常见。今后几年,我估计会有越来越多的馆配书商认识到电子版权的重要,并将其效益最大化。“免费”也将更加流行。
三网以及无数个小平台,每三年都要支付馆配商一笔钱,数目就不说了,也很难统计清楚。因此,凡是没花钱的“非常规出版”,出版合同里肯定约定了电子版权归出版商所有,一般是签10年的有效期。10年里,出版商可以收割三茬电子版权授权费。有读者读到这里,也许就生气了,骂奸商,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啊。再说,你手里揣一本两本电子版权也没有多大用,大小平台不可能跟你直接对接,你还得去市场找各类电子版权中介,被他们收割一番后你也剩不了多少钱。我认识好多手里抓着几十本电子版权的作者都懒得去平台变现,因为手续繁琐、精力上耗不起。
馆配商就不同了,手里的版权是上千的,对于变现的套路也轻车熟路。资料打包好了,鼠标一点,大小平台的钱就到手了。
因此,这类馆配商靠的品种多,一本书赚几千元,300本书就是几十上百万,再加上电子版权的聚少成多与细水长流,利润还是不错的。不花钱走“非常规出版”,似乎看上去是一个悖论,但在精明的商人的运作下,就这样实现了。【本回答大约是2016年-2017年写的,2019年起,不用花钱的馆配出版渠道基本不存在了,因为书号费上涨。2021年补充】
一对一个性化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