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关羽为什么会成为圣人呢? 第1页

  

user avatar   cun-xue-jiu-cun-xue-j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實名反對 @狐狸晨曦 的論點。 運用史料偏頗,臆測一堆,穿鑿造謠,欺騙大眾。貌似資料豐富實則全篇扯淡,除了製造矛盾以外全篇豪無意義。 這裏有一點得先說明清楚: 此處要討論的是民間觀念,是信仰層次。這與二位名將的實績如何是未必成正相關的。林默娘與鄭和,這兩位表面上在史料上的海上事業相比如何?可他們各自的香火旺盛程度又如何?這種地方不能把史料所載與民間習俗相混淆。民間對神明的崇敬經常與某些未必容易實測的要素諸如顯靈事蹟等有關。這一點必須先知道。(東南亞某些地方似乎眞的還有鄭和廟?也不知這位中國的穆斯林航海家天上有知會不會覺得這太不清眞!) 第二,別誤以爲官方乃至知識份子對民間信仰能有多大的控制力。 官方在禁淫祠上確實能動員政府的力量發揮某些作用,但香火是否興旺仍得看民間的觀點。朱熹朱夫子,自元代以來(仁宗皇慶二年,1313)即從祀孔廟。可是民間考試卻習慣找誰?名不見經傳的梓橦帝君張亞子!孔廟諸哲無論顏淵子貢都沒成爲民間爲著考試而拜的對象!這某部分與儒家觀念下造成最親庶民的「神明」不同於天子諸侯之祀有關,另一部分則也與眞正會對信仰感興趣的泰半並非知識分子有關:至少是過去的時代,讀了《三國演義》的人多半都很喜歡諸葛亮與趙雲吧?可怎麼說拜諸葛亮拜趙雲的就還是遠少於關羽甚至關索!

至於說「不得好死的人皆被视为怨灵,人们为防止其作恶,因此才祭祀之,时经久远,便承神灵」,也未得其實。五代後唐莊宗在柏鄉之戰前禱於光武廟,請問漢光武帝是怎樣不得好死?曹操曾毀齊王劉肥之淫祀多所,請問逃過呂后迫害,其子還有討諸呂之大功的劉肥,是如何不得好死能成爲怨靈讓一堆迷信羣眾敬拜?

關羽本身在民間觀感上的優點,@bigbod 、 @赵阿萌 、 @Tok Tik 、 @姬轩亦、@王建雄 等幾位都已經答得很好了。以下重點就在反駁所謂清朝貶岳飛之說。


關羽信仰本身就是由民間影響到官方的事情,與天妃(媽祖)信仰的情況相同。最初確實不是官方所規定的。但岳飛同樣也並非官方所定。至於官方的所謂「武廟」,在獨尊儒術的過去,從來就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文宣王孔夫子是「一人而已」,反之則武廟只是特殊情況下才被端上臺面(注意到這裏所謂的「文」不是文弱書生的文,而是富有各種教養的文,並非與武相對,諡號廟號上也可見到這種文武並非對等)。唐以前根本是依託民間信仰的蚩尤,這一點本身就不可忘。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是在國家大亂的情況下企圖鼓舞武人才正式打算選出個像點樣的武將榜樣,選的是齊太公沒錯,可注意就在當時最初的議論,張飛關羽等也已赫然進入配享之列。可是反對名將配享,主張「請刪去名將配享之儀及十哲之稱」的,居然就是據說是關羽後人的關播!這也多少可看出儒人層的看法。 宋代庶民文化發達,民間信仰也早已不再停滯在怨靈敬拜。這一點參看韓森《變遷之神》可略窺一二,毋庸多言。


而宋徽宗之給關羽王號,本身很可能就是民間影響到朝廷的案例之一。尤其應注意的是,如果《宣和遺事》所述有著某些故老遺聞的性質,那麼宋徽宗之封關羽:1.是因爲解州(關羽故鄉)2.鹽池(宋朝經濟重點)的3.蚩尤(前武神)作祟,4.張天師用金甲將關羽除之!這幾點都可以看得出來很可能關羽已經是在民間有一定的信仰基礎,且有著取代民間武神的趨勢了。 更不可以忽略的,是元朝封關羽的時機。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九月!幫不熟悉元史的朋友複習一下。由於前幾代的恩怨,元武宗的兒子們圖帖睦爾兄弟未能獲得繼位機會,而奪位成功的泰定帝之子阿剌吉八即位初,正由倒剌沙等大臣簇擁著巡行上都。燕鐵木兒抓住機會,在大都起兵,擁戴圖帖睦爾,然而上都方面也有著諸王重兵,兩都之戰於焉開打。 也就在這個最緊張的時刻,九月庚申朔,燕鐵木兒督師居庸關時,元文宗加封漢將軍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遣使祠其廟。這件事意義何在?可以注意到關羽廟已經不再只限定在他生前出身地解州或者活躍的區域荊襄等地,而堂堂入駐大都!這可不是普通的怨靈信仰所能及的。(類似的則有同樣在元朝入駐大都的「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而有意奪取大位的皇帝在最緊張的時刻加封的對象是關羽而非其他,更暗示了武神地位已受重視。後來兩都大戰的結果,元文宗是勝利的一方,在關羽信仰上顯然有著加成效果。 但是仍應留意,這裏官方尊崇固然有其加成效果,可這本質仍是民間先影響了官方。否則對元朝而言,本朝功臣木華梨、博尒朮本來在地位上當然超過關羽(也超過前朝的岳飛,注意木華黎、博尒朮的官方配享地位可是受到明太祖承認的,詳下。),尤其木華黎的活躍地區就在大都一帶,不選木華黎卻選了關羽,可以推測是出自求取靈驗的功利心,那麼又是爲什麼會認定關羽靈驗?自然是來自民間的說辭!


這一點從今存元、明間的方志來看也相當明顯。關王廟已相當普遍,岳飛廟則並不如是。



(圖01:《至治新刊三國志平話》,當中獨享「稱公而不名」地位的就是關羽。)

然後其他一堆罔顧史料的臆測妄言都不用多說。看史料。


《明實錄》太祖洪武二十七年正月庚午: ○是月,建漢壽亭侯關羽廟于雞鳴山之陽。廟舊在玄津橋西,至是改作焉。與歷代帝王及功臣城隍諸廟並列通稱十廟云。 注意到關羽廟是單獨列出來作爲十廟之一的!可不是僅僅只是配享地位而已!當然這裏民間的色彩強,與城隍同列,可是關羽廟發展到南京雞鳴山,這可不能訴諸什麼怨靈了!

(圖02:明太祖敕修關羽廟,與城隍等同視之,用以維繫民心。)


與此相反,岳飛確實是入了歷代帝王廟的配享,在東廡第二壇,與潘羙、木華黎、博尒忽、伯顏等同列。請問這裏面是否個個在廟堂在民間的地位都如此高超?不說別的,潘美在民間楊家將故事裏還成了反派人物哩!


而後可以注意到,永樂年間,明成祖也曾經「勑大營五軍諸將曰:『汝等勉之!奮爾謀、勵爾勇,身先士卒,不懈于夙夜,將何功不成、何名不立?関羽、張飛,皆漢熊虎之將,其生也忠貫日月,其歿也廟食百世,皆大丈夫所樹立也!』」(《明太宗實錄》永樂二十一年八月)


岳飛確實也受到官方崇敬,可那是到了郕王景泰元年閏正月丁未才在徐珵(徐有貞 )的建議下才在岳飛出身地湯陰建廟。一個純官方的行爲而不具民間基礎。


(圖03:明成祖認定關羽張飛「廟食百世」。)


而後明英宗天順年間,居然還有人說「上被留虜庭時,嘗禱關羽廟,冀陰祐上還京」,明英宗在落難之時祈禱的對象是誰也相當清楚了。



(圖04:《正德大明會典》,關羽廟。)


注意到《萬曆續文獻通考》提及了「太祖都金陵即都城中建十四廟……關廟有仲夏太常之祭,諸廟皆少牢」而岳飛則「廟在彰德府湯陰縣治西南,本朝建賜額精忠,勑有司歲時致祭」,地位顯然不同。


而此篇引用《萬曆野獲編》的選擇性使用史料也很可議。 原文「蜀漢關壯繆侯。本朝所最崇奉。至今上。累加至大帝天尊之號而極矣。或云上夢有異感。遂進此銜名。未知果否。然又加南宋岳鄂王諡號。見之誥詞。不下壯繆。則海內或未及聞也……」


這些地方都故意忽視,不知其心爲何?再看朝鮮方的說法:

《朝鮮宣祖實錄》宣祖三十二年(1599)四月丙寅: ○許遊擊國威,來時御所請見,上出中門外迎入……國威曰:「關王廟甚多靈異,國王須加尊敬。」上曰:「關王,某時有神助之功,某時封協天大帝乎?」國威曰:「太祖朝有陰助之力,故封武安王;萬曆十三年,封協天大帝也。」


(圖05:入朝鮮之明將提及對關羽之尊崇。)


朝鮮方的記錄,甚至還是清太祖未崛起時,總不能說是清朝影響的結果吧?事實上,入朝鮮的明軍狹戰勝之威,強迫朝鮮方蓋關王廟且要求藩邦君主入拜武人,這在朝鮮方面引起了不小的反感,可是朝鮮宣祖有感於明朝助其復國,也不得不低頭了。注意到入朝明軍心目中要蓋的可不是岳王廟而是關王廟!至於岳飛,那是要到了朝鮮肅宗四十六(1720)年才提及「嘗臨幸關壽亭廟,命竝亨岳武穆於永柔武侯祠,以興起將士之心」!


這麼多的史料都可以故意忽視不見,這種文章也眞讓人不知到是何居心了。


順治十七年(1660)六月己丑,禮部議覆「宋臣張浚……劾李綱,殺曲端,與岳飛議不合,奏飛欲專兵柄。觀史書所載,未可與韓世忠、岳飛,同日並論。此二臣(潘美、張浚)皆宜罷其從祀。」 張浚其人事非且不論,但這裏可以見得其對韓世忠、岳飛的推崇,且根本未罷這兩位抗金名將的從祀。


世祖初,歷代帝王並陪享增加了少數民族君臣,卻不曾少了漢族,這只突顯了有清帝王作爲大中國君主的氣量。與此相比,處處造謠排擠其他民族的某些人簡直不知低到什麼地步了。


而高宗多次祭岳飛甚至題詩,從來沒顯示什麼貶抑岳飛的意思。岳飛的官方從祀載於《會典》,何嘗被排除?只有無聊到掙著眼睛說瞎話的才會亂造謠。


其實可以注意到《宋史‧岳飛傳》在極力推崇岳飛的同時,引用了兩個前人作比擬,恰好就是關羽及諸葛亮。史臣筆下隱隱覺得岳飛超過關羽,但何以撿擇此二人?自然是此二人的名聲已有相當基礎了。 關羽、岳飛二名將其事其功各有可言者。但在民間信仰的發展上確實就是關羽先,且在元明之際已然相當盛行。無聊人士硬是枉顧史料造謠黑清朝,實不可取。


user avatar   xiaobao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去杭州浪了几天,一直没上知乎写正经回答,见谅。

如果说民间崇关而不崇岳的形成如 @狐狸晨曦 所言,是“我大清”打压民风以便奴役人民而为,那么明代比比皆是甚至随着万历朝鲜战争流传到朝鲜的关公信仰,又该作何解释呢?总不能说是当时还是建州女真酋长的努尔哈赤脑控的吧?

实际上民间信仰在关、岳之间推重关羽,一直如此,到了明代就已经很突出了。唐高宗就曾下令佛寺以“伽蓝神”供奉关羽(岳飞:裁判,我还没出生,他这是犯规);元代,关羽庙及信仰更是“宇祠遍九区”。到了明朝,关羽信仰越发深入人心。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在南京鸡鸣山建关羽庙。万历年间,更是将关羽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关羽庙也改称“关帝庙”。(朝鲜在“大韩帝国”成立后才尊关羽为“帝”)朝鲜名相柳成龙后来回忆自己出使北京的途中遇到的百姓崇拜关羽的现象,这样写道:“……自辽东至帝京数千里,名城大邑及闾阎众盛处,无不立庙宇,以祀汉将寿亭侯关公(此处是柳成龙误,应为“汉寿亭侯”)……余怪之,问于人,不独北方为然,在在如此,遍于天下云”。柳成龙因为朝鲜没有人祭祀关公而觉得奇怪,但是问后得知,不但北方如此,明朝全国都如此。

朝鲜王朝时代,一般称关羽庙为“关王庙”或者“武庙”。但是朝鲜所推崇的武将一直是姜子牙,朝鲜语境中的“武庙”(或称“武成庙”)在此之前指的是供奉姜子牙的庙。由于朝鲜重文轻武,所以文武双全的姜子牙显然更受欢迎。(但是也由于朝鲜重文轻武,将姜子牙建庙与孔子同等待遇一直为朝鲜所不容,所以武庙也就一直没建起来)

万历朝鲜战争之前,朝鲜没有关羽庙。朝鲜半岛的关羽信仰,是由万历朝鲜战争中的明军带来的。1597年,明军将领陈璘和茅国器分别在古今岛和星州建立了朝鲜最早的关羽庙。汉城的首座关羽庙是在蔚山之战中受伤的将领陈寅在养病期间倡议的,事在1598年,韩国人俗称“南庙”。

1599年,因为南庙规格甚小,明军与朝鲜军又在东大门外的永渡桥附近建设了另一座关羽庙,人称“东庙”,因为规模甚大,中间还停工过一次,直到1601年才修成。

万历朝鲜战争期间,明朝将领还在安东(1598)、南原(1599)修建了关羽庙。


关于明朝将领在朝鲜修建关羽庙这一事件,除了明朝崇拜关公的风气以及为朝鲜“请神”之外,还有两个原因。

其一,战争中所谓的关羽“显灵”。虽然说这类的灵异事件我是一概不信的,但是当时的明朝人和朝鲜人都相信,关羽以“显灵”的方式参与了这场战争。陈璘在古今岛建庙就是因为某天他梦到了关羽,最后“赖其阴骘,竟树大捷”。朝鲜人在东庙的碑文中也写道,“平壤之捷,闲山岛之战,三路驱倭之役,皆着其异……关公之灵,素着于中国,平倭之役,亦与有劳”。后来的朝鲜小说《壬辰录》更是夸张,写关羽托梦给宣祖称朝鲜将有危难云云。

其二,激发朝鲜的尚武意识。永平通判陶良性在给朝鲜的关羽庙作记之时,曾经批评朝鲜右文左武,“见文宣(孔子)之血食,而不见武安(关羽)之庙享”,希望朝鲜人能够文武兼修。最后他感慨道,“云长复作,何忧倭奴!此庙之有裨于朝鲜,非浅鲜也”。


后世的朝鲜在明军撤走以后,也逐渐接受了这种陌生的信仰。

1598年农历五月十三日,是关羽寿辰。这一天,明军将领和朝鲜国王一同祭拜关羽。虽然《明会典》有祭祀关羽的礼制,但朝鲜却没有,所以经过朝鲜君臣研究,最终以“上进跪焚香,连奠三爵,上前后各行再拜礼”结束了朝鲜土地上的第一次关羽祭拜。宣祖为感念明朝恩德,在和明朝有关的地方高挂其手书“再造藩邦”四字,关羽庙也在其中。但是由于此地只在明朝使臣来到时整饬,所以逐渐破损,更有很多闲杂人等进去祭拜(把关羽当财神拜了)。从1612年起,朝鲜开始派军士守门。

因为清军在“丙子胡乱”期间驻扎在汉城郊外,清太宗甚至驻跸在东庙,所以作为国耻的见证,东庙被朝鲜废弃了。而此后的朝鲜国王也因为祭祀关羽和理学思想相违背而未曾祭祀关羽。

肃宗时期(1675-1720),朝鲜的“思明”思想达到了另一个高峰期,在“甲申国变”六十周年(1704)之际修建了大报坛纪念明朝皇帝。因此,关羽庙作为明朝留下的遗物,也被高规格地对待了。肃宗一反常规,五次亲自祭奠关羽,并为南庙题匾额“万古忠节,千秋义烈”。其后的英祖、正祖,也将关羽庙看得非常重要。

1710年,在普查了全国各地关羽庙的情况之后,肃宗下令将全国的关羽庙按汉城的南庙标准祭祀,即依下祀例(“祭时以惊蛰、霜降,而祭羞则……不用笾豆而用燕馔矣”);1781年又升格为中祀,与文庙、先农坛同。

同时,大量的明朝将领进入了配享的行列——这也是朝鲜人“曲线思明”的一种形式。1666年,古今岛关王庙重修,以陈璘、李舜臣、邓子龙配享。1710年,陈璘、李舜臣配食汉城东庙(重修)、南庙;星州关王庙以祖承训、茅国器和战死于泗川之战的卢德功配享。1716年,南原关王庙祭祀了在南原之战中牺牲的李新芳、蒋表、毛承先(皆是杨元部将)。

对于关王庙与思明意识,讲得最深刻的是英祖御制的《显灵昭德武安王庙碑记》。文中说,祭祀关羽,“是岂徒为其亲笔也哉,是尊皇朝恩赐之号也”。他还提到了陶良性所作的碑文,表示看到这篇文章中论证的春秋大义尚存在于朝鲜,便觉得“一隅青丘,尚有皇朝”,以此表示自己“小中华”的正统观。

到了朝鲜王朝末年,关羽信仰就变得民间化、韩国化了。此时的韩国关羽像,除了青龙刀以外,已经和中国的关帝像形制迥异。大量的谚解本(韩文)书籍的刊行也使得关羽的“忠义”形象深入人心,甚至在1920年出现了以关羽为教主的“关圣教”。关羽信仰,也就在这三千里江山上,遍地开花了。这,可就不是那个草台班子式的“大韩帝国”一道敕令所能左右的了。


user avatar   xu-you-zhen-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这位 @狐狸晨曦 答主的回答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什么叫作携带私货,剪裁史料。他的回答中关于明代关羽崇祀完全就是扯淡,神论频出。


最近比较闲,就一条一条的驳斥一下这位狐狸大仙的神论。

因此在大明朝,一边是宋鄂王岳飞,入祀历代帝王庙的古今三十七名臣之一;一边是蜀汉汉寿亭侯关羽,和历代帝王庙的名臣配享无缘。两人官方地位,高下分明。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七年在南京鸡鸣山为关羽立庙,成为京城十庙之一(京城十庙,主要祭祀忠烈),与历代帝王庙、城隍庙并列。是朱海滨先生认为这具有重大意义,以前都是地方官员或民间为关羽立庙,而这次是由中央政府在首都立庙。至于朱元璋为何为关羽立庙南京,明代民间一直传说在鄱阳湖之战中,关羽曾经阴助朱元璋,朱元璋为了报答关羽,所以立专庙崇祀。

在永乐迁都后,北京仿照南京修建关羽庙,但并非所有明太祖建置都被继承,但是关羽庙被明成祖选中,于北京立庙,关羽庙祭祀也列入大明会典,规定由太常寺官员按照规定行礼。

好了,回到正题,狐狸大仙说关羽没能进历代帝王庙,所以官方地位不如岳飞!历代帝王庙的主体祭祀对象是帝王,岳飞在历代帝王庙属于陪祀地位,在《大明会典》记载中处于历代帝王庙东庑第二坛与周勃、冯异、房玄龄、李靖等一堆人并列,享用羊一,豕一的少牢。而关羽的专庙祭祀则是单独享用少牢,在嘉靖之后更是升级为牛一,羊一,豕一的太牢,并由太常寺长官亲自主祭祀,请问狐狸大仙,官方地位,孰高孰低?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万历帝令司礼太监李恩,到北京正阳门上九疏珠冠一,真素王带一,四幡龙袍一,黄牌一,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加封岳飞为「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岳圣帝君。

关羽被明神宗封为大帝是万历四十二年的事情,根本不是万历三十三年,的确有一些文献把关羽封帝时间记错为万历三十三年,但这一点连清朝人都能分辨,而狐狸大仙却用这一个错误的时间,是不是有点太粗心了?“重编武安王集称见邸报,(关羽封帝)在三十三年甲寅,邸报应无错误,然三十三年为己巳,今云甲寅,则为四十二年无疑,顾氏定属误记”——关帝事迹征信编

在关羽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时,岳飞并没有获得加封,而是替代了关羽之前的职位,即道教的监坛元帅(这也是之后明代所流行的戏剧关岳交代的来源,即关羽“升职”,岳飞替代关羽之前的职位)。据明代人刘道开回忆

“是时颁行天下郡邑,各刻黄纸一张。余时十四岁,犹见其全文。自封侯之外,并封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长子平“竭忠王”,次子兴“显忠王”,将军周仓“威灵忠勇公”。赐左丞相一员,宋丞相陆秀夫;右丞相一员,宋将军张世杰。其道坛朗灵上将、三界馘魔元帅,以宋忠臣鄂王岳飞代;其释教伽蓝、崇宁护国真君,以唐忠臣鄂公尉迟恭代。优人搬演不许仍扮关帝,以恣亵渎,违者地方官治罪。”

明神宗这次加封关公,也带动了神界秩序的调整。《护国佑民伏魔宝卷》即说:话说圣天子敕封伏魔大帝……三官奏上,玉帝得知关元帅敕封为帝,缺少一帅。玉帝查照分明,选岳飞替职。

明末祁彪佳《远山堂剧品》则提到明末有“关岳交代”戏剧,“谓其一为天尊,一为天将,交代如人间常仪”。可见关公升为大帝后,岳飞替补其职的传闻相当流行。由此也可以看出关羽的崇祀地位明显高于岳飞。


而岳飞封号加尊则在关羽封帝后一年,也就是万历四十三年(参考岳忠武王集附文),加尊称号为三界靖魔大帝保劫昌运岳武王,十三字。比起关羽封号十六字,也可看出其差异。


不过狐狸大仙有一点说对了,明神宗这次加封活动出自中旨,并没有经过礼部,而是遣太监携旨意加封,所以整个活动带有很强烈的道教色彩。但是这次加封,从来没有说过关羽、岳飞合祀,这完全是狐狸大仙的脑补。因为,明代中央政府从未为岳飞立过专庙,明代的岳飞庙祀属于地方官员所建,比如徐有贞就曾修缮岳飞故乡汤阴岳庙,并题请朝廷赐庙额。

所以明朝士大夫并不认可这个帝号
天启时期,有太常寺官员专门上奏质询此事,最后不了了之,也不足为奇了。

狐狸大仙说关羽的帝号不被明代官员承认,我只能说,狐狸大仙,你还是多读点书吧,天启元年李宗延上疏的确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回应,不过在天启四年,卢大中再次上疏,这次获得了朝廷批准,并颁行天下,之后,明代官方祭祀关羽就开始使用明代加封的帝号: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天启四年六月十二日,礼科抄出太常寺卿、管少卿事卢大中题,称前月十三日,钦承皇上遣,祀汉前将军汉寿亭侯,读祭神之祀文,与久传之封号全不相蒙。当皇祖朝、臣居山日,已闻汉寿亭侯奉敕旨封帝号矣。业已帝,而祝文则犹生前封爵。仰祈敕下礼部查议云云,为照:惟是汉寿亭侯,迄今耿耿不磨。故每岁仲夏,遣官享祀,牲帛祝号,悉照祀典,从来未有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有云,自万历四十二年间。中官捧衮冕并神号至庙中,谓此典出自皇祖特封。此时无知会臣寺,而臣寺无由奉行。用是题覆上请等因。奉旨这神号,著遵照皇祖特加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钦此”——《关帝志》

万历四十二年十月十一日,司礼监太监李恩赍捧九旒冠、玉带、龙袍、金牌,牌书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于正阳门祠,建醮三日,颁知天下。···········天启四年七月,礼部覆题得旨,祭始称帝。——《帝京景物略》

“天启四年七月,禮部題為祀典宜明神號宜正,祈顯然昭示,不致名實相連,敬神聖以口口明聖號事,祠祭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禮科抄出。太常寺卿盧題稱:五月十三日,欽承皇上遣祀漢壽亭侯前將軍,臣當對越時瞻像顱名,讀祭神之祝文,與久傳之封號全不相當。皇祖朝臣山居日,已聞漢壽亭侯奉敕旨封神大號無論郡邑里巷凡所聞見皆遵敕改易服像無異。即臣承乏遣祀人廟拜瞻,亦儼然帝者像也,夫戴冕衣衮豈曰無因,而本寺承祀實無所,且業已帝而祝文猶是前封,但帝其像而不帝其號,無以妥神靈昭祀事。仰祈皇上敕示禮部查察,如皇祖之敕封非真,則中外何以知所敬?如皇祖之敕封為真,則臣部何以無敕旨?口祀典不宜草略,禮制貴于畫一,務令名與實稱,庶人心鬯豫,祭神神格,職守亦克稍明矣。等因奉熹宗皇帝聖旨,禮部知道欽此。敬遵抄出禮部送司案呈到部為照。祀典之設,原以崇德報功。封號之加,要在循名竅實。我朝議禮定制,酌古斟今,凡前代所加岳鎮海瀆封號、郡邑城隍神號,盡行革去,其忠臣烈士亦止以當時封爵稱之,即間有新封,亦早經臣部題請,故廟貌攸崇,名寅相稱。有其舉之莫敢淆也。惟是漢壽亭侯,前將軍關口,精忠大節,迄今耿耿不磨,故歲仲夏朝廷遣享祀、牲帛、祝號悉照祀典,從未有從未有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速振天尊之號也。太常寺盧大中之疏,臣案查往事,茫無憑據,詢其所自,有云:萬曆四十二年問,忽中官捧袞冕並吾一天尊神號到廟中,謂此典出自皇祖特封。彼時並未知會臣部,而臣部亦無新式,所以歲時祝文猶仍漢壽亭侯之稱。故廟貌儼然帝像而稱謂尚屬侯封。此寺目擊心維,顧名思義,而有祀典宜明之請也,臣以為冠冕袞裳豈其無因,或者關聖顯應,聖祖特褒俱未可知。口口皇祖元年早有此神號,不識有口口而敕有先後,關廟祝辭或仍舊號,或用新封,俾著為令,昭示天下,庶祀典肅而人心正,貌廟益藉此以增嚴,兼名實符而英靈妥,神庥自丕彰于呵護,國家之典禮祭祀,口口尤彰,臣不口口口口。熹宗皇帝聖旨:這神號,遵皇祖特加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振天尊。歷考祀典神封具在口典欽敕傳示天下,使四海人民咸知崇奉久矣,著为令典。”——————《关圣敕封疏记》(此疏记为崇祯六年刻碑关圣勅封疏记 - 北京记忆,碑在北京正阳门关庙,至今尚存,但现在文字大多已不可辨认,不过清朝人周广业在《过夏杂录》中录有此碑全文,本文即引自周书,此文详细记载了天启四年,明熹宗批准太常寺、礼部使用明神宗赐关羽封号祭祀关羽的经过


可以说,明代的关羽崇祀,在万历年后达到了一个顶峰,关羽在这时成了明王朝的护国神灵。而到了明朝末年,为了对抗满洲,明朝廷甚至迷信风水之说,曾经破坏过北京房山的金太祖陵墓,甚至还在上面加盖关帝庙加以厌胜,可见关羽在明人心中地位

"惟金朝之陵在房山者,前我师克取辽东,故明惑于形家之说,疑与本朝王气相关,遂剧断其地脉。又己已岁,我太宗文皇帝统师入关,念金朝先德,遣王贝勒大臣诣陵致祭。明复加摧毁,且建立关庙,为厌胜之术。"

在己巳之变,满州蹂躏京城后,在民间也流传关帝显灵,助战明军。

“话分两头,祖大寿父子与奴将两下交锋,战至三四十合,满桂又尽力夹击,贼势将溃。督师亲冒矢石,催兵进前。忽城中有许多百姓,在关爷庙内,见泥马土人遍身流汗,大呼:“关帝已显圣助阵”!合城军民,没一个不欢声四震。城外正在喊杀,闻此亦倍加贾勇。奴贼败走,祖、满追袭。忽见奴贼边半空现出一员神将,隐隐云中阻住贼兵,贼兵大溃。祖大寿、满桂兵杀贼首级以千计,贼自相践踏者死无数,威声大震。是日,兵部报捷,内称祖大寿父子忠勤可嘉云云。奴贼败入宫内。自相惊骇,也说神人助阵,致被蹂踊。·····城内军民,纷纷于关帝庙中祷祝。祖大寿父子同满桂亦整旅出阵,袁督师亲立旗麾下,两下又战了一个时辰。城中百姓又见庙中泥马土人又遍体流汗,各又欢腾,说关帝再显灵助战,贼将果败走……”

“.....别的军人,见他口里说的是关帝,知是关帝显圣,跟着那军人同来赶杀。奴贼探知有备,胡笳声响,收回营去,一夷云我见关帝爷爷,叫小军把刀来砍我,我这头曾已砍断了,你也须代我把这头儿按按起说罢,撇然倒地。”

“臣又闻京民喧传,廿日、廿一日,关庙神马,浑身流汗。夫关圣忠勇贯千古,威灵震华夷。神宗朝,每显勖佑,故加徽号,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今贼来而殄其贼首,戮其来孽,此固庙算之收功,督师之效力,不可谓非关神之默助也。人心知有神助则胆壮,贼兵闻有神助则胆寒。请皇上再加封以敕,或用平虏字号,神其有灵,权专而得展,此风一播,名奇而知惧矣。”

以上三则材料都来自明末时事小说《近报丛谭平虏传》,关羽的护国形象,可见一般。

明末清初的史料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那就是天上所有的神灵都下凡帮助清朝,但只有关羽因为受过明朝厚恩,不肯下凡助阵。

“岁底,上于宫中符召天将。宫中每年或召仙,或召将,叩以来岁事,无弗应者。以前一召即至,至是,召久之不至。良久,帝下临,乩批云:“天将皆已降生人间,无可应召者。”上再拜叩问:“天将降生,意欲何为?尚有未降生者否?”乩批云:“惟汉寿亭侯受明深恩,不肯下降,余无在者。”批毕,寂然,再叩不应矣。”——《烈皇小识》

“康熙三年孟夏四日,先君子曰:予壮年时有华道士云:江右张真人北都建醮,伏坛久之,见天上诸神俱不在,惟关圣一人守天门而已。

  张真人问:「诸神安在?」

  关圣人曰:「今新天子出世,诸神下界拥护矣。」  张真人曰:「圣何不往?」

  关圣人曰:「我受明朝厚恩,故不去。」

  时神宗季年,天下犹晏如不信其说。至是始验。”——《明季北略》

这几个故事虽然荒诞,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关羽在明末地位的陡然上升,以及明代政府对关羽的推崇至极,所以,受此影响,民间才会流传关羽受明朝厚恩,不肯下凡拥护“新朝新天子”的故事。


再回头看,狐狸大仙编造的,明代关羽,岳飞地位高低的鬼话。简直就是扯淡,狐狸大仙真看不清楚明代关羽崇祀明显高于岳飞吗?我看他心里清楚的很,只是私货作祟,所以才不得不剪裁史料,脑补发明。硬生生营造出明代不崇祀关羽的扯淡鬼话。


驳斥狐狸大仙的文章到此结束,继续补充有关关羽崇祀的史料

狐狸大仙口口声声说关羽在明代不是“武圣”,这完全是偷换概念,无视明军对关羽的信仰崇拜,无视关羽在明代已经成为军队的保护神、军神。

@松平信纲 从考察朝鲜的关羽崇祀,向大家展示了,明军对关羽的崇拜。以及明代军队是如何通过壬辰战争,将关羽信仰带入朝鲜的。他说的很详细,在这里,我就不展开了,就补充一点,朝鲜的东关王庙是敕建的,是奉了明神宗的旨意,明神宗为此还特赐朝鲜白银四千两。

曩者東征將士。皆言戰日輒有關王神來現其靈。故平壤之捷。閑山島之戰。三路驅倭之役。皆著其異。協宣皇威。以大讋卉面而蕩其氛。卒挈三韓舊壤。歸之屬國。不可不祀以酬之。天子曰。然。亟以四千金付撫臣萬世德。立祠於朝鮮王京以享之。世德以天子命詔之曰。關公之靈。素著於中國。平倭之役。亦與有勞。本國固當尸祝之。天子先貤其金。王可奉以周旋。以行天子志。以報其惠也。予聞而惕若曰。王之德也。天子命也。予小子其敢忽諸。爰命司空臣。斫材於山。聚鐵冶陶瓦之具。工匠之流以赴之。擇地於興仁門東。命大臣董之。自庚子冬始其役。越二年春訖工。其塑像圖繪之容。殿堂廡宇門廠鼓鍾之樓。凡百餘間。悉依中國制。乃大享以落之。春秋烝禴。朔望香火。禮官修之。而差一校尉守之。請額於朝。今年奉聖旨。令以勅建顯靈昭德王關公之廟榜之門。仍賜祭一壇焉。予惟王卽漢壽亭侯關公羽雲長也。公忠烈義勇。事昭烈期復漢室。虎視漢沔上。威振華夏。曺操奸雄。懾而欲遷都以避。孫權小子。瑟縮不敢抗。其志之不終。乃天亡漢也。豈公咎也。是以。忠憤慷慨之志。死猶未沫。千載之下。尙能檄召神祇。驅駕風雷而顯其威靈。故高皇帝鄱陽之役。御舟膠淺。六師無人色。王乃能現其身雲中。回風而爇賊艦。遂定大業。——【朝鲜】勑建顯靈關王廟碑

事实上,关羽一直就是明军的“军神”,明代教场通常都会修建关羽庙。明代中名将戚继光在《重建辟三屯营城记》中提到军营当时的格局即说:

……次年春二月,乃缮旧城。凡六百一十六丈。表里高厚。悉如新制。·······凡制甚具。所费公帑仅六千余金。它皆操奇以佐之。而城内外所创营房八百余间。若保河、河南、南兵、辎重、诸署。及守备司、滦阳驿、督抚行台、城心抚松、西南诸馆。旗纛、马祖、汉寿、忠烈、诸祠。不出三年。一切告成。

其中马祖是崇祀马神,忠烈则是纪念战死的军士的场所,而汉寿,则指的是关羽庙,可见营城中必备关庙,作为军队崇祀军神关公的场所。除此之外,戚继光还有《誓词》一文,内容主要为在关庙发誓,希望通过关公神力,告诫军士勿作非为,同心协力御敌。这是关公作为明代军神的功能之一。正德年间宁王起兵造反也曾祭祀关羽庙,而王阳明在赣州时,将行军时必亲赴关王庙祭拜。这些都反映了关羽崇拜与军事活动的关系。

在万历二十七年,前来明朝辩诬的朝鲜使臣黃汝一,就记载了京城营兵祈祭於關王廟的盛大活动。

三月初一日庚辰晴。日氣暄甚。留館。聞墻外金皷喧天。旗纛蔽地而過去。問之則例於暮春初吉。京營兵官祈祭於關王廟云云。——《銀槎日錄》

不光是武人崇祀关羽,文人对关羽也充满敬仰。

弘治元年,由于礼部给事中张九功及礼部侍郎倪岳的上奏,明中央王朝从儒教原理主义的立场,对全国的祠庙信仰进行了清理整顿。在这次打击淫祠活动中,位于京师的东岳庙、都城隍庙、真武庙、文昌宫、圆通寺等与道教、佛教密切相关的庙宇及其信仰活动都成了清理整顿对象。

在此次清理中活动中,没被列为清理对象的祠庙只有三处:那就是太仓神、关羽、文天祥,而京师其他祠庙的祭祀活动是否应该继续,都需重新审查批准

“今将查到在京各项祭祀,除太仓之神汉寿亭侯关某、宋丞相文天祥俱祀典应祭外,其余各寺宫观神祗应否致祭,缘由逐一议拟开。坐伏乞圣明裁处。”——倪岳《青溪漫稿》

在礼部官员眼中,关公、文天祥、太仓神是正神之最,全然不应挑剔,也可见儒教原理主义的倡导者是完全认可关羽信仰的。


而到了万历四十二年,明神宗为关羽封帝,则是将关羽崇拜推上了一个顶峰。万历四十五年,明神宗还亲自为关帝庙撰写了碑文。碑文称关羽为护国关帝,将关羽推上了护国神灵,以保大明国祚。

御制敕建护国关帝庙碑记
朕惟立天纲,扶人极,流行今古而不息者,唯此正气,人禀是,生为豪杰,殁为名神,往往凭山川显灵,异荡氛祲,驱妖厉,拯灾厄,致令疑者,卜惧者祷岁时昏旦,士女走集,邀福酬功,远迩响应。无问裔夷华夏。庙食历千百载崇奉不衰,则云长关帝一人而已。··········曩朕恭谒祖陵,俄倾空中恍惚,金甲横刀,跨赤左右,后先若护跸状。朕感倚灵威,遡考:始封汉寿亭侯,追谥为壮缪,宋崇宁中追封忠惠公,大观中加封武安王,建炎中加封壮缪义勇与武安王而六,淳熙中又加英济而八。国朝洪武初始复原封,加为齐天护国,且年来民间自称为协天大帝。朕为人神之主,矧素藉威灵,闻解故里远迩,士民赍缗,楮走祭祠下者岁数万计,乃释家藉为护法,伽蓝道家称为监坛大帅,辄成故典。而帝精忠大义,白日行天,几与苍昊无极,此曷足暴其灵,反折其气。朕恭具冕、袍、币、帛,特遗官诣蒲州加封曰: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振天尊,明祀正典,以表威灵通于三极如此。朕以民依于神,古者天灾流行珪璧斯罄,今祀典昭明,威感焯焯,人纪所关。朕特命司设监太监林潮略地于都城外之坤方,选材诹日鸠工兴事,木石工需悉隶内府,为正殿三楹以奠帝之居。东西配以殿六楹祀宋岳武穆王飞,汉张显王飞,唐张英济王巡,许威显王远,雷将军万春,偕显护在国威,庇在民佥,封王号普昭灵感,而庙制壮丽,巍如焕如,瞻之肃如,真足以威天下矣。夫天统五气,地阂五方,人效五官,帝分五畤。故玄武镇北极,大士宰西方。帝秉火德荧惑应之,颜如渥丹,骑曰赤兔,尽其征也。阳明用事,如日中天,先天则维南当乾,后天则重明丽,正天且弗违,朕志符定询谋佥同。


明神宗这通御制碑文,现在依然伫立在北京万寿公园中,御制勅建护国关帝庙碑记 - 北京记忆,各位可以通过北京记忆网中看到碑文的拓片,从明神宗亲撰的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关羽在明代受佛道崇祀,但只是作为佛教“护法”,道家“监坛大帅”,明神宗认为把关羽放在这个等级的“神格”完全无法体现关羽的精忠大节(此曷足暴其灵反而有辱关羽身份(反折其气),所以明神宗才加封关羽为大帝,使其神格“升级”(以表威灵通于三极如此)。在皇帝敕建的关帝庙中,岳飞与张飞、张巡、许远、雷万春等人被封王号,位居东西配殿,作为关羽的陪祀。(东西配以殿六楹祀宋岳武穆王飞,汉张显王飞,唐张英济王巡,许威显王远,雷将军万春)由此也可见狐狸大仙脑补的关岳合祀完全就是放屁。


明神宗此次加封关帝活动,是通过中旨,并没有走正常程序,充满了道教色彩,但明代士大夫对此也没有表示不满,反而多次上疏,希望朝廷能够通过正常程序,确定关羽的封号,终于在天启四年,经过太常寺上奏,礼部的覆题,皇帝下旨,从官方祭祀,确定了关羽称帝的封号。关帝改封后,关公专书大量刊行,一大批文人投身其中,顏清洋在他的书《從關羽到關帝》中统计了自万历四十二年关羽改封后涌现出的关公专书:《关帝实录》万历四十七年刊、《关帝纪》天启元年刊、《关帝志》天启初年刊、《西湖关庙广记》天启年刊、《关公祀志》天启年刊、《关帝集》崇祯六年刊、《重編義勇聖帝集》钱谦益编


从民间当朝堂,从武人到文士,整个阶层,都对关羽有着极大的崇祀热情,这一热情终于在明末内忧外患之下达到了高潮,面对如此强大的信仰,入关的清代统治者当然适时选择继承、利用了这一信仰广泛的神灵。这也是不言而喻的,某些人非要编造出清廷扶植关羽信仰的鬼话,我只想送他两个字“扯淡”

参考文献《中国近世民间信仰 宋元明清》

《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中国人的关羽崇拜,本身就是一个研究多年的话题,很多专家学者都有相应成果。普遍几点共识如下:

关羽在其死后数百年,并没有获得和其生平事迹不符的无限抬高。南北朝时期,尽管有些武将也曾以关羽为楷模、榜样而自比,也只是限于认可关羽的“万人敌”之勇。

【鬼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若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

一直到唐宋两朝,两版官方版武庙名单,武圣为姜尚、亚圣为张良,

诸葛亮则和韩信、孙武、白起等名将或军事家同列,居于第二等的武庙十哲,也是汉末三国时期地位最高的军事人物。

而关羽只是和张辽、邓艾、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陆抗这些汉末三国名将平起平坐,同样在第三等的唐六十四将、宋七十二子里吃冷猪肉。

同时,根据唐朝范摅和宋初孙光宪的相关笔记,(谢知乎答友[温飞卿]整理),南北朝时期,关羽在他战死的荆州民间,化身为一个怨灵“关三郎”。

传说关羽率领鬼兵进城,百姓们家家户户无不恐悚,而轻侮他的人便会身染恶疾,长蛇毒兽跟随其后。

按照上古时期南方地区的传说,不得善终的败军之将会化为怨灵,在人间做祟,危害世人,因此便要将这些败将奉为神祇祭祀,安抚其怨灵,防止他作恶。如远古的蚩尤,秦末的项羽,都是因此被奉为神灵,在民间长期崇拜的。

而关羽同样也并非善终,相反身首异处,所以也被当做一个怨灵,荆州当地百姓一开始并非自发崇祀关羽的“忠义、勇烈”,而是惧怕他驱使毒蛇猛兽,并令人寒热战栗的力量,才将他奉为神祇。

隋朝时天台宗僧人为了在荆州一带传教需要,宣布这个在当地流行的“关三郎”关羽,为佛教“伽蓝护法神”,然后随着佛教信仰的扩散,又经过唐朝几百年发展,由荆州而四川,由四川而全国,到唐末大乱时已在唐朝都城长安深入人心。终于成为民间供奉的众多佛教神灵之一。

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梦猪啮足,自知不祥,语其子曰:“吾衰暮矣?是若征吴,必不还尔!”果为吴将吕蒙麾下所殛,蜀遂亡荆州。玉泉祠,天下谓之四绝之境,或言此祠鬼兴土木之功而树。祠曰:“三郎神”。三郎者,即关三郎也。允敬者,则仿佛似睹之。缁俗居者,外户不闭,财泉纵横,莫敢盗者。厨中或先尝食者,顷刻大掌痕出其面,历旬愈明。侮慢者,则长蛇毒兽随其后。所以惧神之灵,如履冰谷,非斋戒护净,莫得居之。】 ——唐·范摅《云溪友议》
【唐咸通乱离后,坊巷讹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罹其患者令人寒热战栗,亦无大苦。弘农杨玭挈家自骆谷路入洋源,行及秦岭,回望京师,乃曰:"此处应免关三郎相随也。"语未终,一时股栗,斯又何哉!】——宋·孙光宪《北梦琐言》

宋朝初年(963年),朝廷重定武庙人选,以“兵败身死,不克善终”为由,将关羽连同张飞一起,逐出武庙。同样被请出武庙的还有孙膑、韩信、邓艾、杨素等共计二十二位名将;而以灌婴、班超、秦琼等二十三名“功业始终无瑕者”代之。

而过了整整160年,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又再次调整武庙名单,为七十二人。唐朝武庙入选诸人,大都被重新请回。当然也包括关羽在内。

北宋时期道教兴旺,为了和佛教争夺影响力,便将一些在民间香火较盛的神灵也被吸纳进神仙体系中,关羽这个本土大将当然不容放过。道士们在关羽家乡解州装神弄鬼,宣布他们召唤出关羽神灵,斩杀了为祸盐池的恶蛟,保障了盐业生产。

到了北宋末年,一生笃信道教,封赠过无数神灵的宋徽宗,就顺势给了关羽一个“崇宁真君”、“武安王”的封号,道教也因此将关羽列为神灵。

到了明朝时,伴随着佛道两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关庙遍布全国,香火繁盛,甚至超过了官方倡导的孔庙,时人多有记录。
但注意一点,此时明朝著名人物对关羽的称呼:如徐渭《蜀汉关侯祠记》、孙承宗《重修汉前将军关壮缪公祠记》,称呼仍沿袭蜀汉政权官爵谥号,至多亦是按宋朝所封王号的“关王” 。
可说从隋唐到明朝民间的关羽形象,被万人烧香拜佛,更多类似于一个太上老君、弥勒佛式的佛教、道教神灵,而官方虽也曾建庙祭祀,但祭祀的是蜀汉前将军壮缪侯关羽,绝不是什么“帝君”或者“武圣”。

对比岳飞,逝后数十年,宋宁宗时追封为鄂武穆王,理宗时改谥鄂忠武王,身后之荣比古人关羽有过之无不及。

毕竟宋朝对古人的追封比较随意,莫说关羽被封武安王,甚至连他的曾经敌人甘宁也一样被封为王,累加追封。

徽宗宣和五年,封甘宁为武惠王;南宋建炎二年,加封甘宁为武惠昭毅王;两年后,加封甘宁昭毅武惠显灵王;绍兴二十一年,加封甘宁为昭毅武惠遗爱灵显王。

因此这种古人封王的实际分量,肯定是不能和本朝社稷功臣被封王相比的。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严格控制意识形态,于洪武三年下令,除孔子的封爵保留外,其余「历代忠臣烈士,并以当时初封名爵称之。后世溢美之称,皆与革去」「天下神祠,无功于民,不应祠典者,即系淫祀,有司毋得致祭」。

因此废除武庙,不再对原武庙诸将进行国家祀典。连原武圣姜太公也被削去王位,关羽被宋朝加封的王位当然更难例外。而岳飞的鄂王本系南宋本代追封,自然保留。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至于忠臣烈士,虽可加以封号,亦惟当时为宜。夫礼,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以僭差。历代忠臣烈士,亦依当时初封以为实号,后世溢美之称,皆与革去。其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为天下师,以济后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旧。……
历代忠臣烈士,并以当时初封名爵称之。天下神祠,无功于民,不应祠典者,即系淫祀,有司毋得致祭。】——朱元璋《大明诏旨碑》

而另一方面,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又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共八位开国帝王,同时诏选历代三十七名臣,配其享,为新的国家祀典。岳飞名列其中,配宋太祖享。而汉末三国人物中,仅有诸葛亮一人同样被选中,从祀于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

因此在大明朝,一边是宋鄂王岳飞,入祀历代帝王庙的古今三十七名臣之一;一边是蜀汉汉寿亭侯关羽,和历代帝王庙的名臣配享无缘。两人官方地位,高下分明。

景泰五年(1454年),岳飞庙建于汤阴故土,代宗景泰帝御题为“精忠之庙”。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万历帝令司礼太监李恩,到北京正阳门上九疏珠冠一,真素王带一,四幡龙袍一,黄牌一,

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加封岳飞为「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岳圣帝君。」

诏书原文:【咨尔宋忠臣岳飞,精忠贯日,大孝昭天,愤泄靖康之耻,誓清朔漠之师,原职宋忠文武穆岳鄂王,兹特封尔为三界靖魔大帝。】

同时封关羽、岳飞为帝君,其实这也是关羽首次被朝廷封帝号,和岳飞同时建庙合祀。
而且因为很大程度是宗教行为,所称尊号更非谥号,宗教色彩浓厚,所以并没经过内阁和通政司,太常寺也没有接到旨意,和留下官方档案记录。

所以明朝士大夫并不认可这个帝号,《明实录》无载,孙承宗《重修汉前将军关壮缪公祠记》,仍然按蜀汉的谥号称呼,修庙祭祀,仅在民间开始同时流传“关帝、岳帝”之称。

天启时期,有太常寺官员专门上奏质询此事,最后不了了之,也不足为奇了。

【○太常寺少卿,李宗延,奏乞修明礼乐条陈十款 :近睹汉寿亭侯改封大帝,然本寺职掌未有遵承,倘果系皇祖(万历帝)加恩,不妨命阁臣撰制颁之本寺,然后通行天下 】

到了清朝,情况又有不同。努尔哈赤为建州酋长时,与其子孙,人人便熟读《三国演义》,把这本书当做他们的军事启蒙教材。受该书影响,把关羽当做他们的战争守护神来崇拜,专门向向明朝请求赐予关羽神像,并称关羽为“关玛法”(满语,即关爷爷)。

八旗兵每次出战之前,必烧香拜佛祈祷关羽护佑。 随着他们节节胜利,不断侵吞大明疆土,更加认定这是关玛法保佑的结果。

从顺治帝入关起,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之后10个皇帝中,先后有8个皇帝共13次封谥关羽,最后变成所谓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 。
乾隆帝甚至连关羽的谥号都强行改了。从蜀汉追谥的“壮缪”变成了“神勇”,后改“忠义”。
而且这都是非常正式、写在官方记录里的政府行为。关羽也正式获得了和孔子并列的官方版“武圣”的地位,不再仅仅限于民间崇拜。
满清为维系统治,愚弄人民,还散布”刘备转世为康熙&乾隆皇帝,关羽转世成天神,为满清皇帝护驾"的传说,迄今在许多地区都有流传。

而岳飞最迟在雍正四年(1726年)被雍正帝正式下令将移出武庙,同时雍正帝还下令追封关羽三代,在全国各地普建关帝庙。
所以,岳飞崇拜被满清官方贬抑,关羽被满清造神为唯一武圣,应为定论。

这其中满清官方的有意识引导,把关羽崇拜纳入官方化日程, 把兄弟忠义和江湖道义,抬高得比民族大义更重,很明显是其重要维稳举措和政府行为。
而对汉人百姓来说,藉着祭拜满清官方允许的关羽之名,行秘密结社和组织之实,这时关羽已经变成一个忠义符号,代表了从岳飞到李定国在内不被满清允许纪念的众多汉人英雄名将。

到了清朝后期,戏台唱戏时但凡关羽出场,连慈禧光绪都要特意离座位走几步,以示恭敬, 这更说明关羽崇拜已经深入其政权骨髓了,确实是发自内心去崇敬, 早脱离了收买汉人民心的范畴。
满清被推翻后,各个地方纷纷把之前的武庙、关庙,都改成了关岳庙,重新变成关羽岳飞二人合祀。
民国元年(1912年)11月20日,政府正式发布“关岳合祀”命令,并下令海陆将领均需按时祭拜岳武穆,详细规定了祭祀礼节及贡品用度。
这亦充分说明,之前民间自发性的岳飞崇拜,是被满清强行抑制了几百年的。“古人关羽”这个形象便是其主要工具。

因此,经历满清数百年统治影响而不自知的一些人,并不愿正视、甚至矢口否认的【关羽被满清加封为武圣】,确系真实事实。
佛道和满清共同造就了“武圣关羽”的神话。 - 狐言论史 - 知乎专栏

岳飞从逝后数十年被南宋政府平反起,一直到明朝灭亡为止,在华夏正统王朝的官方地位,从来都更居其上。
岳飞的忠义表现,是对国家对民族对百姓的大义,事迹简直不胜枚举;而绝非私人兄弟义气这种小义。
21世纪很多人对岳飞事迹的不熟悉,经历满清近300年统治压抑是其一,更大原因是对南宋史远不如三国史熟悉的缘故,这里只怕相关影视、游戏、小说的影响更大。

至于关羽本身为人津津乐道的“忠义”,更非他成神的起始原因。
如前述,关羽死后的几百年,在官方民间都并没得到特别尊崇。而在南方地区,被官方封帝、民间成神的一直是项羽。
唐朝之前,江东遍地项王祠。民间称项羽为项羽神、愤王,当做神灵拜祭。陈武帝陈霸先特遣中书舍人韦鼎册封项羽为帝,比关羽被满清官方封帝更早了一千多年。
直到唐朝,为削弱南方地区的分离倾向,从狄仁杰为代表,官方大规模拆除各地项羽庙,禁毁项羽崇拜,历时多年才令项羽崇拜衰落。
也恰恰与此同时,在佛道两教传播需要、推波助澜下,民间的关羽崇拜才渐渐兴起。
因此如果从现代人的角度,非要说关羽是因为忠义和人品,才被民间崇拜;或是项羽因为其暴行和人品,才不被民间崇拜,实则是无视历史,倒果为因。
其实这明明就是特定历史时期,政府出于政治目的,和宗教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而排除满清统治者刻意压抑岳飞的因素,仅就人品、功业、能力、百姓爱戴程度、从西晋起历朝帝王和士大夫评价而论,哪怕单单从蜀汉政权内挑选,诸葛亮也是远比关羽更合适得多的、可堪与孔子并列的武圣人选。

毕竟从西晋起延续一千八百多年,诸葛亮一直被历代贤臣志士竭力推崇,东晋就封武兴王,早于关羽被封王千年。

唐朝时就被比做汉初三杰,宋朝时已开始称为“三代以下一人”,明朝更已经彻底奠定仅次于孔孟的圣贤地位,并作为汉末三国唯一人选从祀历代帝王庙。

唐朝时诸葛亮就已名列武庙十哲之列,宋朝官方延续了这一做法。历代兵家包括李靖李世民在内,一直就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干,从不认为诸葛亮不该进入武庙,成为武圣候选。

关羽竟能后来居上,成为武圣,确实是佛道两教借地域性的关羽崇拜,在民间广泛传播的宗教因素,和明清易代后满清官方的特别推崇和造神所致。


user avatar   zhang-xiao-li-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明明是地方淫祀上升为正统的国家信仰的一个显著例子,明明简单的问题,扯那么多作甚?炫耀自己历史学知识吗?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反对把关羽和岳飞之间的比较,代入「清朝阴谋论」的说法。如果说孔丘成圣,是儒家巨大影响力的体现;那么关羽封神,背后则是佛道两家共同作用的结果,相比之下,岳飞在这方面获得的支持不够。但是岳飞好在从古至今虽然没有大红,但是也从来没有被人惧怕厌恶过,而关羽则经历了从鬼到神的大跃迁,所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了。

早期的关羽,除了在武庙作为七十二将吃冷猪肉之外,还有一个「厉鬼」的形象。在关羽身躯所埋葬的湖北当阳,因为「楚人好淫祠」的习惯,很多老百姓自发的给关羽建立了庙宇供奉。但是这个时候关羽是以「鬼」的形式出现的,老百姓是因为怕被降灾而供奉关羽。在三国演义里面关羽追魂吕蒙,其实就是这一时期关羽崇拜的体现——厉鬼索魂。当时的民间对关羽非常畏惧:

臣尝游荆州,见荆人所以事关羽者,家置一祠,虽父子兄弟室中之语,度非羽所欲,则必戒以勿言,唯恐关羽知之。



而这一时期的关羽影响力也很一般,毕竟亡国之将,又死状惨烈,所以供奉面积也不广,也就是一个地方性的小恶神而已。这时候的关羽的形象也非常恐怖:

潼州关云长庙,在州治西北隅,土人事之甚谨。偶像数十躯,其一黄衣急足,面怒而多髯,执令旗,容状可畏。

而关羽在民间成神,还是在隋朝,获得了佛家天台宗智者大师的支持有关。佛教特别喜欢「招降纳叛」,也就是把其他宗教和传说中的鬼神剃度过来做护法。这样一方面显得佛法高深,一方面也利用了传说的知名度,扩大自己的受众。传说智者大师在玉泉山建寺院,有一天正在打坐:

其夕云开月朗,见二人,并诸部从,威严如王,长者美髯而丰厚,少者冠帽而秀发,来前致敬!师问何来?曰予乃蜀前将军关羽,指少者曰:吾子平也。汉末纷乱,九州瓜裂,曹操不仁,孙权自保,予义臣蜀汉,期复帝室,时事相违,有志不遂,死有余烈。



关羽来访带着关平来访(这个时候周仓还没有成为关羽不可或缺的陪同)致谢。后来关羽就在玉泉寺受戒,发愿成为佛教护法,于是就成为了和韦陀一样护法神祗。在三国演义上也有一章「玉泉山关公显圣」,也是和其成为护法迦蓝前后呼应。

这些还都只是民间自发的对关羽的崇拜。而关羽真正走上厅堂,拿到现任皇帝的封号,还是因为龙虎山的那一位——虚靖天师张继先。

话说这位虚靖天师九岁继承天师大位,法力通神。十三岁入宫觐见徽宗天子,徽宗问:「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然后这位年轻的张天师应声而答:「臣居山,虎则常见,今日始见龙颜矣。」又问修丹之术若何?天师从容对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夫尧舜足矣。」徽宗龙颜大悦。从此以后,张天师和宋徽宗多有来往。


宋徽宗让张天师去解州盐池除蛟龙,张天师也确实不含糊,一道铁符入水,雷电大作,有蛟龙死焉。宋徽宗大奇,就问张天师如何除妖,这个时候天师说用的是哪位神祗,哪位就会红,毕竟声名达于御前的神祗还是不多的。于是接下来天师的这句话,决定了关羽之后千年的命运。天师说:「臣所役者关羽,当召至。



然后张天师握剑召关羽于殿左,「汉天师世家」中记载「羽随见」。虽然书中就这平淡的三个字,即便是千年之后的我现在写出来,也不难想象宋徽宗的惊骇之情,居然见到的真的关羽!但是这个时候关羽估计样子非常的恐怖,因为宋徽宗的反应是:

上惊掷祟宁钱与之曰:以封汝。世因祀为崇宁真君。

因为宋徽宗年号为崇宁,所以当时的钱称之为崇宁通宝。皇帝带的钱,估计是宫里精心打出来的样品,于是就用此钱作为关羽之封,从此关羽就有了「崇宁真君」这个称号。而宋徽宗的经历也告诉了我们碰到鬼神怎么办——那就是不要怕,用钱砸!

也就是说,在崇宁年间,关羽已经洗尽了厉鬼的气息,在佛为珈蓝,在道为护法了,之后有了这两大宗教的加持,无论当权者信哪一边,都会给关羽一个面子。在加上关羽本身的特点,于是关羽的封号一发而不可收拾,除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明太祖把他变成了「前将军寿亭侯」之外(吐槽一句,这儿是不是可以说明朝阴谋论,朱元璋试图降低关羽封号,但是未果?),其他的皇帝都是一无例外的加封再加封,到明神宗时期终于成为了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也就是俗称的「关帝」。

而在崇宁年间,岳飞可能还没有出生(岳飞出生于崇宁2年),而岳飞死后又长期被秦桧压制,也没有机缘及时获得佛道两家的支持,到明朝才成为道教的护法元帅,所以没有成为圣人也是自然的,和阴谋论毫无干系。


user avatar   ye-lang-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1942年到1946年的美国建立日裔美国人集中营的政策? 
  假如把已知技术告诉尚不知道该技术的古人,有哪些技术是古人可以完成的? 
  魏延、袁崇焕、鳌拜谁更冤? 
  朝鲜核问题为什么难解决? 
  伊斯兰统治时期的西班牙是怎样的? 
  马木留克王朝是如何运行的王室是一个家族世袭,官员全部马穆鲁克出身;类似科举吗? 
  长城这么矮究竟能拦住什么? 
  法律推动历史车轮转动,有代表的大事件都有什么? 
  看到新闻里一直提及的「老女排精神」是指什么?那现在的「新女排精神」呢? 
  人类都起源自非洲吗? 

前一个讨论
现在世界上真正的日耳曼人 加起来有多少? 有一个亿吗?(不包括混血有日耳曼血统 要真正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古德里安在自传中表示「对集中营与大屠杀一无所知」的态度?





© 2024-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